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中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看人类文化方向 -- 整合精神哲学

共:💬107 🌺4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似乎是对历史的看法有分歧,但目标相同。

  “要条分缕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分析出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来”

  这句话很赞同。实际上这就是我正在做的。我网站上的文章www.fanyizhexue.com 就是在具体分析各种思维方式的内在关联,以及和社会层面各范畴的内在关联。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应该怎么在这里继续讲下去,我还在琢磨。网站上的文章可能需要较多的知识积累,读者不大容易看懂,而我又不知道读者看不懂的关节点在哪里,所以就卡在那里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也讲了中华文明的缺点:缺乏执着,不能形成“执着追求实在”的科学理论。(历史上中国在技术方面长期领先)

  我们认识上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你认为中国思维(一直?)是无原则调和,缺乏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做法(这个解读没错吧)。而我觉得你这个总结可能只是现阶段的现象,不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本质。我认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本来面目是立交思维,这一点社会上没人明确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呢,是因为新中国60年是百年文明革命的主体时期,前30年扫除了一半多,后30年彻底扫光,所以现在成了文化真空状态。但这是文明的特殊时期,实际上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里,中国教育人民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的繁文缛节可以说汗牛充栋。条分缕析的具体操作并不是中国思维方式的弱点,历史上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等繁文缛节包括操作规程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厌烦的。

  “不争论”,“摸石头”,短期策略让人们误会了中国思维方式的本质。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让短期扭曲的思维方式回归中国思维方式的本来面目。

  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就是主帖的观点:“不争论摸石头”的经济30年本来就是立交思维在时间上的展现,不会一直这样下去,所以短期扭曲的思维方式只是短期需要,并没有破坏本质上的立交思维。

  假如你仍然认为中国思维方式是无原则调和,至少“当前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且目标的内容似乎是一致的。

家园 一直在等仁兄的回复

这次可以直奔主题了:

- 仁兄的文章打开过一次,确实没有看下去,暂不讨论

- 我不是说中国思维无原则调和,而是说善于综合,善于把握相对关系,从整体看问题,这也导致了中国思维没有边界和善于扩展或包容的特点。这个过程中有理性地分析判断,不是无原则,当然中国人的个体中不乏这种人。

- 繁文缛节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方法没有关系。工具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是真正揭示事物(客观或虚拟的如项目之类)性质的知识和可以用来实施的工具(实体工具,分析方法等),中国典型思维方式在此有待强化,看看中国多少不学无术的人就知道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从下手。自己人在一块儿可以侃侃大山,真正面对鬼子要开练了(各个方面,不限战场),就傻了,因为鬼子不跟你讲道理,“道”再永垂不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用。所以祖训讲的学一门手艺至少饿不死,是精华,是在此大环境下的个人应对。

- 近三十年经济的积极评价我还是不能同意。我们可以说这个阶段有这个阶段的意义(长远来看),但也要认识到这是中国思维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阶段(中国思维的精华没占主导地位),如果自觉了,我们绝对不会如此作为,而完全可以修正太多太多的地方。我对这30年的评价:政治上的倒退,伴着杂乱无章效率很低的工业化进程,经济上科技上的发展比前30年差很多。

- 立交思维,暂不予置评。为什么不直接搞系统论呢?

家园 仁兄的回复中还有糟粕

不揣冒昧指出来:

中国的文化就是现在,就是你身边体会和接触到的,不要再厚古薄今发人心不古的感慨,毛主席做了最高领导人后发现什么秘密神器了?没有。那些国学大师博学大儒们可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看看中国国破家亡的时候就知道了。所以高人在民间,祖传有宝贝的想法就不要有了,这是糟粕。当然不是说真正有一技之长和专门才能的人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想法,想一想中外的孩子长大后变得世故,两个世故有什么不同?中国思维方式下的世故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在什么场合什么身份需要说什么样的话和做什么样的事,这是特别的地方,但这也是糟粕:束缚人的天性,使人流于表演。怎么来的?因为中国的整体思维:各司其职。如果思维自觉了,我们就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完全摒弃。

家园 也许这就是单线思维和立交思维的不同吧

  两贴一起回复了

  “中外的孩子长大后变得世故”,你讲了中国孩子世故后由于“各司其职”的思维而束缚天性流于表演,而没有讲外国孩子如何,难道是猜想外国孩子在公司里可以乱来,不必各司其职?只能说恐怕你没有在外国(欧美)公司呆过吧。

  “中国文化就是现在,不要再厚古薄今发人心不古的感慨”,这句话说明你没看懂我要说的,没明白立交思维,或者不具备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这个还是看问题只看一面的单线思维。

