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取经(三九)取经人心态考 -- 太乙仙工

共:💬9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取经(三九)取经人心态考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九 取经人心态考》

假如有位小朋友得到承诺,过节将收到一份贵重礼物,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一定日思夜想,盼望节日快点来。如果知道那份礼物是什么,他将反复设想拿到之后怎么玩,例如自行车,将到院子里绕着花坛骑,要是乐高积木,将搭出各种物品,如果是游戏机,往后就再不用到邻居家蹭着玩儿。如果不知道那是份怎样的礼物,他的心思可能更加活跃,一方面不断询问那是哪种玩具,一方面看到好玩的,都要想一想自己能否得到。总之,从听到承诺开始,他的心思停不下来,随着节日临近,关注之情更甚。

取经人也得到了一个承诺,只要向前走,将得到真经,其珍贵程度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这势必在他心里掀起喧然大波,经历各种心态将在所难免:

向往——自不待说。

好奇——应该也很强吧?他如果知道真经的内容,取经就没必要,所以他一定处于对真经一无所知或懵懵懂懂状态,好奇心日渐培养起来,和受到警告的夏娃及潘多拉拥有相似心境,急切希望知晓答案。

叛逆——也是他心情的重要部分。玩具多多益善,真经却只有一个,取经人既然想要获得真经,就得在相当程度上放弃现有信念,甚至和既有信念及思想体系处于敌对状态。有关这一点,火烧观音院故事已很说明问题。

困惑——取经是个过程,一路上碰见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会反复判断,肯定自己,怀疑自己,即便把最终判断留待拿到真经的时刻,也会在心里存下若干疑问。以唐僧的经历为例,通天湖里的妖怪吃童男女,是个坏蛋,同时他给当地带来风调雨顺,又是位难得的好神仙,那么要不要简单撵走他?除了撵走,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小雷音寺,黄眉老佛跟孙悟空闹得不可开交,但是他跟别人并没有仇怨,而且他也是念佛的,大家为什么不能坐一起论论道?对照未知的真经,能够生出的困惑非常多,取经人除了走路,心里头有的是事情可想。

迟疑——真经非常宝贵,取经人将是那个亲手拿到真经的人,在极度庆幸之外不妨自问,我承担得起这样的职责吗?心里越看重真经,越会感到如临深渊的恐惧,生怕天大的好事被自己办砸了,因而有所迟疑也应难免。

如果真经是看不见的风,取经人心头势必掀起一圈圈涟漪;如果真经是不能直视的太阳,取经人的心头则似微波荡漾的湖水,必将闪现星星点点的反光。咱们接着查点题的诗文,试着找见取经人心头的涟漪和反光。

六欲尘情皆剪绝,平安无阻拜莲台。(67回)

“拜莲台”是获得真经的又一种表述。这一节还给出获取真经的方式——剪绝六欲尘情。关于六欲,最常见的说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正是孙悟空跟从师父后首次出手干掉的六贼(见第14回),这么一来,真经内容又明了了一部分,而且还被孙悟空手起棍落,立时实现了,哪儿还用得着困惑加迟疑?猴哥是不是下手太快?

色即空兮自古,空言是色如然。

人能悟彻色空禅,何用丹砂炮炼。

德行全修休懈,工夫苦用煎熬。

有时行满始朝天,永驻仙颜不变。(71回)

色和空是佛教宣讲的重要理念,《心经》里就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9回)。第58回,又借如来之口大谈色空理论:

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

看来取经人需要牢牢掌握色空理论,这么说来色空理论也是真经的重要内容啰?可是这种理论是已知的,还要另外取什么经?

看后面的“德行全修休懈,工夫苦用煎熬”,好像催促他少啰嗦,赶紧推导公式,然而公式是已知的,那么哪儿还有功夫做猜想和怀疑?他在忙什么呐?

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

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74回)

这里“禅”又是对真经的一种指称,“即是禅”则指获得真经。实现“禅”这种真经的途径是断欲忘情,故事里六欲作为六贼登过场,七情化身为七个蜘蛛精当众搓了把澡,结果一个不剩,都让孙悟空挥棍子打死了,大师兄功劳很大啊。既然需要做的都被孙悟空做掉了,留这取经人有什么用?……不要胡思乱想,无论真经有没有拿到,取经人还是主角,少了他故事玩不转。

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

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91回)

神丹和玉性都是道教词汇,取经人居然也想保守,他这佛徒当得不纯嘛。前头刚猜想过,取经人心里怀想真经,难免心生偏激和叛逆情绪,对现有理论瞧不上眼。可是这一位取经人倒好,认定佛经是好的,决不放弃;德行是好的,顺手干走;忍耐源自生活经验?可能用得着;五行瞅着不错,拿回去练练;阴功有点神秘,回头悄悄试试;神丹、玉性是啥玩意?左右没人,揣走……

有一首歌唱道:“什么都不想要!”,这位取经人却俨然在唱:“什么都想要!”他什么都要哇,难道让真经跟这些乱七八糟的合一块儿用,整个一甜咸不分的八宝粥?

至今为止,预想中的取经人心态仅见到向往,好奇、叛逆、困惑、迟疑什么的一样没找见,这位取经人跟仙工想象的大不一样,是不是仙工整个儿想错了?俺开始怀疑自己。再摘录几段,都是老调调,懒得解说了——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

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74回)

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

灵明何事辨三台?行满自归元海。

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

清清净净绝尘埃,果正飞升上界。(93回)

休逞六根多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

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94回)

家园 【原创】取经(四十)取经还是修行?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 取经还是修行?》

取经是件面向未知的举动,取经人必定展示出相应心态,困惑、怀疑、叛逆等都不可少。可是查看诗文,怎么也找不见困惑的意思,倒是对结果笃笃定定。既然如此,仙工已不抱希望,只好改换思路,考虑这位长老是不是在做和取经相反的事情——修行。取经和修行构成对立关系,在心态上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好在这二位中间隔着一道界限——真经,所以永远不会面对面眼对眼。长老名为取经,心态上完全看不出来,要么他早已跨越了认定真经那道界限,或者从来没有意识到真经是需要认定的(即经受无底洞难题的责问),因而看到德行、阴功、艰忍什么的,觉得有点道理都想遵照执行,那就完全是修行的意思。凭着这种判断,再来查找诗句,搜索图标转起来……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36回)

这段出自沙僧之口,唐僧听完“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照单全收。不说取经人,就凭他的佛徒身份,也不能跟小学生似的听到啥道理都当永恒真理。看来这位取经人在思想上不准备怀疑什么,也不准备争取什么,只想做个胡吃海塞的硬盘。“三家同会无争竞”也说的出来,结果一样也捞不着,被一把火烧得乱七八糟,那火延烧了超过半个世纪呀!

