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 晨枫

共:💬90 🌺476 🌵3新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12月6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第三期《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调查结果,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联合体位居总分第十,在72个国家和地区中,依然属于第一集团。但相比于前两次由上海作为试点代表中国参加测试时曾两夺世界第一,中国的排名明显落后了。在今年测试中,新加坡以数学564、阅读535、科学556的成绩取得总分第一,日本、爱沙尼亚、中华台北、芬兰、中国澳门、加拿大、越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北上广苏)分居二至十位。

这次我国四个省市上报了9178所学校约145万学生作为候选样本,从中选取了268所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完成了PISA测试和调查问卷。从人口基数来看,这四个省市约有人口2.3亿,而上海的人口约2400万。这次的学生代表性无疑大大高于单纯从上海挑选,但依然不清楚是海选,还是从重点学校、尖子班里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标准也不清楚。此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在2015年4月和5月举行,全球共54万名、来自72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与测试,这届测试以科学能力为重点评估范畴。而PISA 2015也由以往笔试模式转为电脑化评估。这些对结果的解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问题依在: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有人认为,要是继续由上海代表中国出赛,可能会再次夺冠,但这显然回避了上海是否能代表全中国的问题。另外,中国的PISA排名从第一滑落到第10,给继续痛批高分低能、应试教育造成有趣的困扰。对高分低能不屑的有两类人:一是低分而且没有希望拿高分的,酸葡萄心理;二是高分但生活事业不顺的,假谦虚、真反思、怀才不遇,什么都有。只有分数中不溜但自忖还能更上一层楼的,才在意高分,希望高分。庆幸或者不幸的是,这是大多数。但这不是问题,即使排名第10,也没人会认真认为中国教育因为这个排名而揭示了问题。问题是存在的,但不是PISA第10。

对中国教育最大的批评通常在于高分低能,但这个批评未必公正。从海外中国学生和国内这些年的各方面成就来看,高分不假,低能未必。很多挫折未必由于低能,而是语言、文化和人脉问题。中国教育中道德、文化等人文的东西缺失,这也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大环境在教育上的反映。但另一个问题确实存在:中国教育很少教育孩子们去梦想。在文革时代,学校倒是教育学生要当好社会主义的螺丝钉,或者当好工人农民解放军,但那不是孩子们的梦想,而是社会的政治需要。另外,笼而统之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也不是梦想,而是把天下的职业全包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不能当的,干部则不是你想当就可以当的,梦想当干部就和梦想当王子公主一样不靠谱。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天下大得很,各种职业都开放,包括想当干部都是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中国的学校只是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好……干什么呢?其实老师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认为学生们长大了能干什么不是他们的事,所以用“长大了才能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搪塞过去。但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这样大而无当的“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人都是要有点目标的,孩子们也一样。事实上,中国学生不仅孩子,大学毕业了都未必知道要干什么。有多少考研的是因为喜欢自己所学的东西、希望进一步学习和钻研这一课题,才去考研的?更多的恐怕不外是:

1、家里说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2、怕找工作,读研可以推迟面对现实,也可能更好找工作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过兴趣爱好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就感觉上来说,爱好的才能钻研,不爱好而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不是说不爱好自己的行当就不能胜任,做到有效、胜任不是太难,用心用力大多能够做到有效、胜任。但成功是要在有效、胜任之上更上一层楼,只有常人单靠努力做不到而你做到了,这才谈得上成功。不爱好这一行,单靠勉强自己去努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正是中国教育高度欠缺的。

中国教育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兴趣,但弄来弄去,只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堂学习的内容上。老师唾沫飞溅,弄到最后,只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听讲,把考分弄好看一点。这哪是引导兴趣?什么是兴趣?那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需要外界引导,自己就会花大量精力,甚至挤占其他也需要花精力的地方。大部分孩子对电脑游戏都有兴趣,你可见过需要老师引导的?不光无师自通,而且钻研精神足得很。多少家长悲叹,为什么你就不能把玩游戏的劲头放一点到读书上呢?可曾为孩子们想过,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到读书上呢?怎么看怎么是负担,连不是负担的也被一天三十遍“要刻苦”变成难以忍受的痛苦了。

孩子都喜欢玩,但玩可以玩出名堂来。喜欢玩航模?好得很,在自己做模型飞机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能力增强,理解重心、平衡,对材质、加工、工具有所概念,也会对什么样的机翼形状产生更大升力发生兴趣,对什么样的发动机体积小、推力大、可靠性高产生兴趣,这里面的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可是无底洞,即使以后不搞航空,作为一般知识,也受用无穷,关键是家长不能什么都买现成的,这就成拼爹了。喜欢看历史武打小说?没问题,这个朝代都有些什么事情,才会有这样的武打背景?

