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随想 -- 晨枫
在中兴工作过两年,感觉中兴一直把追赶华为当成自己的任务,年底总结的时候花了很大篇幅说友商如何如何,如此执着于这么一个目标也是比较少见。
我从08-09两年在中兴里,有种感觉中兴的发展已经露出疲态,不考虑现实环境事事都强调学华为却又学不彻底,而且还迷失自我。实际上中兴的战略目标设定就很成问题。
其次中兴的股权结构也有问题,号称“国有民营”,实际上是少数领导层所有,这个产权结构很不清晰,留下一个隐患。
其他还有些原因:冒进的经营策略和领导层内部争斗。中兴要做长寿公司,首先要重新调整发展策略,其次适当放缓自己的发展步伐。
至于华为,我个人接触下来并不看好这家公司,觉得未来它也要遇到问题,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如何就以局部概括全国呢?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这肯定不是好事,但也不是完全的坏事,有机会另外谈。
税制改革没有说过这是容易的事情,也没有说过这是万灵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眼下全力推动的条件不成熟,所以就老路继续走下去,这是政治经济危机深化到无解的必由之路。
地方政府收不到税,所以依靠土地财政,正是税制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央和地方分税制,这是税制改革的另一关键,这里没有提到。税务局的执行能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富人试图变相压低工资,这些不管税制是不是改革都存在。税制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是均贫富,而不是富人更富。普通人是得益的,如果能像你说的,得到官员、权贵、大企业的支持,那当然好,得不到支持,那也要改。重新分配利益的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支持的。
小步快跑的问题我也同意,所以我建议税制改革要从财产实名制开始,这对所有人适用;第二步就是财产/收入申报制,每年必须如实向税务局申报,但不对公众公开,这最终要扩大到全民,但从官员开始,然后扩大到官员家属。
现在流行的官员财产公开是歧视性的做法,尤其是把官员家属也扯进去。这是假定官员的原罪,而且公众并没有财产公开的义务。财产申报制从官员开始是过渡性的做法,最终扩大到全民,这就不是歧视性的,而是官员带头。
所谓歧视,都是基于被歧视者自身无法改变的特性,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而政府官员,完全可以选择不当官。
在美加,公职人员的工资基本都是公开的(有例外),网上就可以查到,没人说什么歧视。至于中国,既然李刚的儿子随时把他爸的名字拿出来,要求李刚连同李刚的儿子财产一起公布是极其正当的。
而且必须做的原因是某种原罪。北美官员分两种:elected official和公务员,只有elected official的工资是公开的,公务员是不公开的。比如说,总理、议员、省长、市长,这些是公开的,市政府一般官僚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是不公开的。不能说没有例外,但一般是不公开的。但对于中国“官员收入公开”的呼声来说,一般都是指所有政府干部(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定义的,看大门的算吗?谁不算?)都要公开,因为科长、秘书之类的实权和贪污潜力大得很。
重庆的债务并不比全国其它地方的平均值高。中央要发展中西部,重庆本来就是重点投资的地方,不要说比起当初投入到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钱来说,就算是和全国别的省市比较起来,在重庆撒的银子也不过算是中等水平。
不管中央怎么定调,重庆的事情原本在人心中就是没有定论的事情。你这篇文章原本跟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加上这一段,这整篇文章的公信力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没有必要趟这个浑水,这一段还是去掉比较好。
为什么要从一种不公正的现实转变为另一种不公正的现实?大家对一些事情不满,不就是因为不公正么?如果你觉得“现实总是不公正的”,要大家接受一个还没开始却已经注定不公正的结局,为什么要做?
