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五年时间就可以翻倍赚回来的,一定是发展和销售良好的新城区。
你这自己打自己脸么。
虽然政府企业化是中国的乱源,但能想着赚钱,已经算是有良心的了。很多地方政府根本是连还钱的意愿都没有的。
我在南京,至今我认识的南京原住民。都有房。贷款买房的很少。说我领导,重点不是他现在得收入,而是他本就有房。他的60多平方的房子在鼓楼(他自己老爸老妈还有一套房子,他老婆是独生女,老丈人家还有一套房子),至今没拆,是因为那地方现在拆不起,但是买很容易,因为是学区房。他没卖是因为他孩子到上学年龄了。一二线大城市土著居民基本没有几个人为了房子烦扰的。反而是90年代为了房子烦扰。
贷款买房的是外地想在南京扎根的,比如我这类的。
而我这类的,在前一个十年,还处于温饱状态,97年我长身体的时候,三块钱一斤的肉,我家一个星期只能吃一顿,最多吃两次,每次都不会超过一斤,六口人。
剩下的还有一个群体就是来打工,但是不准备在南京买房子,回去老家买房子,不存在贷款问题。我舅舅,姨娘这些家庭式如此。
所以不是来审计了么?
现在如果能列出精确数字,请问审计有何必要?
到美国上大学需要多少钱?
http://liveinna.com/usknowledge/usedu/collegeexpense/
弗吉尼亚大学2012-13年度
本州生 学费(Tuition): $12,224
外州生(含国际学生)学费: $38,236
杜克大学2012-13的学费:
学费(Tuition): $44,101
我们国家发展的自信,不是靠赞誉得来的,而是源自于切切实实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的绝对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
至于赞誉和臧否,那大体上是无所谓的。如同386念兹在兹的“闷声发大财”,也就是我们要有“衣锦夜行”的觉悟,在绝对的实力优势尚未建立之前,不要有过多的虚荣和敏感。
被人诟病几句算什么?反而倒过来可以尽情观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捧杀,谁是诤友。
厚道一点的说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某某某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观棋不语真君子?
在上一次审计的36个省会级别的城市中,有9个省会城市资不抵债,如果中国实行美国这样严格的财务核算的话,这就是9个底特律。这一次审计的结果,会更糟糕。
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务约为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债务负担是全球水平4倍。负债的主要是国企,为什么会负债这么多?大投资需要,所以借债来增加产能过剩。
至于地方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的事情,前一阵的钱荒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印钞机飞速开动,印钞厂工人日夜加班,M2增速13%-15%,居然还是出现了钱荒。大投资是庞式骗局的本质已经暴露无疑,这些投资本身不产生现金回报,所以必须借新债来还利息,掩盖坏账。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掩盖坏账所需要资金越来越多,终于到了15%的M2增速也不够的地步,于是钱荒发生了。
高智商的民族忍得住当下的苦,搞大投资。一般的垃圾种族肯定闹事了,最后就是不投资,只是好吃好喝活在当下,不用一代人的功夫繁华的底特律能变成恐怖的黑人区。
中国在没有获得垄断技术优势以前只能搞大投资,毕竟垄断的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通过一个垄断获得另一个垄断。只要有垄断就有利润,有利润才能进入下一个垄断。发展中国家必须搞独裁,独裁就是一种垄断,中国在这个起点上搞大投资必然要牺牲人民的利益,但是当大投资搞完以后,中国的垄断基础设施就成了后面发展的垄断支柱,那时候搞搞民主,搞搞民生就水到渠成了。现在,在下一个垄断还没有完全获得以前,TG独裁政府必须利用权力垄断这个优势剥削人民。养老金是要赖掉的,房地产税一定会越收越多,国债是必须要大发的,等到政府的债务是GDP好几倍的时候,中国也就成了日本,是发达国家了。
上面的不带头牺牲利益,却要理直气壮的牺牲"人民"的利益,凭什么呀?
居然有"人"为此鼓吹,我说什么好呢?