  不管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文化,都不能只看现在,比如如果只聚焦在911世贸大厦倒塌的一刻,你会觉得好黑暗啊大厦将倾啊,什么都完了,整体来看显然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厚古薄今发人心不古的感慨”,我的文章里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你也针对我的观点专列了一条“近三十年经济的积极评价”嘛,怎么后来又说起“厚古薄今发人心不古的感慨”。

  看问题要分层次地整体地看问题,就是说要先分析,分析的意思就是分层次,然后综合,把各个层次关联起来。分析综合,就是分层关联。

  单看你强调具体操作,看起来是个务实的人。但看你对我的评议,一会儿“积极评价近三十年”,一会儿“厚古薄今”,表述混乱了。恕我直言,你做具体事情应该不错,做救火队员也不错,如果你去组织一场较持久的集团性工作,非乱套不可。

  主帖在讲思维方式,就讲讲集团作战时事情是如何推进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只能有一个,螺旋性地发展。想面面俱到的结局就是什么也干不成,会乱成一锅粥。好比百万大军过长江,就算分成几路,也有个先后,不可能同时到达对岸。这个道理想不明白的话,那在战略上就是个空想家。这个道理只能靠你自己想明白,我说服不了你,也没有人说服得了你,因为单线思维是你本性里的东西,只能靠在实践中碰壁慢慢磨砺。我能够做的就是告诉读者,你这种单线思维是正常人分类中的一种,应该给你安排符合你思维方式的工作,至于讨论战略包括文化战略,听听就可,不可放在心上。

  “政治上的倒退,伴着杂乱无章效率很低的工业化进程,经济上科技上的发展比前30年差很多。”这个就是想一步到位的空想。有人还说前30年伴着杂乱无章效率很低的工业化进程呢,那也是想一步到位的空想。

  也说说开始的问题,“各司其职”不一定会压抑天性,各司其职就是要把具备某种天性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让他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是各司其职的前提。如果不能让天性和位置相适应,说明自己不了解自己或者领导昏庸不能识人,不能怪在“各司其职”上。“各司其职”是系统运转的必然要求,否则会乱套,这个都要怀疑和否定的话,也只能靠自己去想清楚了,我无能为力了。

  系统论恐怕对你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多学个名词,“系统论”一词是外国人发明的你可能更加信服一些,其实信不信服都没用,真正应用的时候你还是会单线思维。“各司其职”也是系统论的要求。

家园 仁兄啊

关于我个人的思维方式我不回应了,我也不清楚系统论的说法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提出的,关键是运用的分析方法。

各司其职我在原文没有否定其在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只是说在日常交往中不要再以此为主。仁兄想一下最近一百年,这个方面中国是有改善的,看看清末民初人们在上面耗费的无谓精力就明白了。但这是自发地扬弃,我希望以后我们可以自觉地扬弃,这样中国社会中不学无术还可以混日子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厚古薄今的说法是针对仁兄说的文化真空;不同意仁兄对现今的积极评价,已经说出我的看法了,暂时也没有更多话。但是仁兄提到的人们还可以说前30混乱,我觉得这也就是又一个糟粕点,就是常常讨论会沦为公婆各有理的局面,怎么办?加前提和限定条件,比如比人口增长率比GDP,比经济的话就先定义经济包含哪几项,然后直接比较。条件可以改,结果可以各有优劣,也仍会各有支持者,只不过模型会慢慢变得完善,大众认可度也就变得越高。这应该就是现在经常说的所谓理工科思维吧,越来越受人认可,这就是进步,我们做思维方式分析的话,就要把这点指出来,好让大家自觉地去加强。

当然,以中国的经典思维,相对的文科思维(首先面临如何定义问题)也不可偏废,但要具体搞明白其特点,然后再各司其职,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了。

还是那句话吧,我觉得中国思维包容性强,可以吸收营养然后不断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扬弃,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最后呼应一下标题,我用的都是词语本意,可能有用词不当,但没有文学性的用法,比如说中国的“道”永垂不朽放之四海而皆准等等绝不是讽刺的说法,我就是这样认为的。特此指出,以免影响理解。

家园 概念不同理念不同,观点就个说个的了。
家园 有同有不同

这段话做个小结吧:

我是希望用西方的方式(比如决策论,以社会或整个自然界为对象的复杂巨系统分析等等,就是社会科学技术化)来更好地有意识地发挥中国思维的优势,可能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还是有很大难度,但也不能在此之前就否定整合兄在另一方面凭悟性和中国历史经验总结(悟性和经验总结用词不准,有偏颇,同时也不敢说整合兄就是如此做的,因为了解远不够)的应有方法就没有意义。

