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 AK545

共:💬57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无后座力肩射武器后喷火问题很顽固

武器结构特点决定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采用平衡抛射原理,往后面抛铁砂之类的配重物,这样对发射条件的限制有所放宽,能够做到“封闭空间发射”,但是也还是有危险区的(抛出去的铁砂塑料条照样会伤人)。再一个就是这类武器通常都是发射、包装、弹药一体化、一次性使用的那种,不可能在战场上重复装填,比普通型号也要付出更大的死重(以AT-4“古斯塔夫”为例,封闭空间发射型号(好像叫AT-4CS)比普通型号长几百毫米、重几公斤。

家园 只能说写文章的老兵的要求太过于求全责备了

可以理解,但是没法认同――绝大多数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解决不了(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比如炮弹的防锈包装,现在已经改成塑料材质密封弹药筒,不用再抹那么多黄油)

家园 嘿嘿,还是可以解决的……

给身管装上水冷套……不过那就成了舰炮、而非地炮了……

家园 问题是某些本能做的更好的地方却没人去做。

转自 燃烧的血 原贴中的回复

下面引用由119T2P在 2005/04/21 11:09pm 发表的内容:

plr朋友:

个人认为,军人的武器及其它装备都是用于作战,并从实战的要求为出发点。

二炮连老兵(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我是8T3P):

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武器上老山的”,让我震惊。一师上战场前,把很多旧装备拨给乙种师,然后从军区战备仓库领全套新装备。比较新的56式,带刺锥,冲压机匣(轻好多),复进簧是3根钢索绞合的(可是我才打一发就卡壳,这质量啊。之前我还碰到过一次单打连,用的是旧枪)。即使昆明军区不能解决,14军也应该内部调剂一下啊!至少,应该让军械员把刺锥全拆了。除了伊光中,还没听说谁用上刺刀的。

你说的问题,很多参战人员都有反映。有一些其实不是武器的错。

先说连发精度。56式使用的是弯枪托,好处是据枪时头部暴露面积小,在防御时尤为明显,缺点是抵肩位置不在枪机后坐的延长线上,这是造成枪口上跳的主因。50年代苏联的AKM就改用直枪托,现代突击步枪(自动步枪)都是直枪托,我国自81式始也都是。

发热的问题,其实应属正常。世界各国自动步枪大同小异,目前只有一个不能算办法的办法:加厚管壁,,增加热容量。对比81,95及国外的一些枪族,可以看到,轻机枪型的发射机构与自动步枪型完全一样,但是枪管加厚加长,战斗射速明显提高。

老山战斗暴露的问题主要是枪管膨胀,造成精度大降,提前报废。原因是作战条件恶劣,泥沙进入枪口。缺少一种既能有效防护又不影响作战使用的防护帽。一直到轮战结束也没有听说解决办法。美军的办法是用保险套,效果良好,从二战太平洋战场用到海湾。唉,我们怎么没想到。情报部门,战史部门,科研部门,谁之过?

在装备上,当时我军装备单一而落后。没有装备枪榴弹,更没有枪挂榴弹,没有掷弹筒。40火,82无只有破甲弹,没有钢珠弹,云爆弹。(现在虽然有了,但是人家也在进步,差距还是不容忽视)。其实对付越军的袭扰,或者密集冲锋,战斗霰弹枪是非常合适的。装备的落后造成对56式的依赖。

还有一个训练问题。在法卡山防御作战时,指挥员一再提醒战士使用单发射击,也就是说打一枪就隐蔽。这是献血换来的教训。一方面是因为越军火力反应准确快速,另一方面,暴露出56式连发精度差,夜间枪口焰大易暴露的缺点。可是这些经验并没有传到即将参战的的部队。上战场前,并没有对战士进行充分的心理训练和射击训练,尽顾爬山头。上战场后,紧张得打出去的全是长点射。

在装备上,当时我军装备单一而落后。没有装备枪榴弹,更没有枪挂榴弹,没有掷弹筒。40火,82无只有破甲弹,没有钢珠弹,云爆弹。(现在虽然有了,但是人家也在进步,差距还是不容忽视)。其实对付越军的袭扰,或者密集冲锋,战斗霰弹枪是非常合适的。装备的落后造成对56式的依赖。