现在说大投资不可持续,说地方还不上债了,自然搞不动了。其实这并不新鲜,之前有几次都说要出事。
2011年中有一个“滇公路千亿贷款”风波,2012年又有一个“云南城投债”风波。说得都很严重,可无声无息事件就平息了。这里有一个技术处理,就是“滚转”。如果地方政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那银行就延后债务的到期日,以免出现违约。本金压力有办法了,利息就问题不大了,多少总能整点钱回来。这个处理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也说得过去,都是混政府的,没事闹啥违约,谁有好处?甚至不用中央政府出头,银行自己就会这么干,真大张旗鼓说违约了,银行也不愿意。
有这种“滚转”的展期操作,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违约的,总能无声无息地就没事了。这是地方债的大头,60%以上。所以凡是看新闻里炒作说地方债要“违约”,肯定就是没事。说不定还是地方请媒体来炒的,说要出大事,快给我展期。而且地方债理论上主要是干公益性的基建投资,不给展期是说不过去。
当然中长期地方债越滚越多,增速很快,这是一个麻烦。而且是不是干“公益性”投资,不好说,往大里干的“新区”就说不清了。中央也知道,就搞总量控制,新增贷款就是8万亿左右,没额度你总折腾不了。所以地方得去找影子银行,不然银行贷款这么爽的事谁不愿意,就是贷不着了。影子银行是社会资金,只知道到期要利息要本金,没银行这么好说话,出事了更麻烦。
所以,真有说法的公益性投资,银行会管,不会有事。“经营城市”的新区大投资,就成商业行为了,要靠地产商大展神威。一个城市开一大片新区,敢先进来的地产商低价拿地,把片区做熟,居民买房势头起来,地价翻个十倍,就开发成功了。片区地价起来了,买房的进来了,那各种问题都解决了,银行的钱也就跟进来了,地方政府意气风发总结艰苦开拓史。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各地的经验,新区房价不用炒到多高,就可以搞起来了。贵阳的经验是,房价3000-4000可以搞“超级大盘”,上千万平米一个。长沙、武汉、合肥这些地方的新盘,5000-7000,也不高。这是因为开的是“新区”,拆迁成本低,提前规划超前建设,还有产能过剩省成本。通算下来,搞平价房就可以了,地价翻十倍也还是不高。一线城市人来得多需求极大可以往高里炒着卖,二三线城市,往往是这种新区的搞法最流行。比如一个叫“世纪金源”的集团,最善于在二三线城市新区造城。长沙开福新区、合肥滨湖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都有“世纪城”,合肥滨湖新区的官员说“世纪金源从我们这赚了120个亿走了”。
仔细观察,这和媒体经常说的“地产泡沫”还真不一样。这是大规模增加供应的工业化搞法,炒作成份相对少。这些新区房子,3000-7000,从价格来说很有诚意,利润丰厚也是靠走量。当地居民或者外地迁入的,这个价格购房压力真的不大。80平米的首套,有个10-20万首付,30年月供2000左右就可以了。要说这个价格是泡沫,怎么也算不出来,因为是居民购买力可承受的,风险不大。这个价格,就可以支撑一大片新区的发展,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事?它是要炒作,但主要是炒作新区的美好前景,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得往好里说。只要不炒作价格,房价跟着居民收入往上涨点,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低价房,当地居民冲去买,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供应充足,也炒不起来,不会价格泡沫。
搞了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在一线城市是失败了,反复被打脸,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其实不少地方上,房价涨得不多。但不是调控的结果,而是大投资的成果。因为超前建设大投资,才有这么多设施良好的低价盘供应,有效地抑制了房价。一线城市调控失败,原因是供给不足,讲啥都是虚的。一线城市炒地条件好,控制供地吊着卖来钱多,高价拆迁也不怕,用不着大开新区。这其实是投资不足,却在舆论中造成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不少地方对房地产调控很抵触,以前会觉得是“地产利益集团”,但看细节,有时会发现是调控政策一刀切闹的。
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是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一些中部省会城市,房价和北京要差上10倍了。从全世界来看,北京房价也解释得过去,一些发展中国家首都也是这个价,人都挤到首都去讨生活。但中国有大投资,全国有充足的房产供应,如果地方上建设好了,何必去挤?地方上的规划都是要大发展的,就是要走向发达,就是中央一直低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要支持大投资,而不是搞马太效应。
