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工作随笔 一 错误的管理心得 -- beiba

共:💬17 🌺2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工作随笔 一 错误的管理心得

工作十几个年头了,大部分时间是个工程师,其中断断续续当过几年底层管理人员,最新的经历是在创投公司实习了几个月。不管在哪个阶段,都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十几年碌碌无为都过来了,不过,每当回忆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不自觉的被感动。甚有自知之明,不期望干什么大事,于是立下了小人物的志向:努力传播一些毒素。过敏读者看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不是目标群体,请节约时间。

文章会分成三四部分,先回顾管理者的经历,然后是工程师,然后是投资及其它。更新随心所欲,诸位(如果有读者的话)不要大惊小怪。

第一篇 错误的管理心得

最开始不从工程师,而从管理者的经历入手,原因有两个:一是工程师这段经历太长又太平凡了,很难提炼出最核心的东西来,得先热热手;二是作为管理者明显比较失败。成功都是偶然的,很难找原因;失败是必然的,看出关键相对容易。

既然是失败的经历,说明在关键节点上做的事情不正确。确实,自己基本上算是一个努力做错事的人,这可能是现状的根源。下面就是总结做错事的心得。

很多管理学经典书籍上都说,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人,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n个正确,从数学上来讲,就是要同时最优化n个目标,用屁股想也知道不可能。其实聪明人都知道,管理的精髓只有一个,管理就是管人,挑选人最重要。

但是,怎么判断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方法有效,就是做错误的事。

最多的时候也带着五六个团队,二十几个人。有时候,借着质量管控或者效率提升的名义,制定一些看起来合理的指标,去干涉内政。事实上,不亲临第一线,自己也知道定的指标多半不靠谱,这么做就是犯错。不过,鉴于自己在技术能力、经验、资历、团队中的位置等等各种理由,其他人不这么认为。会有人在方案实施前就有理有据的反对,这类人多半要留神,他们要么是有真材实料,更可能是找理由搪塞的懒汉---要鉴别就是让他们去做,只嘴炮的就是后者了。更常见的是刚开始是表面上普遍的拥护,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会有第一个人跳出来据实反对,敢和上司顶。还有人全心全意的信任和服从,他们要么是不懂,要么是马屁精---最好再犯点明显的疏失,把后者挑出来。

有一次在年度考评的时候,做了一个大错事。团队中有一个能力很强的leader,所有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出色的完成。也很有团队精神,知道团队成员的长短处,了解队员的需求。他团队中也有一个很优秀的成员。不过,由于普遍的认为leader贡献大于队员(在掌握更多资源的情况下这也是事实),在升职机会只有一个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应该选择这个leader。然而,我找到这个leader,对比了两人的成绩,然后是结论:虽然考绩两者同样优秀,我决定把升职机会给另外一人。这件事的直接结果是leader很不高兴的离职了,关键位置上公司有了一段空白期很被动。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考评时升职的安排是犯错的最佳时机之一。

下面讲发生在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现实中如有雷同,纯属巧合。A创立的公司M经过数十年风斗,已成为业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企业,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竞争对手对头公司N想方设法把A手下的一员悍将B挖走。A勃然大怒的不只是B带走的商业、技术资源,B在M中的人脉资源也会给N带来更好的挖角机会。A把事情做得很绝,不仅把B告上公堂,甚至几年后当B遭遇不幸,A也放出话来,严禁M公司内的故交好友去探望慰问。

脑补一下,A接下来会知道什么:不久,有C、D前来密报,公司内E、F不顾禁令,偷偷跑去探望B。

当然,犯错的手法很重要,刻意的犯错,会让被试错的对象知晓动机,只会带来负面效应。不是无意中做错事,而是似无意的做错事。看似无意、政治正确的犯错,才有其价值。

做错误的事,要判断主要矛盾是外还是内,要选择正确的战场。

当事物发展一帆风顺,好比说公司竞争力强,市场份额正在快速成长,说明外在矛盾不强,那么内在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时候,以触发内部矛盾的内部事件来试错就是合理的,举例来说,公司业务一片大好,内部IT平台是未来关键支撑点,那么,让销售副总兼任IT副总就是合理的错事。等到内部有人忍无可忍要捅破天时,就知道谁适合领导IT平台建设了。

而当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试错战场就必然要在外部。历史上,长征中遵义会议实际上是个迫不得已的决定,之前的各种试错(共产国际是个诚心犯错的好手)终于把人都分清楚了。

判断出正确的人和错误的人,同样重要。所谓正确的人,就是知道做正确的事而且能坚持原则的人;所谓错误的人,是知道什么正确但是没有原则的人。这两类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随波逐流的。管理者最关键的任务是把三类人分开。

管理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正确的人培养起来。人是能成长的,而且在错误、挫折中成长最快。我自己带团队时,有和各个leader一起开周会的习惯。通常周会前面5~10分钟,会安排轻松话题,大部分是自己当时的兴趣点,例如投资(其实就是炒股),业内热点新闻,读的各种杂书心得等等,一方面让各个平时弦绷得太紧的队友们放松一下,另外也顺便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有一阵特别迷炒股,连续好几次都在这个话题上打转。前面那个后来离职的leader就私下找我,委婉的劝我不要老在公司谈论股票,被小小打击的同时,也注意到他是可造之才。这种优秀的人才,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期望都较高,当时就直觉公司能提供的机会长远来看不能匹配他的期望。所以借鉴顾璘打压张居正的经验,给他来点挫折。离职并非最后结果,也不一定是坏结果,所以内心仍然坦荡。

管理者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大多数随波逐流的人分化开来,要分化很简单,不断的犯错就行。有句话叫上行下效,用试错的方法分化随波逐流的大多数同时,被分化的人是跟着领头人走的。所以,分化的结果可能是分化出一堆正确的人,也可能分化出一堆错误的人,结果就是物与类聚,人以群分。立身要正,然后才能找到想要的人,反之要让人大失所望。

对于正确的人,大家都知道该让这种人干嘛,哪里火坑哪里放。

错误的人,有时候比正确的人还有价值,关键看怎么用。历史上,明君下面除了贤臣,奸臣的存在是非常有道理的。当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亲自当搅屎棍时,这种人就体现其巨大价值了。文革期间,毛泽东头脑很清醒,中美建交,进入联合国并成为五大流氓之一,就是明证;然而用四人帮,就是前面这个原因。

当然做错误的事,必然要承担后果,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断的有意犯错,一个直接后果,团队中的骨干上司觉得特别好用,一直抽血一样外调;另外一个后果也很明显,试错不是仅仅对团队成员的,上司和同事们并不笨,犯的错误都看在眼里,很多时候其实也在挑战既有架构。早期团队有强烈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尚能容忍,但总是合不到一个拍子上,当团队渐渐成熟后,被边缘化是必然的。

像自己一样的努力犯错的管理者很稀少,非主流的言论不足为人道。不过,只要能引起一个人的共鸣,都算没有浪费时间,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的。

通宝推:迷途笨狼,青颍路,cindia,舒拔,联储主席,辣椒,jboyin,
家园 二 工程师的体会

第二篇 工程师的体会

前篇讲了管理者的心得,这篇就谈谈工程师的体会。

从个人切身体会来讲,工程师其实比管理者难做多了。管理者如果有心,基本上知道做事的方法,就是不断的犯错,尤其是对于管理而言做对的事情很难,做错的事情很容易,基本上把管理学经典上教的都反着来就好了。然而做工程师很难,因为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随便安排一个实验,很可能是无意义的,纯粹是浪费。犯错是有价值的,可以学习到东西,而浪费没有任何价值。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管理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源去试错。而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化程度很高,工程师往往只负责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整体的把握有如盲人摸象。这种情况下,天生就处于不便于试错的地位。

