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而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 -- 三叶虫
其实整个电影字幕大体还是不错的,但有几处纰漏。记得一处是伯南克说"The book says Fannie and Freddie are a mess",字母是“书上说两房一团糟”,其实应该是“从帐本上看两房一团糟”。还有一处记得是盖特纳在巴菲特投资GE和高盛以后长出一口气,然后说了句话,大意是这次算暂时混过去了,字幕译成这下无计可施,把意思彻底搞反了。
在招待保尔森的宴会上,中国的财长向他透露了俄国人的惊天秘密,俄罗斯邀请中国共同在市场上没有预警地抛售两房债券以打击美国金融体系,并意味深长地说,即使在美国,政府和大企业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简单。这个桥段非常有意思,后来保尔森曾经公开透露过俄罗斯的这个打算,正如影片里所演的那样,不过中国外交部理所当然地否认了中国曾经跟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实比影片更精彩!
当不了真的。这里边细节的地方跟实际出入太多了。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已。 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投行巨头的“贪婪”。
如果把这场金融危机归结为此,就太肤浅了。实在辜负了河里众位高手的深度。
满心欢喜的盖特纳拨通了英国金管局主席卡勒姆-麦卡锡爵士的电话,他并不清楚为什么英国人要找他,当他得知英国人不打算批准这个协议的时候,说话都口吃了,保尔森也是一样,他连接说了六个“不”。他立即打电话给英国的财政大臣,却被告知,“我们不想进口你们的癌症。”在此之前,当得知巴克莱有意向参与雷曼的收购之时,英国财政大臣阿里斯泰尔曾致电保尔森表达自己的担忧,不过就像保尔森说的,他没有听出英国人的言外之意。
这帮银行家对于政府在没有跟英国人沟通好就急于压榨他们的资金自然是十分不满,劳尔德这样形容他们的失误,“有人不止是丢了球,他们还踢了教练的蛋蛋,又往四分卫的嘴里塞了一坨屎。”
雷曼的命运就这么定了,破产。保尔森示意考克斯宣布雷曼破产的消息,在亚洲股市开市之前,否则股市会拖累美林的交易。而宣布之前,当尼尔-卡里卡斯问起的时候大家才如梦初醒地发现,破产的消息还需要雷曼董事会的正式同意!保尔森指示考克斯通知雷曼董事会(所以我一直觉得相对于证券管理委员会和美联储,财政部长的职位要高一些,至少在保尔森在任的时候是如此),确保雷曼正式申请破产。考克斯答应了,没有这么做,他顾虑自己的身份,要考虑政府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保尔森得知大怒,脱口而出一句粗口(本片中他几乎不说这个),说他们像一群“枪法不准的黑社会,这是你的工作,快打那个该死的电话。”当然最后这句是贴着考克斯的耳朵说的。
在保尔森的重压和监督之下,考克斯不得已打了电话,富尔德已得知巴克莱的交易泡了汤,他和雷曼董事会被通知有重要消息将要通报,所以还心存幻想地问是否还有他们没有考虑过的机会,结果得来的却是含混其词的“雷曼破产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他随即询问考克斯是不是在指示雷曼董事会宣布破产时,考克斯按下了电话的静音键。这时保尔森逼了上来,目露凶光地从牙缝里吐出两个字,“Do it!”考克斯只好含糊地说“雷曼董事会需要作出破产的决定,这不是政府该做的决定,但是我们确实认为形势应该得到扭转”。富尔德明白了,他示意投票,董事会成员一个一个地作出了同意破产的选择。雷曼破产了。
巴克莱的最后方案是剥离房地产不良资产,成立一个SPV,由华尔街其他投行为这个SPV共同承担约100亿美元的损失。
但英国金管局拒绝批准这项交易。
John Ackers是郭士纳之前IBM的CEO,在他任上IBM录得了史上最大的亏损,被wintel追着屁股打,都快混不下去了,郭士纳上来以后才救回来。
到了雷曼董事会,雷曼又倒闭,真祥瑞也。
写作手法上很成功,为了生动,加入很多不重要的细节。但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对话的主人为这本书背书吗?
