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听话听音——语音乱弹 -- 桥上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会说话,也就是有语言。由于人类是作为先后产生的一个个个体存在的,而语言能让这一个个个体互相交流,同时能把比较复杂的经验传承下去。所以只有会说话以后,这一个个个体才能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人类也才能有文化上的共同传承和积累。
人们后来还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字,进而发展出印刷术及相关的交流和信息存储技术,又进而发展出电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的交流和信息存储技术,扩大了交流范围,方便了信息存储操作,逐步改善了传承和积累的条件。
靠这个共同的传承和积累,人类整体才能走到今天。
但是在发展中,各地不同族系人群说的话却大不一样,上演了真实版的巴别塔,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共同传承和积累。
这种大不一样首先是说话的声音大不一样,以致不同族群的人说起话来常常一听就能听出差异和特征来。我要在这里乱弹一下的,就是不同族群话音的一些差别和特点。既然是乱弹,那么不对的地方肯定到处都是,就算抛砖引玉吧,希望各位玉成:
听话听音,话不一样音就不一样,不同的语言各自用的是互不相同的自己那一组音。我从小一直听的是普通话,上学时又被规范了一下,一直的语言环境也是普通话的环境。到了要学英语,学习了音标[ai]、[?]、[e]、[i]、[i:],才发现原来说话的音还可以这么别扭。在汉语拼音里,和这一堆音接近的,只有[ai]和[i]这两个音,可细一琢磨,这堆音和那两个音谁也不挨着。英语像是把汉语普通话里的这两个音合起来另外切割成了五个音。
看来,小孩子从小就听本族群的语言,恐怕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音切割模式,出口就只说那一组音,入耳听到的也只有那一组音,长大以后要改,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不同族群的人说非本族群语言时会有特定的口音,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当他们说到非本族群语言那些音节时,往往用本族群语言原有语音切割模式下的相近音节来代替,偏离了那些音节原来的音,并且由于原有的语音切割模式相同,同一族群的人偏离的倾向也会大体相同,在以那一语言为母语的人听来,就是特定的口音了,例如洋泾浜。
我数过《新华字典》前面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发现上面列出了417个音节,或者可以说,在汉语普通话里,语音被切割成了417个不同的音节。再回到英语,我不知道切割了多少个音节,按上面一堆音和两个音的比较,应该比汉语普通话里切割出的音节多,但总的说来,英语切割出的音节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大概仍然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不过汉语比起英语来,却在切割方式上多了一个维度,就是音调,这在我听到过的几种语言里,是独一份。由于有了这额外的维度,汉语普通话切割出的音节就增加了将近两倍半,据《汉典》,变成了1406个,应该达到英语的两倍左右。
不过有了音调以后,显然给汉语变成拼音文字增加了麻烦,这也许是汉字保持为象形文字的一个因素吧。或者也许相反,是那些其他族群采用了拼音文字,才把语言里原有的音调这个维度搞没了,一个旁证就是汉字中的音旁其实是不分音调的。
切割出的音节多,就可以造出更多简单的词,所以汉语才最简洁,这是有统计的,见河友明日枯荷包的帖子《同样内容,中文字数大约是英文单词数的1.6倍》,以及其他河友的跟帖。
另一方面,日语只切割出了大约五十个音节,远少于英语和汉语,所以日语只能最啰嗦了。当然音节少有音节少的好处,这样音节和音节差的就远,不容易听差了,不过音节少在学另外的语言时却会出现额外的困难,需要把原来的一个音切割成两个音甚至更多的音。即使是汉语的有些方言中,也会有王黄不分以及各种不分,所谓不分,我觉得就是没有切割开来,讲英语的人看我们,应该也有一些不分吧。
其实说汉语普通话的人学英语还有好几处别扭的地方,其中我最别扭的是那些轻声或气声,好比复数词的尾音,Mc的尾音,Sam的尾音。汉语是讲咬字的,我总觉得这些音当不当正不正,无法咬字咬的清清楚楚。另外,由于还有音调,我深感汉语才是最适合诗歌的语言。
再一想,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了这些不容易咬的清清楚楚的音,恐怕也是因为要照顾各地语音的差异,或者说,是在各地语音的碰撞中磨合出来的。
好比汉语古音里有所谓闭口音,就是以拼音[m]结尾的音,大概和上面英语Sam的尾音类似,但现在应该都省并到以拼音[n]或[ng]结尾的音里去了。过去诗韵里说一东二冬,是阳平的第一韵和第二韵,我原来以为是一韵里字太多所以硬分成了两韵,但现在明白大概就是有这两种读音的差异,可是到如今,汉语普通话里东和冬的读音已经没有分别。
英语里还有个汉语拼音读[ga]的音,很常见,汉语普通话里就很少见,音译起来很麻烦。同样在汉语里找不到而在英语里常见的还有一些K打头的音,例如King。另外汉语普通话里还有同样读[er]的“而”和“二”,细品起来一般人说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音,这也是兼收并包的结果吧。
不过说到底,语言就是个工具,不同语言之音节的多寡,也是在发展中各自的选择。当然,如果音节多,作为语言记录和交流工具的文字就会相应复杂,于是有人认为汉字比拼音文字难学习。但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阅读英文时也并非一个一个字母的读,而是把单词作为整体的形象符号记忆并识别的,因此在学习方面并未比汉字优胜到哪去,就看要学到什么程度了。
无论如何,汉语在加上声调之后,切割出的音节比其他语言都要多,而且容易分辨,给了我们一个好用的工具,端看我们如何运用了。
她是专门做这个的。按她的说法,中国人说英语的固有错误:
1,th发不出,舌头不会放牙齿之间,(怕被自己咬?)