蹉跎了十多年,才慢慢开了窍,回过头看,走了很多弯路才领悟到一些基本的东西。写下来,是希望别的工程师们,可以有所借鉴,特别是有志于不断犯错不怕犯错的工程师。

首先,是态度问题。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做事,或者尽量少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这种方法能保证最小的犯错率,用来混资历不错,但是几年以后,基本还只是混混而已,不要看职位多高,如果离开这个行业,就什么也不是了,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照章处理生产线上的各种意外。这种人见得多了,他们的价值被绑定在特定的行业的特定环节里。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是和我的脾胃格格不入。

然后才是做事的方法。

工程师试错,通常面临两个问题:1,没方向;2,没效率。这是两个独立的问题,所以分别讲述心得。

没方向,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善流程、工艺等等。如果是很简单就能解决或者找到原因的问题例如生产线上的偶然意外,不属于这个范畴。对于无从下手的问题,基本都是已经想到的简单试验手段基本用过了,没啥好办法的,那么就得用个人的错误观来分析一下了。一般的,要想犯错(找到错的方向而不是无意义的方向),就得找整个体系中最不可能出错的地方。既然那里最不可能出错,在那里去突破常规,就是有价值的犯错。下一个问题,如果判断体系中最不可能出错的地方?这个就用经济学原理,为了保证最不可能犯错,那里必然投入最大,成本最高的环节就是了。

用半导体制造行业为例,光刻工艺是最昂贵的环节,而现代IC制造的核心,就是光刻工艺的各种试错。当然,如果不是光刻工程师怎么办?一样的,任何工艺流程中总是可以用成本来分析的,当然这个成本可以是设备成本,可以是原料成本,可以是操作人员成本(人工),可以是时间成本,可以是体系架构重置成本等等。首先要做的判断就是负责的这个环节中哪个成本是最优先考量。要能做到这个判断,就是得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加常识。判断出最高成本后,就从影响这个最高成本的关键环节去试错。试错按照成本高低排序,就是工程师做事的方向。当然,有的方向成本高得超过试错的能力范围,那就只能置之度外了。

没效率,就是没有好的做事方法。工程师做的事情,简单的讲无外乎下面几个环节: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反馈。

所以,作为工程师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收集有效信息的瓶颈是哪个环节。衡量瓶颈的办法一样是用成本,投入成本最高的环节就是瓶颈。和上面一样,成本可能有多个维度,得用经验加常识去判断。有些时候,瓶颈是在很不明显的地方。以半导体IC生产为例,浅槽隔离中的填隙不良引起的空洞缺陷是一个良率杀手,但是往往检测不到被人忽略,那么就是说检测成本很高,在检测手段上试错例如引入新的方法或者设备就是一个方向。另外又比如,信息反馈到生产线上,需要一大堆老板审批会签,复杂的质量认证流程,那么试错成本很高就是这个环节,从实验计划时考虑的点就不一样。

工程师难就难在,实际可以调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更加考究对于整体全局的把握。工程师的能力瓶颈,短期看是上面讲的几个环节,长期看,最大瓶颈本质上是自身的学习能力。人可以无师自通,但是不可以无书自通。读书,思考,实践就是学习的铁三角。对于事物认知越深刻,越能扬长避短。

通宝推:舒拔,回旋镖,辣椒,
家园 三 风险投资的实习经历

第三篇 风险投资的实习经历

在有心人的帮助下,进入了风险投资行业。实习几个月下来,还是颇有一些感触的。

在进入风险投资这个领域之前,对于投资行业的整体印象比较负面,例如满脑子贪婪、华尔街派头的交易商,衣冠楚楚、满嘴溜火车的证券分析师…整个行业除了产生摩擦成本,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趋近于零,这是一个“切蛋糕”的行业。抱着这样的思想,就走进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个圈子。

进入的是一个小小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很小,员工和老板都惊人的年轻,大老板是典型的80后,比我还小好几岁。公司业务就是做天使和早期风险投资。几个月下来,完全改变了自己对于投资的看法。

第一个被改变的观念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要不得的,人不可以预设立场,存有偏见。

风险投资并不是一个切蛋糕的行业,它对社会的贡献,在于扶植弱小的初创企业成长,这本身就是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任何企业要从创业到成功,一定有它的创新之处,风险投资行业就是对于创新的支持,分散创业者的风险,对于社会经济活力的一种注入,这是价值之一;风险投资行业本身也是对于社会存量资本、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这是另外一种价值。

鉴于此,对于二级市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总体上是中性的,不再预设立场。

第二个被改变的观念是,投资行业中可以有正直、纯粹的人。做风险投资的人非常聪明,情商也高,这并不假,从事的行业目的为了赚钱,但是不意味着这些人都一味钻进钱眼里。目前接触到的一个群体,整体素质很高,属于有理想有追求的70后,80后,90后,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个被改变的观念,是没了那种神秘感。做风险投资也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千万不要被报纸上的报道蒙蔽了,以为个个都是每年飞行三百天以上,见1000个创业者或者企业家,每天半夜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又起来,一天要看几十个项目,一年要经手100个项目的那种超人。至少我身边都是正常人,常识也告诉我,普通人是多数。然后了解这份工作之后,也不觉得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地方,相反做投资的反而去见很多创业者时肃然起敬: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你也做!听人转述一个做投资的人的话,定位很客观:千万不要和创业者打交道多了,被恭维多了就飘上天,以为自己是个人物,离开了公司,就啥也不是。做投资的普通人,和各行业的普通人一样,也很普通,也很正常。当然,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能进来的人,都属于不太普通的普通人。

早期风险投资(VC)和后期风险投资(PE)这个行业,用我老板的话讲,一个是找亮点,一个是找漏洞。而VC行业,风险很大,也要做风险控制。所谓风控,就是打击亮点,要是亮点不亮,项目也就不用做了。这些看似普通的常识,是千锤百炼的心得。做风险投资的人,思维非常锐利,他们的工作就是从寻常中提炼出不寻常。

做风险投资,就是去找项目看项目。觉得差的项目毙掉,好的就砸钱上。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试错行为。和工程师、管理者的试错不一样的是,风险投资的试错,是直接支配社会资源,但是试错本身是创业团队在做。而创业的成功率极低,可以说,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换句话说每投一个项目几乎都是犯错,不过是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犯错,而毙掉的项目是判断为无意义的犯错。从这个意义上,个人体会是,工程师、管理者都是要努力犯错,而风险投资的思维模式和他们是不同的,是去判断别人的思维模式。早期风险投资,用我们总结的经验就是,人靠谱,事靠谱,就可以投了。

另外一个体会是,从工程师、管理者到投资人,能够调动支配的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能调动支配更多的资源,自然社会地位更高,很多人愿意职业发展路径这么走。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总体上讲,这三者调动支配资源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由于试错的机会问题,锻炼这个能力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做投资的自然有极大的环境优势。人天生就有提升自己能力的需求(进化论的观点,是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就算收入暂时不高,也有很多人在宁愿在投资这个行业坚持不退出,表象是“热爱”。当然也有朋友在国内二级市场碰壁后退出的,冷眼旁观下其实觉得就是人啥也没学到,那个环境不是给一般人锻炼的。

进入投资行业的壁垒极高,除了智商、情商等直接原因外,上述进化中的维持竞争优势的排他性是最主要因素。投资这个行业非常讲究圈子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宝推:青颍路,cindia,
家园 四 关于文革

第四章 关于文革

这一节酝酿了好久,毒素比较猛烈,建议任何有耐心读到这里的读者,沐浴斋戒三天再看,看完后也面壁三天。

在谈到文革之前,先讲述一个基本观点,必须辩证的、对立统一的看待事物。

首先是盛极而衰的道理,这就是周期律,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看似无可匹敌,其实内部已经酝酿了致命的矛盾,之后必然走下坡路直至消亡。相应的也有否极泰来的说法,倒霉到极点之后,就会转运。这背后是深刻的对立统一律。