有些人认为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所以不能苛求装备部门。但是我认为有很多东西,其实不花很多钱,关键是主管机关不重视,无作为。比如,以色列就为“乌兹”冲锋枪弹匣研制了一个小夹具,这样可以把两个弹匣连为一体,实现快速更换。我们的战士呢,只有背包带。

说到武器的设计,某总师答记者问说的话很说明问题。当记者问及方案论证时有无到部队做调研时,回答是根本就没这个安排。晕。我军现装备及在研的装备,有几个在制定技战术指标是到部队进行大规模调研,听取有参战经验人员的意见,有几个在大规模生产前经过部队训练,演习的测试?为什么列装后,还有很多近乎小儿科的毛病?88狙列装后,有反映两脚架断裂,回答是狙击步枪不是轻机枪,应该小心轻放。指标的制定,设计方案的选定,没有充分从实战角度出发。

下面引用由南榔日尧在 2005/04/21 04:29pm 发表的内容:

因装备问题的代价是惨痛的,但作为作战的部队也是最没办法的.

这是句大实话,也是一句让人心揪的话。我不知该如何写下去。

家园 没那么夸张啦

从AT-4到AT-4CS不过增加了40毫米长度和800克重量而已...

步兵攻坚武器从发射方式上分有火箭型和无后座力型。区别在于,火箭型弹体本身有发动机,边飞边喷 -- 问题是火箭推力不可能全程均匀如一,所以弹着点在哪儿全看火箭弹心情如何,从理论上就不可能打得准;无后座力型则是弹体与发射药分开(当然二者可能还是包装在一起),发射时发射药燃烧膨胀作功把弹头推出膛,然后弹头就全凭惯性飞行。还有少数是二者杂交型:先用无后座式把火箭弹吹出筒外二、三十米然后火箭点火飞行 -- 可以避免后喷火伤人的问题。

西方(尤其欧洲)火箭筒比较讲究从“封闭空间”发射,盖因为西欧地窄人多,巷战几率很大。所以各国火箭筒多采用无后座式加火箭,象古斯塔夫根本就是无后坐力炮,虽然大家都管这玩艺儿叫火箭筒。比较流行的“欧陆时尚” 是火箭筒后面盖个圆形塑料盘,强度正好在弹体出膛瞬间破裂成小片吹散,而且燃气经过高低压药室减压后速度大为降低,把“后喷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当然仍然不可直接对人 -- 要知道40火手册里说过,发射筒后20米内如果有障碍的话后喷火会“反弹”回来的! 这已经好很多了...

家园 忘了说了,其实还有一种发射方式挺有意思

其实就是一根筒子,中间装药,两头各有一个塞子,弹体就搁在其中的一头,位于塞子和膛口之间。发射时火药燃烧做功,推动两个塞子同时向两个方向高速运动 --- 但是,塞子运动到膛口就会被卡住出不去,不过部分动能已经足以推动弹体以高速飞出。

这样的发射方式好处是无焰无光无声 -- 全部火药燃气都被封闭在一个大筒子里;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象Alarm说的,增加了很多“死重”。发射筒为了有效封闭燃气势必得用精钢打造,万一材料上有点疵瑕,这个小号高压钢瓶就会在射手肩膀上爆炸 -- 肯定不用进医院的啦... 而且发射方式也并非完全“无后座力”

这种发射方式迄今只应用在某些试验性武器上,一些特种部队用的“无声火箭筒”和“无声迫击炮”就是这种原理。似乎是比利时专利,但是已经被NORINCO给很大气地照抄过来 -- 几乎可以肯定没交专利费!

家园 这个装备问题实质上是解放军装备制造体系的问题

中国的装备部门是国营的,效率低,缺乏竞争,所以对于前线部队的反馈的问题,反映很慢,拖很长才解决,甚至懒得去解决。如果引入私营公司的竞争,私营公司肯定天天在部队上盯着,看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改进,然后马上反馈回公司组织研究和生产。因为军队是消费者,是他们的财神爷他们必须重视消费者的反馈。 当然军事安全部门对私营公司的资格审查一定要严,监管一定要严。

还有,以前,一谈起装备问题,总是说国家经济能力还不够等等,其实装备部门那个不都是养着一大帮闲人,成本太高也是主要问题,而且如果引入私营公司,私营公司可以承担一部分研制经费,而且通过竞争私营公司会积极降低成本,当然这也会促进国营装备部门降低成本,这样可以解决很多装备的经费问题。

