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习总可是一步一个脚印。

还记得习总刚上任出席记者招待会时小强意气风发抢镜头吗?

还记得习总刚上任后抓公款吃喝、整治公车被公知呛声小儿科吗?

......

感觉习总是实干型的,说的基本都能做到。

家园 为甚么好好要收回“赚权”?

这个还真是没搞懂。就算维持现状也没有坏处。制造业回归是另一回事,那是2020年才看得到的结果怎么样的,没有产业大规模升级成功,那个回归基本没可能,现在操心那个还太早。

我觉的这些都是烟雾弹,问题还是在别的地方。

家园 吴襄/吴三桂父子是两头骗

明朝的国政,荒诞到难以置信的地步,随便举个例子,王阳明是从南京“影子政府礼部副部长”的位置上,突然被调去当赣南巡抚,主持剿匪,初战告捷后给皇帝写奏折,事无巨细全部写上,“王二毛杀敌三人”之类,因为兵部的惯例,你报杀敌4千,他讨价还价,按剿匪2000算功劳。批复下来,王本人赏银20两,其余众人,等兵部核实后再奖励------这就没日子了。

松山一役,我大明出动8个野战集团军,其中”关宁军”公认最强,尚且如你所说,如此不堪,那皇太极何必打得那么累?

吴襄在皇帝面前哭穷,无非是讨价还价,多要军费而已。

家园 洋人编历书哪是什么开放

历法这东西用久了有误差,跟天象对不上,所以过一段就得编新历法,汉代太初历,南北朝祖冲之的大明历都是著名历法,唐初李淳风编麟德历,估计老李的精力都花在推背图上面了,用到唐玄宗就不准确了,一行和尚再编著名的大衍历。北宋一直没有太精确的历法,但宋代一直在不断改进,最终南宋出了比较精确的统天历,回归年长度跟现行公历(梵蒂冈于万历初年编成)一样,到了元代郭守敬集宋代之大成,有了授时历。明朝开国直接延用元代郭守敬的历法,也开始积累误差,历法到底该怎么改进,大明三百年无人能算明白,人家大宋虽然一开始屡败屡战但起码最后还是弄出个好历法,明代一直就没办法,没办法,没办法,一直是用授时历将就。到了明末,西洋传教士告知梵蒂冈刚刚在万历初年编成现行公历,于是就拿来一用。如果崇祯是开国皇帝,找洋人编历法的确可以说心态开放,问题是到崇祯的时候大明已经存在快三百年了,大明在元代历法领先西欧的基础上,变成需要抄人家的,这明明就是耻辱,怎么还成光荣事迹了?不过这崇祯编成的时宪历倒是便宜了清朝,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把时宪历直接献给顺治,清朝不用新编历法了,嗯,要不要为顺治开放的心态点赞一下呢。。。

这背后的问题就是明代开始数学全面退步,中国数学史的书,看看目录就知道,明代的篇幅显著小于前代。如果这还不说明问题的话,再看看九章算术的传承历史,九章算术宋代还大量印刷过,结果呢,明代中期数学家吴敬一直想找九章算术,一直找不到,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写成《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但现代研究发现吴敬找到的并不是真的九章算术,而是宋代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基本可以认为吴敬那时九章算术在民间就失传了。直到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里发现全篇九章算术,这才再次印刷流传下来。

不过历法积累的那点误差倒不至于引起什么农业大问题,西欧在万历年间修订公历前,积累的误差已经有十天了,俄国一直没修订,随时间积累的误差更大了,十月革命(老历法10月25日)在修订后的公历11月7日,这都差了13天了。历法是天文,而种地靠的是气候,古人不知道气候会变,所以一味的强调历法的重要性,觉得节气不准就没法种地了,其实历法积累的几天误差对于种地来说,估计还没气候变化本身引起的问题大,尤其明末小冰期的时候。

中国落后于西欧就是始于明朝,不过明粉就是不愿正视,把所有责任往异族清朝身上一推了事,大明就是好来就是好,连找洋人编历法这种耻辱的事情都能吹上天,真是明吹的新高度。

通宝推:盲人摸象,
家园 那我就说清楚点

一,明清以来,中国主要的内部政治势力是“北党(帝党)”和“南党(西洋参)”,北党掌握政权(首都),南党掌握南方的GDP和海外贸易。明朝皇帝几乎没有去过南方,他们蔑视南方,漠视南方。

党争的起因,常常是边患。明清的边患是四处:东北(朝鲜半岛,满洲),西南(大小金川,广西金田),西北(明末流寇,清-准噶尔,西北回乱),沿海(明-倭寇,清-列强)。一旦某一边患糜烂,朝廷上就是南北两党激烈的路线斗争,甚至于搞到中央行政的瘫痪(崇祯朝)。

二,明朝分封在各地的朱姓王,有监督地方官防止作乱的用途,定时向中央密报。王阳明身为赣南巡抚,也在宁王的监督范围内(看起来宁王还是赏识王的)。而宁王身边,也有厂卫的线人,随时向中央报告。