对立统一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单纯的说“好”或者“坏”,不能单纯的只要“好”的一面而拒绝接受“坏”的一面。对立统一律也指出, “好”背后往往意味着“坏”,外表最鼎盛的时候,内部潜藏矛盾最致命;而最“坏”背后往往意味着最“好”,最痛苦最糟糕的事情,往往带来最深刻的转机。

先讲一个小故事。清代名医叶天士,一天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他女儿把刚一岁的外孙抱来,说生病了。他一看,小家伙要发痘了发不出来,有生命危险。苦思良久,他把外孙放进一间黑屋,然后锁上门走了。等半夜回来,小家伙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痘却发了出来。叶天士另外一个治痘的著名医案,也是把一个小婴儿放在十多张新油漆桌上揉搓,把痘发了出来。

对于婴儿而言,被蚊子叮起包,或者油漆引起的过敏,都是坏事。但是它们都能起到引痘的作用,这又是好事。

回到文革的主题上来。

文化大革命,既然被命名为“革命”,那我们首先要检验一下,革命的定义。我的定义,革命有两个指标:1,生产资料的再分配(生产关系的改变);2,新文明基因的诞生。任何一个没有达到或者实现,都不能称之为革命或者完全的革命。而革命的前提是什么?可以对应的理解前提:1,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严重不公(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2,旧有文明基因的冲突、融合。以新中国建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这两个指标都得以充分实现:1,土改,使得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得以公平分配,极大的促进生产力发展;2,外来西方文明(马列主义为代表)与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强烈摩擦,产生了“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同样我们可以分析,一战是几个欧洲文明的强烈碰撞摩擦,之后在体量最大生产资料分配最不公的俄罗斯诞生了十月革命,苏联诞生了,马列主义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文明基因也正式宣告诞生。

当然,要看到物质和文明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两面。所以革命,就意味着这两者都会同时被触动,被变革。

我们来看看文革,作为结果:1,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实现,当时的既得利益、特权阶层被大大削弱;2,新文明基因的诞生是显然的:“反洗脑”---反对个人崇拜,中国进入无信仰时代。但是从前提条件分析,文革前是不满足的:1,文革期间,按照国家统计局资料,1966~1976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在政治环境相当不稳定的情况下,仍能有这种成绩,那么没有文革,生产力的发展会更好,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这条并不适用;2,文革前,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基因(主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对毛泽东的高度信任甚至崇拜,主流思想统一,并无大的文明基因冲突、融合。所以,文革发生的前提,表面上看理由不充分。

毛泽东极力推动并坚持到底的发动文革,那期间他并没有糊涂,前面讲过对外成果,中美建交和联合国五强就是证据。他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这次和前半生不同,他是孤军作战,真正理解他的人几乎没有。他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给整个国家带来“十年浩劫”?

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周期律必须被打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转折关头。一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苏联站了起来,70年后又倒下了;二战后美国吸收融汇众多文明所长,强大起来,但是现在有眼光的人都知道,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在继续分析新中国之前,我们回头看看两次历史上经典的对抗周期律的战例。

第一次是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守旧派复辟,王安石下台,变法半途而废,宋朝实力持续下降,很快就外族入侵,开始半壁江山的日子了。第二次是更有名的张居正变法,这是精英统治下对抗周期律的巅峰之作,从操作层面和政策本身都可以说算无遗策,延命明朝数十年,其影响甚至延及清朝,但是结果很明显,张居正人亡政息,明朝最终还是亡于周期律。这类变法、改革的结果在历史上毫无例外,这就是残酷的周期律。

分析这两次变法前的时代背景很重要,都是已经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后,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才不得不变法,变法以图强,仍然失败。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宋仁宗左右到达巅峰,满朝贤臣,国家富强,从对立统一律的角度看,正是发展到最好的阶段,但是内部隐藏矛盾已经致命的阶段,这个阶段没有改革,已经错过了时机。

变法或者改革,就是国家主流意志的改变,从进化论角度分析,自然界的基因进化仅在外界环境变化才发生。毫不意外,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变法顺应了自然规律,所以,它最终也得顺应自然规律---周期律。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要对抗自然规律(就是喜闻乐见的逆天),只有不顺着老天,抢先一步,抢在鼎盛之前,抢在盛极而衰之前,主动发动变革、革命。从对立统一律角度看,事物发展没有到最鼎盛,意味着内部矛盾没有到发展到最致命,这时候改革或者革命,就是激化矛盾,激化不致命的矛盾,结果也就不会致命。

所以,文革发动的时机并非不合理,一定要抢在巅峰之前。新中国抗美援朝结束,又击败印度之后,又有了原子弹,外部生存威胁解除的情况下,来一场巅峰之前的改革、革命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就是盛极而衰,周期律要来。

文革发动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急迫的原因,毛泽东年龄已经七十多了,这是必须由他完成的任务。如果他不做,后来者是无论如何发动不了一场非战争的、不流血的革命。这是进化中的路径依赖。强大的基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一直延续,直到更强大的来取而代之。毛泽东思想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极其强大,如果不把这两者同时打倒,那么它们印刻到民族的基因里,后来的等位基因要来取代,代价不会低于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少说也要几千万人头。这是历史留给毛泽东的任务,他逃避责任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个灾难。

毛泽东思想不想被未来更强大的思想革命,唯有先革了自己的命;毛泽东不想未来给个人崇拜基因(宗教也是一种个人崇拜)一点机会,唯有先把自己彻底打翻。毛泽东正因为看到新中国外患已无,内部刚刚开始发展,内部矛盾并不致命,这时候就算彻底激化矛盾,带来的后果也不会过于严重,才决定文革---最终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点。事实上,文革越晚,后果越严重,因为内部矛盾积累越多。

在事物发展蓬勃向上的时候,要改革、革命,中断这个进程,那就是故意的犯错,文革被定义为十年浩劫,一场巨大的罪恶,原因就是在这里。要想犯错还不容易,因为必须政治正确的犯错。前面说过,这时候犯错就要用到“不正确”的人。正确的人在台上,结果一定是周期律如约而来。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怎么敢不把刘少奇打倒呢?---顺便,从事实推断,周恩来是理解逆天而行的必要性,他和毛泽东一直是互相扶持;毛泽东在文革中屡次把邓小平调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还扣上大帽子,用心昭然若揭;邓小平文革后处理大事的手法,已经深得毛泽东思想精髓。

文革的直接结果,扫平了各种红贵利益集团,军方山头,文官政府得以顺利建立,这是生产资料再分配的具体体现;各种思想上的杂草,封建主义的,宗教的,宗族的,个人崇拜的,等等,全都一洗而光,反洗脑基因第一次在整个国家民族的层面得以确立,这是文明基因方面的具体体现。最关键的是,文革催生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关键基因:主动革自己的命,主动制造自然选择,这个基因赋予了毛泽东思想真正的生命力,从对立统一律看,这个基因是对抗周期律的关键。文革还有一个意义,这种强度的革命,不靠流血战争而主要在文化思想层面进行,这是对未来文明进化方向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文明的进化不需要靠周期律,肉体上的消灭已经落伍,精神上的革命才是正途。

文革的诞生标志着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预防性的文明进化模式出现,从操作层面和疫苗的原理类似。透过疫苗注射,可控程度上让免疫系统感染疾病,从而获得对疾病的免疫力。疫苗这个原理在人类现代医学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常识。这将成为政治历史学的常识。

文革的结果非常符合毛泽东的预期。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晚年毛泽东常读这句诗。理解了毛泽东的一生,你就知道他完全掌控了时势,这不过是得意之余向其他人炫耀而已。唯一没符合毛泽东心愿的是,是纪念堂和水晶棺,任何个人崇拜的迹象他都要一起抹掉。但是,从对立统一律来看,绝对的完美,也是绝对的致命,绝对完美的理论、规律、方法,对于它们自身及掌握它们的文明而言,都是灭顶之灾。大成若缺,留下了这个小缺憾,反而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回顾历史,其实重要的是分析现在,展望未来。

现在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转折点。没有任何疑问,中国正在快速的上升,正迈向自己的巅峰---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它的升起,然而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这一次能否逆天?