读书时代,兴趣爱好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尤其是不能过度冲击正常学习,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的爱好兴趣统统抹杀了,一切为分数让路。没错,说起来是为学习让路,实际上是为分数让路,或者说为排名让路。很多家长好似对分数不那么看重,“只要比别人好就够了”,弄到最后其实还是拼分数。这又引出又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和家长)对分数变态地重视,90分肯定是不够好的,95分肯定是比93分更加优秀的,但什么都比不上100分,除非还有加分可以到110分的变态情况。

分数衡量的是做题的正确率,并不与知识和技能掌握率完全对应。60分以下可以比较肯定地确认:没有掌握基本要求的知识和技能;80分以上可以比较肯定地确认:基本要求肯定达到了。但95分的人肯定比93分的人掌握得更多吗?100分的人肯定比98分的人掌握得更多吗?这里很多都是过来人,当年在班上被学霸压得灰头土脸的相信不少,但现在在工作和生活中坦然笑对当年学霸。这说明当年学校学习一钱不值吗?当然不是。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校学习达到甚至超过基本要求后,追求绝对分数没有太大意义,成功与否有机遇的因素,但更在于不断学习,而早早把兴趣都抹杀了,不断学习就成了不断受罪了,这日子还过得有什么意思?

这些道理不复杂,很多家长也明白,但依然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就开始无穷无尽的补习班,补习班领先学校课程,弄到后来从小到大什么都实际上学两遍,12年基本教育实际上等效为24年,但在时间上还是压缩回到12年,弄得孩子们苦不堪言,说到底就是因为各级升学“完全”由分数排名决定,一分之差可能定终身。这是中国教育的大问题,但也是社会观念的大问题。要是不能进重点班、重点学校、重点大学(还非北大清华不上),那你就什么也不是。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那么绝对?这些家长(不乏成功人士)有多少是北大清华出来的?事实上,这些年来成功人士不少,要是查一遍水表,相信北大清华人士是少数,那为什么还要那么拘泥于名校情结呢?为了虚无的名校情结,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抹杀了,何来梦想?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人,如何可能知道自己真是在追求什么,而不是“别人”要自己追求什么?

中国人老是在问: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大师从来没有自己要成为大师的,而是实在太喜欢这一行了,干得有滋有味中无意间就成为大牛了,一抬头,恍然发现自己成了大师。哪有我真是对这一行无感、就是要比别人刻苦百倍所以我才能成为大师的?一头钻进真正爱好的东西是不觉得苦的,孩子们为了玩游戏,肚子饿了,眼睛花了,手腕僵直了,觉得苦吗?哪有的事,那才叫乐呢。中国教育在教授学生如何实现梦想方面不乏成功,但在教授学生如何梦想方面彻底失败。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恋爱,但太多学业有成的都是“先结婚后恋爱”,这是不必要的痛苦。有人会说,除了赚大钱,我没有爱好。这话作为说笑可以,要是当真,那你就绝无可能赚大钱。除非坑蒙拐骗,赚大钱是要有大成就才行的,尤其是白手起家而无爹可拼的话。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要想靠撞大运而发明创造一样“大东西”,比买彩票发大财更不靠谱。真正给力的发明创造或者投资经营理念是要凭真本事的,而不爱好这一行,是不可能如此出色的。很多研究表明,年轻有为发大财的人可能“退休”享受,但差不多都忍受不了无所事事的享乐,最终回到自己喜爱而又擅长的行业,不为钱,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钱,更多的钱只是数字,而是为了成功的乐趣。但这如果不是爱好、兴趣所在的话,何来乐趣?没有乐趣,何来杰出和成功?北美教育正好相反,学生个个充满梦想,但学校对于如何使得学生实现梦想听其自然,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孩子有太多爱好,这是坏事吗?肯定不是。爱好广泛,似乎泛而不精,但孩子还没有到精的时候呢。广泛的爱好就像遍地柴火一样,到时候往哪个方向丢一个火种,都可以燃起大火。这岂不比四下光秃秃的,只有到处撒火种、碰运气更好?

