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求教
家园 努力尝试一下

并且强迫华尔街公司必须执行比报价更佳的订单.

但在金融方面,我不是很肯定是否应该用订单这个词,或者应该用指令?

这里有关于fill的定义:外链出处

家园 日内交易在中国叫t+0
家园 交易的国度3

假如巴顿能够再坚持几个礼拜。那么这场大屠杀兴许就不会发生了。接连下跌好几个月之后,亚马逊股票在8月份强势反弹,整个互联网板块也紧随其后。这时候巴顿枪击案基本上已经被媒体无视了,无非是又一起愤怒白人男性杀人事件而已。诚然,巴顿的精神状态从来都不太稳定。枪击案发生之后人们发现他曾经是几年之前第一任妻子以及岳母遇害案件的首要嫌犯。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反常的人。比方说他放弃正规工作的决心,对于互联网股票的痴迷,以及相信买卖股票是迅速发财良方的信仰,都与无数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区别。

日内交易毕竟只是在线交易的一种极端形式,刚刚发展成一项全国范围的消遣活动。大约有超过500万美国家庭拥有在线交易账户,许多家庭还拥有不止一个。嘉信理财拥有600万个顾客账户,每月还会增添10万个。零售股票交易总额的1/3是在线进行的,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增加。到了6月份,括弧括弧,全国第二大在线经纪公司TD Waterhouse已经拥有了超过200万账户,公司发动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融资超过10亿美元。

华尔街上的老牌公司们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丰厚佣金维生。他们对于在线交易的增长也经历了震撼、否认与投降这三个阶段。1998年夏天,美林公司副总裁劳尼.斯特芬斯将在线交易称作“针对美国理财生活的严重威胁”。但是不出十二个月,到了1999年6月1日。他就站在了美林公司董事长大卫.科曼斯凯身边宣布,公司顾客很快就可以以29.95美元的价格在线买卖公司股票——这正是嘉信理财的收费标准。在他看来,“显然有一部分市场希望获得美林股票,希望通过在线交易接触美林股票,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迎合这一部分市场。”

如果不考虑日内交易员的话,美国的在线投资者大概分成两类。第一类的人数大约有二十万人,他们是最积极的交易员,每天或者几乎每天都会买卖股票。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将投资当成了自己的第一职业或者第一副业。与日内交易员不同,他们往往会将股票持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些人经常光顾TheStreet.com,RagingBull.com以及其他理财网站,并且利用仅仅提供基本服务的在线经济公司进行交易——例如每笔交易只收取10美元的Datek。这些公司的交易额占到了在线交易总额的3/4,也正是它们经常要为互联网股票突然上涨负责(有些互联网股票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嘉信理财这样的大公司根本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第二类在线交易员也会经常买卖股票,但并不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完全投入市场。这批人是个人投资者当中的多数派。他们更喜欢与嘉信理财以及富达投资这样的大公司打交道。这些公司将在线交易与办公室结合在一起,好让顾客能够亲自来到公司与真人谈话。富达基金调查了自己的在线客户群体之后发现他们平均每月会交易5.5次。相比之下,上线之前的个人投资者每月平均交易次数是2.7次。毫不奇怪的是,老资格网民的交易活动也最积极。绝大多数新来者都会对海量在线理财信息冲得头昏脑胀,37%的人们承认自己的交易决策完全基于本能。

绝大多数在线投资人都是男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参与了进来。1999年底,富达基金大约有1/3的新增在线客户是女性,许多此类女性最初都是通过在全国到处开花的投资俱乐部了解了股票市场。投资俱乐部的增长是股票市场繁荣大现象当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2000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出版了《独自打保龄》。他在书中宣称,保龄球俱乐部与其他能让人们走到一起的传统组织的衰落也反映了“公民社会”的不祥败落。帕特南的文章写的很有意思,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却忽视了某一类自愿组织的繁荣发展。千百万美国人在这些组织里定期会面,相互交谈,并且采取统一行动,诱使他们采取行动的由头则是最贴近他们心坎的事物:金钱。全国投资者俱乐部协会是一家位于密歇根麦迪逊海茨的非营利组织。1992年该组织共有7200家注册俱乐部,到了1999年初这一数字增加到了37000家。当时美国的投资俱乐部数量比电影院还多。而且这一数字还仅仅包括了那些专门去协会注册的投资俱乐部,此外恐怕还有将近一半的俱乐部根本就不愿费事。

一家典型的投资俱乐部大约有15到20名成员。每人每月要缴纳40美元作为共同资金,用来投资全体成员共同选择的股票。投资俱乐部中超过2/3的成员都是女性。许多女性投资俱乐部成员的榜样都是比尔兹敦女士俱乐部。1995年这家俱乐部出版了一本《比尔兹敦女士的常识投资指南:我们跑赢了大盘,你也能做到》,书中宣称俱乐部的年回报率在过去十年里接近25%。后来的外部审计表明这家俱乐部的实际回报率不到10%,但是在此之前俱乐部成员就已经登上了《今日》与其他很多电视节目,推广她们的家常投资新方法。包括要用合理的价格购买实体公司的股票。并非所有的模仿者都采取了如此保守的立场。《洛杉矶每日新闻报》为当地投资俱乐部组织了一场选股比赛。一家由当地美发师组成的格拉纳达山华尔街女子俱乐部摘得桂冠,她们的投资组合包括了美国在线、eBay、EarthLink与雅虎。

投资俱乐部瞄准了各种社会群体:非裔、亚裔、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全国投资者俱乐部协会专门开设了青年成员项目,并且刊发了配套的通讯刊物,《青年与金钱》(Young Money Matters)。CNBC组织了一场高中选股比赛,优胜者的奖品是在CNBC的《权力午餐》节目中露面。2500多名中学生应邀参赛。此外还出现了面向青少年投资者的网站、书籍与夏令营。在百业凋敝的布朗克斯区南部,甚至有中学老师带着学生到华尔街进行实地考察。

只要股票市场继续上行,就没有多少人会质疑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前提:经常性地买卖股票确实有利可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布拉德.巴伯与特伦斯.奥丁查看了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他们检查了1991年到1996年之间某家大型折扣经纪公司的交易记录。这家公司的前12000名最活跃投资者每年平均能挣到10%的回报。相比之下公司全体客户的平均回报率是15.3%,而股票市场的总体回报率是17.1%。之所以积极交易者的表现这么糟糕,一方面是因为佣金成本,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交易时机太差。“我们的核心信息是日内交易对健康有害,”巴伯与奥丁总结道。他们的研究肯定了之前很多人得出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佳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多种股票或者一家互惠基金,然后放上一二十年不动。最糟糕的方式则是每天交易。

唯一不受股票市场流感影响的美国人就是那些太穷或者太边缘化以至于主流文化无法影响的人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规模比一般人们的看法要大很多。谈论一个痴迷于雅虎与亚马逊的国家也就等于忽视以下事实:尽管流行股票市场文化日益增长,美国的股民依然高度集中于中产阶级。1998年,也就是能够得到可靠数字的最后一年,48.8%的美国家庭拥有某种股票,1989年的数据则是31.6%。这样的增幅确实很大,但就算在股票价格上升了十五年之后。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依然没有步入股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内交易、在线交易与投资俱乐部不断增长,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依然并不持有任何个股。1998年不到1/5的美国家庭直接拥有股票——也就是在互惠基金与退休账户之外拥有股票。绝大多数投资者依然坚守着互惠基金。个股交易的狂热尽管确实史无前例,但却依然只是少数人的追求。

家园 交易的国度4

1998年夏天,三位经济学家在《经济视角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学习他人的行为:从众、时尚与信息瀑布》(Learning from the Behavior of Others: Conformity, Fads, and Information Cascades),试图解释为什么非常不同的人往往会做相同的事情,比方说穿同样品牌的鞋子,看同样的电视节目,或者全都将钱投入到互联网股票当中去。这三位经济学家认为此类流行风潮的关键在于“社会学习”——也就是学习社会其他成员的行为。面对某种行为选择的时候,比方说是否按照相当于公司年收入几百倍的股票价格购买雅虎与eBay股票,一个人可以用两种方式作出反应。第一个选择是考虑所有其他做法,衡量个人的收益与成本,然后作出独立选择。“但是这样做非常耗心耗力,也很耗费时间。可行的替代方法就是依靠其他人的信息……此类影响力可以来自与他人的直接沟通讨论,或者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模仿其他同伴的行为是许多动物的天性,不仅人类如此。经济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进化适应的特质,“让某个个体能够从其他个体辛苦获得的信息当中受益,”从而提升了生存几率。无论原因如何,只要有一部分人决定依赖他人而不是自己思考,这一行为就会迅速扩散,然后就会引发裹挟所有人的“信息瀑布”,最终致使任何人都不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公共信息停止聚集。采取或者拒绝某种做法的小群体人数只要在早期取得数量优势,随后加入大群体的个人就会因此忽视自己观察到的信号,以至于这些信息无法进入公共知识池当中……几乎可以肯定,除了最初的少数几个人之外,所有人都会做出一模一样的事情。”