革命的两个前提: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文明基因的冲突。不赞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现在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社会现状是合理的。国内主要的阶级可以分为:官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后三者人口比例九成左右。现阶段的社会矛盾表现是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实质上是后三者与前两者的矛盾,尤其是与官僚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文明基因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四有新人,为人民服务等,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和艰苦奋斗年代的锻炼),和盲目追求占有生产资料的思想(各类成功学,官本位,官僚资本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渗透),已经展开了大面积的交锋。

以最简单的一个事情为例,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众所周知的橡皮图章。苦逼的农民、民工、工程师、程序员等等,为什么会认为劳模、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党政领导等等能代表自己呢?一个是苦逼屌丝阶级,一个是精英阶级,从根本上就是利益冲突的嘛。利益本来就一致,那个精英阶级能不成为官僚资产阶级的橡皮图章吗?你去问老百姓,谁知道人大选举时间,多半得到一个白眼。国家正在走向精英统治,这是官僚资本主义复辟的一个表现。

有个名叫“人民”的苦逼,头上骑了个“官僚资本主义”的泥菩萨。如果泥菩萨听了共产党的劝说,自己下来了,这是改革;如果泥菩萨不听劝,苦逼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把它给摔在地上,这是文革;如果苦逼忍无可忍自己动手头破血流的砸碎了它,这是革命。

从历史发展规律而言,生产资料的再分配,文明基因的进化、融合、扬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过,我的历史观认为,文明发展、进化的方向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其过程却是可以选择的。

这一次,历史会选择哪条路呢?没有兴趣去研究一个测不准的问题。不过,有些东西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官僚资本主义思想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人人都想要升官发财,这种文明层面的传销基因,要革掉它的命,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和它毒害的程度成正比,拖延越久,越深入骨髓,刮骨疗毒就越痛苦。“吃二茬苦,受二茬罪”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把眼光放长远点,未来,文革这种文明上的进化模式到底会不会再发生?

我的直觉是:会,又不会。

所谓会,就是它将像种植疫苗一样,成为历史政治学的常识。人类发明了一种疫苗,绝不会就此认为自己从此万毒不侵,百病不生,而是继续的研究新疫苗。这种方法将是对抗周期律,解决文明基因冲突、斗争的一种常规手段。

当然,还有两种人、两种态度。一种人是,二十年从来不生病,连咳嗽都没有一个,自以为青春无敌;突然去看急诊,你以为他能挺得过去?另外一种人就更“科学”了,任何毛病都上抗生素,把任何矛盾都消灭掉,加量加量再加量,正确正确再正确,不知道哪家父母愿意把宝宝托付给这样一个神医?

所谓不会再发生,就是历史河流中,没有两个漩涡是相同的。我们绝不会看到四人帮、运动式的政治风波、红卫兵等等十年文革里发生过的那一套再现。再次发生是指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运动、冲击、洗礼,流血牺牲这种肉体斗争的大场面可能性降低,烈度、痛苦指数却未必低(这取决于文明基因间冲突、斗争的强度)---想一下就明白了,从董事长到民工,虽然仍然吃得饱穿得暖,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要痛不欲生的。

最后,以上文字并不想要为上个十年文革中的种种错误甚至罪恶洗地,那也没有什么值得洗的。希望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杆秤。这个秤从来只有人展示沉重的一面,没有人看到它另一面的价值。而我有一个直觉,如果不把这杆秤完整的两面都展示出来,就谈不上反思和总结,想少走弯路,总是回避、绕圈子,反而最终走上弯路。

通宝推:秦波仁者,ghui,联储主席,拿不准,唵啊吽,lilly,回旋镖,苦药汤子在美国,陈王奋起,四四方方,霍去病,葡萄粉,天涯睡客,钟光,zhikantie,
家园 五 读书笔记

第五章 读书笔记

人生有如一场修行。有一条艰难而又进展缓慢,抛弃一切捷径,历经坎坷,吃尽苦头,但是却堂堂正正,没有半点犹豫的路。这条路一路走下去,几乎不会见到成效。这就是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始终坚持初心不改,历尽沧桑,就是大彻大悟,得窥大道之时。不过十万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能坚持到底。自己也是在走了很多捷径之后,才陡然意识到自己走了无数弯路,浪费了很多时光。写出感悟,是和所有追求人生大道的有志者共勉,用尽自己的努力去成为十万分之一吧。

人可以无师自通,但不可以无书自通。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读书,列出一些推荐书目和读书笔记,各位可以批判的看。从上面一段文字,大家多半就能猜测出这些书的风格,不错,这就是走了无数弯路后下定决心走正道的感悟。

最开始没有想写读书笔记,起因是读了一本《一生必读的60本书》。书读了不少,有价值的却很少,发现自己应该要把真正有价值的书记录下来。下面有读过的一些书,以及部分书评。没有评价的书,自觉理所当然,有心得评价的书其实应该是意外。

读书笔记

《一生必读的60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列出“一生不能读的书”。和应该做什么同样重要(当今社会是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做什么。只读此书,南辕北辙。

《圣经》、《论语》位列“一生不能读的书”前三。把神或圣人的品质强加于人,结果只有一种:伪善,伪君子。而危害最大最深的,莫过于身居高位又不能自我意识的伪君子。

《物种起源》排在“一生必读的书”之首。不必读完,只要悟到其背后的精髓---抛弃任何预设立场,用事实来检验假设,敢于质疑一切---就不必再读了。推荐通读《自私的基因》作为补充,读懂了就理解进化论,这是科学最璀璨的结晶。

《毛泽东选集》在“一生必读的书”排在第二,在“一生不能读的书”高居榜首。毛泽东的哲学(辩证的分析问题)决定了这个结论。理解这个结论的,可以读,不能理解的,不能读。读书有好处是直接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坏处是跳过了实践领悟的过程进而不能真正掌握,而毛选是多方面知识、规律的高度归纳概括总结,直接通读将导致对很多方面的知识、规律的理解浮于表面,遗害无穷。打个比方,小学生学四则运算,必须反复的实践、运算直致掌握根本原理,如果只简单的背诵九九表就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史记》之外,《资治通鉴》、《红星照耀中国》、《罗马人的故事》(或者《罗马帝国衰亡史》)也要列入“一生必读的书”。读历史,需要注意事实,对于作者本人的结论(甚至片面列举事实的方法)要万分谨慎。例如,《罗马人的故事》作者对于古罗马推崇备致,对于奴隶制度暗中辩护,例如她认为奴隶有机会成为解放奴隶,这是阶层流动性。但是事实上,很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数)解放奴隶是主人的私生子女这件事,她提也不提。尽信书不如无书。

《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战争论》对于绝大多数人属于“一生必读的书”,对于追求大道的人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

《水浒传》、《西游记》在青少年时期属于“一生必读之书”,成年后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

《富兰克林自传》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富兰克林其人臻于完美,远远超越绝大多数人,然则他不敢做大错事,境界低于毛泽东。

《红楼梦》属于“一生必读的书”。最后四十回是不能写出来,或者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毁之,或者写出来被毁之。为天所忌。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国富论》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属于“一生必读的书”,在榜上排名第三,任何时候都值得读。凡是看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永恒经典,没有感动的,都要警醒自己未来需要反复再读。

《呐喊》属于“一生必读的书”的原因,在于它努力摧毁旧的世界观。

《本草纲目》是中医宝典,属于“一生必读之书”。只要读到理解了“智慧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就不需再读。

《三体》三部曲是“一生必读的书”。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对于任何个人、组织、文明都是铁律。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关于巴菲特的几本经典,《滚雪球》,《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都属于“一生不能读的书”。

西西河的牛人,抱朴仙人合集,忙总所有主题贴,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Leemz2002网友言论集》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影响力》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枪炮、细菌和钢铁》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卢瑟经济学》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囚徒的困境—冯诺伊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 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从一到无穷大》属于“一生必读的书”

这本书很多地方让我醍醐灌顶,真是相见恨晚啊!