一念才动生百魔,修持最苦耐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78回)

唐僧讲“心生,种种魔生”时,大家以为他在预估取经的难处,现在才注意到提示,“一念才动生百魔”导致的是“修持最苦”,他心里打的是修持的算盘!看来取经将如何进行、真经将有什么内容之类问题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考虑范围,真经已然在手,傻瓜才想要取经呢,他早就进入高级阶段,依照真经修行,准备“行满飞升上大罗”,到达人生完满境界。然而所谓完满,无非是自我从主体彻底转变为客体,等于被妖魔吃得干干净净,难道取经人真就以此为乐?

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爱欲自归真。(23回)

“从正修持”,为什么不是“从正取经”?

道不须臾离,可离非道者。神兵尽落空,枉费参修者。(88回)

这一段指孙悟空、八戒、沙僧仨弟兄将各自兵器借给玉华国王子,离了兵器,很快祸事降临。他们都是象征人物,再怎么犯错,最终责任人还是取经人,而这位取经人的实质身份已然清晰无比——参修者!咣当,结论掉眼前,仙工傻了!

说唐僧是取经人,就像说路是用来走的,衣服是用来穿的,从来都是不容质疑的基本观念,如今把他说成是参修者,而与取经浑不相干,合适吗?是不是仙工故意悚人听闻?

仙工明白,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应该这样解读原著。可是俺从来没有恶搞的意思,反倒一心一意想从中发现好东西,难道有错吗?说到取经,怎么着都是面向未知的真经,心态上自然要充满不确定,然而这位长老从来信心满满,并且催促他的心智(孙悟空)把喜怒忧思统统干掉,这分明是修行的意思,道理应该是这样的吧?那么仙工错在哪儿?

回头再读孙悟空的言论,才明白其主要意思——“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24回),“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85回),他俨然已经掌握真经,并且代表唐僧立身灵山,挥舞金箍棒只是为了让灵山更清净!他还拟了一首诗来总括其观点: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85回)

看来他对于自个儿在干吗明白得很,倒是仙工一向会错意思鼓错掌。

实现真经的要求无非是扫净喜怒忧思,不要起念,切莫留情,戒除贪欲,无爱无思,用象征方式看,金箍棒一直挥个不停,所以金箍棒的主要作用不是扫除前往灵山道路上的障碍,而是从灵山(这个灵山是指个体圆满状态)去除贪、欲、爱、思等毛病,从而“自归元海”、“飞升上界”、“解脱得超然”。前往灵山是取经的工作,解脱得超然则是修行的任务,超然的目标和解脱的方法都已确定,没什么要求取的,只要遵照执行就可以了。不仅唐僧没在考虑取经,孙悟空干的也跟取经无关,他俩一唱一和,果然“同住同修同解脱”,哪儿哪儿都是明示,俺咋就没早看出来呢?

取经是件大好事,仙工想跟着沾光,结果竟弄成这样。仙工有自知之明,单干没前途,跟着别人走最稳当,可是前面那几位突然说到家了,把仙工撂半道上,这可咋办?当初担心唐师父取回经来瞎嚷嚷,凡是得不出一加一等于二点五的都是二百五,就成心盯紧他的取经,现在一看,根本就没有“取经”,拿取经当回事本身就是二百五,傻呀!再瞅瞅给自己取的名字,难怪下意识觉着合适,“太乙”,大白话说就是“很二”……不说了,蹲一边儿难受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取经(四一)将错就错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一 将错就错》

唐僧说求取真经,仙工竟然信以为真,还煞有介事地花了好些年研读,真是既愚蠢又无聊。事到如今,仙工思考取经上了瘾,停不下来,准备揭发故事里的几个小毛病,以证明取经故事原本的路线很对头,只是不小心又绕回到修行上去了。

讲取经不能不提灵霄殿,大仙们都在那儿开会,商量怎么对付孙悟空。有时没注意,屏幕上打出“凌霄殿”,看着好像也挺合适,上网一查,竟然不是生僻词汇,有这么几条:

神话传说中天君玉皇大帝的宫殿;

《说岳全传》第80回,“一日,驾坐凌霄宝殿,两傍列着四大天师,文武圣众。”

《乘龙佳话·屠龙》,“吾当亲走凌霄,奏闻上帝。”

《一九五八年曲艺选·西河大鼓〈五千一〉》,“虽然说通不到凌霄殿,活神仙看见也眼馋。”

电影《天仙配》,七仙女有这么句唱词:“休怪董郎心烦恼,他怎知我是七仙女私下凌霄。”

看起来凌霄宝殿才是正式名称,“灵霄殿”里有错别字!

《西游记》第1回,孙悟空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

皇帝开大会的地方叫金銮殿,要是有人写成“斤銮殿”,小心官家知道了教他脑袋搬家。《西游记》一上来玉帝就出场,从头衔看排场不小,偏偏宝殿的名字写错了,这是要讽刺玉帝和众仙吗?

给大人物擅挪办公地点,《西游记》干了好几回,如来佛祖也是个受害者。释迦牟尼佛讲法的地方叫耆阇崛山(念“齐督决山”),山顶有块上翘的大石,很像鹰嘴,称作鹫峰。但是单叫鹫峰好像平淡了点,改叫“灵鹫峰”马上文雅得多。那山名念起来也够拗口的,改作“灵鹫山”,好念又好记,得,就是它了。要是佛祖回来参观,发现山名改成中文石刻,肯定闹不明白啥意思。

进入取经故事,对不起,佛祖又得挪位子。鹫不是好鸟,撵走,山名改成“灵山”,简单明了,似乎是涵养心性和灵魂的好地方,很灵(北京也有座“灵山”,不知什么个来头,感觉在瞎起哄)。就这么着,佛祖的办公地点从天竺的某座山挪进人心里,成了精神领域的圣地。

另一位改换办公地点的当然是唐僧啦,取经原本走尘世间的路,进入故事,河西走廊、西域和天竺等地点统统跳过,改走心灵的路,仍然和“灵”有关。

再有一位重要人物,不辞万里去求学,却没找当时的知名学府岳麓或白鹿洞书院,而是直奔心灵,投入灵台方寸山,这位就是取经(参修)故事并列主角孙悟空。

从凌霄殿到灵霄殿,从耆阇崛山到灵山,从尘世的路到心灵的路,《西游记》都擅加篡改,但是经过这么一番改造,原本就不平凡的故事跟心灵搭上界,再加上象征方法的巧妙运用,故事外观和内涵都得到极大拓展。虽然故事的实质是修行而非取经,以取经为主题对其解读仍大有可为,要点就在取经人声称要索取的真经上。真经到底是什么经,至今仍然没有着落,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需要把无底洞难题记在心上,迎难而上,绝不拿看着有点道理的东西来搪塞。

