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疑问】:为何沈志华批评中国反对“十三国提案”的决策 -- 2313234454dfsd

共:💬165 🌺1366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疑问】:为何沈志华批评中国反对“十三国提案”的决策

【整理】对提案前后经过的梳理链接出处

  最近又看到沈志华重提以前的观点。大意是,中国最有利的停战时机在第三次战役后的“十三国提案”,中国错过了。沈认为,印度牵头的“十三国提案”,对中国相当有利,可以讨论台湾问题,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等诸多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

  总结一下沈的观点。

此时停战对中国的有利因素:

  第一,国际大背景对中国有利,连美国的盟友英法都表示支持此提案,希望尽早停战;

  第二,美国非常被动。反对提案就要承担盟友的指责和批评;同意,意味着要举手投降。事实上,战场远没到崩溃的地步,还有一搏的希望。因此,美国搞了一个“阴谋”:表面同意,暗地坐等中国反对,将不停战的责任推给中国。

  中国此次失误的分析,沈列举了几种可能性:

  第一,中国领导人经验不足,不明白联合国舞台的规则,不知道这一常识性的外交手法,其实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打太极”招数。并举例证,印度当面向周恩来表示:其实美国是不同意此提案的(告诉了美国的底牌),你应该先同意,把责任丢给美国。周恩来随后醒悟,即开记者会,表示前日发布的反对声明,本意非反对停战……

  第二,中国领导人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美国,这里突出毛的作用。毛在第五次战役之后认识到之前的错误,向斯大林发电报,不好意思明说,委婉表示想停战,请苏联周旋,沈此时的评论,一言之:毛自扇耳光,要求停战,但主动权已失。但美国此时态度坚决,并表示:停战可以,只谈战场上的问题,其他一概不谈。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后的“十三国提案”真的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方案吗?中方就此同意,能实现停战吗?中方的利益能最大化的满足吗?

  我第一次读沈关于朝鲜战争的专著时,里面就有专文分析此一问题。而沈持此观点,算来也有十来年,一直没改变。

  但是,就沈给出的以上分析,我有几点逻辑上的疑问:

  第一,仅仅一份提案而已,并不是最终的谈判结果,何来对中国有利之说?中国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能寄希望于一份谈判桌上的提案吗?假如一下,中美坐在谈判桌前,突然前线传来美国发动“磁性攻势”,并大获成功,“13国提案”里有利于中国的部分,会成为最后实实在在的果实吗?

  最大的可能是,双方能够坐在谈判桌上,成果也仅限于此。战场上,不可能在谈判没有结果之前原地停火,仗还得继续打,可以参照国共东北停战的例子。根据之后两年的谈判经历亦可知,中国仍然要面临着美国的反攻,美国仍然会发动诸如“磁性攻势”之类的反击,中国仍然要退回38线附近。因为战场上中美双方的客观条件并未发生变化。

  此时的朝鲜战场,中方的力量或已用尽,但美国的力量并没充分发挥,直到之后近两年的打打谈谈才让中美双方都认识到:38线是双方力量的平衡点。

  既如此,中方的反对与否,对第三次战役后的战争形势和结局并不产生实质的影响,也仅仅是道义上的。又何来对中国有利之说?又何来停战最有利的时机?

  仅仅一份提案而已,又不是最终确实的谈判结果?

  第二,美国的“阴谋”。从一般的斗争规律讲,美国此“阴谋”等同于将主动权拱手让给敌人,寄希望于中国可能的反对来解脱自己?依我看,美国的小算盘一定是这样的:做个姿态,争取舆论,表面同意提案,但实际里,仗该怎么打,还怎么打,岂可慕虚名而处实祸?一个虚头巴脑的道义能够束缚住超级大国的手脚吗?更何况,在谈判结果没出来之前,又没人规定必须就地停火。

  这一点,也可参照国共东北调停的例子。仅仅就是否原地停火,双方大打出手。甚至为了在停火日到来之前争取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谈判筹码或战争格局,双方展开极其残酷的拼杀。难道美国是圣人,不会效仿吗?

  第三,中国为何作出反对提案的决策,具体原因不详,但沈的质疑缺乏说服力。起码,沈过于天真。

  一,天真地认为美国就一定会恪守约定,甚至仅仅只是一份只有舆论约束的提案而已,还不是最终结果。即使是最终结果,美国难道就不会出尔反尔吗?推翻一个既定的谈判成果,在技术上,简单太容易了。更何况,三次战役后,美军已经认识到中国军队并非天兵天将,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难道美国就不会一边用谈判拖延时间,麻痹对手,一边准备更大规模的反击,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二,误将提案当成谈判的最终结果,提案里面有利于中国的部分未必会最终成为现实。美国鬼子出尔反尔也不是一次两次,一旦发现战场上还可以捞一票,完全可以再开枪打死中方警卫,离席而去,然后发表声明:除了战场问题,其他,一概不谈!

  总结:

  个人观点,从外交技巧上讲,可以说中方当时的处理不够圆滑。但从实质的结果上讲,中方的反对与否,对最终的结局不会有实质影响。中方此次外交技巧上的“失误”,并不能上升至“失去了最有利的谈判时机”的高度。最多能说,中方此次反对,延缓了谈判大门更早一点开启的时间。

  另外,感觉沈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作为后来人,他看到了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以谈判的手段解决的,且以38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分界线,故而,理所应当地认为之前决策也应当围绕“谈判”和38线划界来作文章。否则,就给扣上“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的帽子,或者“误判”,甚至是犯了常识性的外交错误。

  总体感觉,沈将此观点坚持了十来年而无改变,但以上的逻辑问题,沈是如何思考的,并未见诸文字。

通宝推:立于不周山上,白浪滔天,adrupal,发了胖的罗密欧,土拨鼠yuanap,李寒秋,cel200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