“标准速度”的提法涉及到本质了,奇妙的宇宙,不以时间或者空间,唯独光速作为标准。更神来之笔的是,把光速重新定义为“物质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立刻把脑海中一直隐约模糊的地方澄清了。

四维空间的距离定义,特别是简明扼要的把虚数引入,时间、空间的正交形象化,困扰我的狭义相对论数学基础也没问题了---再看其它相对论的书籍竟然觉得简单了很多。

对于无序运动的数学阐述也是极其精妙,扩散和时间的平方根正比,证明和范例还有这么干净利落的么?

还有基因、宇宙、宏观微观...好广泛的知识面,难得的是在半个世纪前有这么广阔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令人震撼啊!他想到的事情,现在很多人还到不了这种高度。

《古文观止》是一生必读之书。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沉淀,在以前是私塾及学堂的启蒙学本!可以回溯中华文明的基因,领略古人的智慧。顺便,读古诗词和古文一个心得,最好倒着读,从清、明、元往前读到唐、汉、秦等等,这样便于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古人的文法、思想。《古文观止》笔记虽然顺着写,读的时候是倒着读的。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介子推不言禄》

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过去有功劳,将来不能持续有功劳(这个难度大),求赏是自寻死路的做法。介子推能说出“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已是智慧通达之人了,然则终于心有不甘,直到母亲逼他说出“且出怨言”,才悟到自己已经处在悬崖边上了,终于下定决心“不食其食”。其母眼光更胜其子。

《触龙说赵太后》

极其生动深刻的一篇。令人震撼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道理!而且一个居于深宫内院的妇人也能有此见识,让我一个现代人也为此汗颜。现代教育特别西方拜金主义带来的后果是,绝大多数精英都没了这种眼光。

《唐雎说信陵君》

事“有不可不忘者”,和介子推不言禄一个道理,更直白浅显。其实,问题都不在“前事”,而在于未来。功无所谓高不赏,怕的是后来无更高功可赏。倘若信陵君不是背叛魏国已无容身之地,仍旧在魏掌权柄政,就不怕赵国之谢。真正的问题在于,要能看清楚,有没有自己再大展拳脚的空间,若看不清楚,就是“事有不可不忘者”的时候了,才智通达如唐雎、介子推、张良等莫不如此。

《楚辞》《卜居》

太卜的话发人深省:“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劝告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这个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无所不知的人,无所不能的方法和洞察一切的神明呢?当到了没有什么能帮助你决策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顺着自己本心做事。

《治安策》

贾谊的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深刻,又针对当时局面提出可行的解法。后来者莫不效仿,只这一篇文章,“贾生才调更无伦”便不是吹捧。

柳宗元《驳《复仇议》》

很漂亮犀利的文章。

《桐叶封弟辩》

辩驳中肯,但是结论不能完全苟同。不论是“天子不可戏”,或者“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都得审时度势而行。世上岂有万年不变的政策?若真有,必然是害死人的弊政。周公也是智慧通达之人(说到这里,古今中外,出类拔萃者单从智慧的角度看,古人绝不逊于今人,知识另当别论),他树“天子不可戏”之例,出发点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需要树立帝王地位,建立精英统治),这是一个最优解决方案。而后柳宗元的观点,是在君权天授这种精英统治已经过于僵化的政治背景下的一种最优解。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其优秀的基因。“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脱胎换骨而成。然而,用圣贤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是不行的,其结果必然是伪君子泛滥,读有史以来最好的书长大,现在却是最没有节操的一帮人在台前幕后。圣人思想要不得,害死人。我们可以要求的不多,就是《卜居》中的那句话:“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每个人都顺自己本心做事。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很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文明一个特点,“青史留名”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最高奋斗目标之一,为了它,可以杀身取义,可以忍辱偷生,可以做出种种违反自然生存规律的事情。人类的进化,物质基因进化引起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垄断已经成了常态,青史留名不过是文明基因干的同样事情。和周公处理桐叶封弟一样,应不应该追求青史留名在不同的时势环境有不同的答案,唯有本心不能受此所累,毛泽东是最好的榜样。

欧阳修《纵囚论》揭开唐太宗求名的动机,辞文犀利。无怪乎毛泽东批“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无怪乎唐太宗之后有武则天之乱,其人贪图虚名急功近利如此,眼光势必不能长远。另外,无论如何不能低估后人的智慧眼光,不管动机如何隐藏,作为如何巧妙,总有后人眼光灼灼把你剥光了示众。

苏洵的《管仲论》指出齐国未能持久强盛,管仲没有推荐贤才以代己,于国有罪。苏洵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已经超过大多数人。然而,齐国果真能持续强盛吗?不能也!管仲就和诸葛亮一样,不知道如何挑选、培养决定国运的人才,他们的眼光局限性决定了国家无法持续强盛。诸葛亮有推荐贤良于身后,然则蜀国终不免亡。用管仲和诸葛亮的人,气魄也狭小得很,又岂是管、诸葛一人之罪?

苏轼其人真有大智慧!《刑赏忠厚之至论》,年仅21岁就有如此格局!《范增论》分析项羽、宋义、怀王关系鞭辟入里,判定范增忠诚被怀疑最终客死彭城的必然性。“增之去善矣...独恨其不早尔”令人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功名利禄蒙蔽眼睛。《留候论》写张良的成功在“忍”而不在于太公兵法,精妙!《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一句话点明贾谊的问题,贾谊非张良!《晁错论》把晁错的投机做法终致自己于死地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晁错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不能破釜沉舟就不要去站在历史浪潮之巅。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见识异于常人。

刘基真非常人也!其人已经深刻理解对立统一律,《司马季主论卜》把大道理用最浅白的话讲了出来。世人所以不懂,可能觉得太肤浅了怎么可能是真理呢?大道至简。

方孝孺的《深虑论》,现在仍然值得咀嚼,古人智慧不可轻视啊!他举的事例无不让人心服口服,“祸常发于忽微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深得我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就是大智大慧的人对于周期律也无能为力,掉入宿命论的漩涡。感慨,除毛泽东外,那么多前贤大德,都不明白想要逆天之果,必行逆天之事这个道理。

从《尊经阁记》看,王守仁在唯心主义方面造诣极高,对于大道领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惜他终究局限于唯心主义,读来文章过于空泛,他自己可以“格物致知”,却无法把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普遍传播开来。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极其精彩,开篇即言赵“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一针见血。文章注解也很到位,完璧归赵的深层次原因是秦其时还不想与赵决裂。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

这是一套人生必读之书。由于某种非常强的偏见,我一直拒绝读这位名家的书,直到看了弗诺文奇的《天渊》之后,感觉科幻小说也应该是精神食粮的一部分,才改变了观点。

阿西莫夫抱有很强的历史决定论的观点,但是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他隐隐摆脱了这种局限性。个人观点,历史的走向是确定的,但是过程是可以选择或者说无法控制的。必须辩证的,用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文明进化是个混沌的但是又是确定的进化过程,这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确定,就是熵增不可逆的进化,历史走向是确定的;所谓混沌,就是一定会有外来的扰动(所以无法预测),影响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可以选择,或者说无法控制,这是一体两面的说法。由于选择很多,而且做选择的个体很多,所以没有任何个体可以真正随心所欲按自己所想的过程发展,所以说无法控制;由于每个个体都实际参与到选择中来,每个个体都对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贡献,每个个体再做选择的同时,其实就是选择了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作用,在足够长的时间后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明的发展是像小说中一样可以预测的吗?既可以,又不可以。这个和人预测自己身体生病一样。