一系列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为从现实走上灵路做了标记,可见大方向是正确的,取经这条路仍然值得走下去。《圣经》开篇写到“神的灵行走在水面上”,神本身就是灵,现在通过取经,灵霄殿、灵山、灵台和心灵之路都指向灵,似乎可以遥遥望见上帝的身影。不是说取经人也要信上帝,而是通过取经,也能就西方广泛传播的上帝观念给出自个儿的说法。在取经人这儿,上帝另有名称,就是“真经”……

想着想着,仙工激动起来,再不为唐僧等人中途退场而难受。他们在的时候,仙工说话常得反复思量,书里没提到的事情不能瞎猜。如今他们不带俺玩儿了,仙工反而如释重负,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取经。想到这儿,不禁手舞足蹈,开心地唱出声来: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口口口口口口口(含糊其词,以哼代唱)

我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我浇园……

家园 【原创】取经(四二)线性思维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二 线性思维》

好像开了场篝火晚会,欢送唐僧师徒弃取经而从修行。接下来仙工准备独自上路了,继续求取真经。后面的文字可以给一个总标题,“远离唐僧师徒的日子”。不过要注明,“唐僧师徒”仅指唐僧和孙悟空,他俩合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参修者。唐僧师徒虽然忙于修持,不经意间在心灵世界开辟了广大空间,为新一轮取经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仙工虽然独自走,仍然要对他们表达崇高敬意。往后有点发现,还会回来跟故事里的情节做对照,那时将对原著产生更深认识。

远离了唐僧师徒,气氛轻松多了,先前想到但是不好提的意见尽可以讲出来,最重要一条,原著讲的故事太残酷。

哪怕习惯了取经等同于降妖除怪,读那些故事仍然很不轻松,仙工经常被主人公的种种极端作为惊到。

孙悟空的一个喜好是纵火,驱走妖魔后总是放上一把火,把魔窟烧个净尽,甚至连端庄华丽的小雷音寺也不放过,“临行时,放上一把火,将那些珍楼、宝座、高阁、讲堂,俱尽烧为灰烬”(66回)。住守小雷音寺的是副佛祖弥勒的徒弟,不算太妖,庙里供的也都是常见的大佛,孙悟空连这也不放过,做得好像太绝了,是十足的野蛮行径。

孙悟空不珍惜建筑倒在其次,对妖魔的狠毒也很让人吃不消。63回,孙悟空俘虏了碧波潭的两个妖怪,放回去报信前将金箍棒变作一把小刀,“将一个黑鱼怪割了耳朵,鲇鱼精割了下唇,撇在水里”。把人家弄成残废,是没有必要的残暴,仙工读到这儿就心想,你孙大圣好歹是要成佛的,下手竟然这么狠!对妖魔这般残忍,即便成了佛,胸口藏的能是颗什么心?不可理喻。

70回,孙悟空跟踪一个小妖,那位正在自言自语:“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这竟然是个懂天理的妖魔,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应该跟他好好谈谈。孙悟空变化了身形,从小妖那儿诓出情报,转回身,“就行起凶来,掣出棒,复转身,望小妖脑后一下,可怜就打得头烂血流浆迸出,皮开颈折命倾之!”他这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残杀,倒真是天理难容了。

故事就是这样挂着取经的名义,到处播撒残忍血腥,尽管仙工用象征性予以化解,心中仍存别扭。固然妖魔拦路逞凶在前,但是杀戮得如此无情残酷,就不怕扭曲了心理,使取经人的面目转变得比妖魔还丑陋凶暴?到那时,凭你取来什么经,邪恶心态大概都扭转不了。

取经故事的残酷性和“见魔就除”的观念互相呼应,一个是消灭妖魔的原则坚硬如铁,一个是对付妖魔的手段冷酷无情。唐僧除了说过“心灭,种种魔灭”,再没就魔和真经的关系做过详细论述,也没有给孙悟空发布过具体命令,就放任孙悟空大肆制造恐怖,实在是对崇高理想极不负责任。

现在有了新的视角,所谓的“取经”其实是修行,故事的残酷性就不仅源于象征,还跟修行密切相关,这就再做考量。

翻开原著,把直指中心思想的诗文再读几遍,好多印象深刻的句子还没仔细品味呢。

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爱欲自归真。(23回)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31回)

六欲尘情皆剪绝,平安无阻拜莲台。(67回)

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74回)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74回)

一念才动生百魔,修持最苦耐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78回)

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

灵明何事辨三台?行满自归元海。

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

清清净净绝尘埃,果正飞升上界。(93回)

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91回)

休逞六根多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

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94回)

读来全是修持训诫,对付的目标是这么几样:爱欲,六门趣,六欲,六根,尘情,尘垢,尘埃,万缘,贪欲,欲、情、念、喜、怒、忧、思、爱。这都对应人心中的“不良”思想情绪,形象化后呈现为半兽人,取经人时不时撞见的妖魔就是它们,诗文也直接称它们为“百魔”、“千怪”(78回)。

妖魔辩识出来了,对付方法同时出现,表现为一系列动作:扫退,扫净,扫除,荡除,剪除,剪绝,洗涤,收拴,断、忘、扫、绝、无。既然目标呈现为妖魔,扫除、剪绝等动作自然对应孙悟空抡起千钧棒横扫的行为,因而孙悟空干的活和除暴安良、维护社会正义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为了排除内心障碍,实现修持目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爱欲、尘情、喜、怒、忧、思,构成生活的基本情感要素全都被定性为妖魔,遭到孙悟空无情横扫,想到仙工数十年如一日无限崇拜他和他师父,真是不知好歹。无论参修者把修持目标描绘得如何天花乱缀,仙工仍然看重凡俗生活,认为将爱欲和尘情当妖魔有违常识,因而要为取经添加一桩附带任务,指出参修者的谬误,以捍卫常识、捍卫生活。既然想捍卫什么,就要展开论战,但是有几条困难使论战无法发生:

1. 将爱欲当妖魔事出有因,要是追踪下去,难免要到进行过无数遍的因果论证里面打转转,又中了某种圈套,这次仙工再也不上当。

2. 仙工理工出身,参合因果论证的活儿力有不逮,搞不好正不了爱欲等宝贝儿的名,还白白遭受羞辱,索性不急着应战,另想对策。

3. 为爱欲正名本来是大家伙儿的事情,恰当途径是引出问题,发动同好,群策群力。但是至今鲜有响应,仙工势单力孤,所以论战之事还是缓行。

思来想去,仙工决定不去跟参修者计较,但也不能一声不吭,做缩头乌龟。写《取经记·闹天宫》时诌出过一句至今还甚感得意的话,“修行中遇到的问题,当以修行的方式解决”,现在刚好改换面目,拿来自我安慰——“取经中遇到的问题,当以取经的方式解决”。从修行故事发现的疑点也属于取经中的问题,正好做个引子,不断追问下去。到底爱欲、尘情是妖魔还是天使,能从很多方面考虑,仙工先从以上诗文中总结出特定思维模式,然后找出取经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就拿“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一句作为样本,看看“沙门修炼纷纷士”是怎么考虑问题的。

