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逝世 -- 老老狐狸

共:💬360 🌺2669 🌵7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哎呀呀,侬可真是胡大领班的好学生啊!

这么容易就陷入了深深的费解中啊?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证明侬是个蠢人,侬就一定是全世界最聪明伶俐的。

对了,看在侬这么勤快的份上,再免费送侬一副对联:

星辰海大千鸡叫;

天地人和万事兴。

横批:放狗去搜

家园 还有哪个村是“宁肯饿死也要偷懒”?举一个例子

毕竟当时不止小岗村一个村“宁肯饿死也要偷懒”对吧。

家园 感觉你父母应该是读过毛选?

这词咋这么熟呢?

家园 复习一下功课

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明白了吗?

当然,这个主要是我的错误,我不该轻易使用反讽的表达方式,致使让人家以为我认同了他的观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南街村破产的这个南方系搞的谣言河里还有啊。。。

坚持集体经济的又不止南街村一家。

陕西阳山庄,承包单干后长期受穷,直到2000年,除少数矿主,年均收入只有几百元。村主任高民权用身家性命担保,废除承包制,改办集体企业。黑社会要杀他,但是老高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鼓舞村民,集体贷款买断所有私矿。从此生产和经济连年翻番,现在每家汽车两辆,年收入超过十万元。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

官桥:被称为“神州第一组”的湖北官桥村800 余户,坚持创办集体企业,2012 年的集体收入达12.5 亿元,人均纯收入4.2 万元,许多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按月发放1000 元。考上大学,大专每年1.5 万元、本科2 万元、研究生2.5 万元。村民都有社会医疗保险,还有……

黑龙江兴十四村,是著名的“龙江第一村”。坚持集体富裕,1981 年实现了砖瓦房化,82 年成为彩电村,后来发展到“小二楼”。85 年建起乳品厂,现有33家企业。从2002 年始,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别墅,人均50平米。村子跟城市一样现代化,又位于森林之中。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

1981 年,上级逼迫分田单干。洪林村父老乡亲对党支部书记说:“不能分,不管上面怎么压,坐牢我们替你去坐!你坐牢了,我们给你送牢饭。”洪林村坚持集体经济,1985 年就住上了楼房。全村还实现了吃水、用电、医疗、理发等“十不要钱”的福利。现在全村己拥有企业19 家,光是上缴的利税就几千万元。

大寨:坚持集体经济的大寨,经济总收入近20 年增长了近200 倍,500 多人的小山村成了亿元村。家家住二层楼房,享受着现代交通和通讯。老人们按月领养老金。上学不用交费,考上大学给奖学金,建房村里给补贴,全体村民有医疗保险,每人每年还可领取千元公益金。

还有河北周家庄,华西村等等

按孔庆东的话:全国各地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数以千计,都过得比单干要好,汉奸媒体就是不报道。孔和尚只不过报道了几个,你看看汉奸们就疯狂地扑上来啦。

通宝推:bluestarry,strain2,笑任平生,李根,hwd99,C狂飙行者,钟光,年青是福,snark,花大熊,高中三年,岳阳,陈王奋起,白玉老虎,
家园 小岗村已经重新搞合作化,回到过去了,你难道不知道?
家园 比如说?哪些村比南街村富?说来听听?
家园 强者就是自信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控制力。

邓公复出之初,可用的人不多。

二野出自红四山头。红四将领正是文革中主席重用的群体之一。另外,徐帅、老木匠还在,这香火情分可没淡。

邓公复出,应当是得到了当时台上各方最大公约数的支持,除了资格老、能力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邓公文革初就被打下去了,没参与文革中各方势力撕逼,得罪人相对较少。

邓公最初大用的是红三军团等文革初甚至文革前就被打压的,他们也是没怎么参与文革中间血淋淋的撕咬。大郎也是这样。

邓公大位稳定以后,和红三渐行渐远,投效的多了,尤其是二野的中高级军官(55少将左右的),选择余地就大了。

家园 指数函数高中就学了。就是有人装不知道。。。
家园 造谣可不好

你提到的这些人,都不是我主动招惹的,都是主动找上门来骂脏话的。按照你的表述用词,是有人主动来“咬”我的,屡次闹出风波,责任都不在我。泼妇骂街我自然应该绕着走,但问题是堵着门骂的我就躲不开了。