到了1999年夏天,千百万美国人都被困在了信息瀑布当中。如果将他们隔离关押在密室里,询问他们是否相信雅虎的股票价格超过德士古公司,或者美国在线比时代华纳的价值更高,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他们并没有被关在密室里,而是生活在亲戚朋友们都在购买股票的环境当中。华尔街分析师与记者不断地提醒他们,股票是一切投资当中最优秀的方式。饱受尊敬的评论家声称道琼斯指数将会升上两万点,三万点甚至四万点大关。按照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当中的说法,个人“就像沙堆当中的一颗沙粒一样任凭狂风挥洒。”

勒庞的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但是这段人们如何放弃自主思考并归附于集体意志的描述却与现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按照勒庞的说法,“个人转化成群体的事实使得个人陷入了某种集体心态,使得他们感受、思考与行动的方式与他们在隔离条件下感受、思考与行动的方式非常不同。”一旦个人形成了群体,就有走向极端的自然趋势,“因为群体当中个性或许足够强、足以抵挡他人暗示的个人数量太少,不足以对抗潮流。”最后就算这些独立思考的个人也会放弃抵抗。

到了8月底,华尔街上硕果仅存的熊派人物之一查尔斯.克洛宣布自己即将退休,不再担任美林公司股票策略师的职位。过去几年来克洛一直劝说投资者大量持有现金与债券。如此谨慎的立场如今不仅让他本人下不来台,也使得公司脸上无光。最近一期《华尔街日报》对若干股票策略师进行了一番评比。在过去的一季度、一年以及五年时间里,克洛的评分都位于底层。克洛的辞职没能让任何人感到意外。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硬撑了这么久。除了担任美林公司的职务之外,克洛还是一名罗马天主教会的执事。在辞职声明中他声称自己想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以及参与教会活动。

求教
家园 可以联系一下SEC的判决书

也就是SEC判决前华尔街投行们是怎么利用自身优势欺负普通投资者赚钱的。我理解fill order的意思应该是成交订单。

日内交易兴起的几个条件:电脑网络的兴起;实时报价技术的进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报价方式从分数位改变为小数位,价格连续性更好,可以获取更小的价差。

日内交易的风行,一直以来都和交易所的很多规定有关,比如日内交易低费率、场内场外交易的差别、电子化交易普及程度,对ECN的接受程度,是否提供BOOK、黑箱交易等等。每一条都可以衍生出几条日内交易的手法,当然随着日内交易的普及泛滥,不断的有操作技术失灵。

一直到2006年,场内场外交易的差别,都还是一个可乘之机,参与场内交易的日内交易员可以在看到场外大单进入市场的时候迅速把价格抬高或打低,以此来赚取差价,直到交易完全电子化以及高频交易兴起。

所以T+0并不完全等于日内交易,在方法和理念上有较大区别,如果采取和一般交易方式一样的分析和操作方法,日内交易也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条死路,因为短线超短线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能够作为操作根据的短线分析其实也是在更长周期波段分析的基础上。

家园 17,网络之梦1

《Startup.com》是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追踪了一家名为Govwork.com的创业公司的兴衰。在影片开头,一位英俊的年轻投资银行家卡里里.以撒兹.图兹曼收拾好他在高盛公司的办公桌,走进了纽约的夜色当中,怀里抱满了纸箱子。当时是1999年5月。“我要去开办一家互联网公司了,”图兹曼说。他的笑容有些腼腆,也有些底气不足。几周后图兹曼来到沙山路试图融资。他的公司没有有型资产,没有经验,也没有财务计划。他的唯一卖点就是他相信人们更喜欢在线支付停车账单,更新驾照,以及与政府打交道。像这样的服务代表了一个“价值5860亿美元的垂直市场”,他这样向一群风投打包票。“停车账单一项就值5亿美元。”一位凯鹏华盈的代表告诉图兹曼,Govwork.com已经落后时代整整两年了,而且公司选址也位于错误的海岸,但是他并未因此心灰意冷。十多次会面之后,他与童年玩伴汤姆.赫曼在加州东海岸筹集了两千万美元。这笔钱足够让他们起步了,于是另一个互联网梦想也踏上了征途。

原本只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与硅谷怪才们搞出来的新鲜事物如今已经成了MBA课程的主要题材。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专门开设了“十四周内从创业理念到IPO”课程,在课上学生们要拿出自己的创业企划,还有一位支付了12000美元的风投公司代表在课堂上旁听。哈佛商学院针对学生的民调显示,在1999年夏天将要毕业的880名学生中有343名打算加入高科技创业公司或者风投公司,只有308名学生打算从事管理咨询或者金融业务。“我不想放过这条大鱼,”哈佛大学学生帕特里克.穆兰这样告诉《财富》,“我不想错过下一场工业革命。”此前他刚刚回绝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录用通知,投奔了一家名为SupplierMarket.com的B2B公司。学生们的榜样是最近的哈佛MBA毕业生。例如霍普.陈与威尔.陈,他们将自己创办的网上缴费公司以1亿2500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了eBay;斯蒂格.莱西利以2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Exchange.com卖给了亚马逊;还有安东尼.蒂安,他为自己的互联网公司Zefer筹集了1亿美元。“在当代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时候,做一番事业的机会就这样摆在眼前。”蒂安这样告诉《波士顿环球报》。

并非只有常青藤盟校的MBA毕业生们才会将互联网视作逃离朝九晚五的渠道。1999年春天民调显示,每十二名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在创业。杨致远与杰夫.贝佐斯的商业成功将他们两个转化成了文化偶像。媒体上充满了关于大公司衰败小公司崛起的文章。在一期庆祝“自主国家”的封面新闻当中,《快公司》计算到,当时美国大约有2500万人是个体经营者。

毫无疑问,互联网催生了很多创业公司。但是许多关于创业公司的文章却在经济学上完全自相矛盾。个人创业浪潮的兴起尽管在某些层面上值得肯定,但实际上却是投机泡沫的产物。投机泡沫正在将史无前例的大量资本引向风险投资领域。没有资本的企业就好像没有汽油的凯迪拉克,看上去确实很美,但是寸步难行。1996年美国一共有458家风投公司,总资金大约是520亿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这个数字已经很令人惊叹了,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规模的风投。但仅仅在三年时间里,美国分工图行业的规模就翻了三倍。到1999年。美国风投公司数量增加到了779家,总资金达到了1640亿美元。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在越变越大。九十年代初一家一亿美元的风投资金就算规模不小了,如今凯鹏华盈与其他硅谷公司一次就能融资十亿美元。大部分流入风投基金的资金都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资本。投资人们包括大学捐赠,例如哈佛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资金,还包括慈善信托基金,例如福特基金会,休利特基金会以及惠康基金会。许多此类机构都认为,风投基金投资与挑选个股相比风险更小,也是参与互联网繁荣的更稳妥途径。

钱袋子鼓起来之后,风投既有能力也有意愿资助更多的创业公司。1996年他们向2123家新公司注入了112亿美元。1999年3957家创业公司总共获得了594亿美元的投资。1999年风投的平均投资数额是1500万美元,不过比平均数高很多的案例也有不少。比方说在线交易公司Datek Online Holding在一轮融资当中就融到了1亿9500万美元。在线药店PlanetRx.com一次融到了5930万美元。获得投资的公司的业务范围宽广得令人吃惊,比方说一家试图在线销售邮票的公司E-Stamp也在一轮融资中获得了3150万美元。

所有这些创业公司都想尽早进行IPO,因此它们才能筹集到这么大量的资金。风投要将投资对象培养五到十年才将其推向公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十二个月的区间就算长期投资。许多风投公司对于这一趋势都非常不以为然,但是他们就像投资银行家与互惠基金经理那样也受困于随大流的逻辑当中。在互联网到来之前,风投们经常要求创业者将自身净值的三分之一投入公司。但是在1999年中期,风投们正在相互竞争为下一个送上门来的互联网商业计划进行融资的机会,因此所有这一类规矩都被搁置了。“融资简直容易得可笑,”一位年轻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说。他在1999年秋天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筹集了几百万美元。“你可以走进纽约随便哪个办公室,只要工作人员觉得你看上去还算机灵,立刻就会交给你好多钱。我们不需要市场数据,我们不需要产品展示,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我们只有商业计划,有这一项就足够了。”

就连原本要比硅谷与硅巷的兄弟们更加保守的老派风险投资公司现在也被吸引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比方说沙山路上的梅菲尔德基金,这家公司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这家公司的合伙人来说,亚马逊获得300亿美元股市估值的那一天就是公司战略的转折点。1999年春天,这家公司向十几家电子商务公司投资,包括一家在线请柬公司,一家在线大学教科书零售公司,一家男女同性恋约会门户网站公司,此外还有Govworks.com。

