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 晨枫

共:💬90 🌺478 🌵3新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对欧洲教育对理解

欧洲是一个成熟已久的社会, 所以它的金字塔已经基本固化, 每个层级可以容纳的数量已经固定。 所以, 他们的公共教育目的不管说起来有多么美好动听, 其实质就是,中小学期间完成把每个人安全滴养大, 尽可能的把他们塑造到满足社会需求数量最大的阶层的基本要求,以达成社会稳定的目的。比如:课本不准带回家,一个星期只有一次简单的作业,见不到课外补习课程,很少各种竞赛,对学生以夸为主,基本禁止训斥等等,这是大家知道的。 但像瑞士, 其实对特别好对学生还是有点区别对待对,还是有留级的做法。

至于部分国家开始反思教育, 比如英国, 那是因为国家竞争力明显衰落,特别是中国的雄起,才发现自己需要反思。否则,他们将一如既往滴稳定下去。

像瑞士的大学, 对本国公民宽进严出, 那是有经济基础对要求的,国家对教育对投入比高考直接把关淘汰要高得多。另外, 大学对毕业数量是怎么控制的呢?我的分析, 就行业每年淘汰多少人--主要是退休或非正常死亡, 大学就放大致数量的毕业生出来, 特别明显的是医疗行业。

个人愚见。

家园 黄冈的代表的确可以吊打上海

这次江苏的几个学校,或者只要南通的那几个学校,花样吊打上海更是没问题

网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很正常,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PISA是所有学生全算上

两亿人的分数,比起两千万人的分数只少了10%,不知道具体的分数范围不好下结论,但是看起来这个分布曲线已经很平了啊

家园 汉语的难学主要是难上手

说汉语是易上手难精通的语言,就太奇怪了

汉语的相对难学,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当外国使用拼音文字的小孩可以轻松建立语音与文字的关系的时候,学汉语的小孩却得至少记下几千个常用字的写法,而口语在这个过程中给不了太多帮助

而在掌握了常用字和常用字型以后,就可以通过各种灵活运用,轻易实现新内容的扩展。相比之下,拼音文字中学习高深点的新词,虽然也可以依赖一点规律,但是帮助小得多。甚至生物的专有名称,就根本看不出来那是一种鸟,还是一种虫,甚至一种真菌

不知道什么样的程度算精通,但是在西方,专业人士更容易通过专业用语实现垄断的门槛

家园 大家都读一样的书,能够有什么梦想?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实现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化,反正一切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学生只要“听话”就行了,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去想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自己爱好什么,不爱好什么。

而要选择满足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化,就需要教材的差异化,以及考核标准的多样化。

一个不擅长数学物理的学生,可以选择最低级等级的数学物理等课程,只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行了。

而一个擅长数学物理等方面的课程,则可以选修大学课程。

高考标准的多样化,即提供多种课程的组合让学生去选择。

我个人对高考改革的设想是

一,学生们选择多门功课,获得足够学分

二,学分足够了,就可以进行高考,单科高考

三,单科高考过关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志向选择大学预备学校学习大学相关课程知识

四,重点大学对于申请者进行类似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样的选拔考试

五,如果没有通过重点大学的选拔考试,则根据单科高考成绩进入一般性大学

高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督促学生掌握必要广度的知识,保证学生知识面广度

二,对学生的学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

学生知识面的广度由学分来保证,学生获得了足够的学分,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广度

学生的学力筛选由单科高考成绩来进行初筛,然后由重点大学自己出题进行复筛。

家园 汉语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对于母语者来说,汉语不难。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人看懂明清白话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很容易。同时代的英文作品有莎士比亚(Early Modern English),现代英美人民看起来貌似有点吃力。

看唐诗,现代中国人也很轻松。同时代的英语作品有Beowulf(成书于750年前后,属于Old English),对于现代英美人民基本属于天书。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Beowulf_(Harrison_and_Sharp)

对于母语是印欧语言的外国人来说,汉语确实比较难。汉语是有声调、高语境(http://www.xchen.com.cn/wxlw/hywxlw/555512.html )、悠久历史的语言,确实挺难。

武侠世界网站的评论区就有人问,中国人经常使用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眼不识泰山」之类的表达吗?

http://www.wuxiaworld.com/chinese-idiom-glossary/

My only exposure to Chinese basically only being through Wuxia/Xianxia, I have a question. Are some of these idioms actually used in modern China today? Like I have heard “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 and all, but do people actually say “I had eyes but failed to recognize Mount Tai”?

