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方的屋顶,像飘荡的风帆 -- 天堂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西河曾经看到一篇好文,题目似乎是:东方的屋顶,探讨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为什么会采用下凹的斜面造型,而不是单纯的平面?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从中国的国画直到雪梨歌剧院的屋顶,从西方降到东方,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我不揣浅陋乱猜了一下,没讲到点子上,慢慢就淡忘了。
这几天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屋顶会是下凹的斜面了,原因是屋瓦,越大的屋顶,所铺设的瓦片越多,如果屋顶是一个平直的斜面,则所有瓦片重量产生的向斜下方的推力,将全部叠加在屋顶的下边缘,即屋檐的位置,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把屋顶做成下凹的曲面,就能够切断这股推力的传导路线,瓦片产生的原本指向斜下方的推力,会指向下凹斜面的切线方向,而不是直指屋檐了。
不会画图,但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基本原理,就像被风吹起的风帆,通过凹陷的帆面,把风兜住一样,下凹的斜面,可以把瓦片自身向屋檐斜下方滑动的推力,兜在屋顶上。这是一种人造的柔性,仿佛是屋顶在瓦片的压力下自行凹陷了一样。这样的设计,对于面积越大的屋顶,好处越大,因为瓦片太多。而面积较小的屋顶,这样的设计就不怎么用得上了,因为瓦片少,压力小。
西西河已经许久不曾宁静了,版面上硝烟弥漫地轰炸着家国天下的宏大话题,却好像大家都渐渐遗忘了淡泊悠闲的旧时光,不由得回想昨日,遂有了这一篇闲扯。
似乎比北欧和俄罗斯的屋顶坡度小,不知道对积雪的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在京都和奈良还能看到很多仿唐代的建筑,屋顶都是直线的。
可以想象,曲线的工程难度比直线肯定是高一个量级,说明我们的古代工匠的技术是在进步的。
楼主能不能再进一步探究一下,从什么时代开始屋顶变成弧线的?顺便再探究一下,木梁是怎么做成弧线的。
下凹的房顶可以让水流以更接近水平方向的速度飞出房檐, 尽量远离墙面和墙基, 从而保护建筑。
中国的核心地区一直没有很多降雪,所以屋顶的除雪不可能是中式建筑的重要考虑因素。
对建筑艺术和建筑史的了解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在某营造法式上看到过这种下凹屋顶的施工方法和结构图,但细节忘了。
但是还没发展到翘起,说明宋代变弧,元明变翘
多少还有印象撒,再找找撒
从屋脊到屋檐的下凹屋顶,其剖面看似是一条下凹弧线,实际上是由一条条折线连接组成的。
搜Tautochrone curve或Brachistochrone curve
能不能贴一张故宫的屋顶,那是明初建的。
另外,“元明变翘”似乎不太准确。如果真是翘起来的话,屋顶上会积水的。
世上少有长成弧形的树,所以弧形的屋顶只能靠拼接。那么拼接时就有和弧形计算和强度的问题。
老祖宗是怎么解决的?
日本到现在还有“宫大工”这个职业,专门从事庙宇宫殿等古建筑的修理,甚至重建。他们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的,包括各类榫接形式。
我看过直线连接,垂直连接,还有三向垂直连接。就是没有看过斜线连接的。估计,老祖宗没教给他们。
长知识了。多谢指点。
印象里南方的翘起来的很夸张,北方就很简单
美国影视里面都是翘起来很夸张的,显然早期海外华人南方人多。好莱坞的中国剧院,就是这种影响下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