家园 网络之梦2

1999年规模最大的风投金额是2亿7500万美元。亚特兰大枪击惨案之后不久,这笔投资就在7月份正式到位了。得到这笔大额注资的公司名叫Webvan,公司总部位于奥克兰,公司愿景则是建立一张全国范围的在线零售店网络。在互联网繁荣的所有愚行当中,Webvan的事迹算得上最为堂皇气派(尽管其他竞争者也不容忽视)。Webvan背后的创业家名叫路易斯.博德斯,也就是博德斯连锁书店的创始人。1992年博德斯书店被凯马特收购,博德斯也投入了二次创业。他原本打算瞄准每年交易金额大约2000亿美元的整个美国零售市场,在万维网上销售从鲜鱼到设计服装在内的各类商品。到了1997年,博德斯来到基准资本公司拜访合伙人。他们不太相信这个计划,但是博格斯本人的才干与抱负确实令他们印象深刻。他们说服博格斯从生鲜零售业起步,然后向他投入了350万种子基金。曾经资助过雅虎的红杉资本也投入了相同的金额。基准资本的合伙人之一告诉博德斯,他正在建立一家总金额十亿美元的公司。博德斯回复道,“要么是一百亿美元,要么就一分不值。”

1999年初,博德斯又从其他好几家投资者那里筹集了1亿50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雅虎、CBS、奈特瑞德以及路易.威登集团(集团主席伯纳德.阿诺特是最近一个踏入互联网领域的老派经济重量级人物)。博德斯用这笔钱在奥克兰修建了一座占地33万平方英尺的仓库。他将这家仓库当成了检验自己的创业理论的实验室。博德斯相信,网上生鲜店的经营成本要比西夫韦与克罗格这样的砖石实体店更低。就像当时已经存在的在线生鲜零售商——例如Peapod与Streamline——所发现的那样,在互联网上销售生鲜百货挑战很大。生鲜商品体积庞大,分量沉重,且容易腐坏,因此存储运输都非常昂贵。

数学专业出身的博德斯相信成功的关键在于智能科技。当初他开书店的时候就编写了自己的软件来管理存货。1999年6月,他在奥克兰的仓库正式开门营业,仓库的布置就好像出自弗里兹.朗的电影,里面摆满了计算机操纵的传送带,将各类杂货送进专门设计的运输舱或者配货地区,一名人工配货员会在这里将杂货装入袋中。Webvan提供300多种蔬菜,350种奶酪与700种品牌红酒。搭配好的货品就会装上卡车,送往湾区的十二个装卸地点之一,然后装进Webvan的60辆送货车之一,并且送到顾客家门口,全程预计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尽管各种设备十分先进,但是Webvan很快就遇到了许多老套的物流问题,比方说用来保存生鲜货物的低温会导致传送带运作失灵,比方说芹菜杆太长装不进购物袋,比方说软奶酪在运输途中会被压扁,比方说送货车会卡在旧金山的车流当中。Webvan还发现了Peapod与其他竞争者很久以前就学到的教训:绝大多数人都喜欢亲自开车去当地杂货店购买西红柿。Peapod花了十年时间才建立起十万顾客的基数,Webvan需要远远更多的顾客才能对得起如此高昂的投资,可是早期迹象却并不能令人感到放心:不管随便哪一天,原设计能力可以同时处理8000份订单的奥克兰仓库都只有三四百份订单需要处理,而且超过一半顾客使用过一次Webvan之后就不再光顾了。

按照任何客观标准,Webvan都是一场失败。可是绝大部分媒体对这家公司的报道都没有反映出这一点。公司正式营业之后过了一个月,《商业周刊》声称Webvan“可能是最有创新精神的电子商务创业者”。文章引用了高盛公司前任投资银行家、现任Webvan首席财务官凯文.茨格的说法,“这家公司率先彻底重塑了整个行业。”同样在7月份,Webvan与当年曾经修筑胡佛大坝的柏克德工程公司签署了价值十亿美元的协议,让后者为其在全国各地再兴建26座仓库,首先就从亚特兰大开始。为了支付这笔扩张费用,公司进行了一轮总价值2亿75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日本软银与高盛。高盛也是Webvan的财务顾问。为了回报这笔投资,投资参与者们获得了Webvan6.5%的股份,此时公司对自己的估值是40亿美元。高盛名列投资者行列尤其值得关注。华尔街公司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赚取几千万美元的佣金了,现在它们决定亲自下场收购互联网股票。

8月初,也就是在开始销售杂货之后过了两个月,Webvan就提交了IPO申请文件,创下了最新纪录。此前纪录保持者是营业5个月之后就上市的Drugstore.com。说明书显示在1999年上半年公司亏损3500万美元,销售总额则只有39万5000美元。博德斯和他的支持者们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令人放心的代言人向华尔街解释这些数字。他们选择了五十五岁的安盛咨询公司CEO乔治.T.沙欣。他手下的这家技术科技咨询公司在全世界将近五十个国家拥有65000名员工。乔治.沙欣放弃了原公司价值几千万美元的退休计划,加入了Webvan,并且获得了125万股尚未交易的Webvan股票。此外他还获得了以8美元购买1500万股股票的认购期权。假设这次IPO顺利进行,上述入职条件至少也值一亿美元。沙欣的入职表明,只要获得了足够的股票与期权,任何人都能都有可能加入互联网公司。

劳动节之后,IPO市场再度活跃起来。Webvan也发布了自己的募股说明书。沙欣告诉福布斯,Webvan“将会为我国经济体当中规模最大的消费板块树立全新的规则。”这句话本身倒是没什么毛病,但是时机非常不对。按道理说,在IPO之前有一段“安静时期”,在此期间公司成员应当保持沉默,而沙欣的发言坏了规矩。基本也是在同一时期,TheStreet.com的专栏作家亚当.拉辛斯基披露了Webvan投资路演的细节,一般来说这些活动的细节都不该透露给记者。根据拉辛斯基的说法,Webvan的高管认为公司的利润率是12%,与一般超市的4%利润率相比相当好看,而且每一间仓库每年都能带来3亿美元的收入。这种说法有些一厢情愿了,奥克兰仓库依然远远没能将设计运营能力彻底发挥出来。这些信息原本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得到披露,但是并没有。

证券交易委员会强迫Webvan推迟IPO,并且发布了修改过后的募股说明书。在10月份推出的新文件当中,Webvan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认为Webvan会在1999年亏损7830万美元,在2000年亏损1亿5430万美元,在2001年亏损3亿200万美元,即便在1999年秋天,要为一家打算在头三年烧掉将近五亿美元的公司出售股票也不是什么小事。万幸的是,这次强制推迟上市反而对Webvan有利。到了10月份,科技股票继续迅猛上涨,IPO市场水涨船高,各路互联网公司公司纷纷上市。11月2日,纳斯达克指数首次超过了3000点,高盛公司抓住时机在三天后为Webvan发行了2500万股,定价15美元,开盘价26美元,收盘价24又7/8美元,头一天就上涨了66%。换句话说Webvan的市场估值将近80亿美元,也是继普利斯林以来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交易首日估值。高盛公司与其他投资者在7月份投入了2亿7500万,不到4个月这笔投入就翻了一倍。入职七周的沙欣眼看着手头的股票价值上升到了将近3亿,至于博德斯本人的身家则超过了20亿。

家园 网络之梦3

Webvan的IPO为其他花钱如流水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榜样。显然,只要背后有重量级字号撑腰,不管怎样可疑的在线业务都可以经过一番包装之后卖给投资者。在接下来的几周又有好几家公司纷纷上市,例如主打婚庆业的TheKnot.com,售卖电子贺卡的eGreetings.com,还有什么Mothernature.com,SmarterKids.com,以及eCollege.com等等。另外在2000年左右有很多其他互联网公司进行了IPO,其中包括Webvan的竞争对手Homegrocer.com,以及位于旧金山的创业公司Pets.com,后者瞄准了每年200亿美元的宠物食品与宠物用品市场。

宠物网站之间的竞争尤其体现了互联网泡沫的荒谬本质,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却不是什么笑谈。1999年春天,不下六家在线宠物用品商店正在寻求外部投资,不下二十四家风投正在竞相拉拢他们。此时的宠物市场是少数几个尚未被互联网零售商们染指的消费领域之一。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养有宠物,其中很多家庭宁肯自己挨饿也不愿亏待心爱的猫狗。

格雷格.麦克勒莫是一位来自帕萨迪纳的创业者,此前注册过好几百个互联网地址。他在1998年11月成立了Pets.com,并且搬到了旧金山。1999年初,他争取到了著名硅巷风投公司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的支持,并且将将50%的股份卖给了亚马逊。杰夫.贝佐斯本人是一位钟情的饲主,养了一条金毛拉布拉多。他曾经向Pet.com的首席执行官朱丽娅.文怀特提供过一份工作,这次也正是她与亚马逊谈妥了收购事宜。“我们只向那些与我们一样对用户满怀热情的公司投资,”贝佐斯说。“Pet.com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久经考验的管理团队致力于实现优速的顾客体验,无论是帮助用户轻松找到一张雪貂专用吊床,还是为顾客寻找一家允许携带宠物入住的饭店。”