全世界的石油行业的企业都招人骂。中石油中石化好歹还只是中国内部骂骂,而美国英国的那些石油企业,可是招全世界骂。美国英国的石油企业,虽然是私人拥有的,但是他们享有的国家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却绝对比中石油和中石化只多不少。就像华尔街的银行也是类似的情况:赚了归私人,因为人家是私企嘛。可要是亏了呢,就要全国买单。而且美国还动用国家机器想办法把石油企业的负担转嫁到全世界去,而这,当然也不是私企自己的力量能完成的,国家政策的倾斜自不用说,甚至动用军队发动战争,也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结论是:中石油中石化被骂,不是因为他们是国企,而是因为它们是石油行业的企业。别国的石油企业都被骂,人家的文宣单位当然不会让它的竞争对手置身骂外。华为中兴被骂更是无厘头,只能说是国外的竞争对手输不起了而已。当初,甚至现在,微软IBM这些企业,是私企吧,还不是一样被骂。
好问题。所以一个企业是否被骂,跟他是不是公企并无关系。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正像你前面的那个问题,谁是公众谁不是公众?
德国有一个连锁超市叫ALDI,是一对犹太兄弟俩开的。他们的超市里面卖的东西,是全德国最便宜的。他们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德国还有很多别的连锁超市,例如REWE, PENNY, EDIKA等,但是这些超市在一段时间里,都被ALDI打得很惨。有一个调查说,全德国一半以上的家庭,每个月至少要去ALDI购物一次。由于ALDI的存在,使得德国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周边的几个国家例如法国荷兰等都便宜不少。虽然卖的是最便宜的,但是这兄弟俩成了德国最有钱的人。
后来德国政府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成立一家新的连锁超市叫LIDL,跟ALDI竞争。卖的东西也很便宜,而且比ALDI多了一些名牌的产品。这是典型的"与民争利"的做法吧?德国人还都挺支持的。
原先只要找老板一个人收税就可以了,以后要向他的一万个员工逐个收税,哪个麻烦?这中间的收税成本怎么算?
如果两种税收结果是等效的,为啥要舍弃现在这种简单的方法,而采用麻烦的方法呢?
消费税的本质就是谁花的钱多谁交的税也多,这才是合理的。
如果一个亿万富翁愿意跟穷人一样每个月只花100元过日子,我并不介意他把钱都存银行里或者投资再生产而不多交税。更何况,投资再生产的时候其实也是要缴税的,因为你要建厂房啊生产线啊什么的,这些也是要缴税的啊。
比如纽约州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安大略省好象也是。看大门的算不算不知道,但办理公务的肯定算。
在我所在的市政府,所有薪资超过5万的雇员。名字,职务和薪资数目,每年4月份都会在市政府的网站上公布。年薪一般是私营企业相同岗位的平均数
问为啥自己买,答:节约时间啊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富翁挣一个亿花掉一千万,白领挣一百万花掉五十万,工人挣五万花掉四万五,假设三者交的消费税税率一样,那显然富翁交的消费税最多(实际上富翁可能还交更多的奢侈税),看上去似乎挺合理的。
可是如果把视角转向所交消费税占总收入比例呢,是不是还有看上去的那么合理?
富翁跟穷人一样一个月只花一百元,这是一个极端。从极端里挖掘,总是可以得出一些符合特定需求的结论的。
或者综合家庭因素退税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个税在我国根本不是主税种,
所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就是代扣代缴,仅有年收入十二万元以上的人员需要进行申报.然而即使进行了申报,实际上现在完全无法对这些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核实,因为要核实的成本无比巨大,而收益太小.年收入十二万元的一年缴税不过1万多,而到任何一个企业查账,税收都不止一万吧.
综上所述,征税完全不是一个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要综合考虑征收成本,社会反响,征收难易程度.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对征税无比反感的社会,任何与个人面对面收钱的事都是很难做的,是国家各个部门在现在及将来极力避免的.
在加拿大,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但这只是在夫妻两人一人收入不超过最低收入时这么算,超过了还是两人分开算。现在有呼声,要两人加起来平均算,这样鼓励夫妻一方(通常是女方)在家带孩子。成年孩子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