日常生活很平淡,有人忍受不了没啥刺激也没啥希望的平淡,想要获得某种玄妙感受,愿意付出艰巨努力。得玄得妙的愿望可以理解,只要不影响别人,奋斗的用心应该受到尊重。要得玄得妙,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的喜怒忧思俨然成了障碍,可以说喜怒忧思是日常的同谋,使人不能超凡脱俗的危险分子,必须予以摆脱,于是对付它们,首当其冲就是扫净。

换个想法,生活虽有不少快乐,烦恼也曾出不穷,要是能摆脱烦恼,快乐自然到来,例如怒给人带来烦恼,保持不怒就消除了一桩烦恼的肇因;忧本身是烦恼,不忧即是无烦恼。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发现一个烦恼源,马上想到对策,无非是立即消除,仙工觉得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很直接的思想方法,称之为线性思维方式(也称作“直线思维”),即看到甲就想到乙,眼里的世界非白即黑,少有层次。要跟参修者打擂台,对准线性思维方式开火就成,于是仙工诌出个“非线性思维”,准备一试身手。

眼瞅着仙工的取经要上坦途了,事先还是做个深呼吸,发个声明。仙工争取不乱放炮,不知道的不乱说,知道的也不乱用。好比拿到限额十毫安的电阻,俺决不让超过八毫安的电流通过它。谈论取经,也争取用材料说话,仙工甘当搬运工,负责罗列找见的各种观点,顶多给心仪的观点送花点赞。很多观点需要论证,除了争取不让文字太枯燥,主要还是明确外在限制,当然啦,最高限制是还没拿到真经(一旦拿到,取经不就毁了嘛)。论证过程中也要自我设限,对奇谈怪论保持警惕,至于大嘴巴乱开支票更要不得。闲话少说,取经马上继续进行。

家园 【原创】取经(四三) 非线性思维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三 非线性思维》

线性和非线性思维是个陌生领域,先找一则寓言来做引子。河里很多文章喜欢拿兔子做主角,这则寓言的主角也是只如假包换的兔子。原文照录: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周国平《幸福的悖论·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

仙工首先觉得这则寓言非常好,不拿出来共享简直对不起观众。夸奖完了,还是招认本意,拿这故事做线性思维的典型挺合适。

进入正题之前,先想象有那么一只兔子(或一群兔子),也对赏月上了瘾,不过在他(他们)眼里,月亮美得销魂,兔子在月色的光影里神魂颠倒、死去活来。然后呢?没有然后。没有一位神出来颁发赏赐,兔子也不能放弃什么以矫正心思,他的神魂一直颠倒着,始终死不彻底也活不过来,他(他们)成了迷醉至绝望的兔子。这些兔子可不是专门找来跟那只赏月兔唱对台戏的,生活和书本里随处可以找见,套用《西游记》的口头禅,“有诗为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如果嫌这诗不够证的,还多的是,不同时代的兔子都怀有同样心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

搴罗幕,凭朱阁,不独堪悲寥落。

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冯延巳《更漏子》)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去天边月,无人知。(韦庄《女冠子(一)》)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温庭筠《菩萨蛮》)

这是哪儿跟哪儿,莫名其妙!

且让仙工从这群兔子的对比继续“我耕田来我织布”的取经。

线性思维有这么几个特征:

1. 面向现实和浅层自我。

那只赏月的兔子迷途知返,好像交还公物就能重拾闲适心情,但是既然那种心情轻易被得失之患摧毁,说明闲适具有现实性,是某些条件满足之后的特殊状态。解读取经故事时一直强调自我有无限多重,身体和精神自我处于表层,很容易受到现实干扰。赏月兔的经历表明,闲适是不做得失计较时才有的心情,根本上被现实罩着,属于浅层自我。

2. 身体扮演主要角色。

现实性和身体性密切关联,只要是现实的,归根结底还是身体的,无非是属于自己的身体还是别人的身体。大家都看重财富,根本上是看重自己的身体,把财富、名气什么的当成身体的延伸。仙工小学时候读过一篇介绍猪的文章,说猪浑身是宝,肉可以吃,皮能制皮革,毛可制刷子,内脏提炼物可入药,还郑重其事地画了张图,把猪身上各部位的功用全指出来。要是让猪来介绍自己,它会说:“偶是头猪,生在猪圈里,喜欢洗澡,但不愿意跳水……”前一种介绍是人从自己的身体需求出发看待猪的身体,后一种是猪从自身存在出发,讲述它对自身的观感。

赏月兔在不计较得失时身体性并没有被遗忘,心旷神怡就是赏月带来的身体舒适感。计较得失后身体感受更直接了,月圆了、亮了,仿佛她的身体更健康;月亏了,躲进云里,她仿佛感冒发烧,浑身不适。不管月亮属于谁,她都在用身体欣赏月亮。

3. 能够采取行动改变自身状态。

现实性和身体性带来理智判断和操作的可能性。感冒了,灌杯板蓝根,发烧了,拧条冷毛巾捂着,身体对付起来总是有办法,哪怕找大仙求张符烧成灰化进水里喝下去,也是个招术。身体感受有轻重差别,现实中的上下贵贱美丑差别更多了去,不管哪种状况,自有对付办法。赏月兔经过一番折腾,明白了在得失的喜乐悲欢和心旷神怡之间更喜欢后者,于是解决办法打个响指就出现,退还公物,继续做个不受牵绊的自在兔。自在不自在,还是只身体性第一的兔子。

4. 自我能够无限扩展。

这一条赏月兔没明说,但是参修者说得很清楚,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74回)

“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91回)

“清清净净绝尘埃,果正飞升上界。”(93回)

喜怒忧思都和月亮元宝一样,给人带来得失之患,只要扫净喜怒忧思,退还元宝,得玄得妙和心旷神怡就在不远处甜蜜地招手。

理智的重要本领是能做推导。心旷神怡怎么够?再往下还有更多美事,“一尘不染月当天”望得见,“清清净净绝尘埃”是合理推想,“果正飞升上界”才更美妙,可惜赏月兔脑容量太小,跟她说了很可能理解不了。“果正飞升上界”以及“扫除爱欲自归真”、“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等说法都在指明自我能够达到完满境界,而那境界是通过理智的线性推导想象出来的。

非线性思维和线性思维大异其趣,针对线性思维的特征,非线性思维自有其立场:

1. 面向内心、精神、意识和灵魂自我。

“玉户帘中卷不去”的是月光,是月光下的兔子,也是兔子内心里捉摸不定的自我。表面上兔子沉浸在深深的相思离愁之中,仙工思来想去,觉得远方那个人只是个象征符号,叫啥名长啥样年龄多大收入几何都不重要,自我才是与相思兔夜夜相伴愁思难遣的真正对象。这是兔子的深层自我,至于身体,只在凭栏徘徊时用得着,多数时候它都退隐了,让精神自我唱主角。

2. 精神性占据主要地位。

既然面向的是深层自我,精神性理所当然占据主要地位,身体性,包括心旷神怡、身轻体健以及财源广进,都插不上话。此时的兔子们是在用心灵赏月。

3. 没有改变自身状态的可能。

线性思维善做推导,也就常能找见解决办法,非线性思维却经常看到自己深陷困境,并且一点解脱的招术都没有。月光下的相思就是典型的非线性思维状态,向往幸福,却去处无由,望不见良人身影,得不到音信,你就愁吧,除了愁没别的可想。真要想找事做当然有,一是写诗,再就是歌唱,但是此时的诗和歌只能用来抒发,当不得消遣,深层自我不接受任何消遣。

4. 存在无限状态,但是远非自我能够达到,为此而焦虑彷徨。

线性思维通过推导而望见无限状态,并且引导自己去接近那种状态,表达出来就是“果正飞升上界”。非线性思维一上来就把自己置于绝望困境,相应的也感知到存在无限状态(感知到的,不是推导出来的),但是那远不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拿相思兔来说,她思念的是远方的某个人,盼望的是那人归来给她带来的无限幸福,然而在思念过程中,她汲汲品尝的是灵魂自我的存在感,在愁中存在,在痛中存在,愁与痛就是美。如果她所想念的那人那兔嘣噔跳到眼前,她会很开心?仙工猜想她会学周星驰做个突兀动作,引开众人注意力,然后冷不丁飞起一脚,把来者踹进旮旯儿,门一关,再若无其事地继续相思愁苦(参见电影《食神》)。

注:相思愁苦和灵魂自我息息相关,但是需要冗长论证,本文从略。

做个总结,线性思维是用头脑思考,面向现实世界和身体自我,理智推导起到极大作用,在推导中望见无限,然后催促自我去接近无限。联系到取经故事,理智在线性思维中起主导作用,于是它化身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唐僧则因失去智能而痴傻呆愚,师徒角色的背反是由线性思维,也即身体性思维决定的。

非线性思维用内心感知深层自我,面向精神和灵魂,理智不起作用,通过感知自我的困境而觉察到无限的存在,反过来又因无限的遥不可及而进一步加深自我的艰困处境,自我深陷绝望,毫无解决办法。

既已引入了非线性思维,就把它当重要工具,来解决取经里面的问题。还记得八戒观点和铁生观点吧,两者志趣相同,都注重正常生活,但是表现迥异,八戒观点着重于身体,铁生观点在精神上相当高迈,而且极难理解,拿到非线性思维后就为理解它准备了重要工具,取经将由此向前迈进。

非线性思维属于精神性思维,换一个名称,用“象征思维”来表达似乎更贴切,也好强调象征方法在这种思维中的首要作用,但要给一个定义就难了,仙工不准备碰这硬茬。

这些结论很可能来得突然,讲太多又嫌枯燥,讲道理不是仙工的专长,接下来还是准备拿实例说事,搜集材料去也。

家园 【原创】取经(四四)思维实例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四 思维实例》

1. 菩萨保佑。

有那么个人,有一天兴奋地跟大伙说:“今天开车差点出车祸,吓死我了,幸好没撞上,菩萨保佑(或者感谢神)!”

改天跟另一位聊天,问他最近有啥新鲜事,他说:“这两天读了本小说,以前读过,没搞懂,这回读出点意思,菩萨保佑(或者感谢神)!”

很明显前一位在用身体想事,感谢的是线性思维的菩萨或神,而后一位在用心想事,感谢的是象征的菩萨或神。前一种说法仙工听到过无数次,往后还将继续听下去;后一种说法从来没有过,但是没听到不等于不存在,从书上能找见类似论调:

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都是光来到世上的证据。当一个人自己从事创造的时候,或者沉醉在既有的伟大精神作品中的时候,他会最真切地感觉到,光明已经降临,此中的喜乐是人世间任何别的事情都不能比拟的。读好的书籍,听好的音乐,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到,生而为人是多么幸运。(周国平《幸福的悖论》)

除了钱之外,还能欣赏点儿什么实在是幸运,将这种幸运归给神佛,才更接近拜神佛的本意,因为神佛作为超验存在,跟非线性思维相联才合乎其身份。

2. 扫墓。

这次拿一位扫墓人说事。上一年他来扫过墓,准备充分——草纸叠成金元宝状,买来时价格不菲;冥钞带了不少,版面和前些年相近,但是后面又多了几个零,冥界通货膨胀也很厉害;随身还夸着个篮子,烟、酒、油炸小鱼和荷包蛋,样样皆有。

今年又来扫墓,来得仓促,什么也没准备,就在路边买了束鲜花,摆到碑前。

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情,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从所带的东西看差别大了去。上一年的祭品全是线性思维的产物。现实中缺不得钱钞,逝者似乎也用得着;吃的、喝的、抽的,活人熟悉无比,想必逝者也不陌生。纪念逝者和探访活人的做法一模一样,把逝者的需求都考虑到了,而且解决办法妥贴完善。

对着墓碑献花很不实用,但却是非线性思维的产物。逝者已也,与身体相关的任何东西对他们都失去了意义,生者还有什么能够表达思念之情?献花只是一种表达,是无可作为之后的一点点表示,真正的纪念藏在心里,生者与死者在内心深处执着相守,花的美丽是心灵相守的具象表现。

3. 脑瘫诗人。

网上不断有人火起来,最近一位是个诗人,名叫余秀华,因有残疾,被冠以脑瘫诗人的称号。要说脑瘫,仙工马上想到唐僧,不过他瘫的是大脑,余秀华则是小脑不灵。有关余秀华的事情网上都能查到,不用多说,这里只提一个细节。一次当地干部去探访,鼓励她发挥特长,少写一些自己的困难和苦闷,多宣传家乡,弘扬正能量。仙工觉得这些话很有冰桶挑战的意思,是线性思维在向非线性思维喊话。

照诗人自己的说法,“写诗是件小我的事情”,让她专门写诗去歌颂家乡实在可笑。史铁生说他活出了一些问题,即活得别扭,才思来想去,想把一些问题搞明白。余秀华也说“没有办法接纳自己”,自己跟自己处不融洽,才觉察到同一个身体里隐藏了无数的自我,每一个都在呼求,身体,当然也包括容纳身体的家乡,满足不了这些自我急于表白的愿望,于是到诗中寻找突破。那些诗和相思兔的诗一样,是自我沉没前的呼喊,是无可奈何的申诉,不能拯救诗人的精神境况于万一,又的确是自我救赎的重要途径。