这么看来,“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个说法,要重新解读。如果是一线城市这样供应不足价格泡沫,那是不好。但不少地方上大投资房地产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居民购买力跟得上,这是好事。搞经济很大成份就是搞房地产,广大群众要住上好房。从理论上看,地方上也确实只有靠房地产,为居民们提供升级的房地产服务,回收资金实现大发展。甚至有点过剩,也不可怕,过剩正好让居民便宜买房。不少地方是哀叹房价涨得太慢,羡慕一线涨得快,可是真想买房自住的肯定高兴。实业是要搞,但是自住的房地产就是最大的实业。地方上房地产这个实业正常发展,大投资也就搞得下去,新区地价上涨是正常的好事。我预计,各地房地产平稳发展,再加上地方债银行展期滚转,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不会发生。局部出问题是可能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这样,来钱容易弄过头了,现在当地政府正在想办法,开店不要租金拉人气。但出事的真没几个,容易解决。
最近看中央地方的舆论,有变化,在往支持大投资的方向发展。有些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投资的本质意义,调子在变,林毅夫这样的坚定投资派声势看涨。房地产调控,调门放低了,感觉是在重新审视。前一段时间使劲炒作地方债危机,一些人说崩溃就是现在,克鲁格曼也是这么出来的。现在中央说要稳定经济增长,搞了些投资计划,好象又没啥事了。几条高铁线路眼看要大赚钱,铁路投资势头看好。国内外新闻炒作地方上的“鬼城”,地方上一一反驳。我认为,中央实际只搞了些小调整,继续支持大投资。比如说五年不许建楼堂馆所,这是小调整,也确实不应该搞,人民用不上。各种投资计划,没见有收手的,社会效益显著的,应该上的就上。
中国的大投资在理论上一直被诅咒的情况下,顽强发展,以实际成绩为依托,反过来对理论提出了巨大冲击,现在搞成了大决战的态势。实践上,地方上会把大投资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中央也会支持。即使有些局部紧缩,也肯定还是在继续大投资,投资一年增长20%是大搞,降到10%增速也还是大搞。国内外舆论会继续预测中国经济崩溃,但是也会想为啥就是不崩,其实这也搞了好多轮了。以前说中国政治崩溃,后来说社会崩溃,再后来说经济崩溃。现在到底怎么经济崩溃也说不清,退成“不可持续”,到底是啥意思不知道。
我预计,经济学界会对投资的作用重新评估,至少上升到比较平衡的观点。按发改委的说法,就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要解读的话,这其实是说投资更重要,这也正是地方政府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有消费自然好,没消费就要靠投资来发展,消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按许多地方上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中国会有一大片地区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许人的名义收入没那么高,但实质生活水平是可比的,房子、车子、吃喝都不差,这完全可以想象。比如合肥,生活水平赶上香港是必然的,人口差不多,现在私家车数量已经可比了,住房明显要好,普通民众的生活再上一个档次就差不多了。估计全国会有20个城市赶上香港的GDP,不少在中部。那时说中国是发达国家也可以,除了地方上房价低点,也没什么比不上的,落后的地区能看到希望。
这样的快速发达过程,不是靠消费,不是靠自主创新,而是靠实打实的大投资。中国各级政府正在组织大投资,目标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坚定。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地方的大发展,这只是开始。
(完)
这个能否给出详细一点的论证?
关键的还是大量的低价甚至无价劳动,每周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还是军队,全部被组织起来进行大量的劳动,这个策略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劳动的总量比公私合营的总量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