同时我还有个参照物就是日本等其它发展程度更高的中华文化国家,以及以中国人整体为出发点的考虑,想指点(中文语境下必须解释没有不敬的意思)大家该如何如何才能尽快发展的意思,所以会以为只泛泛地说好没太大意义。

家园 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用西方的方法来发展中国思维,是否合理可行还请兄要深思熟虑。

还是回到西方思维的本质及其所能承载的额度上,诚如所言一是有科技发展的限制,二是科学发展的极限所在能否承担所谓的巨系统分析的实现是个问题。我假设巨系统是通过运用特定模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决策,现在大数据很热,在特定的对象范围内其对于特定时间特定对象的统计预测是很准确的,但是一旦对象范围扩展到人或者更胜者自然,因为对象本身行为的不确定和数据本身的庞大规模则很可能导致系统分析结果的本质偏移,换句话说统计分析的初始目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自身改变了。单纯数据的巨系统分析到极限只能告诉我们答案,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

构建一种不同与以上的体系的不能简单依靠工具,体系的本质是人的思维,工具只是建立体系的工具,而科学技术只是工具的一种。

回到观点不同和同的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谁上谁下的问题。立交桥或者包容也就是这个新体系的核心,西方文化现在被极致的接受运用以后或者被包容进来。

日本等几个所谓的中华文化的国家的发展有文化历史时局利益各个方面的因素,无论从历史国际上的内在或外在或者心态上的主动与被动日本都不配作为中国的发展的参照。

一家之言。

家园 这个话题太大

你们两个这么说也说不清楚,还不如从某个具体事情入手,做中外的比较更能达意。

lz贴没有细读,不过从标题上看既然说的是领导人,大概是从管理者角度入手阐述思维方式上的优劣,那么作者本人有没有管理的经验就很重要了。比如这个话题如果像忙总那样的人来搀合一下,也许就能出现火花。

其实有一点你说的不错,中国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今天中国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真正在人们思维中其作用的没有多少四书五经的东西,因为那些经过几十年的清扫,已经事实上断代了。因此我们自己可以体会的所谓中华文化主要是民间的世代相传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可能还是生存本能上的那些范畴,尤其与近代乱世政治环境不稳定都留下了很多痕迹,反而很难挖掘到古代的传承,这似乎也是lz的论点。

当然,如果超出中国大陆外去观察普遍的东亚中华文化圈,也许可以看到更多的深远的文明共性,在那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找到一些血液中的东西,也就是超越了近代特定地区或历史造成的影响。

这些共性中,据我自己的观察,仍然摆脱不了生存这个最高主题,这个主题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我观察的证据是,我们不去管那些意识形态,道德老子的东西,只是说很少在中华文化圈看到跨代的“系统论”范畴上的思维方式。286隔代安排486也许算是个在最高层的例子,但那也不过是《教父》中老教父希望儿子从政的水平。在民间,在一般人中,更多看到的是脚踏实地(这个词代表了这个思想),其他事跟着感觉走的思维方式。

我们一方面喜欢高谈阔论,一方面又鄙视不脚踏实地,我的理解还是没有把脚踏实地的思想运用到“高谈阔论”上,文化上对脚踏实地理解的比较直观。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只能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的优先权不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是顾不上下下顿的问题的。

但这引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古不愁下顿的人为什么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总是忙于帝王术,忙于自己子孙的千秋万代的下顿饭问题,因此总也没有超出这个水平。归根结底,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在脚踏实地的一代代的操着如何找到下顿饭的问题。当你比较观察一个文明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即明显又浅显的但是很关键的因素的。

因此,如果这一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显现更战略性的思维特点,这首先不是中华文明的结果,而是不得不的一个本能反应,是对应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较量的。这个能力中国人自己不是没有,比如脍炙人口的诸葛孔明,计谋无穷,同时中国自古也不缺帝王术,加以近代普及的西方思想文化,中国人才中对世界人文历史通晓的大有人在,因此才会有中华帝国,星辰大海这些西方“帝王术”的出现。

但是回到执行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很深的“下一顿在哪里”的思维痕迹,在现代语境中类似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孔明式的计谋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不过,既然孔老二那套已经不适用了,就只好用孔明的了。

因此,这个文化的问题最后仍然归结到孔老二的后继无人的问题。

通宝推:舞动人生,
家园 所言甚是,但是

复杂巨系统的发展前景暂时不能定论,虽然有很大可能是中国思维在以后发挥大的影响;