歌颂家乡属于线性思维,净说些敞亮话,与身体相关,而与精神自我无关,因而读不出意思。领导的想法其实挺正常的,身体需要理性,只是诗人已然走入自我深处,身体性的正常满足不了她的渴求(况且她还处于身体的不正常),才急切到诗的氛围里去探寻。写诗面向深层自我,属于非线性思维,领导对诗人的期许着实令人尴尬。

下面搜罗几行余秀华的诗以供参考。

它时刻高举内心的雷霆,最朴素的一粒金黄。(《一颗玉米籽在奔跑》)

隐藏着夜色,毒蛇,盗窃犯和一个经年的案件(《我的身体是一座矿场》)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我爱你》)

抱膝于午夜,听窗外的凋零之声:不仅仅是蔷薇的

还有夜的本身,还有整个银河系

一个宇宙

——我不知道向谁呼救(《唯独我,不是》)

4. 歌者与鱼。

女歌手姚贝娜去世是今年的事情。她原本是专业歌手,但主要是为工作而唱。因患癌症,才急切想要为自己而唱,于是唱得特别动情,每每一开口,能感觉到饱满的情感不可遏止。

她唱的《鱼》比较典型。那歌词写得莫名其妙,一条小金鱼竟然对人产生依恋心情,鱼的脑容量支持得了那些想法吗?鱼在水里,人在鱼缸外面,虽然同居一室,境况天差地别。鱼在水中游才自在,这条金鱼竟然迷恋上人的手掌心,神经严重错位。脑筋本来就不够用,还坏掉,没救了。

用线性思维考虑,这歌儿完全不能听,但是用上非线性思维,那就是首难得的好歌。要是处处想着合逻辑就土了,所谓的“土”就是思维太身体、太线性。那歌的主角哪儿是鱼呀,分明是歌者的自我,鱼与人的隔绝对应着歌者自我与幸福的隔绝,从隔绝中感受到绝望,为绝望而分外要放声歌唱。这歌和余秀华的诗,以及众多相思兔们的诗一样,都是在用象征方式表达自我与幸福的隔绝、远离,从绝望中感受自我的存在,在抒发中成就自我。

还有更奇怪的。余秀华因诗而成名,于是有人劝她多写正面的诗,说明有人思维正常。姚贝娜在台上高唱绝望,台下依然欢声雷动,然而看看那些观众,个个青春洋溢,灿烂的笑容不像沾染过忧愁和绝望,却和一个癌症患者同声共气,不觉得不可理喻?买了票是奔娱乐来的,高昂的热情需要抒发快乐心情的歌曲来匹配,听到深痛的绝望怎么会动情呢?难以置信,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说明绝望深藏在每个人心底,聆听绝望就是感受自我,年轻观众们是在为“自我”而欢呼。

家园 【原创】取经(四五)象征思维的一颗露珠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五 象征思维的一颗露珠》

诗与歌都是非线性思维的产物,除此之外非线性思维还有哪些表现,恐怕很难估计。这一章要从自我实现角度再来为非线性思维搜罗实例。

圣·埃克苏佩里的《要塞》是部相当精妙的象征思维作品,里面有一段话很值得搬出来共享。仙工把这段话比喻为一颗露珠。本来似乎用珍珠做比更合适,珍珠光泽圆润,又耐久,挂在胸前,坠在耳边,很能给美丽加分。但是仙工想到了露珠,就不想改了——露珠晶莹剔透,美丽而短暂,除了拍张照片发两句赞叹,拿它没办法,跟象征思维所指向的脆弱生命非常相像。

因而为什么对这个黑夜里乱跑的女人,我不是净化她,或是召回她。我在她身边放上炉子、水壶、金黄铜盘,就像一道道边境线,为了渐渐地通过这套组合让她发现一张可以认清、熟悉的面孔,一丝只属于这里的微笑。这对她来说是神的渐渐显身。这时孩子会叫着要喂奶,手指受到要梳理的羊毛的诱惑,炉火也要求煽动。从那时起她心甘情愿、任劳任怨。因为我是那个使香气集中不散的制罐人。我是那个使女人有自己眉目而存在的人,为了以后面对上帝时不是在风中懦弱地叹息,而是具有热忱、温柔、个人悲情……(圣·埃克苏佩里《要塞》)

总共七句话,出现我和她两个人物,我是指类似基督的角色,接近上帝,对生命拥有定义权和解释权(仙工琢磨取经的时候很读过些基督教的书,但是终究没有成为基督徒,主要是因为一旦认信,就不能取经了,可是一直觉得取经更有意思)。她是指一个灵魂生命。什么是灵魂生命?说出来玄玄乎乎,煞有介事,实际上嘛也不是。说对了,灵魂自我在诗人那儿表现为相思愁苦,在歌者那儿是彻底绝望,但要仔细研究,它却什么也不是。这回基督出场,给灵魂吹口气,赋予它具体生命,这段话就是解释上帝创造生命的心路历程。

1. 因而为什么对这个黑夜里乱跑的女人,我不是净化她,或是召回她。

灵魂生命存在着,四处奔走,寻找自我。上帝不净化它,或召回它,反而像个狠心母亲把它推出家门,让它自立,独自面对自我。

2. 我在她身边放上炉子、水壶、金黄铜盘,就像一道道边境线,为了渐渐地通过这套组合让她发现一张可以认清、熟悉的面孔,一丝只属于这里的微笑。

这一段讲人是如何被创造的。

关于人被创造的过程有很多说法,最广为接受的当然是进化论,仙工也坚信不疑,但是进化论只讲我们的身体如何得来,精神生命似乎自然而然就能出现。既然取经中强调象征,仙工很注意从象征角度看人的创生。

这一段有个前提,那个等待出生的人本来就有生命,即是那个在“黑夜里乱跑的女人”,但是她只有模糊的心灵,却没有面目、没有明确的自我。基督重新催生这个人,采用的办法是“在她身边放上炉子、水壶、金黄铜盘”,通过看见和触到实在物件,和用“一道道边境线”约束住,使她从一个抽象的女人变成一个具体的女人,有了实在的肉身和实在的生活,于是她“活过来”。

3. 这对她来说是神的渐渐显身。

当她获得实在的气息,上帝大大松了口气,因为上帝所对应的生命消息在她的呼吸中得到传递。

4. 这时孩子会叫着要喂奶,手指受到要梳理的羊毛的诱惑,炉火也要求煽动。

声音、形象、温度,原本实在的东西在她心中产生“要”的需求,于是那些东西对她产生了意义,和她建立起了密切联系。那种联系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经由上帝之手象征性改造过后的生活,她承领了。