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还有一个大问题:学生习惯于有确定答案的东西,老师也习惯于有确定答案的东西,没有确定对错的东西是没法打分的,因此也是无法教授的,为分数中心体制的教育所不容。这是科举制度遗留的恶果,尽管科举严格来说并无确定答案,但要对考官胃口、讨皇上欢喜,这在客观上就是确定答案。这也是现在猜题路、广做模拟试题的来由。但世界上有太多没有绝对对错的东西,在没有确认新的科学发现之前,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也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正是开放式、创造性思辨的空间,也是智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分界线。中国学生(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不见得终身受制于这种有缺陷的思维方式之苦,但转变要费相当的力气,这也是不需否认的。

现在的教育体制人人都苦。老师苦,为无法更高效地把得高分的本事灌输给学生而苦;学生苦,为淹没在漫漫题海和恐怖的学无止境而苦;家长苦,为孩子“不懂事”、老师“不尽心”而苦;用人单位也苦,为只能在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中间挑人而苦。如果换一个思路:学校教育以达到和适度超过基本要求为主,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发展学生兴趣,是否会帮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呢?工程上有一个80:20的说法,也就是说,80%的成就只需要20%的努力就可以实现了,但要把余下的20%也完善起来,就需要增加80%的努力。如果中国学校用50%(20%恐怕谁都不会答应)的努力使得学生达到90%的完美,用另外50%的努力鼓励学生梦想,并着手实现,这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京沪苏广学生在PISA中排名第10,这肯定会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新的讨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各地教育当局把PISA考分作为新的考核内容,搞各种强化集训,确保本地学生在PISA排名中靠前。中国教育的考试机器是可怕的,弄得TOFEL、GRE、SAT都要对中国考生“额外照顾”,要把PISA分数拉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是教育的目的吗?在未来的PISA中,分数和排名能高点当然是好的,但不要把这当个事,听其自然。重要的是要把梦想还给孩子们。

关键词(Tags): #指点江山通宝推:独草,strain2,三笑,脑袋,红军迷,普鲁托,拿不准,白羊尖,mezhan,故乡在喀什,Cyrus,未知如之何,文青,易水,
家园 上海不是老第一么

看看上海做了些什么就好了。

我和考完大学的维吾尔族的民族学生谈过话,说北京、广东的卷子他是不屑于做的,但是上海的高考卷难度就在第二梯队,还比较“难”。可能是上海人在应试和素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过恐怕是不可复制的,严重依赖师资和高考指标的一些做法。经济欠发达,高考竞争白热化的地区,还是题海战术比较经济。

这次的四个地区,北京、上海和广东都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相较于高考大省),不知道江苏的表现怎么样?

家园 兴趣和生活

相信对于60%以上的人来说,找一份工作而不是自己做老板是收入的主要或唯一来源。而对于企业不断提高的学历门槛,处于弱势的打工一族,学历就是找到工作的敲门砖。一般的家庭也没有财力支持你,让你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以后的职业。没有收入,就不能生存,更不要提生活。

这个又扯到另一个话题,教育公平和阶层固化。怎样通过公平教育来使阶层之间保持流动?对于低阶层的优秀者来说,除了通过受教育来提高阶层,还有什么更公平和有效的方法么?

当然,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怎样让这个相对公平覆盖所有的人?

我觉得,批评那些为了分数而分数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是没有意义的。设计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体系才是关键。只是,这么多年了,貌似还没有比全国统一高考更相对公平的体系。

现在国内很多富裕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实也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教育和为了孩子不被阶层淘汰。只是现在回国的孩子,如果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多少优势,起码没有以前的优势那么多。国外的名校,想必也没那么容易进去。

家园 估计以后会逐步扩大PISA的参加面

会有更多省份参加,浙江、山东、河南、湖北什么的。江苏的教育苏南和苏北可能有显著差别,苏南水平高一点?广东估计也一样,粤南粤北会不一样,粤北教育质量高一点?粤南太重商了,没心思读书。

家园 2018中国会全面参加

略搜了搜,上海得了第一之后老外这各种酸。。。

家园 2012年江苏浙江自行按照PISA进行了考试

按照分数浙江第二,江苏第几没有看到媒体说,估计前五之后。

江苏的高中教育非常强悍,很多题目之难冠绝中国。 但初中小学的教育真的是以分数为指挥棒,好不到哪儿去。

广东和北京更不要说了。

家园 目前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中小学生学习还是比较辛苦的

陈王你看越来越多的国际竞赛金牌都来自于北、上,深圳也慢慢有了;而这些结果从小学华杯赛就能看出来,基本上第一名都被北、上、广垄断了

家园 谈一些和实际的偏离的感触

第一,真正到了做事的时候,确定的答案是没有的。之前搞得的东西很多都是前人搞过的,对比下也大概知道算得对不对。现在突然搞上了某些先进的东西,公开的资料里没有任何确定的答案,即使是参考也不完全一样,感觉很痛苦,好像在摸黑前进一样,完全看不见方向,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第二,之前对于理论过分的执迷于公式定理本身了,没有更深入的理解内在的机制和推理过程,有一些可以规避的弯路没少走。

第三,理论很多都是骗人的,假设太多,实际上很多假设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即使成立,受制于加工、材料,使用环境,也是实现不了的。

学校和社会和产业脱离之严重,触目惊心。

通宝推:独草,
家园 这么说吧

工作岗位多的,无非是劳动密集型的,端盘子、颠勺、搬砖等等。

有几个人会是把这些低水平重复性高强度劳动当做兴趣的呢?但是不干这些,如何能谋生呢?

