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共:💬238 🌺1143 🌵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光是采蜜,蜜蜂还可以授粉

给油菜授粉可以增产。

外链出处

美国这边农场也要付钱给蜂农给玉米授粉。

俺老孙的帖子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比如麦客确实在陕西河南等地被农机取代了。蜜蜂这个真是无厘头了...

家园 那你就亏了

这一集是小火慢炖,精彩的在后面,看完后觉得还是不错的,有些暖暖的小感动。

家园 你太聪明...
家园 造假!摆拍!

采集野蜂蜜完全抄袭BBC在非洲的纪录片。《舌尖》拿下来的蜂巢一只蜜蜂也没有,而BBC的纪录片中野蜂缭绕。

麦客早就没有了。

家园 确实,是科技进步淘汰了麦客这个古老的行业。

我是关中人,以前小时候家里也在农忙时候请过麦客。

小麦(水稻也一样吧)这个作物,别的都好伺候,就是快成熟的时候,对时间要求很苛刻,大概就是3-7天的样子。这3-7天黄金期内收割的小麦,以后磨成面粉的话,质量很好。过了黄金收割期的小麦,会有可能霉变,发芽。当然就口味不好了。

而这个黄金期,对当地农村来说,是有些不够的,特别是缺少壮劳力的家庭,根本没法做到及时收割,所以需要麦客帮忙。

而从陕西到甘肃这个地形是逐渐走高的,客观上也造成了陕西关中的小麦先成熟,然后随着地形,逐渐往甘肃成熟。时间跨度大概有一个月。

这样一来,甘肃的部分劳动人口有富余的家庭,就可以抽出一部分人先到陕西去,农民么,就是下苦,可以先到陕西东部,一路往西收小麦,一路往家的方向,走一路,赚一路的下苦钱。

等到家了,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给自家收割。

这个是相当辛苦的,农忙双抢辛苦大家都知道,可一个麦客,一路上每天都是双抢啊。

麦客出来就是想赚钱的,所以吃住是能省就省,平时只要有人请去收小麦,一般都是管吃住,但是有时会连续几天下雨,没事做就受苦了,真是随便凑合的,有时为了省钱,一天吃一顿或者干脆不吃,要花钱的。。。

秦人耐苦寒,这话实在。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下次有空说说下麦客集市,这个蛮有趣的。和股市有一比。

家园 以前老家那边也有“麦客”

  我的老家在唐山东北与秦皇岛交界的地方。两个级市的地理分界线就是燕山。山南面是平原,间有起伏的丘陵,北面就全是山区,间有盆地。联系的通道便是一个个山口,因此老家这边就统一称呼这些山里人家叫“口外的”

  大约是90年代吧,当时老家这边是套种,即将一块地分成ABABAB这样两种重复的条块。第一年秋,大约是寒露节气,A条块种冬小麦,第二年夏至左右收获。收获后空置一段时间,至立秋种大白菜,大约在立冬前后收获,之后空闲至第三年春种玉米,大约在秋分后,也即十一前后收获,然后到寒露时节重新种小麦,完成一个循环。总结起来就是两年三熟。B条块其实也是同样的内容,只不过二者刚好错开,比如A条块现在长的是玉米,那么B条块现在就种白菜,等A收了玉米,这边厢刚好白菜成长,等然后A条块种小麦。

  这种套种法看起来很乱,而且一年到头地里总有活,总也干不完。但好处是在同一年当中,夏天可以收一季小麦,秋天收一季玉米,冬天收一季白菜+萝卜,如此则一年粮菜不愁。估计是以前饿怕了,如此虽然累点,但也免得青黄不接。

  好了,回到正题,正因为是套种,小麦收割后,接着要种白菜,所以老家收麦的方式是“拔”,我们称之为拔麦子。即将整株麦子拔出来,抖净土,然后捆成捆。而不是像电视里讲的那样用镰刀割——割完之后留下麦茬,没法种白菜。大家可以想像,这活比割麦子要累的多。我7、8岁就下地干农活,这么多年最讨厌的就是拔麦子了。大热天,钻进玉米地里弯腰拔麦子,为了防止麦芒与玉米叶割伤皮肤,还得穿和严严实实的。又闷又热。

  10多岁的时候,我一天最多能拔个三两分地,那也得手打泡。可每到此时,就会有大批“口外的”人来打工,大约四十块钱一亩,这些人的干劲让我瞠目结舌,我们一家四口要干一天的活,这帮人,随便来一个,一个上午就能干完。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不知疲倦。

  一个人一天收五六亩,大约可得200元钱。

  大约是90年代末21世纪初吧。经济大发展,本地人普遍有了其它工作收入,渐渐没有时间去打理庄稼,于是费人费力的套种法被抛弃,改成了一满天星的种法,一季麦子一季玉米。刚好从南边来了大型联合收割机,50块一亩,直接收粮食,于是在短短两三年内,这些口外的拔麦子的人便没了市场。

  之所以写这么多,其实还是感叹,技术的进步对于传统行业的摧毁,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回顾停留,跟不上的,最终都会被抛弃,如那些麦客……

通宝推:板砖黄,shinji,
家园 应该是老麦客消失了,新麦客出现了

机械化取代了劳动力

家园 心中有翔

看什么都是翔

家园 是的是的,机械化麦客,生活条件比老麦客要好多了。

有趣的是,老麦客是贫穷地方来的,新麦客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来的。收割机要钱啊。

家园 刚看完第三集,太失望了

这是地理中国,可不是舌尖中国啊。看完了完全木有“我靠,这个我一定要吃”的感觉

家园 不是吧,第3集很好啊。

昨天晚上我也看了第3集,拍的非常好啊。

冻豆腐,铁锅熬鱼贴饼子;春笋;虾子;山蘑菇;飞鱼;葡萄;抓饭;玛仁糖;九层皮米糕;还有螺蛳,这么多好吃的,都是美味啊

舌尖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堪称史诗般的纪录片了。极致的美食,只属于最勤劳的人民。这解说词多棒啊。

文以载道。舌尖一高大上,舌尖二接地气,极致的美食,其实都是普通的食品,是勤奋劳动的杰作。

家园 极致的美食,只属于最勤劳的人民

有些美食菜场里肯定买不到了,看到了也分辨不出新鲜程度。那个雷笋,好想吃呀。

家园 WSJ写了篇东西批评《舌尖》,评论太欢乐了。

WSJ微博原文链接

大约99.99%的评论都是骂WSJ的。

家园 地理中国?这倒勾起我的观看欲望了。

一直对吃没多大热情,所好不过一大块肉。但对地理有持久热烈的爱好,偏偏这方面的片子不多。这要真是“地理上的中国”,对我来说到也满好。

家园 笋是个神奇的东西。

清明陪丈母娘到浙江扫墓。

当地人就现从竹林里挖了几麻袋的竹笋。其中有几颗竹笋非常大,有七八十公分长。要在菜市场看到这么大笋,谁敢买,肯定老的不行。

拿回来烧汤,非常嫩,极好吃。和舌尖里说的黄坭拱类似。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告诉大家,想吃好吃的东西去农村吧,整个就是农家乐的品牌广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