5. 从那时起她心甘情愿、任劳任怨。

她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在“心甘情愿、任劳任怨”中,她牢牢把握着自我。

6. 因为我是那个使香气集中不散的制罐人。

可将香气理解为意义,上帝和基督是意义的根源,那个女人和她的生活都是意义的体现。

什么是意义?比方说看待一个人,如果把他身上所含的水、铁、钙、钾等物质抽取出来,分别折算价钱,就是彻底排除意义的看法,此时的人仅仅是物质。但是这样做肯定不对,而应把当一个人来看,尊重他的喜怒忧思,此时就是从“有意义”的角度看待这人。在情人眼里,心上人的一切都是好的,连用过的水杯以至吃完的瓜子壳都别具含义,就是意义爆棚的看人方式。以此为对比,取经故事要求人扫退喜怒忧思,是在努力排除意义,做着与上帝造人完全相反的事情。

7. 我是那个使女人有自己眉目而存在的人,为了以后面对上帝时不是在风中懦弱地叹息,而是具有热忱、温柔、个人悲情。

一个女人原本只是个生物,与荒野里一株普通的蔷薇相仿,经过上帝的改造,那株树被吹入生命的气息,与意义建立了联系,于是她有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面目,重新面对上帝时,也能说出只属于自己的话语。

说到只属于自己的话语,从余秀华的诗和姚贝娜的歌里都能找到,而她们的手段非同寻常,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近。获得自己眉目的女人所采用的却是极其普通的方式——生活,具体而微的生活,充满水壶响、孩子吵、绵羊叫的忙乱的生活,必定有非同寻常的东西赋予到里面,使得一切吵闹都跟女人的眉目联系起来。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将女人与基督联系起来,进而使一切都获得意义的生机,由此可见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象征思维,对于生活和生命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一个灵魂自我赋予生命,使她从抽象到具体,带着上帝的“香气”获得自己的面目,不仅活在现实,也活在象征中,于是生活本身获得了意义。

先前说到要跟参修者唐僧打擂台,捍卫生活,现在通过象征思维看见了生活的意义,可以确认唐僧师徒的“扫退万缘归寂灭”路线确实不对头。和他们的观点相对,八戒观点很不错,主要问题在于缺了点东西,很容易回到吃了睡睡了吃的循环,难以抵挡意义追问。如今通过象征思维,一个女人找见了自己的眉目,采用的方法也是劳作、生活,和八戒一模一样,可见八戒观点很有更新空间。八戒在唐僧师徒那儿饱受嘲弄,然而他乐于过勤谨日子的念头符合常识,应认为他跟唐僧师徒不是一路人,而是咱们的同好,咱得多多关心他,用心打理象征思维就是在替他正名。

家园 【原创】取经(四六)男耕女织度光阴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六 男耕女织度光阴》

老规矩,讲完道理要引实例,中国古老传说中还真有那么个女性形象,能够和埃克苏佩里所说的女人对应起来。在这个故事里,上帝和基督没有出面,但是这位女子不满足于自我的抽象存在,主动争取实在的自我和具体的生活。很遗憾这位女子没有名姓,咱只知道她姐妹众多,她排行第七。一说到老七,不能不想到另一位神仙,和众妖魔称兄道弟,他也排到最末尾的第七,不过他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头——齐天大圣!别扯远了,这位七妹虽然无名无姓,人们都叫她七仙女,名声的响亮程度大概不比齐天大圣差太远吧?

有关七仙女的事迹和言论,请参考电影《天仙配》,她的举止和音容笑貌全都历历在目,省去不少想象功夫。不过她的下凡举动出于什么动机,理解起来可得费些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天仙配》,如果把焦点放在董永身上,会觉得这故事很老套,一个人背运到极点,咣当天上掉下个仙女,撵着赶着嫁给他,帮他赎身,给他生孩子,回头还要帮他种地、织布、造房子,用痴人说梦来形容毫不过分。若把焦点集中到七仙女身上,并且提醒自己别用线性思维想事儿,就是说考虑问题不要太身体、太现实,还是能看出异样,重要一条,七仙女是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己眉目的女人。

电影一开头,七仙女自述心事,

天宫岁月太凄清,

朝朝暮暮数行云。

大姐常说人间好,

男耕女织度光阴。

开头两句很有诗意,用大白话说却是“无聊啊,无聊!”,看着就够无聊的。唱到“大姐常说人间好”时仙女眼睛一亮,接着唱“男耕女织度光阴”,眼里满满的都是憧憬,这一句触动到她的心事了,后来的事情全是奔那心事去的。关心取经的人,电影看到这儿也就够了,屏幕关掉,继续琢磨有关取经的事情。

要理解仙女何以一说到“男耕女织度光阴”这般兴奋,需要明了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不是凡人,住在天宫,而且是公主。天宫是啥地方,高高在上,集中了人所知晓的和想象不到的珍奇,所以跟她讲珠宝美味、宝马豪宅,她没兴趣,这就决定了她本能地拒绝凡人常采用的现实思维,而能够用特异思维方式行事。

天宫的凄清岁月给她造成了一种印象,“我存在着,但是我不存在”,就是她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光啊影的到处晃荡,然而存在感又不真切,伸出手去,摸不到待织的布,睁开眼睛,想不到要做的事情,整个身心悬在空中,活得不实在。在无尽的寂寞中,一听说“男耕女织”,好像久病之人打听到偏方秘诀,迫不及待要熬一味服下去。

方子有了,下一步去找药草。如果她和凡人一样心仪于高富帅,人家不见得搭理她,顶多把她纳入妹妹名册。要想成事,行动要稳、准、狠,选中落魄至极的董永,就是估计着他不可能拒绝,这是把他当一株稳拿稳抓的药草,七仙女蛮有心计的。仙女投怀送抱,董永那乖孩子是不是运气特好,七仙女暂时顾不上,治愈她自己的心病才是当务之急。

七仙女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存在,用埃克苏佩里的话说是不再在黑夜里乱跑,获得自己的眉目,也是“发现一张可以认清、熟悉的面孔,一丝只属于这里的微笑”,这面孔可不是董永的苦瓜脸,“这里的微笑”也不是董永的谄笑,而的确是七仙女的面孔、七仙女的微笑。得意一下,这例子选得真好,对方实名实姓,再不像相思兔们那样,诗里从来不提对方叫啥,为什么出远门,事儿从未讲明白过。不过七仙女没有一个更实在的名字,挺遗憾的。七仙女使自己存在的手段可以用一个动作来表现——织,在织布中,当然也在种菜、浇地、喂养孩子等种种劳作中,她使自己真实地存在起来。