汉字确实是比26个拉丁字母要难学,但是似乎也有好处,阅读速度较快。

https://www.cchere.com/article/3078685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阅读困难如今较普遍

先说汉字吧。汉语常用字3500个左右,数量有限,可以说不多,学龄前基本能学会认1000个左右。不过关键是汉字是图形文字,我们记住汉字其实不是一笔一画的去记,而是记住的整体框架,我这里说的是认字。会认不一定会写,写的难度相对高些,但也并非是一笔一画的去记住写法。比如我们写了一个字,写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别扭,再认真一看,果然有个地方少了一笔。人是视觉动物,在这一点上汉语是占便宜的。所以说,上手容易。

由于中国儿童识字花不了太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快就可以独立阅读了。问题就出在这。正如大家公认的,汉语是高度抽象的,或者说高度压缩的,内含的信息量大,变化无穷,对于高手而言,这是一把趁手的武器,可以创作出很有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却玩不太转。我的意思是说,从多数人角度看,就汉语的工具性而言,不如英语,但它的艺术性更强。所以说,精通难。

本来这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虽说汉语难学,但毕竟是母语。正如一些语文老师所坦承的那样,压根就没学过怎么教语文,人家问起来该怎么学,就回答多读书。其实,我个人所见,母语教学大抵都是这种态度。比如,对照《美国语文》和《新概念英语》,就会发现后者才更加专业。但时过境迁,这种靠长时间原始积累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应付如今信息过载的情况了。许多家长非常鼓励孩子多读书,这其实是有潜在的危害的——如果我们把汉语相对难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当我们再把数学学习考虑进去的话,就会意识到盲目鼓励孩子多读书还会造成一定的数学学习障碍。过度阅读会诱导模糊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在这习惯的影响下,孩子在学数学时也会跳着看。可我们都知道,数学语言极为简练,不容一丝漏看错看。说到这,后面的话我就不必多说了。结果是语文学不好,数学也学不好,满满的负反馈。持续不断的负反馈如同有人在不停的揍你。打不过,怎么办?跑呗。这一现象到小学三年级会逐步显露出来。我猜想河里会有河友有这样的经验,在10岁左右,孩子突然就厌烦学习了。再加上许多老师和父母一味的认为孩子是贪玩或者是不感兴趣等等,无法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我们的语文教学,太掉以轻心了。

通宝推:也要崛起,
家园 顺带谈一点感触

有位老师和我闲聊时说起来他班上的孩子不怎么听话。我就跟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学生被老师叫去打扫卫生。这孩子很认真,很卖力。好不容易扫干净了,结果老师过来一看,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你看,角落的灰尘扫了吗?”孩子特别委屈,但又无话可说。确实是有灰尘没扫,所以他无话可说,但他并非是不认真,所以他委屈。孩子错在有盲区,老师错在胡乱批评,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孩子没有错,他就在这个年龄段,老师错得离谱,好吧,老师也在他的年龄段。

这故事是基本真实的,因为是我亲历的。

我这位老师朋友听了我的故事后大受触动,决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的学生们听。学生们听了之后都哭了。我虽然不在现场,但我知道,他们委屈极了,在哪都受冤枉,在哪都不被理解,跟我当年一样。后来我的这位老师朋友告诉我,孩子们现在可爱上他的课了,都说原来上一堂课感觉度日如年,如今是过得飞快。

我听说了后,很高兴。

通宝推:strain2,未知如之何,敲门,
家园 您见过的孩子实在太优秀了

“学龄前基本能学会认1000个左右”,“由于中国儿童识字花不了太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快就可以独立阅读了。”

我也算是见过不少“中国儿童”,达到这个标准的真心不多。而我认识的小学老师,也都说小学低年级孩子识字任务是很重的,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家园 我说的是能,你说的是有没有

不一样的。对于怎么识字,各方看法不一,争论也不算少,不过我不想争论,还是实践出真知。稍微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一些老师没太区分开识字和写字的差异。

家园 我也不想争论
家园 的确,中文太难了

我现在已经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的读写,代价太大,完全是浪费时间。我只让他们学点汉语拼音,看点中文节目,能够用中文聊天。足够了。

家园 这其实是入门的一道坎

最难的就是这一关,如果过了,后面的成长会容易得多

不过,层主的意思正相反,后面是越来越难。如果是这样,你现在的放弃就显得更明智了

家园 我认识个每天上班的单身妈妈,孩子听说读写都能搞定。

她的办法是——其实没什么神奇——儿童读物。

孩子四五岁开始,家里有很多中文儿童故事书。先从她每天给孩子念故事开始,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想读故事消遣,那就只能自己去认字。自己看拼音,实在不成问妈妈。

不知道是不是适用于每个孩子。对我可能不管用,我那个年纪天天举着竹棍外面跑,完全对读故事没兴趣。没长成文盲也是奇迹。

家园 抱歉,是我没说清楚,我说的是阅读习惯

我一开始只是打算简单说说,不想多说,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一涉及到这个话题,就极容易引发争论,可是我们需要的是讨论。

--------------------------------

从几位河友的答复来看,有的人感觉汉语难,有的人认为不难,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同,背景也不同,观念也不同。我说一点我的看法,其实不能算是我的看法,我也有一些朋友在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当然我们这些人不是那种专家,而是一线战斗员。