亚马逊对Pet.com的公开支持沉重打击了其他正在沙山路上到处奔走寻求投资的在线宠物用品创业者们,不过这件事并没有阻止他们。到了5月份,另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创业公司Paw.net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Petopia.com,并且从帕罗奥图的Technology Crossover Venture那里筹集了900万美元。Technology Crossover Venture的合伙人杰.豪格认为,“宠物用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大有可为。目前来说宠物食品与用品市场非常碎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转向互联网采购,Petopia.com将会利用自身在配送与制造行业的关系以及品牌来创建一个全国认可的虚拟商店与宠物主人社区。”这段发言其实有些一厢情愿。现有的实体宠物食品用品商店PetSmart与Petco都拥有几百家店铺,主导了全国的宠物食品零售市场,两者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市场份额。PetSmart与一家名为Petjungle.com的在线公司合作创建了PetSmart.com,至于Petco在雇佣了摩根斯坦利担任在线商务顾问之后决定投资Petopia。接着又有一家在线创业公司Petstore.com从若干投资者手中筹资了一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动物星球频道的所有者探索传播。于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四方混战也就正式打响了。

Pets.com打响了第一枪。1999年夏天,公司已经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5000万美元。手里有了钱之后,Pets.com将自己的商品价格砍掉了一半,并且雇用了李岱艾广告公司发动了一场昂贵的营销攻势,这场双重攻势背后的原理是现在已经很为人熟悉的论点,也就是互联网企业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尽快建立市场主导地位与强大品牌。到了1999年底,Pet.com的亏损已经达到了6180万美元,而年收入则只有580万美元,公司大部分现金都花在了广告上面。李岱艾广告公司曾经的客户包括苹果电脑以及李维斯牛仔裤,这次他们为Pet.com创造了一只健谈的布偶“发言狗”,这只小狗会引用约瑟夫.康拉德的名句,会邀请小猫出门约会,而且还拒绝使用袜子来容纳圣诞节礼物。Pet.com的布偶小狗很快就成了电子商务的流行标志,但是却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2000年初Pet.com网站的每月访客数量只有100万,年收入比PetSmart.com以及Petopia.com都要更低。

被迫与Pets.com进行砍价大战的其他三家网站情况也不算理想,基本上都在赔本赚吆喝。Pets.com还引入了免费发货,对于20磅到40磅一包的狗粮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果说此类作法背后还有任何商业逻辑,那就是下面这番说辞:宠物网站只要能用廉价狗粮吸引顾客,接下来就可以销售利润率更高的产品,例如装饰精美的皮质项圈以及鸭绒垫子。每家网站都宣称自己是宠物爱好者的真正精神家园。Pets.com赞助了狗狗时装表演并且提供免费的兽医咨询,Petopia.com在总部修建了禽鸟类与犬类宠物乐园,还与美国动物虐待预防协会达成了合作关系。Petstore.com则与美国兽医院联盟联手。最后PetSmart.com收购了一家颇受欢迎的在线饲主社区AcmePet.com。

所有这些行为的核心就是奔向IPO的竞赛。在线宠物用品行业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互联网繁荣对于传统商业秩序的颠覆。如今的风投与创业家们不再使用股票市场来创建公司,而是使用公司来创建股票。挥金如土的营销大战不仅用来吸引顾客,更重要的是用来吸引潜在股民的注意力,创建公司反而成了第二位的任务——只能算是IPO之前不得不完成的乏味杂务,却并不是安德烈.雷斯曼这样的哈佛大学MBA毕业生放弃别处的职业前途来到Petopia.com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原因。即便对于哈佛大学MBA毕业生来说,宠物食品也依然不过是宠物食品而已。

家园 网络之梦4

美国公众是风投资金供过于求的主要受益人。在纽约、波士顿与西雅图,懒得出门的宅男宅女们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下单订货,然后啤酒、影碟与冰激凌只要一个小时就能送货上门,而且不收送货费。二十七岁的韩裔美国人约瑟夫.帕克是提供此类服务的慈善人士之一。1997年帕克离开了高盛的工作(鉴于这么多从前的雇员都成为了互联网创业者,高盛自身转型成为专业互联网投资人也就不奇怪了)。之后他与一位朋友永康一起建立了Kozmo.com。这家在线便利店的名字来自《宋飞正传》。帕克说服了此前已经资助过许多硅巷公司的纽约风投公司Flatiron Partners为他们提供启动资金,之后在纽约东镇租用了一间仓库并且雇用了几十名自行车送货员,哪怕是一包口香糖也会送货上门。他们借鉴了普利斯林的经验,雇佣了《无敌金刚》系列剧的主演李.梅杰为公司做了一系列广告。

Kozmo.com很受欢迎,尤其在青少年、大学生与其他夜猫子一族当中。帕克声称“纽约市的大麻吸食者当中足有一半”要由他来供养。但是大麻吸食者并不是他唯一的客户,最受欢迎的商品是影碟与电子游戏,二号电池与避孕套的销路也很好。美国最富有的两个人亨利.克拉维斯与大卫.洛克菲勒同意出钱支持帕克的愿景,然后杰夫.贝佐斯也参与了进来。到了1999年底,已经收购了许多互联网公司股份的亚马逊向投资了Kozmo.com6000万美元。一个月后Kozmo.com又与星巴克签署了相互促销协议。帕克与永康计划到2000年底扩张到全国三十个城市,甚至还打算在东京开业。所有这些计划都基于成功完成IPO。为了进行股票发售,Kozmo.com从联邦快递挖来了一位首席财务官,从伊森艾伦挖来了一位营销主管,从可口可乐挖来了科技官,从UPS挖来了一位物流专家,从安永事务所挖来了一位供应链专家,最后又从Blockbuster挖来了一位企业发展部经理。

这些来自老派经济的资深人士对于Kozmo.com究竟抱有怎样的看法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们各自接受的股票期权或许有助于缓解疑虑,但并不能将其根除。假如Kozmo.com没有.com后缀的话,这家公司很难从外部投资者那里融资,更不用说接受一亿美元的资金了。根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随后作出的研究,Kozmo.com每次送货都要消耗价值10美元的人工与杂项费用,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Kozmo.com的营销开支或者货物自身的成本。既然每一单顾客订货的平均价格是12美元,这家公司根本不可能盈利。改换商业模式也没什么用,帕克一开始就承诺送货不花钱,而且其他几位竞争者也都在提供免费送货服务。帕克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公司的短板完全暴露出来之前找到一位资金深厚的买家,例如亚马逊或者Webvan。只要互联网股票依然还在背离经济基本面,这一策略就未尝不能取得成功。

互联网创业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大生意,有许多辅助行业为其提供各种支持,包括风投公司,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关,市场营销与律师,甚至还出现了将所有这些功能集于一体的互联网孵化器。位于波士顿的CMGI投资过Lycos与其他几家早期互联网公司,如今则将自己打造成了互联网孵化器。公司创始人大卫.维泽瑞尔被称为投资天才,1999年8月上市的 Internet Capital Group是另一家互联网孵化器。第三家互联网孵化器是位于加州的Idealab,这家公司曾经帮助创建了1999年5月上市的在线玩具公司eToys。互联网创业狂热扩展到了每一个一般人能够想到的经济领域——以及少数几个一般人想不到的领域。在《僧侣与谜题》(The Monk and the Riddle)一书当中,硅巷投资老手兰迪.卡米萨描述了自己与一位年轻创业者的会面,此人试图为自己的在线丧葬承办网站Funeral.com融资。

“‘我们要让葬礼变得有趣起来。’”

“这句话说完之后讨论就开始了。他挑起了一个很有趣的话头。”

“‘让葬礼变得有趣起来?’我问道。”

“‘绝对的。我们要尽量为死者亲属提供便利选择。棺木,内衬,鲜花这一类的。’”

记者们尤其容易受到创业细菌的感染。《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迈克尔.艾略特就辞去工作,融资开办了一家专门普及地缘政治知识的网站e-Countries。《华尔街日报》洛杉矶办事处主管彼得.冈贝尔则成为了理财信息网站Business.com的主编。此外创业精神也感染了时尚杂志的从业者,这群人从来都不以坚守底线而著称。有好几位时尚与美容杂志主编都放弃了豪华专车接送的福利,投奔了Eve.com、Beautyscene.com以及Beautyjungle.com这样的网站。

