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疑问】:为何沈志华批评中国反对“十三国提案”的决策 -- 2313234454dfsd
他说中国不同意这个条件不要紧,可以慢慢谈。如果前线有利,再拒绝或抬高价码;如果前线苗头不对,就马上答应下来。
可问题是,美国同样可以玩这套把戏啊。
假如中国同意调停案,那美国仍然可以把谈判拖下去,等李奇微在前线翻盘了之后同样可以撕毁协定。大不了到时候再找个借口、制造舆论呗——比如美国战俘被“虐待”了什么的。
玩这一套,“没有经验的”中国外交官难道还玩得过美国?
所以他认为当时中国答应下来就可以迫使美国接受那三个条件,纯属痴心妄想。
大小有不同,但是打中都要命。
现在有拳头了,更重要的是战斗精神。将熊熊一窝啊。
当年没拳头时候,不是应该事事向白头鹰和毛熊屈服?结果不是这样嘛,关键是人。
沈志华表达的意思也是,中共应该在战场之外开展外交斗争,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和美国自己内部的反战呼声进行交锋。至少踢踢皮球,拖延一下时间,与美国谈判又不是媾和,也可以针锋相对,划分势力范围除了打仗当然可以谈判了。。
至于苏联那里好说啊,中国顶住巨大的压力已经出兵了,战线拉的太长怕再来一次仁川登陆啊。
英国是五大国之一不是什么二流,台湾当时是正统的中国政府为世界广泛承认,而中共只被社会主义阵营承认,当时谈台湾和现在谈台湾不一样。
联合国还任命了个三人委员会来如何如何。结果,12月15日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美军从250万扩大到350万,飞机坦克等产量要增加4-5倍。这是不折不扣的战争动员,停几个月?
连别人的缓兵之计都看不懂,还振振有词得批评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没有抓住机会。呵呵,第一次中东战争倒是“抓住机会”了,结果如何?
很多现在的所谓“砖家”对西方抱有幻想。于是凡是西方的都是尽善尽美,凡是中国的都最少也是“没有抓住机会”。如果真让这种人掌权,所谓“书生误国”都是轻的批评了。
没有在最低点建仓,最高点清仓,全然不顾利润是本金好几倍.
特别就是天上和海上,水下,差距明显;当然地面上不怕老美,但是他不傻,不会跟你玩陆战的!
核武器就别拿出来说了,我们的核武器保自己的命可以,但是拿来威慑老美本土,还是算了吧,我们的家伙都放出去只能把美国打瘸,还不能让它灭国!
老彭为啥要提出休整几个月,难道他是配合美国政府么?
那个时候还想来个宜将剩勇追穷寇,可是你也要看看我们的敌人是谁,不是蒋该死了。
以你的猜想,现在岂不是更正确。
沈志华意思是丢掉了打包解决台湾和联合国席位的机会。但13国在美国压力下把停火和这两个政治问题分开了,美国只作态愿意停火,根本不愿意讨论台湾和联合国席位问题,所以这个“外交机会”实际不存在。
至于“拖延时间”,很明显美国更需要时间稳定战线,所以才说13国提案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阴谋。
台湾问题联合国席位问题,英国人有在美国面前插嘴的余地吗?为美国表弟流血出力,结果怨妇一样抱怨联合国军司令部是个纯美国人机构。停战谈判关键问题上求着美国人通气,虽然自己希望早点停战,但美国人一威胁重新考虑集体安全机制,大英帝国就立刻怂了——没听说有这么憋屈的一流国家。
蒋政权的所谓“被承认”是美国人撑腰下的虚胖。1950年1月苏联在安理会提出驱逐蒋政权代表的时候,表决中站在蒋政权一边的刚过一半——11票中的6票(包括蒋记政权自己投自己的一票)。
沈志华的错误是把外交和军事捆绑起来,以为在军事上调整就必须在外交上示好。志愿军当时是需要休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外交上就必须接受明显对我不利的提案。在战场优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拒绝外交陷阱的同时采取稳健的军事策略,事实上志愿军此时的方针已经改成了“稳进”,只可惜还是急了一些,但这不是外交上的失误。
我又看了一遍他的文章,沈志华指的是:
“1951年1月13日,即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以后,联大政治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朝鲜问题三人委员会”在十三国提案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基本原则的“补充报告””
而不是1950年12月的13国提案。
这可差多了,中间差了第三次战役,战线从38线北移到了37线南。
沈志华文的总结:
沈志华的意思就是中国在51年1月形势最有利的时候,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赶美国下海),没有抓住三人委员会提案的有利时机,选择最佳方案,没有实现中国利益的最大化。
而不是什么沈志华太天真,幻想和平,被美国骗,或者太胆小被美国吓着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