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怪不得某穿越小说扬言殖民印度

规划路线就是四川到缅甸再到印度。我还以为是异想天开,一笑了之,想不到是真的。

原来这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西南通道到达印度。这部小说的作者还真是博闻广识。不知道有没有人敢穿越成为刘禅,放弃北伐而南征,沿着丝绸之路,取道缅甸征讨印度,然后,联系上了拜占庭。。。。。然后。。。。。。希腊和罗马的2000年文明遗产提前传到了中国。。。。

家园 然。

天下太平,何不放马南山。

家园 跟我的想法一样

除非是得罪士族,否则长达百年东吴的言论管制早结束了。一些犄角旮旯的人物裴松之都搜罗了资料,反而东吴的第一位丞相资料稀缺的厉害,这不是正常的。

家园 气候.....云南高而凉爽

缅甸低湿暑热

然而即使如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最大的困难还是疾疫

商人都是接力式的转卖,政权却要一竿子通到底,除非穿越者带好了从青霉素到青蒿素等一系列现代化药物,否则99%是病死在路上

家园 我估计此公对这个问题有考虑

解决办法是分封,主角皇帝忽悠过,说可以将从西南到印度的领土分封给有功之臣,让他们每人都可以成为一姓之始祖。

家园 除非该皇帝有容忍这些地分裂出去的气度

朱元璋因为有个好.....儿子(我说的是沐英,干儿子是一定的,亲儿子也没准)所以云南在明帝国里一直特别,沐英的后人世袭镇守云南,例兼带将军头衔的总兵官,这还是云南,云南以外更是只有名义上的附属

清朝,其实吴三桂也不过是看上了这个先例,然后就被铲除了

中国体制,不容忍这种东西

家园 阅兵不是吓唬敌人的

是激励自己的部队的, 也是人君显示对部队的信任。

古代底层将领害怕自己的军功被冒领,不肯出力,阅兵让人君能亲眼看到自己的部队,认识低级将领,从而激励士气。

其次阅军需要自己暴露在军队的武器下,人君不对军队绝对掌握,不会亲临军前。既然去了,就是对部队效忠绝对的信任。这种效忠和信任,也是对潜在帝位觊觎者的一种警告, 让他们打消这种非分之想,以此达到上下同欲。

孙子云, 上下同欲者胜。

古代文人出身的官僚,都反感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掌握。最好是皇帝通过官僚集团掌握军队,这样对他们自己安全。因此这些人说的话,都要三思。

通宝推:yiwensilan,迷途笨狼,飒勒青,李根,mezhan,老老狐狸,
家园 关于茶的细节不确

《僮约》,是王褒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记述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煎上”即渝上(今四川彭州市一带)时,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受到汉宣帝赞赏的《圣主得贤臣颂》之类的辞赋。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

这个细节不影响你的结论,当时其它地方饮茶的记载不多,可是偏偏四川从一开始就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和消费群

通宝推:lilly,老老狐狸,
家园 古代越是败仗之后君主越需要检阅部队讲话

提升部队士气。

家园 他们收的很可 能就是将士从府库拿走的

这些人大多不是蜀人,如果刘备能保证,这些可在荆州地区变现,那他们应该有兴趣用更方便的方式,把战利品送回还在荆州地区的家,此外一些看重荆州商业价值的商人也会乐于接受,说白了,就是用荆州补蜀地,不然确实不太好理解相应结果。

家园 嗯,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

不过,这种异地变现,似乎对金融系统的要求更高啊

家园 跳跃过大,没有证据

没有证据的开脑洞就是耍流氓。(开玩笑的啦,表打我

刘备给儿子开的书单里儒少法多是正常的,培养皇帝和培养臣僚本就不是一回事。西汉哪家太子(忘了是谁)爱读儒家,他爹还感慨说汉嗣要绝在儿子手里。再说这也不足以证明蜀汉是工商立国。

工商立国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是发达通畅的交通。就四川盆地那个地形,还有西南十万大山那个屏障,这一条就不满足。其次是较高的农业生产率和充足的农业产品剩余,可以供养足够多的人口从事工商业而不被饿死。那个年月的曹操屯田还在种稗子,蜀汉积攒的军粮动辄不够运输到关中和汉中前线的,谈什么剩余。其他条件就不说了。

南中作为贸易通道或许有之,但很可能是涓涓细流而已,难以撑起一国经济。更多的恐怕还是提供赋税形式的战争物资及少量兵源。《三国志李恢传》有这么一句: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第一请注意”赋“字,第二请注意物资清单:耕牛,战马,金,银,犀,角。第三请注意”军资“二字。

家园 其实说来也简单,刘的主力兵将家都还在荆州,

对四川图的主要是封赏,叫他们拿着金银,心也不定,但是如能方便的在荆州兑现,心也定了,而成都回收的金银,又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作战的新赏金,这个对金融体系要求倒不太高,主要看荆州有没有足够兑现的金银,能见票就兑。

家园 跳跃自然是大,证据不能说没有。

说几个问题:

西汉喜欢德治的是汉元帝,他当太子时候出了这么个事: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问题是,汉宣帝起自民间,他的帝王心法不是来自宫廷教育,而是自学的,不能把他当成具有普遍性的代表。皇帝的教育也重儒,这可以看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任命。两汉东宫二傅是实职,确实负责太子教育,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儒家经师。

所以,刘备的法家教育一点都不正常。而且,这书单里不是儒少法多,严格说起来,是纯法无儒。

法家重制度的思想和工商业,联系很明显,这个论述很多,且不细说。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这本书是诸子书里最侧重经济的。将工商业纳入国家管理,利用货币进行宏观调控的思想,书里都可以找到。

蜀汉农业生产率高,在史书里有记载。根据华阳国志,“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而根据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蜀汉粮食产率可达曹魏三至五倍,既然曹魏没有饥荒,蜀汉必有相当剩余,不是很显然的吗?

蜀汉粮食储备,仍然是从亡国时国库的清单中可以推测:国库中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锦缎,可以认为是倾国之力,但粮食这个东西,不可能将全国储备集中于一处。虽然成都作为国都大邑必有侧重,不过成都一城便有四十余万斛,全国积累可知。根据盐铁论,“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半月十五斗,一月三十斗,一年三百六十斗,就是三十六斛粟。而且成都城储的是米,根据九章算术,“一斛粟得六斗米为粝也”,也就是说,成都储粮可以养两万丁男,从事工商业的,还未必需要是丁男。当然,成都的储米,有相当部分是要用于俸禄支出的。但蜀汉在这方面也注意节流,蜀汉官职设置极慎,建国翌年许靖卒后就再无三公,九卿也常常缺位大半。这还是蜀汉亡国之时的数字,国力比起鼎盛时期必有衰退。

您让我注意南中的“赋”,我看是您误解了,按说文解字:赋,敛也,这里用的就是本义,而非赋税。叟、濮等少数民族不在编户齐民之列,自然也不纳赋税,这是制度常识。蜀汉既然占有南中,当然要利用其资源,不过剥削与反抗之间,自然有一个平衡点,这我前文已述。

很直接过硬的证据嘛,确实是没有,不过依靠现有证据,稍微吹吹,也不算是信口开河吧。

通宝推:lilly,
家园 真的很高哇。

您讲的这个原理现在看起来当然平淡无奇,但考虑时代背景则极为先进,连汇票都出来了

刘备要有这种信用等级,何必铸大面额金属货币,直接发行纸币都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