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甚至第一部也没看下去,实在受不了那浓浓的河殇味。即便第一部味儿没那么重也受不了,没办法,对这玩意敏感。
得宝吱一声:
麦客也好,传统榨油也好,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听父母讲过的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生活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农业社会中传承了几百上千年,已经开始随着中国的工业化慢慢消亡了。谁不知道麦客早快没有了,谁不知道哪怕是农村人,绝大部分现在也不自己榨油,不自己酿醋,不自己做酱油了。生活在中国的人,谁会误解这些还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呢?
我们这一代人还听过,甚至在小的时候亲眼看过,亲身经历过,我们的下一代人别说看了,听都不会听过。《舌尖》在这种生活痕迹彻底的消亡前,从偏远的欹角旮旯里搜罗出来,记录下来,一方面唤起了我们儿时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历史留下一份影像记录,这很好啊。
舌尖第一部也好,第二部也好,大家共同点抱怨是有些地方煽情太过了,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影视节目么,摆拍一下,设计一下是自然的。我也不相信苗族的打工农民回家一定要梳头绾起头发然后才开始干活,我也不相信现代的过山苗后人去挖蕨根时一定要穿上传统的苗服头帕,但是,这重要吗?这无损片中食物的美味,无损我们对美食的热爱,对一个吃货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消亡的何止是麦客。记录片而已,给最后的化石们留个影像。你买鱼时还会去分辨到底是捕来的还是养殖的吗?
而且麦客这个早消失了的,有人已经说了是找人来摆拍的,纯粹为了煸情就有点变味了。。
去年回乡,亲戚一定要送我们菜籽油,就是现场从小作坊里打的。跟片子里一样,村里人把收获的油菜籽存在作坊里,要吃油的时候,到作坊里打。
那个作坊很阴暗,一股子....说不上来的什么味道。
作坊主也60多了,不知有没有人接他的班。
集体榨豆油,存在合作社里自取。但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90年代的时候我还见过城郊的“小磨香油”油坊,不过已经开始用上一些机器了。
民以食为天,就是如此
一部美食纪录片,有人看出了大毒草,有人看出爱国主义教育,港人看出了统战。。。。
还是吃货最实在----给我淘宝地址
上海星尚电视频道的一个美食节目,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大厨走访各地探寻美食,在安徽某地专门去油坊买了两桶油回去做菜。当地还是各家收获油菜籽送油坊,存在帐上,然后根据需要去油坊划帐领油,不过那个油已经是机械压榨了。
没有经过精制的油很可能有写对身体不好的成分。
吃炸鸡汉堡的命,操满汉全席的心.
you can you cook no can no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