三,宁王叛变,背景有点小复杂,朱棣谋反时,把兄弟朱权的兵马“借”去,说打下天下后一人一半,随后食言。宁王是朱权的五代孙,要“拿回自己那份”,这是朱家的家务事。

四,宁王举兵时,有军队6万,几乎是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宁王的“私党”遍布北京朝廷。可见宁王的政治才干/组织才能相当不错,很可能比那个儿戏的正德皇帝要强。他出自南方,如果真北伐成功当了皇帝,未必是坏事。

五,宁王要反,天下皆知。冀元亨一出宁王府就去上交宁王赠的厚礼,可见反迹已露到了何等地步。

那么,在这个当口,王阳明为什么还要跟宁王交往,不惜搭进去一个心爱的学生呢?如果冀元亨是打进宁王府的“地下党”,为什么战后的大功臣王巡抚,不出具组织证明说清楚呢?

宁王战败被王阳明所俘,转交厂卫审问,承认见过冀元亨(不承认也没用,冀元亨交了礼物,组织上有记录,再说宁王府有厂卫的探子),但否认谈过密谋。就是说,宁王本有极好的机会把王阳明拖下水,用诬告来报战败被俘之仇,却没有利用这个机会!

厂卫看得清清楚楚,你们两个隔空眉目传情,苦无证据,只有拷打丫鬟,就是冀元亨。

宁王如果大事得成,肯定需要王阳明这样被北京边缘掉的干才。冀元亨代表王阳明进宁王府谈判,虽然含糊敷衍,宁王并不生气,厚礼相赠,可见大家会心,日后好相见。即便王郎无情,宁妾有意,那也是藕断丝连。

这件事,以我之见,宁王要请的是王,王不去便是,却派个冀元亨,行迹上确实有两边下注的嫌疑。心学里面,似乎有晚明小市民的市侩和权变参杂其中。所以我说“冀元亨因王阳明而死”。

家园 就算没满清,明之后的汉人新朝哪有功夫扩张

比起占领越南,还是想想怎么对付准噶尔现实点。另外明末的开放态度其实就是快淹死的人抓稻草,跟清朝洋务运动类似,被迫的。觉得如果没有满清,汉人新王朝就会如何如何开放的,可以去看看同期日本是怎么从大量学习西方知识走向锁国的,这才是东亚大一统王朝的常态。。。

家园 本大对明朝理解来自于明史

好比后人通过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来解读红朝的历史。

家园 和军费没什么关系

军队需要军官,军官需要培养,士兵需要培训,武器需要制造,给养要调拨。对马上就要出征的事,军费有什么用?给你军费马上就能变出军队?吴襄也根本就不是要军费。

这段话含义其实很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吴襄的有恃无恐。充分说明了王朝后期皇权衰落,官僚腐败无耻。正常时期,哪个当臣子的敢跟皇帝这样说话?平常你干嘛去了,要打仗了你来说我能战之兵其实只有实际领军饷的1/20不到. 稍微正常点的情况,吴襄直接被拖出去斩首还是轻的。可是这位兄弟竟然敢这样说话,而且安然无事,原因无非两个,一是他根本就不觉得崇祯敢把他怎么样,二是他已经是个军阀,他掌管的军队已经只服从他的号令,崇祯敢怎么样的话,直接就带兵投降满清了。他儿子吴三桂不就是和他一样的路子吗。

其二就是官僚系统的贪污腐败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老弱病残的军费是不可能十足发放的,就是能正常战斗的也要克扣军费。这样算下来的话,实际落到军队头上的费用基本就是实际军费开支的大约5%,剩下的95%被整个官僚系统给贪污掉了!

对吴襄这样的人来说,亡国并没有那么可怕,换个朝代,他还不是照样吃香喝辣?可是对崇祯来说,这就意味着失去所有的一切。崇祯是无能,被官僚玩弄于股掌之上,可是他毫无疑问,是尽心竭力想把国家搞好的,本质上是和底层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明的前面是元

这就是前面说的少数民族掌权会导致文明大倒退。元代的官僚大部分是文盲,数学水平退化到连修黄河时候计算土石方的公式都错了。

明代开始数学全面退步,这个是错的。元代大倒退后,明朝慢慢开始恢复,到明后期已经开始赶上来了,要不然哪里那么容易接受西方的数学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就是想学也学不来。被迫学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学习总是学习先进的吧。遇到先进的却不学习,那才叫不开放,是不是?

