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说】似曾相识的俄军军营 -- 潮起潮落
想起话剧《茶馆》里那俩逃兵,逃兵甲怒问:“他娘地!老子当了那么多年兵,连半个老婆都娶不上?!”
但很多帖子都强调1)烈士子女;2)一线部队子女 应该加分。
一线部队之艰苦大家还认可的,反而对大院机关冒充一线部队给孩子加分很反感。
记得看过一本80年代的美国国家地理,里面讲远东,西伯利亚一带的苏联,里面附列了一张人口分布图,苏联一带的高密度区都在中俄边境地带,俄国人用实际的人口分布铸成了一道边境线。而且近来,俄罗斯还利用优惠政策迁来了一些克里米亚的俄裔人,发土地,农具,巩固边境。
都有个伴你去天涯的老婆......。
人家能混成日不落帝国,拥有海外殖民地、托管地、军事基地,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有的军人长期在边防海岛艰苦地区服役,家属孩子也随军了。赶上工作需要,全家调到了大院机关。赶巧他的孩子参加高考了,该咋算?说起来这孩子是城里考生了,可以前长期在边防海岛艰苦地区接受的教育,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肯定有亏欠,与他的同学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是我老部队驻地(建在一个海岛上)的地方中学,软硬件条件相当牛。但新的问题来了:地方学生家长肯定不服气,同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凭啥部队子女能享受优先录取优惠?我们就是二等公民?简直是违宪了嘛。
所以,这事儿要想摆平,还真的难办。
近几年只有优先录取权,而且按艰苦地区分类和服役年限设计。所谓优先录取就是同分先录。
相当于加了0.1分。
60多年里除了三个直辖市在不断提高门槛外,没有什么变化。小孩上学还好办一些,家属工作最难,尤其是改开以后,既要有政策,更要有关系。
现在需要的是一部拥军优属的法律,详细而不是原则的法律。
当年驻地的中学教学质量挺牛的,部队子女学习环境挺不错。照片是近照,是哪儿我就不说了。
家属就业情况不太好,基本就是岸勤部所属的家属工厂及军供站、军人服务社之类。
家属工厂干些除锈、涂漆、简单保养等不需要技术的活儿,活儿也不是太累,不过收入微薄,军供站情况也大体如此。
部队还有修理所,真正的技术活儿是由修理所或专业厂负责的,强度高的艇体保养由艇员负责。
军人服务社、小卖部跟俄军服务社、小卖部的情况差不多。
但没有城市军嫂随军。
是全国劳模,在本省很有名,省里领导也很尊重、关照。随军后又移防几次,她爱人又是个不愿为个人事情是找组织的人,结果除了身份连工作都没了。有工作的人随军只能用“牺牲”形容
1,自己的工作.虽然不是全国劳模,但也是当地著名的先进工作者.
2,我姥姥,六兄妹中我妈妈最小.
3,子女未来的教育.
当然,不随军代价也是巨大的,我现在有了孩子,有时会问母亲:我们这么多人为这一个孩子都忙成这样,您当年带我们兄弟俩怎么办啊?
罗达是个白富美,嫁了个薪水不高(小说原话)的小军官帕格,随后跟着苦孩子出身的老公辗转天涯。
她的大儿子也娶了个阔小姐(杰妮丝),阔小姐也复制了婆婆的生活历程,直至成寡妇前,俩人过得还挺好。
她的二儿子拜伦,找了个高智商的犹太儿媳妇娜塔莉,后来娜塔莉差点进了纳粹的焚尸炉,按下不表。但问题来了:
1、美军城里人出身的军嫂(绝大部分)为啥能舍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跟着军人丈夫辗转天涯?同是军嫂,中美军嫂面对的问题没啥不同,显然不光是待遇、子女教育问题。罗达、杰妮丝这样有钱人家的千金显然不缺钱,她们图个啥?对中国人来说,这肯定是个问题,但对美国人来说就不是问题。
推而广之,对英国等国也不是个问题。印象里伊丽莎白没继承王位前,也当过一段军嫂,随着菲利普驻防英国的海外基地。这说明了啥?显然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2、小说只写到战争结束,若是拜伦继续在军队干,娜塔莉会心甘情愿地当军属,跟着老公辗转天涯么?估计不会。她八成会找个与她智力相称的职业,比如在大学当教授或在学术机构当学者之类,她很可能是美军军嫂里的异类。
最近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