七仙女这事太重要,得拿出观音院布局图,把七仙女的观点和其他观点做对照。庄主观点虽然隆重其事,很明显缺乏精神内容,纯属用身体想事。八戒观点很有干劲,但要追问意义,说不出个所以然。从玉帝观点到悟空观点和唐僧观点都被火烧过,就当废墟撂那儿吧。铁生观点好像挺有内容,但是好像没接着地气。如今七仙女跑来唱了一段,既然非常独特,就专门建座大殿陈列她的观点,名字嘛当然叫仙女观点(本来该叫埃克苏佩里观点,但是太拗口,改叫埃克观点或者要塞观点,都词不达意,还是以仙女为名念着最顺溜)。仙女观点立在八戒观点和铁生观点之间,往下能帮二师兄找着意义,往上么,铁生观点虽然难解,离弄清楚大概不太远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取经(四七)本意在织布之外

《拿取经当回事儿 四十七 本意在织布之外》

七仙女很拿“男耕女织”当回事,一个问题可以拎出来考虑,她想织就织,在天宫一样可以驾起台织布机,让天梭穿梭起来,何必非得下凡,冒着被父王叫回去的风险?这种想法不现实,因为仙女的存在本身就“不现实”,哪怕驾起台最先进的织布机,仍然是虚拟的、象征的,而她要的是真实可触摸的织布机,是那种有木头质感,动起来嘎嘎作响的织布机。那么问题来了,说她不现实,她又是从哪儿来的?还是拿象征说事,她和孙悟空等仙魔一样,是象征世界里的存在,对应于人心里的某种观念、思想、情绪,拿望远镜朝天上望,是找不见她的,而往自个儿内心里去发掘,很可能瞅见她的身影。

天上的织布机就不提了,那么仙女换个简单易行的法子,到地上驾起台织布机先织上再说,父王来叫就回去,岂不省得分手时哭哭啼啼?(越扯越没边,自责一下,但是这事的确很值得一说)应该没这么容易,问题出在“男耕”上,那是女织的前提条件,没有男耕,你就是一天织出上千匹布,仍然得不到自个儿眉目。要知道七仙女不是织女,也不是工作狂,织布本身不是目的,得到自己的眉目才是目的,也即获得自身真实存在感,工作只是自我实现的手段。

男耕对于女织的意义,先用现实点的思维考虑。还记得八戒和他热衷的勤谨生活观吧?如果七仙女中意的只是女织,她就和八戒没啥区别,两个劳碌命(将八戒和七仙女联系起来有点别扭,应当适时制止这种联想)。男耕女织的依托是夫妻恩爱,甜蜜恩爱加上勤奋劳作很可能是仙女的向往所在。当仙女辛勤织布的时候,她希望董永正在田间辛勤耕作,如果扭头看见董永懒散无聊醉熏熏,她会抬手一指,让他消失。八戒在描绘自己勤劳持家的景象时,心里有没有想到夫妻恩爱?很可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原著的偏向在观音、唐僧和孙悟空那边,照他们那几经扭曲的观念,才不会给八戒憧憬夫妻恩爱的机会呢。

针对七仙女的男耕女织愿望,还有多种解读方式。

现代的仙女们不需要另一半也能过,而且自身越是学历、收入、才貌超高,找到合适人选的机会越少,只好自个儿过日子省得烦心。那么七仙女把自我实现寄托到另一半的耕作上,是不是落伍了?为了与时俱进,仙工只好替七仙女另做打算,把“男耕”的涵义拓宽点,当成“女织”的存在条件。七仙女不能想走就走,而要选定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具体的地理位置,山川、村镇、院墙、轱辘、井、小狗,一样样规定下来,她的脚才落到实地上。因此“男耕”是“女织”的前提条件,也是七仙女得以生活的生存条件,无论如何绕不过去。要是手工织布落伍了怎么办?想办法进工厂做个纺织女工。什么,纺织的活儿马上要换成机器手了?那就进办公室做个文秘,或者进商厦做销售,反正她要的是自己的眉目,具体做什么工作反倒不重要。

拓宽了男耕女织的涵义,七仙女下凡有了着落,但是仙工隐隐感到不妥,女织成了男耕的附属品,劳动也做了现实不折不扣的附庸,往后难免回到吃了睡睡了吃的老路上,七仙女早晚变成猪八戒,又造出老大一套杯具。那就改换思路,将“男耕女织”限定在夫妻恩爱双双劳作上,坚决不挪地方。夫妻恩爱双双劳作到底有多大意思,让她那么痴心?这就涉及到她的另一个心事,她觉得自己处于欠缺状态,需要找寻另一半来弥补。史铁生有个论断,人就像是一条腿,需要另一条腿来补充,生命才完整(《病隙碎笔》1:51)。若照唐僧的意思,我两条腿都有啊,哪儿不完整了?而且照着经文去做,必能上大罗、拜莲台、赴雷音,成就极度完满。唐僧自有他的道理,但是仙工的倾向在史铁生这边,认为唐僧那是在用肉眼看自身,用线性思维想事情,看见自己有两条腿就觉着挺完满,岂料史铁生说的是象征意义上的欠缺,个体只能是左腿或右腿,天然就残缺。七仙女真切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残缺处境,急切要跟董永成亲,以在相互恩爱中,也在勤奋劳作中,使自身适得其所。

男耕女织是传统社会的至高理想,但是搁到七仙女这么个象征人物身上,需要另行考虑,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跟田园牧歌扯不上半点关系。用上象征思维,七仙女的作为就是为争取自身的眉目,往回追溯,还是能联系到“活着,但不存在”那句话上。唐僧想取真经,也还是为找寻存在的意义,大家根本目的有相通的地方,只是去向南辕北辙。

结束本文之前忍不住还要提到八戒。一说到七仙女就联想到八戒,够别扭的,但是没办法,谁叫他们的观点那么接近呢。八戒的不佳处境和他没加入合适队伍有关。取经是为找寻存在的意义,勤谨生活能实现个体存在的面目,两厢并不矛盾,但要合到一起,整个儿就蛮拧。取经是件精神工作,属于个体任务,别看大师兄跟师父经常闹矛盾,他俩其实是一体,一同往灵山去毫无问题。然而八戒走的是身体路线,必须用到象征思维,师父他们都没准备,于是八戒的处境就尴尬了,动不动被扣上逃兵、凡心未了和色鬼等帽子。

八戒的“队伍”在家庭里,回到那儿他才能发挥作用,也能完全实现自我。你看人家七仙女多聪明,揪住个老实巴交落魄至极的董永不放手,生活是苦了点,心里可甜了,原本极其抽象的象征目标一把头全实现了。如果可能,八戒还是别跟师父他们混了,观音院为你单独留了位子。这位子虽然偏低,但造型新颖,是一连串楼阁宝殿中的重要一环。最关键的,这座殿有意义的石台做支撑。如果没了意义支撑,七仙女早晚颓变为猪八戒,一大套杯具等着出货;有了意义支撑,八戒轻松变仙女,近似于毛毛虫化彩蝶,属于新品洗具;再往后还有铁生观点等着呢,前途无量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