最著名的两位从记者转行到互联网创业人士分别是科特.安德森与迈克尔.赫什恩,他们两人曾经是《纽约》杂志的同事,当时安德森是编辑。安德森曾经在八十年代与他人合伙创办过《间谍》杂志,如今他刚刚写完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世纪之交》(Turn of the Century)。这部小说勇敢地试图捕捉金钱、媒体与野心在当代纽约的融汇与激荡,尽管并不算完全成功。至于赫什恩最近刚刚被《SPIN》解除总编职务,这两位哈佛大学毕业生决心制定自己的商业计划,将其称作“文化精英群体的必读在线网站”。他们为网站选择的名字是Inside.com。“做网站并不只是为了钱——至少对于我来说并非如此,”赫什恩后来回忆道。“关键在于创建新事物,创建并没有受困于实体杂志文化死胡同当中的新事物,能让员工拥有一部分公司的新事物。”没有理由怀疑赫什恩的动机,但是他与安德森对于近来互联网行业的可观钱景恐怕也并非无知无觉。在《世纪之交》一书当中,女主角丽兹.兹姆巴里斯特询问一位投资银行家南希.麦克纳布,是否应当让自己的软件公司到股票市场试试水,麦克纳布说:

“‘我认为我们的估值可以轻松超过7500万。礼拜四KillerWare就要上市了,明天Be-My-Friend.com也要进行IPO。它们能让我们了解将要面对的行情天气。’”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你的公司确实赚钱是吧?’她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这个问题。”

安德森无疑能够体会这其中的讽刺:正当他在虚构世界里描写互联网繁荣的同时,他本人也成为了现实互联网繁荣的参与者。“谁也不会为了发财致富而感到愧疚,现在的人们除了金钱之外什么都不关心,”他告诉《泰晤士报》。“失业率降到了历史最低,没出校门的毛孩子就已经被各家公司一抢而空了。今天的二十一岁青年只知道自由派时代之后的里根哲学。自由市场胜利了。他们的大学同学一天一夜就能挣到500万美元,他们直接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回报——而且这回报看上去很不错。”

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唯一有权对当时局势感到乐观的人。在安德森与赫什恩出身的媒体圈子里,绝大多数人都不再将资本主义视为必须加以批判的压迫体系或者活该遭受讽刺的喜剧大杂烩了。如今他们将资本主义视为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而且三个转轮卡在了头奖的位置上。这些机器将会不停地往外吐钱,直到管理员前来维修为止。

家园 18,不祥之兆1

乔治.索罗斯是最成功的现代投资人之一。他在1987年出版了《金融炼金术》并且在书中引入了“反射性”这个概念,用来解释为什么金融市场惯于走极端。索罗斯认为,在牛市当中股票价格上升似乎,提升了人们的经济展望,并且促使投资者们更加乐观,导致人们买入更多股票,推动市场进一步提升,致使整个循环再次发动。索罗斯使用了反射性这个词来描述这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因为股票价格反映了经济展望的显然提升,经济展望的提升也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升当中。这个循环每震荡一次,投资人对于未来利润以及经济增长的预期都会往前前进一步,最终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根本无法满足,此时市场就会遭受矫正。失望的预期对于股票价格有负面影响,下降的股票价格又会使得经济基本面看上去更糟糕。除非更多的好消息尽快到来,否则反射性就会发挥反向作用,股票价格的下跌同样也会加强自身,最终导致股市全面崩盘。

倾向于将金融市场视作全知全能的计算机的专业经济学家们对于索罗斯的说法很不以为然。但话说回来,索罗斯比他们有钱得多,显然他这套理论也适用于互联网繁荣。上升的股票价格推动了消费与投资,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且成为了股票价格进一步上升的助力。这一反射过程在科技领域力量最强,而科技领域在1995年到1999年之间贡献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思科、Lucent Technologies以及北电网络这样的科技产品制造商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壮大,而它们最大的客户就是创业电讯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金融市场非常活跃,有些此类公司正在构建全国网络,挑战AT&T与Sprint这样的长途通信运营商。还有些此类公司正在构建地方通讯网络与地区通信公司竞争。但是这些公司全都需要依靠金融市场筹措大量金钱来维持自己的活动。为了证明投资者们购买括科技公司股票的价格确实合理,华尔街分析师转向了这些公司目前的增长率,并且由此推测这些公司在不确定的未来将会怎样发展。可是这种估价方式忽视了以下事实:目前的高增长率是股票市场上升的结果,一旦市场走势受挫,这些公司的增长也肯定会停止。

绝大多数科技股票投资人都没有质疑华尔街正在兜售的乐观分析。由于所有人都不认为股票市场会下行,担心股票市场下行的后果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说句公道话,要想预测股票市场背离现实的程度究竟在什么时候才足以导致迫在眉睫的行情下行并不容易,历史并不能提供多少经验教训。按照传说,在1929年初,约瑟夫.肯尼迪在擦鞋的时候听到鞋童为他提供选股建议,于是立刻就清仓了。假如肯尼迪来到二十世纪就是年的,他恐怕会在互联网股票行情达到顶峰之前好几年就将手里的股票抛售一空,由于人们对经济以及对互联网的信心基本不受约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步入了股市。根据一个故事的说法——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但是来源很可靠——甚至就连纽约西奈山医院的医生都会在正规工作之余交易股票。他们在手术室里摆上笔记本电脑,在做手术之余就会买卖一两笔。

家园 不祥之兆2

1999年夏天,巴顿.比格斯受邀来到爱达荷的太阳谷参加辩论,宣传他那套令人消化不良的观点。他的论敌是《华盛顿邮报》经济专栏作家詹姆斯.格拉斯曼。格拉斯曼与他人合著了广受关注的《道指36000》。他与合著者凯文.哈塞特认为,股票风险长期而言并不比债券更大,因此也应当得到更准确的标价。传统上来说,持有股票的投资人都要求得到风险溢价。格拉斯曼认为,假如消除这部分溢价,那么一直在11000点徘徊的道指还会翻三倍。这一论点没什么道理可讲——债券存在的意义就是比股票更安全——但是这一论点确实表明了新经济思维的进展程度。1929年秋天,著名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历史书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就在大崩盘之前几周,他认为股票价格已经“达到了永久的高地”。可是与格拉斯曼相比就连费雪看上去都像悲观主义者了。在辩论期间,格拉斯曼声称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超凡脱俗的发明,比飞机、避孕药与核裂变更加重要。比格斯认为格拉斯曼的论点非常可笑。在他看来就算是其貌不扬的空调也比互联网更能改变历史。因为如果没有空调,亚特兰大只能是一个小镇,而现代新加坡根本发展不起来。双方演讲完毕之后听众们举手表决胜负,格拉斯曼以180票对2票赢得了压倒性胜利,两名投票支持比格斯的人当中还有一名是他的妻子。

比格斯憋着一肚子闷气飞回了纽约。摩根斯坦利正在周复一周地承销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IPO。1999年摩根斯坦利进行了27次互联网IPO,比过去四年的总和还要多。玛丽.米克与她的同事们依然比某些竞争者更加挑剔,但是谁也不能假装相信摩根斯坦利最近的两位IPO客户drugstore.com与Ask Jeeves有朝一日能打入《财富》500强。为了找出理由支持自己针对此类股票的购买推荐,米克不得不依靠一套越来越可疑的估价方法。比方说在10月份出版的关于drugstore.com的报告当中,她指出网站用户在8月份的平均浏览量是14.9个网页,相比之下竞争对手PlanetRx的用户只会浏览10.3个网页。除此之外drugstore.com的“投入用户”(也就是至少会将某个分类当中的内容浏览三分钟的用户)比例始终保持在48%,而PlanetRx的投入用户比例只有45%。报告并没有提到投入用户是否会购买任何商品,或者两家都在承受高额亏损的网站未来能否盈利。

玛丽.米克一度曾经坚称,要想让她将某家公司包装上市,那么这家公司必须符合一套标准。但是此时摩根斯坦利正在准备进行IPO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不符合这套标准:巨大的潜在市场,良好的管理,聪明的产品,这些公司一样都没有。比格斯私下也怀疑摩根斯坦利以及其他投资银行家们会不断地吹涨泡沫直到爆炸为止。他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还对投资银行家抱有一定同情心,因为他们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比格斯的本行是资产管理,这一行的竞争同样激烈。假如他过早否定了最近的投资狂热,在业绩表上的排名就会落后,公司的未来也会遭受威胁。

劳动节之后,随着交易员们返回办公桌边,所有股票依然停留在史无前例的高位上。与公司盈利以及分红情况相比,如今的股票价位简直高得吓人。此时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是33,相比之下在1987年8月——也就是黑色星期一之前两个月——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也只是32.3而已。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雷.菲尔试图回答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目前的股票价格还有没有道理可讲。按照菲尔的计算,为了得出肯定的回答,美国的企业盈利必须在接下来十年里保持14.5%的年增长率,税后利润与GDP的比率必须要翻一倍,从目前的6%提升到12%。这一前景并非不可能,但是需要史无前例的从工人到企业的收入再分配。鉴于失业率位于三十年来最低水平,企业利润很可能会遭到进一步挤压,因为工人们要求更高的工资。

另外一个久经时间考验的过度投机征兆是证券行的放款情况。这一迹象当时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自从格林斯潘在1996年12月的非理性亢奋演讲之后,保证金负债量几乎翻了一倍,占GDP百分比达到了六十年来的最高峰。其他类型的借款——包括银行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房屋抵押贷款——也在迅速上涨。美国家庭的平均债务额度相当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02%,相比之下1992年的数值还是85%。种种迹象表明所有这些额外债务都产生了负面效果。正当经济繁荣大步向前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违约,个人破产率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这些迹象强烈表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八十年代日本曾经经历过的由信贷驱动的投机泡沫。但是投资者还是更喜欢相信由格拉斯曼以及其他人提供的积极解释,这一点也是投机狂热晚期的典型特质。9月份的《连线》杂志当中有好几篇文章都谈到了即将到来的“超繁荣”时代。杂志执行主编与《新经济新规则》(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撰文勾画了2020年的美国,认为到时候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将是每年15万,中产阶级家庭将会拥有私人厨师,道指将会突破五万点,冲向十万点大关。“这样的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可信,”凯文.凯利写道。“在历史上,我们人类曾经多少次将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单一市场呢?我们通过数字科技创造过多少次全新的商业渠道呢?金钱曾经多少次转化成为上千种投资工具呢?”

