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上世纪国企的困境是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吗? -- 思想的行者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政府进行的强有力地结构调整,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了大幅的盈利,现在每年央企的盈利在一万亿元上下。
那么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会出现比较困难的情况呢?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国企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从八十年代开始,开始实施奖金制度,开始实施承包制度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给国企带来什么积极的变化。
我当年在船厂的时候,听老工人说过了承包前后的变化,开始承包的时候,大家干劲都很大,后来大家都懒了。
为什么?
在没有承包以前,质监部门很权威,要求很苛刻,而承包以后,质检部门就经常被工人骂,权威性就下降了,同样的产品质量也就下降了。
在实施奖金制度以后,工人反而更懒了,甚至于不少班组就是只干半天的活,8小时里面有4小时就是不干活,只聊天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呢。
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了企业的人认为,人是需要物质刺激的,人得到了奖金的激励才会更加努力的干活,而奖金可以作为一种竞争的目标激发企业内部竞争,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化。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如果我们阅读戴维这位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所确定的管理原则,可以发现他的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杜绝企业内竞争
这个企业内竞争更应该理解为物质报酬而进行的竞争。
如果我们阅读中国革命史,也可以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因为物质的激励,而更多的是因为精神的激励,因为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处于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并且受到革命理想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革命更多的实施精神激励,而非物质激励。
同样的在制造业发达的日本,也并不强调物质的激励,其企业老总和一般员工的收入差别并不大,相反,制造业不断退化的昧国则是CEO和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评估一下物质激励体系的成本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和评估的班子,这需要一定的成本
其次,由于企业是一个高度协作的有机体,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协力,那么当事情成功了,该怎么分配,当事情失败了,该怎么样分担呢
所谓企业内协作,可以理解为1+1》2,那么这个大于2的部分的物质奖励该给谁呢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万事俱备的时候,来了一阵东风,看起来像是那一阵东风的功劳,但是做其他的准备的人或者班子呢?
也就是说企业协作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这个非线性的过程很难通过公平的线性的方式进行功劳或者责任的准确的界定。
那么当功劳或者责任的界定出了偏差以后,导致的情况就是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破裂,导致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破裂,这是得不偿失的。
实际上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每个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实际上通过精神的激励,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这种自我实现,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价值,人们渴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价值,人们对这种自我实现的渴望超过了获得物质的渴望,企业可以激发人们的这种渴望,并且利用这种渴望,而并不一定需要绝对公平的物质激励。
换句话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对企业的损害其实并不大,实际上在企业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一点,就是干得多的人得到的尊敬越多,相反干得少的人获得的尊重很少,这样一种企业内部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催人上进的企业内部文化
那么上世纪的国企为什么出现困境呢?
一,改革的失误,以实现物质刺激和奖金竞争为目标实施的一套改革,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团结度严重下降,承包制更是把原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企业拆成一个个独立的片段,从而出现各种问题
二,转型的困难。
国企原来并没有面对外界竞争,没有独立决策的习惯,一下子要面对外界竞争,要学会独立决策,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
国企当年的产业布局是计委所确定的,其产业布局并不一定具有着经济性,所谓小而全,大而全
我也同意你所说的原来国企的困境和物质刺激不够没多大关系。 也同意奖金刺激涣散了人心和队伍。
然而,你这文章就应该就此打住了。 因为为何出现那时的困境, 不是你这几条就能说清楚的。。。。。。
比如人事制度,干部的选拔等等,这些其实我都有过思考,再比如说国企里面的老工人没有私企里面的老工人那么好管,就是只上半天班,半天磨洋工也没有多少办法等等,因为国企里面,工人地位更高,不方便管,而私企就不一样。
实际上,国企的这个缺点就如同有强大工会的西方企业一样。
我很认同前面关于物质报酬的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但是感觉后面分析得太简单了。当时是大面积困境,分析内因不好解释的,各工厂情况不一样的。我认为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普遍亏损的重要原因。
国企和私企的存在目标有差别。私企讲究利润,国企对利润的追求不及私企。这导致国企对市场的变化需求没有私企这么敏感,也不太重视市场的开拓。本人接触过一些国企员工,若大一个企业,做市场的人就这么小猫两三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国企都这样,但这种情况在我所见过的同样规模的私企里是不可想像的,我见过的一些大中型企业,Marketing部门有上百人非常正常。
至于有些人说的国企的困境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我非常不赞同。大锅饭决不是中国国企的专利,本人在一间美国大公司做过两年技术,一天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开会扯皮,四分之一的时间在聊天喝茶,剩下四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做点事情。一年下来,部门里大家考核评分都给Average。家里人说我天天在挖资本主义的墙角。
另外也想说一下,大锅饭现象的根源在于:
1. 公司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经比较成熟的,它不是一间上升型的企业,没有什么新的市场业务可以开拓,公司系统比较成熟,员工的任务也没有这么多,于是聊天扯皮的人要比实干的人多。
2. 公司规模庞大,办公室政治普遍存在,大家互相推事情,效率低下。
我认为上面两个特点同时适用于国企和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私企。
但国企的相对于大型私企又多了些社会责任,并且对市场需求比较滞后和迟钝,这些都造成国企盈利不足,负担过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