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所经历的---- 中国大学 vs 美国大学 (1) -- bnugirl

共:💬159 🌺659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兄弟你说在点子上了,这个比喻觉了,图奶奶的研究

为国家和人类解决了问题,现在的灌水实在没看出解决了啥问题,或许是我目光短浅。但在回国跟同行交流来看,大家都在集中精力弄文章,没谁说我们真想解决啥问题。这样就导致啥热大家一窝蜂涌上,灌水。

家园 这个太过分了。。
家园 统一回复

1。 我去的学校提倡国际化, 要求各系开全英文和半英文的专业课。半英文就是教材用英文,讲课用中文。全英文的课国内老师上不了,就需要外聘了。但是学校也没有把握效果会怎么样,学生听不听得懂。

2。我的学术休假是半年(可以选择休一年) 跟国内学校就是短期合作,没有长期合作的打算,也没签合同。

3。我的课本来设定是全英文,目标学生是立志出国念研究生的大三大四生。结果教务处居然没有标明这门课是全英文。所以课上有很多只是混学分的人。我还是坚持我前面说过的话,就物理系本科生来比,中国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远不如美国学生。原因前面帖子里说过。

我在第一堂课快结束时才发现学生们不知道这门课是全英文。但是居然没有人提出疑问,所以我很吃惊。有人说‘没人膜拜失望了’,还有人送花。不解释,爱怎么想怎么想吧。可能在他们心中会说英语是个值得膜拜的事情吧。

4。我不确定全英文学生听不听得懂,也不确定学生可不可以用英文回答问题或问问题,所以需要第一节课快速地了解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考察口语的目的是看他们能不能做到用英文课堂交流,所以不能只说姓名专业,还得说些别的。我也要他们说为什么来选这门课,希望学到些什么。听力可以通过他们对别人发言的反应来判断。

男生们会不会觉得尴尬,我没有想过。学生从大二到大四的都有,我觉得他们不见得都互相认识。

女生有1/3。超过了我的预期。

普遍英语水平,比我的期望值低,没觉得比我那个年代好到哪里去。

最后结果是允许学生用中英文混搭问问题或回答问题。重要的地方我会用中文重复一遍。考试还是纯英文。

通宝推:刹那芳华,
家园 通过他们对别人发言的反应来判断

我不确定全英文学生听不听得懂,也不确定学生可不可以用英文回答问题或问问题,所以需要第一节课快速地了解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

开讲正课以后,我当然也常停下来问问有没有问题,但是基本上是没有反应。国内的学生不习惯问问题。

考察口语的目的是看他们能不能做到用英文课堂交流,所以不能只说姓名专业,还得说些别的。我也要他们说为什么来选这门课,希望学到些什么。

听力可以通过他们对别人发言的反应来判断。

这当然不是正规评价手段,只是帮助我了解学生水平,以决定讲课的速度和方式。

家园 想起我当年上的唯一一门全英文专业课,高等有机化学。

老师是个国外很多年后落根回来的,有真水平,远高于当年我们学院的大多数同行。他要求学生也必须用英语回答问题,当然考试啊,作业啊全英语。那时侯大家口语都不灵,我记得我的师兄在黑板前急的抓头,然后指着反应机理说:”this is a 氢,-----“。 把大家给乐得一塌糊涂。

家园 不光是学校

整个知识分子大部分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对知识分子的奴役比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更甚。文革中的教育目的是知识分子劳动化,但参加一点劳动教育就受不了了,觉得受到侮辱了。现在成了金钱和权贵的奴隶而不自知,还感觉很好。

家园 曾经关于北大的国际化,网上有很激烈的辩论

张维迎对北大的改革,是用英语程度来界定教授水准的。受到了一些北大毕业生留洋回来的人的质疑。

他们说,当年自己上北大时,一直认为北大是一流的学校。后来去英国美国的名校,也从没觉得自己矮人一截。过了十几年回国了,到北大一看,怎么北大变成了三流四流学校了?而主导这个认识的,正是北大领导层的自我矮化。北大的燕京学堂,招收一年制的全英语教学汉学硕士,只招留学生,在北大校园里建了一个颇为豪华的校中校,很有当年上海殖民地的风范。