我目前也定位西方是工具,是具有哲学高度上的工具;

日本从根本上不配和中国比,但换个条件和语境,还是可以参考,仍是前提和条件的事;

总而言之,提中西思维谁上谁下还为期过早,尤其是在现在中国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更不宜只提好的方面,不提坏的方面。

要利用西方的方法来发展丰富中国的思维体系(可能偏重于“术”),才应是也必然是未来的方向。自高自大固步自封,在中国思维体系中是没有出路的做法。

家园 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以日本为参照

这个历史上走过,但是只能是暂时的。中国比日本大也复杂的多,也许日本可以起到类似深圳在改开那时的作用,但也仅此而已。

但是文化首先不是个构建问题,为什么要去构建呢,人类历史上有过文化是重新构建出来的么。

感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压力,担忧外来文化取代自身文化的根而失去定位的恐慌,这是历史上所有文明都曾经历过的。但是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的在文明的碰撞中挣扎。感受强烈是因为历史的步子开始迈得大了,碰撞开始变的强烈了。从虎门销烟到海湾战争,中国几代人都处于这个碰撞中,因应的策略也千奇百怪,但是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一夜之间扭转乾坤是不可能的。

文明类似生物体,真正传承的不是文明的整体,只能是其中的基因。文明的碰撞产生的结果类似杂交,生物体是不能被构建的,只能通过繁衍进步。变化是不舒服的,没有人喜欢变化,但是进化是不可能中断的,不适不过是对这个变化幅度的本能反应。中西文化可能生出怪物,也可能生出更具适应性的后代。

家园 还是“西学为辅,中学为体”那套

洋为中用,这与五四之前有什么进步?

虽然日本那种完全照搬对中国不可能,但是这个西学中的“术”包括哪些范畴,是不是只是科学技术,礼仪时尚,吃喝玩乐,金融管理,淫技奇巧,拿来主义,就很值得商榷了。

不过日本那套拿来主义做的太浅薄,虽然管理法律一锅端,甚至天皇都穿上了西服革履,仍然只着重于皮毛。但是这就已经造就了日本的近代之成就了,让中国苦苦追赶了半个多世纪。

家园 没有也不能固步自大。

是提出了一种经过观察思考后的观点。

说中国文化好不是没有经过思索的说,不假思索才为自大;不接受西方文明,那叫固步。以上两点都是论述过的,不过是从文明本身的历史发展这个时间维度说开来的。

具体到各个阶段各个时间当然存在缺陷,细节上当然是那种办法有效就用哪种办法,无谓中洋。所谓中国发不发达最好相对于中国自身来说,遵照西方的体系发展中国是永远不会达到中国人满意的发达程度的,无他,内核不同,西方文明内核决定。

日本从古至今非在中华文明圈内,也许其他国家以后会重回华夏文化圈,日本是基本没可能的,所以不用对比。

家园 日本的成就不是靠学习

更多的是靠英国和美国的扶植,他们扶植日本是因为离岸平衡战略,要让日本和中俄为敌。我想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要更积极一点。

家园 不是遵照,现实已经是在自发地学习

我的异议是要更自觉地学习。

提倡和发扬也可以,但要说清楚细节,否则没有意义,也没有效果。

同时以中国领导人为例解释更是没有必要。

现在中国貌似很好,西方有点困难,但如果中国不能搞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也是白白错失机会。就我的所见和判断,我完全可以断言这件事,西方还是会熬过这段时期,中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仍然摆脱不了附庸和被盘剥的地位,再过三十年经过几个经济轮回也摆脱不了。

在国外的可以了解国外不过如此,现在的形势不好,中国貌似风景这边独好更加强了这种感觉,但有没有想一想国内的大多数人都是什么素质(不是道德文明素质,即便这个,也和发展程度相关),包括领导层在内;中国又有哪几个工业科技方向能接近西方先进水平,光理想状态下的追赶都需要多久时间?更不提我对中国政府政治上倒退反动的判断。

中体西用之争不管对错,关键是这个时期远未过去,还是现在时。

关于自尊,我推崇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不是又沉渣泛滥,向故纸堆里翻找(当然不全是一无是处,这个再辩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日本不用对比,咱们自己说没用,给小日本比下去再说。在现在全球化年代,经济总量我不认为有任何的意义。如果现在中日开战,排除国际政治博弈的因素,你觉得中国军队有多大胜算?

什么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单对单和鬼子开练了,中国自然就起来了。设想一下可以和鬼子开练需要是什么样的状态,需要用到哪些思维方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