家园 1982年冬天,昔阳县派遣工作组进入大寨村

宋立英回忆,1982年冬天,昔阳县派遣工作组进入大寨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1979年初,杜润生奉命重新回到农口,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任重为主任)。

1)华国锋等对包产到户,最初都持反对态度。

华国锋和李先念都是很重视农业的。“惟独对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包产到户持反对态度,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一次在向李先念汇报内蒙古自治区搞“口粮田”的问题,杜问李:“中央对此事可不可以认可?”李先念考虑片刻后说:“为了救荒搞‘口粮田’可以同意,不要提包产到户。”

1979年初,国家农委召开七省(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三县(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农口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发言赞成包产到户的占多数。会议期间,《人民日报》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在头版发表王任重就包产到户问题写给人民日报社的一则批示:“态度要明朗,号召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已包的说服引导,回到集体经济。”

3月15日。华国锋到会讲话:“对于包产到户,他举了湖南洞庭湖‘双抢’的经验,证明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新的生产力。集体经济还是优越的。但他也讲到不要‘一刀切’。”(注:华为大山孤门独户开了口子。)

王任重两次到会讲话,讲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特别强调统一调配劳动力的优越性:“合作化几十年了,到底是好是坏?基本上是好的。”杜说:“他们两位都是多讲道理,允许自由讨论,并没有上纲上线。”在此后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李先念说:“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有粮食吃,还是受穷嘛!”华国锋再次用湖南“三夏”抢收抢种的事例来说,非集体化不可。

(2)在1979年那个时候,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态度也比较谨慎。

杜润生说,一次他带着为中央起草的农村工作安排意见去见胡耀邦,借机谈到“责任制”问题,提出是否可以“把1979年9月28日后提的‘不要包产到户’,改成‘准许包产到户’。”耀邦说:“决议才通过,中央不好立即出面修改。”杜评论说:“在耀邦所处的位置上,时机不到,处理像包产到户这种带有政治敏感的大问题,还受着某种约束,是可以理解的。”

(3)碍于多数的反对意见,邓小平也是到1980年4月才正式表态。

关于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表态,人们见到的是1980年5月关于农村政策的一次谈话。事实上在此之前,已含有支持的意思了。杜说,在1979年那次中央会议上,由于华国锋、李先念先后表态不同意搞包产到户。邓小平当场没有就此问题表态。

1980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为中央召开编制长期规划会议做准备,将提交会议讨论的问题向邓小平汇报,胡耀邦、万里等在座。姚依林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提出,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让群众自己多想办法,减少国家的负担。邓听后说:“我赞成依林同志刚才讲的意见。在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西北、贵州、云南等省,有的地方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这是邓小平就包产到户问题第一次正式表态。

(4)“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

尽管有了邓小平的明确表态,但在党内意见远未统一。在1980年9月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出现了“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发言反对包产到户的,有福建、江苏、黑龙江几省的省委书记。支持的,有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关大道,不能退出。”就在杨易辰讲话时,池必卿插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贫困区就是独木桥也得过。”这次会议形成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纪要,正是依据这个精神照顾两方面意见的妥协产物。

家园 我记得分地的几年大寨搞得不怎么样,后面再把地重新归了集体

重新搞集体经济。

家园 您这会倒是对修辞表现的很熟悉了嘛。

那为什么您不把李寒秋先生的言论作修辞理解呢?当然,质疑的不止您一个,但其他人不过怀疑其真伪。如白玉老虎先生的比喻,从常识讲,当然是伪的,但从常识进一步讲,当然没人会撒这种低级的谎,所以李寒秋先生是调侃。敢问,我这个推断是不是根据常识做出的?

而您现在扯修辞,弄得我好像误解了您的意思似的。其实无论我误没误解您的意思,只要我上一个根据常识的判断没错,这一个对您的判断都是不变的。您非得说我误解,就算是误解吧,那您的意思显然是反常识的了。如上帖所述,认为您没常识不符合常识,所以您还是别有用心。

再一说啊,我发现我上一帖被人举报了。根据常识判断,我觉得这是您干的,因为您别有用心,我无法判断您的动机,您明示一下可好哇?

通宝推:李寒秋,
家园 在这个问题上俺支持常识主义者的意见

应该说明一下,这个对联是外人的评论,还是真实的实物。否则给别人造成误解,总是不好的。

家园 有一本著名的统计学书:如何利用统计说谎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