文中谢顿计划,对于缩短黑暗期不会有任何实质帮助。阿西莫夫从罗马帝国衰亡历史中总结出的文明衰亡的三个原因:惰性、专制,以及财富的分配不均,其中,只有第一点才是关键,后两点是果非因。而惰性,就是失去了主动制造自然选择这个基因,文明失去活力。文明在成长特别是对外扩张与征服中,很容易沉迷于已有的胜利和财富,而没有留意到自己真正的财富最宝贵的基因流失了,最终流失的基因制造的强大文明必然来反制之。所以,本质上,第一,盛极而衰前主动给自己找麻烦,只要不主动给自己找麻烦,必然盛极而衰;二,已经开始衰退了,想补天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尽快把锅打烂重造,而不是当补锅匠。王安石和张居正是最有名也最厉害的补锅匠,他们补锅的后果一个带来了南宋到明期间这么长的一段黑暗历史,一个让中华文明整个就被别人踩在了脚下,虽然把责任都归到他们个人头上是不正确的(中华文明失去活力基因不是个人的责任,有其历史必然性)。唯有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有组织有计划的革命,才能缩短黑暗期。想要不盛极而衰,也唯有唯有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有组织有计划的改革,才能对抗周期律。谢顿计划首先是精英统治的概念,不管第一还是第二基地都是纯粹的精英统治,完全没有考虑组织发动群众,所以必败无疑;其次毫无主动性,危机来临才被动防御只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对于宇宙和文明形成超有机体的概念,阿西莫夫真是太超前了,佩服。他已经发觉精英统治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所以努力寻找,直到找到超有机体(其实就是现在生态链)的这么一个概念。个人的直觉,这样的一个组织形态在某个阶段时期可能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终将走出历史的舞台。植物、动物、人,生命的形式一直在演化,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已经出现,人工智能,虚拟生命或者说不以固定物质存储的生命形式(类似电脑病毒)正在走来。未来的生态链,可能本质上就必须结合现有生态链和虚拟生态链,适合这种形式的文明架构一定不是文中描述的盖亚这种超有机体。

阿西莫夫构造了精神力专家和第二基地这样的概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这不是不可能的存在,也许在历史上或者宇宙中真有这样特点的智慧种族。但是这种种族看似很强,弱点非常明显,凡是被思维控制的普通个体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直接扼杀了创造力。一个文明要追求成长,一定是竭尽所能的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这类智慧文明会被淘汰,换句话说,如果真有这种智慧种族,个人认为它是被更高阶的智慧文明创造出来的,当做工具使用而已。

忙总易经心得读后感

人不能有偏见,预设立场就犯错误,又被教训了一次。对于孔孟之学的本能的厌恶,导致对于易经(被孔学改头换面拿去发扬光大了)有极深的成见,几乎错过了中华文明哲学的一部分精华。感谢忙总,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在实践中掌握了规律的人才能如此透彻的解析易经。

乾卦:

上九,亢龙有悔。

不仅是不能“亢”,而且是要主动“悔”。从个人到文明,都必须在极盛之前自己给自己摔跟头,不然,等到老天让你摔跟头时,你就爬不起来了。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陷入精英统治的固化思维,是无法理解此句深意的。

人类文明一直是精英统治没错,但是简单的重复历史去预测未来就太没眼光了。

人类文明之前,地球文明还没有智慧文明,不也是进化出来了?

人类文明的下一步就是群龙无首,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一步将以任何目光短浅的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到来。比拟一下,人的大脑没有任何一个脑细胞是“意识”或者“智慧”的核心,这就是群龙无首。

天道就是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忙总没有意识到有人(或者是老天)苦心孤诣的培养他,对于打压心有余忿,还需继续磨练。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忙总说“这是真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典型的重复历史预测未来。我的直觉是,未来也有很多人不经历太多磨难而得窥大道,前提是他们持中守正,心志正直远大。这在群龙无首的环境中是常态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坤卦:

忙总怀疑此卦是孔孟之学阉割过的或者原文流失后补的,他已经直觉的意识到乾坤之间的矛盾了,但是对于对立统一律还没有深刻理解。乾是大道,正道,宏观,战略层面,坤就必须是旁门左道,细节,微观,执行层面。

易经已经非常深刻的体现了对立统一律,它已经是当时知识、规律中强大得无敌的一种,出现后一定不可能流失。这坤卦就是哲学的本来面目,只是后人无法理解。现在能理解对立统一律,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几个?毛泽东写得如此浅白、简单,几十年后理解的人寥寥无几。

另外,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待商量。简简单单的一个道理,逃不过自然选择的知识、理论,除了给考古学带来些损失、麻烦以外,对于人类文明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

谦卦:

忙总对于牟其中的评价不见水准。只有激情、创意、战略眼光(?),缺乏微观和执行层面的能力,在哪个时代都无法成功。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但是要有人忽视了他战术、执行层面的能力,真是谬乎大也。手把手的缔造人民解放军,这得有多么强的细节执行能力?只是中国太缺乏战略人才了(执行面的好手倒是多得很),毛泽东才把精力专注于战略层面。

蛊卦:

忙总评张居正非常深刻。但是,失败的原因评价有误。任何深层次的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原因1不是理由。原因2,缺乏群众基础,自顶向下搞改革,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朝代兴替,跳不出周期律的原因)。

大有卦:

忙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忙总对此卦理解透彻,但是没有从易经整体上思考过。除此卦外,易经所有卦都是浑然天成,没有纰漏的。若此卦也和其它卦一样正确,则易经是完美的,然而大成若缺,完美就必然为天所忌---完美的规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也是最坏的规律,对于这个规律,以及掌握规律的文明都将是灭顶之灾,因为完美就意味着不能继续进化,不进化就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易经必然要留下破绽。此卦矛盾隐藏得最深,最适合糊弄自以为是的人,儒家思想就是被这个破绽糊弄了。忙总写得很好。

噬嗑卦:

忙总认为政治上职业谋杀较少,真是太年轻了,认真去读历史,数不胜数,不过史书都很隐晦而已。毛泽东自己承认的一大错误,林彪,就是典型。毛泽东非常罕见的被个人感情左右了决策,他捧林到副统帅,还真心希望林回头,然则林背后是强大的军队山头,林也是身不由己。最终,客观规律给了毛泽东一个严厉的教训,毛泽东也默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再也不上天安门城楼,兢兢业业的按客观规律做事。

总结:

易经是古人对于客观规律(对立统一律)的高度概括总结,是中华文明哲学的精华之一。和毛泽东思想一样,在现阶段,照本宣科的去读易经、毛泽东选集,危害极大。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有了积累,然后才能读一点点,再去实践中积累,再读一点点。

一个感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主要差别就是文(抽象哲学,文史哲)和理(实证哲学,数理化),这也是对立统一的两面。中华文明的前一个拐点,诞生了毛泽东这样的奇人,竟然物极必反,由文致理:革命到底就是进化论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对立统一律(或者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对于革命事业的乐观精神源于他认识到文明的熵绝对值增不可逆。中华文明在经过上一个拐点,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它来个180度的调头,转到了理的一方,现在,又一次拐点来了,居然又物极必反,产生了忙总这样的高人,由理入文,把易经解析得入木三分。但是,总是被动的等待物极必反是不行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需要通才,文理兼擅的通才。

当代的基础教育过于实用主义,目光太短浅,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积淀不能都抛弃(当然,孔孟之学这些“精华”,扔给欧美文明好了,它们正有这个需求),需要好好梳理,把文明的真正财富传承下去。

通宝推:风雪,lilly,天涯睡客,jboyin,
家园 总觉得

但凡有做过一点事的人,总能看懂老毛的文革。并从中汲取重要的经验。

否则就算你说破嘴,别人总是不得要领。

兄如此好文,何必自嘲毒素?

