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型对撞机争议 -- 林风清逸
中国近20年大力发展凝聚态物理,理性发展高能物理,就是出于杨振宁的建议,现在凝聚态物理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学界成果最丰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而中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在清华方面,杨振宁在清华建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利用其在国际上的人脉资源为清华引进了不少顶尖人才,并建立了很好的科研传统,现在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和清华物理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凝聚态物理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中心之一。
1972年举行的“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的座谈会上,杨振宁力排众议,不赞成中国花费上亿美金的代价建造高能加速器及全力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计划。杨振宁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但我不觉得应当就是在高能加速器方面;”“如果有一亿美元为什么不拿来造计算机,发展生物化学,培养更多的人才? 而一定要拿来研究高能加速器?”“建造贵的加速器与目前中国的需要不符合。”
同志们,1972年啊,如果那个时候能投入一亿美元研究计算机,我们在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可能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至少在这一波信息化浪潮中,我们在IT产业上有更高的战略地位。
再次向杨老致敬!
还要分30年花, 还能养活6000名高级知识分子,多划算啊。
每年也就北京一幢小楼房的价格。
我看问题也就两个:
一是就是投不投得起,能不能接受失败。
二是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比是否合适
因为最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是经济物品多胜少有胜无。
现在最要看的是有没有钱搞。
就跟当年建不建三峡大坝的争论一样。
现在一年同时开建两个三峡工程都不止,咋没争论了?
这个项目是不是合理我拿不定主意,但是就目前看到的公开辩论情况,我倾向于可以建。
你所说的疲秦计的问题,其实有个逻辑缺陷。
不能一方面说,高能所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一方面又说,挤占了补齐短板的经费。
如果高能所没有什么成绩,那高能物理就是短板,那么投资高能物理就是补短板,就不能说挤占了补齐短板的经费。
如果高能所有成绩,有成绩为什么不支持?
具体工作基本都是年轻人的事。不过杨成名很早,所以后来还有时间作出其它工作。有人说杨老了回国捞好处,其实杨早年就是美国薪水最高的教授(或者之一,反正那时候纽约有钱,开出的数字是惊人的)。地位人家早就是教科书等级,一千年后如果人类还在,学物理的还会记住他名字(霍金什么的,恐怕几十年后就没人提起了),物质名誉好处,说实在这么揣摩的那属于皇帝用金锄头耕地。回国,说明杨心里本质上还是一个中国人,而且人家不是投机,文革中一有机会就马上回国访问,政治立场也是明摆着。不过人家这么老了,具体搞科研也不现实。但人老了,脑袋还清醒,科研搞了几十年,积累的见识经验当个学术教练给人指路是绝对无可替代的。能当教练加上说话份量重,随便做事那都是大贡献。一般教授指路就是自己底下学生听,杨这样的可以直接影响几代人的培养。有人说杨不懂高能物理,这就有些搞笑了。杨一直到90年代,在美国都很活跃地参加学术活动,认同不认同另说,怎么可能不懂。
这个看上去四平八稳实际上东拼西凑的写法,也是党八股里面开中药铺,实际上无内在联系无逻辑整体感无痛点无穿透力软绵绵靠文字堆砌吓人的写法。
能为TG引来几个“郑国”,也是了不起的收获。
整天说高能物理无用,潜台词不就是“我研究的物理才是有用的”吗?
杨就算不搞大工程,自己的研究也是要花不少钱的吧
表面上看反对对撞机是为国家省钱,但是在科研经费有限的前提下,
难道就没有给自己方向搞钱的嫌疑吗?还要说什么中国怎么怎么落后,很多地方需要钱做掩护,杨真的觉得剩下对撞机的钱会去支援贫困,或者会流向包括杨在内的其他研究方向
大家写课题申请科研经费都是说自己的方向怎么怎么好,哪有指着鼻子说别人的方向无用的。
杨这个人朋友有过接触,说话是很不客气地。不过杨地位在那里摆着,说话无所顾忌非常正常。打个比方,一般人见了部长省委书记就得吓得两腿哆嗦,拍马屁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换了毛主席来说你丫就是个叛徒走资派现在就该抓起来不也就那么回事。混学术圈的,认为某些领域就是垃圾非常正常,公开说出来就很少见了,不是不想说,不敢说罢了。至于杨做研究要经费什么,那就是不知所云了。杨都多大岁数了,真这么勤恳那可以当劳模了。
用忙总的话说,中国军工实验做的数量只有美国5%。把剩下95%补上,一百万亿够不够?天天以为自己已经把美国全山寨了,真是井底之蛙啊。
要是邓稼先在世,站出来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绝对不会怀疑邓稼先会有私心,我相信邓稼先一定会把中国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
至于杨,我难免会犯嘀咕。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你肯定明白我指的是什么。
我知道这不是正确的判断方法,但是作为物理外行,我也找不到更好的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