数学的发展起伏情况,可以看这里外链出处

家园 秦,西汉,东汉,隋朝,唐朝,明朝

还可以算上新中国。大点的朝代,立国之后马上扩张领土,就是一个基本动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唯一例外的是宋,宋朝得国不正,是从孤儿寡母哪里弄来的,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赵匡胤整天担心部下效仿他,心思都用来削弱武将上,所以是大朝代里最懦弱的一个朝代。

家园 那倒不一定

也不一定是你不学无术。

寒门士族的严格划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到明朝时就难说了,现代则更不好说。

家园 臆想的逻辑不太通

这就成了:王阳明先和宁王勾勾搭搭,引诱其造反,然后一举剿灭。

若是脚踩两只船,何必一举剿灭,怎么也观望一下吧。

家园 我倒是想给王阳明留点面子的

毕竟他跟忙总比较像,看忙总面子上,少腹诽古人为好。不过既然你如此说,我就不客气了。

心学的主体是儒学,所以本质上,仍然是“奴才学”。王阳明一定也很痛苦,家天下的体制下,正德皇帝(宁王的侄子)的品德,其实比宁王要不堪得多,但一样姓朱,正德只是血统更正,只凭这一条,就当了皇帝。

宁王是个奇人,他是康王与宫女的“合法私生子”,生下后寄养在宫外的“优伶人家”,就是唱戏的家庭里,没受过贵族教育,后来因为康王仅此一个男苗,才继承了藩王之位,由于没有从小的特权生活,他反而有江湖气。

上面说过,藩王可以密奏,因此在地方上的“威望”很高,请个客,地方官不敢不来。有一次宁王请客,王阳明也去了,席间宁王说起正德的荒政悖乱,颇有忧国忧民之态,有人捧臭脚曰:“世岂无汤,武耶?”(希望有人像汤商,周武王那样来场革命),王阳明接上一句说:“汤,武须有伊,吕。”(汤商有伊尹辅佐,周武王有姜子牙------即吕望------辅佐)。宁王淡然曰:“有汤,武,就有伊,吕。”两人就这样公然调情,举座无不暗惊。过后不久,宁王语心腹曰:“王守仁很好。”

王阳明对正德帝非常失望。失望的不止他一人,宁王起兵后,攀附他的官员很多,有些想改变现状,有些认为正德必失天下正好可以投机。但和平时期靠收买官军起来造反,必然失败。安禄山经营边防军如此之久,尚不能成功,何况一个养尊处优的王爷?所以理智上王阳明不押这注。

同时,儒家的道统上,也要求愚忠。这一点,我在分析孔子时代“陪臣执国命”时就讲过,孔子这种“君王再坏也要保扶”的愚忠,对心智如此高的王阳明,是个极痛苦的煎熬。他内心深处不认同,却毫无勇气起来质疑。说到底,大明天下,只有正德皇帝是人,王阳明也不过是条狗。

于是即便当年在南昌,两情相悦,颇有点柏拉图式的爱情,王阳明想了又想,还是做正统狗为好,“了却君王天下事,将军身前身后名”。于是他欺诈百出,游击四起,最后击破宁王军,生擒宁王。

决定当正统狗之前,他还是犹豫过的,当时投降宁王的地方官很多,他对学生邹守益说:“(既然)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宁王被擒后,王阳明安排囚送南昌,给南昌人民看看当年的好书记,如今如何落魄。宁王游街,看见街道为了“迎接”他,都特意装点得整整齐齐,笑曰:“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见了王,不改常委气度,说:“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请降为庶民可乎?”他还是在调侃王,因为这等“家事”,岂是奴才可以过问的?王嚅嗫道:“有国法在。”

宁王的气度能力,我看远超“智障儿童正德”。他如果效法永乐,夺了皇位,有一定的可能会向江南的手工业/商业势力倾斜,心学也可能成为显学,用来扫平北京旧朝廷里的理学派,对外开放也很可能有新的气象,甚至是第二次“下西洋”。

但,不管有没有王阳明,宁王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而王阳明在立此大功之后,反而备受妒嫉/打击,惶惶如丧家之犬,正是“卖了命也不见主子领情”,他自己差点被宁王株连,哪里还敢去营救冀元亨?冀元亨是早期就跟随他的弟子,也是王阳明儿子的家庭教师,相当于如今领导同志的“小秘”(生活秘书),这样的人进宁王府“联络感情”,以宁王的手段,你再敷衍我,我照样厚礼送到,给王阳明表个态罢了。

王阳明要当忠狗,没有问题,以前对宁王再有好感,也可以大义灭亲嘛。在那个时代,他渴望“成圣”,不当忠狗怎么行呢?孔子不就是古往今来第一忠狗,才被扶进庙吃冷猪肉的吗?

你如果还有疑问的话,先找点资料来,我们再谈。

通宝推:放牛郎,
家园 既然“个人因素没那么重要”,你还纠结台上的“格局大小”?
家园 本大,明朝特别是明末的教训总结可不是光看明史就行的

李贽曾经说过:读史犹如与千万人为敌。这句话真是一点都没错。

明亡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像那帮文人总结的皇帝,太监乱政的原因。恰恰是这些文人豪强的整体堕落,才是明亡的主要原因。

至于关宁军,拿着的军饷相当于其他九边的总和的数倍。翻遍史书,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只有600首级左右。至于说关内军是满清的世仇,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关宁军是满清的运输大队长。

通宝推:桥东棒棒,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