家园 《论语》还是要读的

虚伪装B的书很多,但《论语》真不算。

家园 随想

兄是问道之人。篇首之语,可谓启途之证。从此你的道路,无人可以为师,只能师众生,师天下而已。

问道之路,只有两事:一为问,二为行。问,向众人问,行,行于众人之间。若只见道之为难,“十万分之一”语,此为出世之道。若于此之上,还能看见众生皆有道,此方大道。亦为慈悲。

问道之路,忌只身独行,容易走偏。

读书只有一点讲究: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可以在现实中实践、应用并验证,证明有效的,是为确知。其余存疑(知其不知或知其不可知)。厘清这点,无书不可以读。

《道德经》字字皆是要害,不可以不读。但是不可只读它。

毛选皆重要文章,但是要害关键之文,多收录在毛文集中。日常行政来往文件,更见真性情。对于日常人事,更多警醒之语,非常有用。

未来的时代,大师、高人皆越来越不重要。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亿神州尽舜尧

我们走了两千年。终于看到一个不需要大师、圣人的世界的曙光。

而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人人皆可问道。

家园 说文革还必须注意文革的时间,那就是建国16、7 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新一代长大成人了,十年也是必须的,给这一代新人以跟旧中国某种隔断的崭新的教育

家园 牛逼!我基本上都没读过
家园 是!特别是组织过人做过一点事的,所以,我猜西方的资本家们

有他们对文革的意义有特别感受的特别的角度,所以全世界都反文革,甚至完全可以说绝大部分老中反文革都是在投西方之所好

家园 学习了;这种反思自身经历的文字最宝贵。
家园 不破不立,毛是以五千年为背景让中华再上巅峰。

毛粒子

若习大能读透毛选而不是熟背语录,将对中之今后一百年

大有助。

随想
家园 多谢

兄台境界很高。句句切中要害,言简意赅。

三人行必有吾师,自从捅破窗户纸之后,发现真正困难的是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

对于读书,在兄台(或者我,有点自夸)这样的境界,已经无书可以不读了,所以写“人生不能读之书”,是针对普通人的,要知道,中国现在绝大多数人还到不了这种境界。以最流行的成功学或者投资学书籍为例,普通人读了可能至死不悟,不能体会到其为害之深之烈。所以,我坚持要列出“人生不能读之书”。能看得透的人,不在拘束之列。

《毛泽东选集》只是写出来便于普通人理解的,其实,自己是《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年谱》也都看的,有时候还搜集一些其它相关文章对证。不过,看这些,也是需要境界的,境界不到,为害之深之烈不下于其余任何毒书。大补之物,身体不能适应的后果,几千年的中医实践老早就告诉我们了。

另外,看毛泽东的文章,本质是要领悟他做事的原则和方法,不在于名言警句。每当我读到,不能理解他的行为时,特别惊喜。看书就是要看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懂了的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价值。

顺便,切忌神化毛泽东。读他的文章,不可以预设立场,认为他一定正确。基本上,看他的言行,就是三类:可以理解的;不能理解的;他做错了的。这里的错是指,他不自觉的违背了自己一贯的原则,而不是建国初期各种治国的试错(前者比如林彪,后者比如人民公社)。当然这种意义上的错非常少,但并不是只有一例,我不喜欢揭人之短,况且他背上的黑锅已经这么大了。所谓不能理解,有两种可能,一是毛泽东做的事确实正确但是没能理解其理由,二是他在是政治正确的犯错(是有其目的性的),但是把我忽悠到了。

关于大道,是众生有道,而不是独自证道,这点我是同意的,不然我也不会费力气写这么些文字了。多谢兄台提醒,“慎独”这两个字随时铭刻在心。在追求极致大道的时候,既要孤独,保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必须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道德经》只粗看了一两章,在思考一些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时去应证,兄台既然如此推荐,下来会仔细通读。说到这里,我是理工科出身的,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对于自然规律有了一些不同于其他人思考,之前也在西西河发过这方面的文章,以后在合适的时机会陆陆续续把思考的心得慢慢发出来。期待的是有人犀利的批判和挑战那些观点,因为打磨原石就得真的切开才知道有没有价值。

人人皆问道的时代,未必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但是又比大家想象中更好。那不是一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时代。而是一个大善大恶的时代,一个人人都从内心摒弃权、钱、名等表面干扰之后,遵从内心判断,每个人都试图最大可能改变历史的时代。

家园 《道德经》笔记

受人点化,读了《道德经》。

读后总体的感觉,这确实是一本人生必读之书。《道德经》蕴含中华文明哲学的精华,儒释道三者齐名,老子人称道祖,确实名副其实。

和《论语》、《圣经》不同,《道德经》把它放到人生必读之书,是有原因的。前者要灌输给读者的,是某种道德体系、价值观,是没有思考辨析过程的(并不是说全书如此,只是它们的核心思想如此);而《道德经》则不然,它是让人思辨的,最后的“无为而无不为”只是结果。再好的道德体系、再好的价值观,总有过时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现在的约炮,三十年前的流氓罪,一百年前的缠足,两百年前的牌坊,道德体系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更不用提五百年、一千年和两千年来的变迁了。唯有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考,是值得世代流传的;而对真理不加思辨和批判的接受,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所以,尽管《圣经》、《论语》树立了远超同时代的价值体系,部分到今天仍然有正面意义,但是它们只能是人生不能读之书。

《道德经》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无为而无不为”,只讲到了一半。

理想中,如果能达到那种“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民无知无欲”的无为状态,自然家国平安。可是有人类历史有哪个阶段真正达到了这种状态?最多是压抑了人性,压抑过度的爆发反而造成巨大的伤害。

进化是种本能,堵不如疏,所以,只有反向为之(不是像儒家提倡的尚贤修身那一套),方是正道。使民众皆锐意进取,使之不善小善,不屑小恶,非大善大恶不为,非大贤大奸不肖,非大富大贵不贪,非大欲大欢不取---这里的大,是指在看穿权、钱、名等浮光之后,采取的对自身最有利的行为,并不排斥人的正常需求,例如一个穷光蛋最需要的是不饿肚子,那么他首先就是要填饱肚子而不是考虑什么忠孝仁义。对自身最有利到了极致,就是顺应、推动历史潮流。

《道德经》剩下的一半没讲出来的是“无不为而无为”。

此外,由于本身的文学水平较差,直接阅读理解困难,所以曲线救国,网上搜各种白话翻译,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挑选、整合到一起,供想读此书却也有同样困扰的同道中人批判、借鉴。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事物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遵循的(第二个道是循道而行的意思),但它又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规律,因为没有永远正确的绝对真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是在进步的。

根据事物的特性来认识事物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是在进步的。

天地诞生于混沌虚无,而物质形态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所以人们总是抽离物质形态的(抽象的)方法来认识客观规律,

总是用物质形态来验证的(实证的)方法,来认识规律的适用边界(条件)。

这是一体两面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真正的学问;用这种方法构成的认识论,是众多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丧失功绩。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无为而治,即没有什么问题不可治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无形不可见(冲即虚也),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和运用的领域是用之不竭的。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在我们不断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跟中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道”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却又深奥莫测。我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造物主的前面。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仁义”,只是按照客观规律支配万物的发展;真正智慧通达的人,也不会有仁义,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神妙深奥的大自然,它永恒存在,不存在生死问题;能诞生天地万物,生生不已,所以是万物之母。道是万物生化之枢纽,所以是天地的本源。大自然的运动不勤不惰,稳定一贯,永恒持久,延绵不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故能永久存在。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后面却身居前列;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不追求私利的缘故吗?正是如此才能实现他的个人价值。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品德是像水一样。

谦虚不争,利万物,处最下(人皆好高恶下,惟水自高往低),是最善,近乎大道。

有道行的人都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为人处事顺其自然,所以没有麻烦。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娇,自贻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

心平气和专心致志,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消除杂念和(对大道的)执念,能忘心绝迹,坦坦荡荡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顺应自然吗?

万物生化,事物演变,能不把现象拘泥于心吗(看透本质规律吗)?