对于在国外生活的朋友来说,可能会发现认识汉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阅读习惯决定的。比方说,我们去认识一个英文单词,总不能说是记个大概吧,see由三个字母组成,其中两个一样,这太奇怪了,是不是?而我女儿正式学识字,认识的第一个字是龙,还是繁体,一下就记住了(我只是举例子,不是证明)。有些人教孩子识字,是按笔画多少、繁简次序来教的,这其实是不太了解汉字的构成特征。正如我之前所说,汉字是图形文字,我们是用看图的方式去识别判定的——模糊的、框架式的、概括性的。好比我们看见远远走过来一个人影,我们不需要看清每一处,就可以判定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啊,如今这个也有些困难了)。显然,英文单词不能用这个方法。

最近一些年,有研究发现,不仅是思维影响语言,语言也会反过来影响思维。虽然这一理论尚不成熟,但是我个人从实践经验来看,我是比较认同的。比如,为什么在老外眼里汉字就是一个一个豆腐块呢?他们看出是豆腐块,这是用的我前面所说“图形识别技术”。可是他们为什么看不出每个“豆腐块”其实是不一样的呢?这是长期学英文养成的阅读习惯所致,在老外的意识中,字词压根就不能这么去认。反过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学英文也会遇到来自反方向的障碍。这只是在讲字,如果再往后,讲到读句子、看文章,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目前大家都公认,汉语的语法不好教,甚至可以说没法教,教了也没用。初中都会有语法课,但实际情况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也不听,因为听了就不会说话了。我举几个句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比如:

他被老师叫去罚站了十分钟。

他被老师叫去写了一份检讨。

看起来两句的结构一样,但不能按同样的方式来断句。前句可以断成“被老师罚站”,如果套用这个断法,后句就变成了“被老师写检讨”,显然这是不对的。

再比如:

来杯啤酒。

它的完整意思是“(你)给我一杯啤酒”,可是中国人不会这么说,因为我们说话时已经把场景融进去了,当“我”说“来杯啤酒”时,自然是对“你”说,而“你”也非常清楚“我”指的是什么。不光是这样,汉语的习惯还把“一”给省了,不说一,就是一。

然后我们来看老外学汉语闹的一个笑话:

走,下馆子去。

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在说“(我们)去饭馆吃饭”,结果老外学了之后就套用成:“走,下一号餐厅去。”

然后老外又学了“你饿了吗?要不我给你下碗面。”结果老外套用成:“你渴了吗?要不我给你下杯水。”

如果再后学,又发现“下饭”、“下手”又有不同,用法也不同。遇到这些情况之后,老外就抓狂了,心里想“我是疯的”,结果又错了,按汉语习惯应该想“我疯了”。

说到这,想必大家已经看出来思维模式的不同了。简单说,因为我们从小看的东西不一样,看的方式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太一样。

家园 再谈阅读习惯

正如我前面所说,汉语的语法是自带场景(联想)功能的,要搞不懂这一点,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有时候会更严重。

先讲一个笑话。

李老板问他的员工小张:“你有小王的电话吗?”小张说:“我有”,说完继续埋头干他的活去了。结果第二天李老板就把小张给辞退了。

李老板认为,小张太“二”了,问你小王的电话号码,那意思不就是我需要给小王打电话吗?你既然有,就应该给我啊。

客观的讲,小王还可以了,至少他知道“电话”在这里的意思是“电话号码”。

笑话说完之后,我再来说一些真实的故事。下面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实验。

老师遇到一位语文困难生,最初只知道他有阅读困难,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所以一开始时,什么都不讲,把一本书交给这孩子,让这孩子独自去看。发现这孩子一个人坐在那看,看一页翻一页。但如果你要认为他这是在看,那就错了。老师为了确认这一点,又把孩子叫来,给他一段不足百字的小文章。先让他看,看完之后合上书,让他说说文章都说了什么,结果孩子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之后又做了一些比对测试,比如给这孩子看一段影片,他能说个大概。这种情况很像我们每天都经过一条路,似乎每天都看到了,但如果问你,这条路上都有什么,你却回答不上来。这个孩子就是这种情况,看了,却什么都没看到。这里稍微提一下,这孩子不是不爱看书,不是没兴趣。

我们说,人在阅读时,是知识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同时进行的,但在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给比较小的孩子看的书,一般是图文并茂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才刚刚接触书面语,需要先“翻译”一下,书本里的图案是他认识的,是具备相关知识的。但是我们再往后,把图片拿掉,只剩纯文字,就会发现有些孩子极不适应,甚至拒绝看书。这是因为理解性阅读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读下去。

我女儿有段时间也有跟前面那个孩子类似的表现。我给她一篇比较口语化的文章,其实就是《上下五千年》,但里面涉及的内容她并不熟悉,有些还是比较陌生的。结果也一样,她很认真的看,看完之后无法复述。这里要说得清楚一点,多数文章总括没有问题,比如她会说“苏武被捉去放羊,放了很长时间,然后又回来了”,但如果继续提问,让她简要的说说过程,她就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其实这样的表现,既正常,又不正常。说正常是指这是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说不正常是指如果长此以往,不及时纠正,越往后就越困难。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做不到这一点,汉语太灵活,没有太多的公式,一对多的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受重视。

通宝推:盲人摸象,三笑,墨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