凯利还采访了乔治.吉尔德,他已经变成了一名互联网创业家,每月都会发布一份《吉尔德科技报告》,全年订价295美元。在报告中他提醒投资者们要关注最近的科技进展,并且提供了一张可能盈利股票的清单。吉尔德的最爱之一Qualcomm在1999年上涨了2500;他最爱的另一支股票是JDS Uniphase。“我并不认为互联网股票的估值很疯狂,”吉尔德声称。我认为目前的估值反映了人们终于在基本面上拥抱了巨大的机会。所有的预测都估计互联网流量在未来五年内会上涨1000倍,十年内流量就会上涨100万倍。”为了他的订户着想,人们最好希望希尔德对于科技的预测要比他的算法更加可靠。根据绝大多数预测,当时全世界的网民数量大约是1亿5000万人,100万倍的增长就意味着网民数量要达到150万亿人,然而全世界人口也只有80亿。

此外凯利还联系上了一位过去的名人,也就是婴儿潮理论的倡导者小哈利.登特。1992年他曾经预测道指将会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达到8500点。事实证明这个预言还是太保守了。登特如今开设了自己的顾问公司,并且到处进行演讲。几个月之前互惠基金公司AIM Management Group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AIM登特人口趋势基金,专门向那些看上去准备好要从婴儿潮一代老人身上赚钱的公司投资。登特刚刚发表了他的新书《新千年的投资者》(The Roaring 2000's Investor)的平装本。他在书中预言道指将会在2009年达到41000点。“在过去十年里我一直是关于未来最乐观的预言者,但是我依然低估了市场,”他这样告诉凯利。“我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国际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有了50亿名全新的消费者。历史上来说,在繁荣中期人们总会转向更高的估价层次,因为人们意识到繁荣将会持续下去。然后投资循环就会启动,用现金淹没市场。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家园 不祥之兆3

“面对现实吧,在某一座车库里,有一位年轻创业家正在铸造必杀的子弹,子弹上还刻着你们公司的名字。”1999年9/10月份的《哈佛经济评论》上,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米尔这样警告全国的CEO们。“要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你们必须提前开枪。”全国各地的CEO们都听取了哈梅尔的建议。旧经济与新经济之间的分隔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迪斯尼早就已经拥有了万维网上访问量第五大的网站Go.com,现在正在收购Infoseek的剩余部分。时代华纳公司在经历了多年严重亏损之后终于关闭了Pathfinder,现在与索尼合伙要收购CDNOW。ABC早就已经发行了自己的互联网追踪股NBCi。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建立了总价值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分支并且收购了Healtheon的股票。旧经济与新经济的焊接并不局限于媒体领域。巴诺书店的在线分支BarnesandNoble.com在1999年春天上市之后将业务扩展到了在线音乐零售领域。沃尔玛与玩具反斗城都启动了在线分支。通用电气主席杰克.韦尔奇公开宣布互联网是通用电气的第一要务。福特与通用汽车都打算将自己庞大的采购业务转移到网上进行。

绝大多数此类行为都受到了亚马逊的激励。当时亚马逊是全世界最热门的公司。在短短四年里,这家位于西雅图的创业公司已经实现了年收入10亿美元。杰夫.贝佐斯家乡的《西雅图时代报》将他称作“互联网的终极崇拜偶像”。当贝佐斯参加公司联谊活动的时候,甚至就连他自己的雇员都会请他签名。贝佐斯已经不再仅仅是个商人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已经化作了一尊图腾,成为了揭示神圣真理的弥赛亚。“当我们试图理解某种像互联网一样浩瀚无垠、变化多端且可怕至极的事物时,难免会寻求类似的历史先例——铁路,洲际高速公路,电话网络。”1999年10月《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互联网时代》这样写道。“但是所有这些先例都没能真正体现互联网对于商业世界震天动地的冲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听取互联网商务先锋杰弗里.P.贝佐斯的意见。”

贝佐斯面向《商业周刊》以及任何其他听众宣扬的福音包括以下内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寒武纪,也就是5亿5000万年前多细胞生物首次出现在地球上的时代。用贝佐斯的话来说,“这是新物种涌现速度最快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人们经常忘记这一点——物种灭绝速度最快的时代。我们将要看到许多创意付诸实施,其中绝大多数都会失败。”当时很少有人怀疑亚马逊能否幸存下来。《新闻周刊》这样报道:“亚马逊不仅不主宰了在线书籍零售(这一部分业务的估值是220亿美元,而拥有260家大型实体书店的Borders的估价还不到10亿美元),而且还在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音乐零售商、玩具零售商、以及消费电子用品零售商。亚马逊就是互联网商务的旗舰,是互联网商业模型——在网上向顾客直接销售商品——可行性的明证。”

贝佐斯的野心大得令人惊叹。有些评论员说他希望创建在线沃尔玛,但这话说的并不到位。沃尔玛并不会直接与玩具反斗城、家得宝或者淘儿唱片进行竞争,亚马逊却与所有这些店铺打起了擂台,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贝佐斯想要主宰整个在线购物市场,1999年9月底,他宣布成立zShops,好让亚马逊的1200万名顾客在这里购买果酱到游艇在内的各种商品。当顾客输入自己想要的东西——比方说一根鱼竿——软件就会检查亚马逊有没有现成的存货。如果没有,顾客就会自动跳转到有存货的加盟店的首页。“十六个月之前我们还是人们找书的地方工作,”贝佐斯说,“明天人们将会在我们这里寻找一切。”

与其他狂热的互联网拥护者不同,贝佐斯从来都不认为传统零售页会消失。他知道人类天生好动好扎堆,喜欢亲自出门购物。但是他相信零售业消费的15%——每年大约是5000亿美元——最终将会转移到在线领域,而他希望亚马逊能从中攫取一大部分份额。贝佐斯坚称自己的策略并非基于拿破仑一样膨胀的自我,而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效应。随着亚马逊扩张到新的商业领域,公司的收入也会比成本上涨得更快。与一般零售商不同,在线零售的增长不需要建立新店铺并配备人员。zShops正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例证。每当顾客登录亚马逊网站并且从在线店铺购买某样商品的时候,亚马逊会抽取佣金。假如亚马逊能够接手计费业务——这是经常有的事情——那么佣金就是购物价格的5%。“这是全新的商业模式,”贝佐斯这样声称,投资者似乎也相信他。zShops得到公布的当天,亚马逊的股票上涨了15美元,达到了80又3/4美元。

贝佐斯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但是亚马逊的成本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固定。除了位于西雅图与达拉维尔的现有分发中心之外,公司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另外五座仓库,这些实体设施雇佣了几千名蓝领工人,每人每小时挣7块5美元,特别忙的时候还要付加班费让他们超时工作。随着业务增长,亚马逊也需要雇佣更多的顾客服务代表、计算机技师以及营销与销售人员。1994年,亚马逊每获得一名新顾客要支付30美元,1999年每获得一名新顾客需要35美元。

像微软那样真正利用了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公司越扩张挣得钱就越多,可是亚马逊扩张得越快亏得钱就越多。到了1999年10月底,亚马逊第三季度的亏损总量达到了1亿9700万,总收入3亿5600万。与1998年第三季度相比销售额增加了130%,但是亏损额却增加了437%,就连亨利.布罗吉特也对这一发展大为惊骇。他警告道,假如亚马逊还不能尽快盈利的话,投资者就会“向我们一样对于无休止的延迟满足感到厌倦。”他将亚马逊股票评级从“强力买进”下调到了“可以持有”,另外四家分析师也进行了降级处理,一周之内亚马逊股票就从76美元降到了63美元。