他们觉得北大应该是汉学的最好的学校,丢掉自信,盲目崇洋,只会让北大迷失。

英语只是工具,对汉学来讲,用英语教学确实滑稽,但如北大这种标志性的大学都会做这么荒唐的事还引以为傲,其他学校可想而知了。

北京有个留洋回来的人在推行美国的小学教育理念,总体就是减负,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之类的。好像是找了几个学校试点,全国来学习取经的学校很多。我的朋友圈去年常有家长在质疑这种改革。

家园 关于国际化

前面也说过,对国际化项目,学校资金相当充足,甚至会烦恼花不出去。

对于有志于搞科研的学生,给他们开设一两门英文的专业选修课,是有帮助的。毕竟专业期刊还是英文为主导。必修没有必要。

美国小学理念,我觉得在中国不适用。除非将来不参加高考,不在国内上大学。

两边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照搬不可取。

家园 刚来美国时当助教 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家园 前提是物理系

美国物理系的学生还真很少有混的

想混的压根不会选物理

家园 这就是文科的无奈了

哪怕比较接近理科的经济金融类,要发文章文笔占了至少一半的因素,英语不练好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不出来东西。

理工科无所谓的多,反正文章写法本来就比较反人类,掌握基本八股是很快的。我们行当里的顶级刊物,印度一年投五十几篇中0篇,文字花团锦簇也是然并卵,数字经不起推敲。

家园 有关学校的5.7指示

我现在还能背诵一段: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本主义。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看看当初的学校教育改革和现在对西方所谓素质教育、或者减负有多少差别?不就是学习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吗。

家园 说一下我听过的一门美国研究生课程吧

国内的课程,有好有坏,全看老师水平。

有幸听过一门美国研究生课,这门课(科学伦理)包含了我对美国课程的所有期望:高科技(远程多媒体),全程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没有教材,大量网络课程资源,名牌老教授(正宗美国白人),每个学生主持一个小节,课堂风气自由活泼,不超过20人的小班,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美国占一半,中国1/10,还有其他欧亚国家),课程得分由教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

我的感受是,除了课程的网络资源,其他的特点都是在浪费我进行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我需要的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也不需要听同学们各种垃圾分析,我也不需要在哪儿练习什么表达能力或者积极的表现自己。我需要知道这门课所涉及范围的最新观点和各种基本概念的外沿与内涵。而这些这门课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也许糊弄本科生还行吧,反正最后我给了差评。

家园 科学伦理 这么上 没真没什么问题

美国的课程,也有好有坏,全看老师水平。

科学伦理这门课,我觉得这么上没问题。因为这是个争议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领域。

文科的课程,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多。因为上课的目的不是得到标准答案,而是调动大家科学分析,理性讨论,从别人的观点里得到启发。

理科的课程,量子力学之类的,当然不能这么上。基本上就是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有标准答案,没什么可讨论的,老师传授知识即可。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某门课所涉及范围的最新观点和各种基本概念的外沿与内涵,自己看书看文献就行了,也没必要非修门课。你认为同学的分析都是垃圾,有没有自大的成分呢,其他同学的分析真的没有一丁点儿闪光处,可以给你启发的吗?你说不需要练习表达能力和表现自己,我觉得这是中国学生(包括我自己)普遍非常缺乏的能力。你可能不需要在这门课上练习,但是有机会练习一下总是好的吧。

可以理解课程和你的期望值不符。因为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你只是希望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老师有其他的考量。

我上学时选过一门教育系的课,刚开始跟你想法一样,也觉得在浪费时间,后来自己当老师了,才体会到当年老师花里胡哨的作法的目的和作用。

通宝推:刹那芳华,
家园 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

不过是帮朋友跑,人在国外留过学,计生办就不给办,说你在外面我们怎么证明这个人生没生,院办公室、辅导员都求过,只给证明说这个人在这段时间的确是这里的学生,那段时间的确留学了,我没扯淡而已。最后还是找了为老教授托面子盖了章

不过替人家想也没办法,都是依靠个人信用、面子而已。我给人代办盖章以为事情简单,但是只是凭借我的一张嘴而已。我的信用不够,老教授在学校一辈子了,信用足够,个人担保,而已。有过在香港留学生了孩子,回来又生了个独生子的例子,他们说的也没办法。信息不具备,人家怎么就信?我妈是我妈,凭我的嘴而已,要是有人说我妈是他奶奶呢?对吧。有些东西不是政策层面开开会、总理耍耍段子就解决的。制度、机制、软硬件还有很多故事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