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教育探索】一个数据的困惑 -- 夕曦
老外就现实的多。有一次我给我的西人同事显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一,重视教育。有的父母会卖掉房子供子女上大藤。只恨孩子考不上的,没有不愿意供的。我的同事都吃惊的不得了。一个劲说,“Why,tell me why?". 他们讨论问题永远都落在这几个词上,Work,money,opportunity,fun。
读书跟money没什么关系,但藤校学位和money的关系大得很。藤校Master+情商,全美收入top 20%没任何问题。当然,top 1%确实主要靠opportunity和家庭传承,跟学校和学历无关,但这不是人力能控制的,更不是一群臭皮匠能谈出来的。
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收益极高的投资,眼界和校友人脉不是其他途径买得到的。有更好的(时间*学费)投资而选择不上藤校很正常,但根本看不到藤校的好处就是傻逼。连这种投资机会都看不懂还谈什么money,也就谈谈而已了
我认同郭德纲的看法:
上学、上名校只是争取“自食其力,快乐生活”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很多家长没有能力鉴别这之间的区别,他们的一个不靠谱的假设就是:“上名校=将来的自食其力,快乐生活”。
James Cameron. 他是电影《终结者》的编剧和导演。他一开始是学物理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去开长途卡车。据说《终结者》的构思就是他在开长途的路上做白日梦的时候形成的。他梦见未来的他被派回来刺杀他。他最终凭借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创出一片天地。
从他的例子里,我得到的启示是,人得不断地调整自己。没机会时,先生存。平时还是要不停地积累。机会来了,敢于豁出去。我觉得他的物理本科没白上。要不然,很难想象,《终结者》会出自一个文科生之手。我绝对没有冒犯文科生的意思,二月河的历史小说,理科生好像也写不出来。
不断地变通和积累也许是个有效的方法。
我的这个同事是College毕业的。但是他私下接活做游戏设计。时薪惊人。有些天赋可不是靠上什么学校学习来的。真要上个什么名校不感兴趣的专业,也许一辈子被毁了也不一定。
工作没有被创造出来,不代表需要学的知识还不存在。我回顾了一下我学过的课程,其中真正跟工作技能有关系的,而且会因为新的工作方式出现而被淘汰的,少得几乎没有。大学学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打个基础,出去社会本来就要继续学习的。随着社会变化增快,终身学习会成为常规,上个大学就完成所有技能积累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你好像也是做生物方面研究的。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事情,跟上学的具体内容都相关,但是一样么?当年上学的时候,连PCR学校都没舍得让我们run一下,进来实验室动手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么?然后每次去一个新的实验室,或者开始一个新的protocol,那学习量不都跟别人一个岗前培训差不多了?更厉害的是新的技术出来,除了大牛发的paper都没有人负责培训的,那不是都靠自己摸,简直就是重新发明轮子的节奏。 毕业了,还要自己圈块地方,不能跟老板做得一样,读的paper不是等于又念了一个PhD了?推而广之,几乎对所有的博士来说,将来的工作方向都不是现在学的,而且很有可能现在还不存在。
所以,你就按研究生阶段的训练要求训练孩子就好了。
学校里获得的死知识不足以应对未知的情况。
这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和种族。只不过这种正相关不一直是线性的,超过一定程度,再多的教育不一定能够显著增加收入。
对不同程度的教育,总会有例外的示例。
研究生教育不就是以培养应对未知的能力为前提的么?美国学校那种做project的为主的教育方式,也是相仿的,重点培养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和present 结果的能力。国内要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有点晚了。
随着简单劳动不断地被机器取代,人类劳动者要干的活就越来越灵活复杂。未来的人类工作,大概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创造,一类是协调人类活动。要么高度creative,要么高度consistent,培养这两方面品质总是不会有错的吧。
见过不少有权有钱的人,谈判期间,感觉他们的智商也就是略高于普通水平而已,极少见到非常聪明的人。相反,跟那些人打工的倒有不少挺聪明的人,呵呵。。。
我也有感觉,智商到了一定程度,再往上,未必能增加收入。。。。
人类的总体只是越来越多,对应到个人,需要学习的也是越来越多。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懂得知识多太多了。
而创造和坚持,还是以自己消化吸收的知识为基础的。多稳的地基建多高的塔。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觉得孩子们花在死记硬背上的功夫可以减掉很多。其他的,该学啥还要学啥。要学的多,学得好,同时还要保持创造性,才不会被机器取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