对于贝佐斯来说,幸运的是圣诞节就要到了。有些分析师预测在线销售在假期可以突破100亿美元。亚马逊早已购买了181公顷的包装纸与2500英里长的缎带,准备为1500万份礼物提供包装,因此将会成为这次购物狂潮的主要受益者。于是亚马逊股票价格强劲回升,到了12月9日又创记录,在拆股调整基础上达到了113美元,直到一轮获利抛售遏制住了上升势头为止。第二天收盘价是108又11/16美元,意味着公司价值37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就像亚马逊创始人一样已经不能以常理看待了。现在亚马逊已经变成了公众对于高科技未来的信念是否坚定的晴雨表。随着新千年的临近,人们的信仰似乎也越发坚定了。亚马逊股票达到113美元的同一天,一家名叫VA Linux的小公司上市了。当时将Linux操作系统当做题材的上市股票如同过江之鲫,因为人们都在鼓吹这一系统能够挑战微软视窗的地位。VA Linux股票价格从30美元飙升到239又1/4美元,几乎上涨了700%,比起TheGlobe.com的交易首日涨幅还大,创下了全新的IPO记录。

与此同时,《时代》的主编们正在挑选年度人物。此前有幸入选的人物包括斯大林、甘地以及马丁.路德.金,1999年的人选则是贝佐斯这位活力四射、时年三十五岁的电子商务化身。圣诞节前几天,贝佐斯的笑脸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书报栏。掀开杂志封面,有一篇五字字的人物素描,文中披露了贝佐斯的偶像是爱迪生——显而易见——以及迪斯尼——这就有些令人意外了。“最令我惊叹的是迪斯尼的愿景多么强烈,”贝佐斯说。“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创建什么,并且与一群特别聪明的人合伙实现了自己的愿景。其他人都认为他在异想天开,他必须说服银行借给他四亿美元,但是他终究还是成功了。”言外之意很清楚,贝佐斯在建立亚马逊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而且他的成功也已经近在咫尺了。

1999年12月31日星期五,穆罕默德.阿里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由于即将放假,当天的交易时间也缩短了。几个小时之后收盘钟声敲响,此时道指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1497.12点,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25.22%。纳斯达克指数在此前一天收盘的时候首次超过了4000点,这一天的收盘点位同样达到了破记录的4069.31点,自从1999年初以来上涨了85.6%,也是美国所有主要股票指数当中表现最好的,超过了道指在1915年的81.7%涨幅。有些范围更窄的指数表现更好,例如道琼斯互联网综合指数在这一年攀升了167%。

家园 不祥之兆4

2000年1月10日星期一早上,美国在线主席史蒂夫.卡斯走进了曼哈顿公平中心,宣布美国在线即将以16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今天我们有幸向大家宣布,这次并购将会创造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全球媒体与通信公司。”美国在线这个成立十四年的“赛博空间蟑螂”即将接手全世界最大的媒体集团。时代华纳是一头四面扩张的巨兽,其子公司可以追溯到亨利.卢斯与杰克.华纳的时代,如今这头巨兽就要被被人收购了。卡斯这位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家穿上了一套昂贵的蓝色西服和一条明黄色的领带。时代华纳主席吉拉德.利文则穿着翻领衬衫与卡其裤。卡斯将这次交易称作“平等者之间的合并”,但是谁也不会怀疑究竟哪一边说了算。卡斯将会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主席,新公司的股票代码将会是AOL,美国在线的股东将会拥有合并后公司股份的55%。卡斯讲话的时候,包括利文在内的三位时代华纳高管就像花瓶一样默默无语地坐在他身后。

美国在线计划用自己的股票来支付收购费用。一个月之前公司股票价格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1.75美元。时代华纳的股东们放弃了公司独立之后得到了现有股票价格的溢价,但他们只能拥有合并后公司股份的45%。利文与他的同事们同意接受美国在线的股票作为付款方式,这也就等于宣称他们相信美国在线的股票市场估值达到了1630亿美元。“新媒体股票市场的估值是真实的,”利文坚持认为。“当然并非每一家公司的估值都是真实的,但是美国在线在这个新世界抢到了第一名的位置。这家公司的估值是真实的,我愿为此担保。”

这是一句很不得了的主张。美国在线自1996年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毕竟当年这家公司就连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问题。目前的美国在线有2000万付费用户,超过一半美国网民都是美国在线的顾客。网站新近推出的即时信息服务极其受欢迎。过去四个季度公司的盈利总额是8亿7900万美元,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互联网公司。简而言之,美国在线证明了向大众市场提供基于订阅收费的上网服务是可行的商业模式。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说明公司价值1630亿美元。

合并宣布之前,时代华纳的市场估值是835亿美元。公司旗下的有线电视、电影工作室与出版社每年能收入260亿美元,五倍于美国在线每年52亿美元的收入。时代华纳的人工费用很高,压制了公司盈利能力,但是公司每年依然会产生60亿美元的现金流,相当于美国在线的四倍。此外时代华纳远远不是科技界的新手。公司旗下许多有线电视体系早已更新换代,足以为万维网提供高速链接。要说到下一代互联网科技,时代华纳远比美国在线准备更充分,因为美国在线还依赖缓慢的电话线连接。

尽管存在着如此显著的不平衡,但是绝大多数媒体观察家都接受了利文的主张。这次合并案代表了对于互联网股票信心的理性投票。“互联网繁荣今天看上去没那么虚无缥缈了。”《纽约时代》的社论这样写道。曼哈顿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彼得.休伯甚至说得更加斩钉截铁。他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认为这次并购案“掩饰了老式大众媒体走上末路的事实,并且终结了关于新型大众媒体是否已经凯旋胜利的一切认真辩论……身为时代华纳的主席兼CEO,吉拉德.利文理解了许多漫不经心的观察家们——尤其是且更有钱的观察家们——尚且不能相信的事实:对于旧媒体来说,要么数字化要么死。”

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但却很令人糊涂。一年前Lycos也打算与美国电视网合并,但是后者的股东拒绝接受这笔交易。史蒂夫.卡斯依然在重复Lycos的策略,只是规模远远更大而已。显然他并不认为老媒体已经走上了末路。“如果能够投入互联网时代的话,老媒体的资产依然拥有明亮的未来,”他解释道。与美国在线合并之后,时代华纳可以在线推销自己的杂志、电影与电视节目,与此同时美国在线也可以通过时代华纳的资产创造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它的服务。在新媒体的世界里,此刻的公司们尤其需要《人物》、CNN与兔八哥这样的知名品牌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案的真正重要意义在于证实了旧媒体与新媒体正在合流。这一现象对互联网股票具有毁灭性的意义。毕竟互联网股票高价值的主要理由就在于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像一般的公司,因此传统的估值方式不适用。美国在线用自己的高价股票收购了时代华纳,顺便也将这一理论推到了灯光之下。仔细检查一番之后,这条理论就有些站不住脚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都是向公众销售编辑内容并且收费的媒体公司。美国在线的聊天室通过电话线连接起来,HBO的电影则通过有线电视线路输送进家门,但这并不算是多么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高速互联网连接即将抹平这一差异的时候。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唯一的巨大差异在于业务规模以及基于股票价格的公司估值。在这次合并案之前,时代华纳的公司估值相当于每年现金流的二十倍。如果将同样的算法应用在美国在线头上,那么这家公司的估值应当是300亿美元。还不到股市估值的五分之一。卡斯很清楚这其中的差异,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在1999年10月打电话给利文讨论合并。与时代华纳合并之后,卡斯就可以利用眼下的股市泡沫将自己的公司改头换面。宽带互联网连接肯定会在未来成为常态,原本的美国在线到时候就只是一家前景不明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而已。如今的美国在线却变成了一家全球媒体巨人,可以在任何环境当中繁荣生长。至少有一位旧媒体巨头对这次合并案很看好。“这是一项杰出的金融工程学工程,”鲁伯特.默多克这样评价道。“他这次出手搞定了一个具有六十亿美元现金流的目标。”

合并案宣布之后,美国在线的股票价格下跌将近10%,降到了64.50美元。投资人开始注意到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再具有互联网公司的增长率了。合并之后的公司将会成为新旧媒体的混合物。每年的增长率将会位于20%到25%之间将而不是50%。随着美国在线股票的下跌,时代华纳的股票也被拖了下来,因为公司股东也被支付了美国在线股票。这一趋势持续了几个礼拜。到了1月底,美国在线的股票跌到了60美元以下,与12月份的最高峰相比下降了将近1/3,卡斯砍掉了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却保住了公司的长期未来。

家园 不祥之兆5

像卡斯一样精明的互联网创业者并不多。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相信互联网本身就是一门可行的生意,而不是用来分销产品的工具。有些产品确实很适合互联网。例如理财信息、音乐、色情片与拍卖品,但是并非所有产品都能通过互联网来分享,例如食品、服装以及一切人们喜欢亲手触摸的东西。2000年初,雅虎尤其狂热地捍卫着自己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地位。上市四年以来,这家硅谷公司已经将自己改造成了一张全方位服务网络,服务范围从在线购物拍卖到股票报价应有尽有。雅虎拥有超过4000万名用户,使其成为了万维网上第二受欢迎的网站,仅次于美国在线。雅虎的业务遍及使用12种语言的14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爱尔兰与墨西哥。