2,v和w不分,Vicky多半说成Wicky.这是嘴唇不愿放在牙齿之间。
我一试,果然也有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试试看
这两个当年她都有强调,我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那是89年的成都啊
不论英语学的多好,东方人也发不对这些音。偏偏英语母语的人听这些音的耳朵尖的很,发不对就会驴唇不对马嘴。
西方语种的那些人这些问题就没有,虽然口音很强,但是不影响理解。
前阵子有个老外在视频里吐槽,说学了汉语后,发现说话都不用怎么动嘴了
英语需要的面部肌肉运动比汉语大一些,特别是美语
中国人说话的时候一般不习惯于肌肉的大幅度伸展
可能是中文的习惯,对元音的长短,口型不是特别敏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下面的,如果懒点的话,就会搞混了:
all - 傲
let - light
bet - bite
lord - loud
marry - merry
house - horse
另外th发不准也不要纠结,伦敦(其实英国东南)很有名的Cockney accent 发f, v,three - free, thunder-funder, teeth-teef, bother - bover。
其实英语算简单的了,其它如荷兰语里的g 和 r 更变态了。以前在中国学法语的时候,记得一个同学(好像是安徽的)死活发不出法语里“我”(Je)的音,看来跟地域发音习惯相关。
6年级后等着上初一的时候上了个英语班,老头啥也没教就教发音、音标了,也是挂着人头的剖面图说怎么动作、调动舌头嘴唇。
后来电视里电影频道的礼拜二原声片懂不懂基本都看了
还有看那些悲惨世界之类的老译制片。要知道那批人还是要对口型甚至对表情的,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腔,潜移默化里脸部肌肉的习惯也变了,而不用李阳那种出丑。
再后来高一有盘kenny rogers的磁带,记得rubin james那首歌挺挠舌的,等到这首歌会唱了,肌肉的问题似乎没有了
再后来,什么大学的外教、志愿者认识的老外,都以为我是国外念过书的,呵呵哈哈
也许这是为了强调某些咱们不习惯的发音动作进行的强化吧
我记得以前新闻里英国有个外交官,说话似乎只能看到下唇动,上唇连脸蛋都是不怎么动的,就是标准的扑克脸
《武林外传》
里面的那个“包大仁”还有“无双”,一个是云南的一个是浙江的,可是有时纯粹咕哝几句方言,我当时恍惚以为是山西的,分别编排到吕梁和阳泉,呵呵
因为武林外传,我第一次感到中国也是可以很小的
附加一个笑话。我爸年轻时候一次出差去广州,百货商场买鞋,“那双鞋,那双...”了半天,售货员沟通障碍,心烦了摔了句“他妈的孩的”,售货员似乎懂了,鞋拿过来了
曾经在bbs里看到说山西福建方言里的古汉语遗存与比较,那个过于专业抽象,什么XX切我就不知道啥意思。
说到咬字清楚,我觉得mc、sam对应的音素还是挺明显的、能清楚表达的,我想咬字和是不是独立的辅音元音结构的音节无关。不得不说东北某些口音,才是咬字不清的典型,“管吸气吐气的肌肉控制不了?本应铿锵分明的音节像是一串鼻涕虫一样从喉咙里蠕动出来“,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也没问火车上遇见的那位哪里人,电视里面赵本山高秀敏那种已经十分强调咬字了
其实也是肌肉使劲,但是是使劲向内收的那种,口腔主要是上下动并且向后,让嘴显得很小
普通人说话,口腔就多了一些横向运动,然后有经验的人就可以看出缺了一些贵族范儿
而美语……那面部夸张的,应该是需要更多力气
于成年人,不仅仅是语言中枢的神经活动差异,相关肌群的差异也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生理壁垒。故此,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有关困难的发音,逐渐强化肌群运动和协调能力,克服壁垒。
其实还有一个经常忽视的听音障碍。有没有经验,你觉得自己每一个音都发出来,而且很标准,但对方仍然听不懂?其实,我们每个人听自己说的话,主要是通过颅骨传到听觉神经,与通过空气传播到鼓膜的信号合并。这样一般人感觉自己的声音,比他人的感觉,原来是要低沉一些。若不信,拿手机录下自己和他人一段话,再放出来对比,自己的声音感受差异是要大得多的。所以很久以来,录音机就一直是个矫正发音的关键手段。
不一定说的满脸横肉,但是英语口腔部分的肌肉运动比东方语言幅度要大,否则一定发不对音。
比如楼上举例:all,对应傲,这个其实也不对。
另一个栗子,vault,vouch,老中这两个经常发成一样的,这还不关乎辅音的问题,就是口型不对。另外一个栗子,dog,doug,尤其美音,能发对的就没几个。
注意的英语中辅音的困难,那还是初学者,元音开始有困难了,那才是到了真困难的时候了,因为这需要动用口腔不同肌肉的组合。这个如果初学的时候没有对音标下过功夫,或者是母语,大部分口音或说了别人听不懂基本上是元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