活下去,再苦也要活下去!

家园 这样更好

这东西不是一个名次问题,重要的是了解真实情况。现在已经超过了需要靠孩子“为国争光”的时候了。

通宝推:文青,
家园 你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些事情不一样

绝无讽刺的意思。

你是知道怎样对孩子好的。但是普通劳工没有高知这样的观察教育能力的。有突出的社会观察能力早在社会里爬出劳工阶层了。

好比军事行动,有准确情报自然打得好。没有情报也要打。

对于普通劳工来说现实的成长教育方法是“猪突”,对准一个方向(学习,体育)闭上眼睛拱,反而可能出成果。他们要是和高知家庭拼素质教育,一定没有希望。

我刚看到一个猪突成功例子,一位老兄,就是在勤奋忠诚两点发力,搞科研绝对不说废话,对导师忠诚到发指的地步,导师生病就在医院里陪了五天,发自内心,绝对不是溜须拍马沽名钓誉那种。现在要提院长了,一线城市一流大学。

这位没有背景,家里指导为零,就这样。

通宝推:三笑,一鸿,
家园 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说:“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如果我们将劳动、劳动力、劳动者也看做商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读书、毕业、就业,其实也是惊险一跳。

教育的产品是人。

幸运的是,人类社会足够强大,可以容忍更大幅度的产品质量变化。特别是社保制度的推广,有了保底收购价,基本上不淘汰了,不至于摔得粉碎。

但是惊险依然在。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要被恐惧左右了情绪,变得激动或者消沉,逃避或者冒险。

家园 这个直觉偏离事实比较远

由于经济和流入人口原因,在广东粤南一枝独秀,粤北粤东粤西都毫无存在感。师资方面,优秀师资被珠三角虹吸;生源方面,珠三角在校人数一直增长,但初级打工人口因自身经济实力原因,多数选择子女做留守儿童,所以珠三角生源超粤北粤东粤西也毫无压力。

在江苏,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南京被苏北县中吊打多年了。

家园 我个人曾经把人的能力作过分类

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四层,从低到高:

最低是玩的能力,对,就是玩的能力,因为我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确实是笨到连玩都不会。可以讲,一个人要是心智正常,最先要学习的就是学会怎么去玩,你也可以说,玩是指培养某种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乐趣,世界上的事情千千万万,有的容易有的难,聪明的人能够从培养比较复杂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笨一点的就培养比较简单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这个人和废物又有什么区别。相比之下,玩肯定要远比考试和学习工作简单,如果连玩都不会,那我怎么能够认为你会考试学习工作呢?而有些人很会玩,但是不会考试和学习,只能说明这些人只具备一个心智正常人的最基本的能力,考试学习工作都是要求比较高的能力,他们不具备。

再上一层是应试能力,你也可以称这种人为高分低能,但是能够从各种类型的考试各个知识点各种题型各个选项中看出道道来,并获得高分,这也是一种能力,应试能力也是能力,所以高分低能这种提法是不存在的。

再上一层就是学习能力了,这个就不用说了,这已经是只有少部分人才具备的能力了。

最高级的能力是思考能力,这个只有极少数人有。

这四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应试能力》玩的能力

会思考一定会学习一定会应试也一定会玩,反过来则不一定。

1. 四种能力从低到高,要从低向高培养,不要指望一个孩子一开始就会学习,如果一个孩子连玩都不会,要么说明这个孩子本身资质很差,要么是他的生活环境或者父母老师的教育理念问题很大。

2. 高分低能型这种提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应试能力也是能力,不能直接否定。

3. 考试分数高只能说明一个人具备应试能力,不代表他真的会学习会思考,学习和思考能力是很高级的能力,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去认真培养。

4. 如果连考试都考不了高分,起码说明这个人连应试能力都不具备,应试能力都很低下,那我决不会认为你有很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这个世界没有低分高能人。

5. 针对PISA,只用一个考试来肯定/否定一整个群体,就是个笑话!。

通宝推:墨虎,杨微粒,迷途笨狼,方天化几,未知如之何,光头佬,
家园 多谢,涨见识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