雅虎的金融策略——依赖广告换取收入——似乎也终于生效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的新闻发布会之后第二天,雅虎宣布自己1999年第四季度盈利4470万美元。雅虎在1999年全年盈利6110万美元,年收入增长了140%,达到了5亿8860万美元。超过3000家公司在雅虎上做广告。在收入情况发布之前,雅虎股票再创新高,突破了500美元,公司估值1316亿美元。就算将所有竞争者都考虑进来,这恐怕也算是任何一家美国公司所得到过的最夸张的估值了。雅虎目前的价值超过了迪士尼公司与新闻集团的总和。公司股票市值是1999年年收入的224倍,1999年盈利的2154倍。

在华尔街上人们都在揣测雅虎会不会很快效仿美国在线的先例,收购迪斯尼或者新闻集团。杨致远正在与包括新闻集团在内的好几家媒体公司谈话,但是谈话内容还仅限于股份合作。杨致远与他的同事决心保持独立。“我们相信前方还有机会,”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之后几周杨致远这样说道。“我们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我们根植于硅谷。我们相信与其他公司合作并且为顾客们带来最佳体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最终会与一家大型媒体公司合并呢?我认为得出这个结论的人们都有些操之过急了。”从某些方面来说,杨致远保持独立的决心确实很值得称道。如果说还有哪家公司能够代表信马由缰的互联网传统,那就只剩下雅虎了。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未能收购迪斯尼、维亚康姆或者其他产生现金的资产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公司转型的机会很快就会消失。到了1月底,雅虎的股票已经跌到了325美元以下。

家园 19,美联储出手1

2000年1月4号,格林斯潘离开了雾谷的美联储总部,花了五分钟时间来到白宫。克林顿总统任命他继续掌管下一个五年任期。总统夸口道美国经济创下了多项纪录:失业率三十年来最低,贫困人口数量二十年来最低。福利开支三十二年来最低。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格林斯潘的聪明才智。美联储主席是第一位意识到了“新兴科技对于新经济的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所有规则与所有可能性”的经济学家。“实际上,”总统接着说,“格林斯潘对新科技的投入非常引人注目,我曾经想过要让格林斯潘将自己的名字注册成公司并且上市,那样的话我们在2015年之前就能将国债偿清了。”

这个笑话比总统的设想还要贴近事实。格林斯潘的政策的确在这一轮股市繁荣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任何牛市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央行迅速提升利率,停止住经济前进的车轮并且大幅削减企业盈利。好几年以来格林斯潘一直顶住了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1999年美联储一共提升了三次利率,每次提升0.25点。但是这几次利率上调也仅仅是扭转了1998年秋天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崩溃之后美联储引入的紧急利率削减政策而已。2000年初的短期利率是5.5%,基本上相当于1995年夏天网景刚刚上市时的水平。

短期利率下调当然并不是格林斯潘对这一轮股票市场繁荣的唯一贡献。他在谈话中经常讲到新兴科技的好处,此外他还一直拒绝批评过度投机。1999年8月格林斯潘说,“股票价格反映了千百万投资者的判断,其中很多人都非常清楚构成我们的广义股票价格指数的特定公司的各种方面。”美联储的职责并不是质疑这些很有根据的判断,而是应当继续坚守监控通货膨胀的角色。绝大多数评论家都接受了格林斯潘的主张,但是历史经验却并不站在他那边。之所以在1913年成立美联储,就是为了防止投机泡沫破裂的反复出现——此前五十年间这一现象越来越常见了。假如投资者永远都是理性的,那就根本用不着权威机构来监管金融市场(不过依然需要有一家中央银行来提供货币)。不幸的是,投资者的头脑未必总是非常清楚,有时候也会陷入贪婪与群体行为的股掌之中。此时就要由美联储主席凭借自己职位所赋予的智识与政治权威来约束他们。

提升利率是恢复理性的常用手法,但并不是美联储的唯一选择。格林斯潘还可以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赋予他的权力来限制保证金贷款。1999年保证金债务经历了快速增长,在2000年1月达到了2435亿美元。相当于股票市场总价值的1.57%,与1987年秋天的上一个高峰持平。美联储早已作出了强迫投资者以现金支付至少一半购买股票费用的决定,从而将保证金比率压制在了50%以下。参议员查尔斯.舒莫与其他人呼吁要将保证金比率提升到60%甚至更高,但是格林斯潘拒绝采取行动。他认为这样的举措对小投资人不公平。绝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能借钱买股票而不需要求助保证金借款,但小投资者不行。此外规范借款决定的想法也令格林斯潘的自由市场原则不相容。假如投资者自己愿意将退休积蓄投入亚马逊或者其他什么互联网公司,那是他们的自由。正如美联储主席经常指出的那样,精打细算过后自主承担风险的行为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不过格林斯潘对于股票市场的担忧确实正在与日俱增。自从他在1999年8月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国会发言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又向上攀爬了1000点。日内交易越来越受欢迎了。很难将这些新入场的人们称作精于计算的理性投资者,因为他们正在买卖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股票。对于美联储主席来说,他们看上去更像是投身于轮盘赌场的赌徒。私下里他曾经开玩笑说他要引入一项法律,要求日间交易者必须能够辨识他所购买的股票的公司的产品,否则不得交易该公司股票。格林斯潘依然相信无法确定地辨识投机泡沫是否存在,除非是马后炮。但是现在他很确信投机泡沫已经出现了,至少在股市的某些板块是这样。当他眼看着投资者们为互联网股票支付的价格时也觉得非常古怪。

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纠结在了一起——这也是投机泡沫晚期的典型症状。不断上涨的股票市场刺激了消费者与各大公司史无前例的消费狂热,这一点又导致了经济增长加速。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了4.8%,这个速度相当于长期增长率的两倍。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了5%,就连新经济的最热切鼓吹者都不相信这个数字可持续。2000年初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放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快。1999年12月美国经济又创造了315000个工作岗位。汽车制造业宣布这一年是多年来利润最好的一年。零售行业报道声称圣诞节购物季表现强劲。美国人挣多少钱花多少钱,花完了就去借。根据有效衡量标准,个人储蓄率已经陷入了负数的领域。换句话说,人们正在借款或者出售已有资产来供应消费。格林斯潘此前一直认为美联储可以专心关注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生产力增长——并且忽视股票市场的起落浮沉,但是这一假设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随着股票市场越发繁荣,整个美国的经济都有失控的危险。

2000年1月13日,格林斯潘向纽约经济俱乐部描述了自己对于经济现状的新想法。他的开场白还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论调:“货物与服务的生产方式以及发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方式”正在经历“惊人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在内——已经为各大公司提供了更为及时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市场与供货商,从而重新组织生产并且削减不必要的人工与仓储成本。从1995年到1999年之间,人工生产力一直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超过了1973年到1995年之间每年1.24%的平均值。“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提升了整体经济的每小时产出。经济活动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对抗未知因素与意外因素,信息技术削减了此类手段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提升产出的主要途径,”格林斯潘说道。

但是这一次格林斯潘并没有多谈生产力问题,他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新经济唱赞歌,而是指出新经济的黑暗一面。生产力加速增长具有双重效应。生产力加速增长在经济体的供给侧鼓励公司扩大产能,在需求侧则推高了股票价格,因为投资者们都在盼望新科技带来更高的利润。股票价格的提升又通过所谓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消费者开支的增加。人们感觉自己更有钱了,因此花的钱也就更多了。任何上过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人都不会对这番论调感到陌生,但是格林斯潘却在这里拐了个弯。公司产能增长需要时间,相比之下股票价格的上涨以及相伴相生的消费者开支增加却是即时性的,因此经济体当中的总需求会比总供给上涨更快。“供给增长与需求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包含着通货膨胀上涨与金融压力的潜在根源,可能会破坏目前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年里,增长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一直依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其中很多人都是移民——以及通过进口更多海外货物来填补,但这一趋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当这些缓冲措施耗尽之后,过量需求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升。

格林斯潘的这番话说得很拗口,研究这篇演讲的学术经济学家们对此颇为诟病。但是这番话的内在逻辑并不如现实后果那样重要。格林斯潘这回终于找到了干预股市的经济理由。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财富效应必须遭到削弱。这并不意味着资产价格不能继续上涨,只是不能比收入上涨得更快。当时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是每年6%,换句话说股票价格每年上涨幅度也不能超过6%。在当前的环境里这点年回报简直是开玩笑。1999年纳斯达克股票平均增幅几乎达到了90%。投资者们并不指望2000年的股市也能有同样强劲的表现,但6%的涨幅肯定不能令他们满意。假如格林斯潘真心想让股民失望的话——他看上去的确很认真——那这番话只能意味着一件事:美联储很快就要加息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