智慧通达,能大智若愚,不炫耀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了。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当其無,有车之用也。

燃埴而为器,当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因为留有车轴的空间,车才能用。

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因为中间有空间,器皿才能容纳。

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能住人。

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注:“有以观无”是《道德经》的核心原则之一。这一章用此为喻,喻有形的万事万物有用,其实真正有用的是客观规律。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智慧通达者的做事,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因此舍弃后者取得前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宠辱若惊?

荣华富贵不是好事,得到了无比惊喜,失去了无比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我所以有灾祸临头,因为有高高的身份地位,如果我没有什么身份地位,还有什么灾祸呢?

所以把天下苍生的荣辱当做自身荣辱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爱惜天下像爱惜自身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道)视而不见,称它为无形。听而不闻,称它为无声。摸它不着,称作无迹。此无色、无声、无形之道,不能穷根究底, 所以道是混融不可分的(亦即万事万物的道都是一致的)。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迷茫得难以形容。说其无,万物由它而形成,说其有,又不见其形。

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象之物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能知道事物发展的初始状态,这既是自然规律。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那些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认识的境界。正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象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象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要实现抽象的道理研究,使之达到高层境界,就得从事物的静态方面去探讨。我总是通过观察万物的过去,来总结出生长繁衍规律,纷繁万物各自的生长规律,均可以追索到它的最初阶段。而这一研究本源的过程,则是用静态方法研究的过程。回复到当初的静,也就是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则是一种常理(自然界的总法则) 的研究,懂得了常理,也就使人明智了。若不明常理,愚蠢蛮干,就会自尝恶果。一旦明白了常理,就可将常理容纳于各类事物之中,而这一过程又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演过程。这种普遍的法则又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则,而这些王道法则又是自然界的法则,这种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道。道的理论是永恒的,即便人的躯体不复存在,所总结出的道理是会流传于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慧,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正由于存在六亲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才产生了尊老爱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正是因为有国家的混乱,才产生了忠贞守节之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权威,丢弃智巧(丢掉小聪明,下笨功夫),对于民众而言则大有裨益;抛弃仁义这种表面文章,百姓自然会恢复仁慈之心;禁绝了机巧制作,抛弃了贪图思念,就不会出现盗窃现象。圣智、仁义、巧利,均属文表和虚华,没有实用,不足以治国修身。所以治国、修身的教诫和嘱托是心地纯洁,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欲念,抛弃巧智之学就没有忧虑。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味顺从与相互抵触,其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大的距离呢?只要众人回避的,你也就不得不惧怕。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智慧通达、做大事的人都是很会运用自然规律的人。道的体现和作用,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而难于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有着道的形象,又好象有着很实在的东西。在那深远暗昧之处,有着非常纯粹的东西;这种东西非常浑朴纯真,有确实的依据和信验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从现在一直往古时考证,这种形象始终不变,可以用它来作为观察世间万物本源的依据。我是如何来了解万物本源的呢?凭借的就是这个东西。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有弯曲就会有圆满(委曲求全),有歪斜就会有端正,有凹陷就会有充盈,有陈旧就会有崭新替代,某方面获得少,另一方面就会有所得,某方面获得多,另一方面就会使你困惑。因此智慧通达者总是对立统一的来看事物,并以之为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固执己见,所以保持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荣耀,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骄傲自大,因而有长进。只要你不同别人争权夺利,天下人自然不会同你较劲。古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一句虚托之语吗?确实完全可以归结到这句话。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生最稀贵的是要顺其自然。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

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踮起脚虽然能高一些,但不可久立;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固执己见者,并不明智;自以为是者,不能是非昭彰;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成功;骄傲自大者,难以长进。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问道之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所处的天地在形成万物之前,构成的物质是模糊不清的——它没有如此众多的物质形式。那时是寂寥的——没有大地上的众多生命形式,这些物质是相对独立的,也是永恒的。它们始终作一些周期性的循环运动,凭借这一推测可以认为,它们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这种原始状态该如何称呼,干脆将这一形成过程叫做“道”,勉强将其名称取作“大”。所谓“大” ,就是指已消逝的过去,所谓“逝” ,是指在时空上离我们相当遥远,而遥远的事物总是会一反原有的形态,产生新的物质形式。因此,整个宇宙中有“四大” :道大——道这种自然规律无处不遵循;天大——它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万物无所不在;地大——它形成了无数门类的物质形式;人亦大——人类又能认识自然规律,是其它生命形式无法企及的。我们所处的区域中有“四大”,而人类就是其中之一。人类依赖大地而生存,大地上万物又依赖天(日月星等)而生存,而天又依赖道而运行存在,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准绳。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得以轻为基础, 奋斗不息的精神要以相应的稳定为根据。正是由于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君子们的行为以重为根本。虽然有那么多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事,不受它的影响,顺其自然。为什么有的君主本末倒置,只顾攫取眼前利益,害了自己也害了天下?若轻视民众,就会失去当国君的基础,过分追求个人的辉煌——金钱的、政治的,就会失去君位。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走路的人,走起路来总是不声不响;擅长言辞的人,说起话来无懈可击;善于算术的人,计算起来,用不着算盘之类的工具;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正是这样,圣人善于救人(人尽其才),其眼中没有废弃的人;善于救物(物尽其用),其眼中没有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某方面)有能力的人可以做为没有能力的人们的老师,而没有能力的人可以作为有能力的人的借鉴。不尊重老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真朴(未散之前的原木叫朴,之后叫器)的“道”分散形成万物,圣人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则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浑然天成、不能割裂的。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却要用强制的办法,我认为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行统治(不得人心),如果强行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行把持天下,就会失去天下。

所以,世间事物的存在有的自行,有的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戒出手过分,戒自奉过奢,戒行走极端.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发展一旦达到旺盛的极限,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提前消亡。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有远大抱负的君子对待兵器的态度有两种:当安居乐业时,将它放在次要位置,一旦爆发战争,又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是不祥之物,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他们愿意过着恬静、安然的生活。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凶恶的事看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非常重要,说是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是非常宽广的,他包容万物无所不至。宇宙万事万物,都依靠着它(“道”)生长,而不用对它辞谢。有功而不居功。虽然衣养着宇宙万事万物,而不去主宰它们,可以称其为小。“万物都依存于“道”而不主宰它们,可以称其为大。正是由于它不自以大,因而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古今持守大“道”,天下的人都来归往,并且不互相侵犯,所以不会勾心斗角等发生矛盾,因此大家都很安泰平安。声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行客留步。

真正的大道本身,说出口来非常平淡,让人感觉十分平常,好象淡得没有什么滋味的食物;看起来也十分平凡,好像不值得一看的平常事物;听起来也十分单调,根本不像美妙的音乐那么动听悦耳;效力却好像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所以说道是微妙而又显明的。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有利武器(治国方略,重大决策,战略武器,军事机密等)不可以轻易拿出来夸示于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有着上等“德”的人“无为”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下等“德”的人,“无为”出于有意,所以无所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有意。上“礼”的人,出于有意,若是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浅薄虚华而取敦厚朴实。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以前那些能够“得道”(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

天得道就会从混沌变为清澈;地得道就会从震荡变为宁静;

神得道就可以施展能力从而变得灵验;山谷得到道就会积水而充盈;

侯王如果顺应大道,国家就会公平公正,进而天下所有人就都会自动归顺。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推导出:无道

天无法清澈,就会重回混沌,进而爆裂;地无法宁静,人们就会逃跑,进而被废弃;

神无法灵验,没人信,神灵就消亡;山谷不能充满水,那剩余的水也会被蒸发而枯竭;

侯王如果无法得到人们的信任,那么人们也就不会再认为侯王是贵重、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所谓的贵是由无数的贱而不断叠加累积而成,所谓高是也是又无数的下叠加积累而成。

因此那些侯王用孤、寡、不榖来称呼自己,这就叫以贱来作为自己统治的根本么?

根本不是!

所以那些有着无数荣誉的人,根本就没有荣誉!

所以不要去羡慕成为那些有光泽文采的美玉,而要做粗糙坚硬的顽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