美国的媒体和国会对雷曼破产的反应出乎保尔森和他的团队的意料,大家一致看好,所以他们准备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说,“我们已经尽力,不会再有政府出面的拯救了”。但是就在新闻发布会的同时,道琼斯跌了400点,信贷市场被冻结了,而更大的麻烦是AIG。
现在保尔森的电话被打爆了,有摩根斯坦利的约翰-麦克,投诉空头的袭击快要拖垮他们了;有法国的财长拉加德(就是后来的IMF总裁),斥责他们让雷曼破产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允许AIG也这样,因为欧洲对AIG有大量的风险敞口;更有GE的伊梅尔特,信贷市场的冻结已经影响到这个生产飞机和电器的生产企业了,如果GE的日常资金筹措都有问题,那么意味着美国的制造业都会关门;而我认为高盛的劳尔德的电话最值得注意,他说到“英国破产管理人冻结了雷曼的所有客户账户。”这是在没有跟美国通气的情况下英国人做的决定。
让我们看看这两个新旧金融霸主所做的决策,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们,首先是美国人,为什么要选择雷曼破产?虽然影片里一再用富尔德的表演,想引导大家往个人因素上找原因,实质上,五大投行里让雷曼破产,相对于美林,国外市场背的损失要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拉加德如此愤怒。这一点,仅从香港市场就可以看出来,港交所因为雷曼股票的结算损失就达1.6亿港币,而雷曼迷债的规模高达360亿港币,几年以后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之下,由十几家银行出面,以6-7成的价格回购了这部分债券。但不是全部,我的前老板,在雷曼债券上的损失就约400万,而且不符合回购的条件。要知道香港被美国誉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作为老牌的金融帝国,英国自然明白这件事情的影响,在他们拒绝了巴克莱的交易后,第一时间就冻结了雷曼的所有客户账户。
回过头来说AIG,在股价跌至2美元的时候,政府和联储达成一致的意见,接管AIG80%的股份。保尔森的神经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当吉姆表示国会不会同意的时候他发作了,“飞机租赁AIG,市内的大楼 AIG,退休工资保险 AIG……无处不在,你想要找大而不能倒的实例吗?这个就是了!”问题是该怎么向公众解释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我认为整个影片中最有价值的一段,几个人给米歇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次债危机的发生原因。
虽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还是有必要简单地复述一下这个情节: 华尔街打包住宅贷款及住宅抵押证券,卖给投资者获利,为了能多了盈利,他们降低了标准,修改了原来信用等级评分620分及20%首付款的要求,降为500分的信用评分,不需要首付.很多美国人由此实现了美国梦,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银行知道这里的风险,于是购买信用违约互换的保险,将风险移出帐外,就可以购买更多.当有一个傻逼(dumb)保险公司为了收费承担了难以置信的风险。房价开始下跌了,很多信用差的人开始还不上贷款,银行就会要求AIG偿付,信用违约互换。所有的金融机构,遍布全世界,在同一时间,AIG没有那个实力,就要破产,向AIG购买保险的银行就要在同一记入巨大的损失,很多就会破产。说到这里,米歇尔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是说整个金融系统?”吉姆点了点头,“那如果问到为什么没有履行监管义务,我该怎么回答?”这时保尔森回答了,“没有人想要监管,我们那时都在赚大钱。(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同学们,我不知道美国人怎么看这个情节,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美国人为什么看了这个电影没有起来造反啊!
写到这里,这个电影的硬伤就出现了,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答案下期公布。
互相搞利益输送,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上面的人玩资本游戏。你来我往,投桃报李。他们根本不怕什么layoff。不光有黄金降落伞,而且这个公司玩死了,可以靠投桃报李的关系网到另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去,然后把手下一帮再带过去。未来要打点的,以前有关系的,统统请来做board。你到我这做,我到你那做。小股东屁都没用。这些高层不懂技术,不懂工程,都好办。一个是搞merge,搞到一定程度,反着搞,叫split。另外一个就是转到低成本国,比烂。再加几个operation和管理学流行的名词。普遍这帮人,对科学技术根本没有兴趣,你要叫他搞点organic revenue from new idea, new technology,new products,比登天还难。 也有人运气好,赶上经济扩张期,只要auto-pilot,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结果就变成了经营之神。赶上经济紧缩期,只要给一线 manager下指标就可以了,这里几个million saving,那里几个million saving。不行就换人,越换越烂。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劣币敢于不do the right thing,敢于竭泽而渔,敢于玩数字游戏,敢于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治理公司和治理国家一样,三代而亡的事大多数。
全片努力的把保尔森刻画成高大全正面干部,把所有私有firm老板刻画成努力为小集团目光狭隘的普通干部,被收购和破产的银行老板是犯了错误的干部(对这些落水狗还是丑化),所有的责任是天灾,有人祸却不点明。
演技要比国片好,情节设计也不可意煽情,对错误也不完全掩盖不过有意识的避重就轻,弱化广大老百姓对整个事件的责任的追究,7分人祸3分天灾化作3分人祸7分天灾,整个片子中的所有角色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区别无非是对所有人还是对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