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方的屋顶,像飘荡的风帆 -- 天堂
好像没剩下几个,比如太和殿就被烧过数次,本来明代的规格比现在的要大,结果清代重修的时候找不到那么大的木头了,只好造了个小号的。。。
这样这些瓦就象龙泉寺里的盲修生,扣成一串串趴在房顶.如果不怕麻烦再让左右拉手,就更安全了
弧形下凹的屋顶,起坡度是从屋脊到屋檐不断变小的,到了屋檐出已经接近水平,这对提高安全性和减小施工难度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弧线天然比直线美观,这样弧形下凹的屋顶,看上去也的确更加漂亮气派。
因为不能生产平板玻璃,就没有既可以遮风挡雨,又可以采光的玻璃窗,屋檐必须伸出墙外较远。为了不过分遮挡纱窗的光线,屋檐就必须适当上抬。于是才会有飞檐斗拱。看起来好像“艺术”,实际上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只知道故宫是朱棣仿南京宫殿建的,辫子们入关后直接住了,以后经过多少增改就不清楚了。故宫的档案应该是最完整的,可是没有看过这方面的研究。
南京的宫殿被拆了,只留下几块巨大的柱脚石。
所有的雨水都会在同一时间抵达屋檐,这是否形容造成屋檐易损坏?
曲线抬高了檐口位置,增加了日照时间,这个叫“反宇向阳”。最典型的就是檐角的起翘。
总之,这个屋顶曲线,在出檐椽子上加上飞椽,则又兼有“吐水疾而溜远”和“反宇向阳”的功能。
中国式弧面屋顶的剖面线条只是看起来有点像曲线或者说最速降线而已,实际上是由一条条短折线连接而成的,施工的时候不是按照最速降线的公式取值,而是每一排柱子比上一排降低若干分之一。(大概如此)
因为制玻璃需要纯碱碳酸钠,古时欧洲碳酸钠的来源是,有一种植物叫苏打,在盐碱地里生存,把苏打烧了以后的灰主要是碳酸钠,所以英文里碳酸钠又叫苏打灰,利用碳酸钠加酸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做成汽水,所以又叫苏打汽水,另外钠的英文Sodium,其实就是苏打金属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要说的关键就是,植物烧成灰来制造碳酸钠的办法效率实在太低,所以玻璃造价低不了。中世纪时大家吃饭都有问题,所以苏打种植很少,玻璃仅限于教堂。文艺复兴后,出现了商业性的大规模苏打种植,加上平板玻璃技术的发展,玻璃这才在贵族建筑上普及。直到工业革命后,可以用化学方法制造碳酸钠,玻璃这才开始进入平民家庭。
中世纪非教堂建筑的窗户用什么技术遮风挡雨呢。现在那些所谓“欧式风情”建筑的窗户两边,往往还会有两片木头,现在纯粹是用来装饰的,其实那个就是玻璃出现前,用来遮风挡雨的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