总之,引入私营公司进入装备领域竞争才能更快提高装备水平。

家园 从惩越的情况看,要打退一次越军,班极进攻,要几十个。

这还仅是针对班的,可见手榴弹的用量之大。

家园 "榴弹弹射器"已经是PLA的制式装备啦. 的确仿的是外国人的

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系统是一种供步兵使用的小型曲射面杀伤武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隐蔽性强(射击时微声、无烟、无焰)等特点,适合山岳、丛林、城镇地区作战使用。该武器系统是一种单人驻地射榴弹发射器,也常称为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之所以称其为“弹射器”,是因为它采用了瞬时高压原理,并将高压燃气密闭在尾管内,其榴弹宛如用弹簧弹出发射器一样。武器系统研制始于80年代末,现已装备驻港部队。

武器系统由弹射器和杀伤榴弹组成。弹射器主要由弹射装置、击发装置、座板组件、瞄准具和背带4部分组成。弹射装置包括赋予榴弹飞行方向、承受榴弹发射冲击力的弹射杆,以及用以保护弹射杆、连接瞄准具和操持抓握的防护套管。击发装置包括支撑管、击发机组件和击针组件。座板组件用以承受和传递发射后坐能量,是弹射器的后支点。瞄准具用以装定射角和瞄准,背带用于背负携带。

瞬时高压发射原理是以尾管形成一行程较大的燃烧室,内有活塞,口部是制动套。当火帽激发后,发射药在几毫秒钟内迅速燃烧,使燃烧室内产生瞬时高压,活塞在高压燃气作用下迅速运动,而活塞又作用在弹射器的弹射杆上,推动榴弹向前运动。当活塞运动到口部时,受制动套的阻止而停止运动,并将燃气密封在燃烧室内,使整个发射过程微声、无光、无烟。因此这种发射原理又称为“三无”发射原理。

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采用前装、单发射击。弹射器质量4.1公斤,全长600毫米;89式杀伤弹弹径50毫米,全弹质量700克,初速100米/秒,最大射程800米,有效杀伤半径≥16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顺便再说一句. 法军也早已装备类似武器.
家园 这和国营私营无关

以色列的IMI也是国营的,比利时的FN也是国营的,英国的Enfield也是国营的,大的枪械公司中,只有美国的柯尔特和德国的HK不是国营的。

问题是出在使用部门和设计生产部门脱节。中国的枪械设计师中有多少是当过兵打过仗的?大名鼎鼎的乌兹冲锋枪,就是以乌兹上校命名的,卡拉什尼科夫也是战场上受伤后转枪械设计的。但中国军队以前的文化水平不够,军官懂打仗,但到画图纸、搞设计的时候就抓瞎了。以后可能会好些。

这个问题不光是轻武器,所有军事装备的设计都应该有现役和退役军人参加,越是技术装备越是如此。

家园 这是无声抛射,还有一种戴维斯原理

用轻质材料,如压紧的纸条、泡沫塑料片等,利用动量守恒原理,将轻质配重向后高速抛射,但这些东西一出后膛,立刻膨胀,遇到空气,急剧减速,破坏性大大减小,好的后方安全距离只要一米,有点天女散花而已。

家园 有关

首先是以色列和英国等国,所谓“国营”公司其实也是私营式管理,你听说过他们的枪械公司又办幼儿园有办小学嘛?中国的大国营公司哪个不是小社会?

其次中国的国营公司里面最好的资源在哪里?在后勤和机关,对不对?真正开发人员根本没有好待遇也没有动力。

还有,使用部门与制造部门脱节?显然不是,前线部队已经发映了问题,制造部门也了解,但是就是懒得去改进,大爷作风,觉得我设计什么你就用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大爷作风?没有竞争呗。只要能积极解决前线客户的反馈问题就已经能对装备改进很多了,没有必要一定是前线具体使用枪支的人去设计枪支才算制造与使用部门不脱节。乌兹和AK只是两个比较有名的个案而已。而且我谈的装备部门的问题也不只是指枪械部门的问题,中国所有装备制造体系都有缺乏竞争的问题,飞行员去设计飞机,舰长去设计军舰来解决“脱节”显然不现实而且也没有必要。

还有,外国的“国营”公司,是否以后会向私有化改造,或者引入私人公司竞争还不好说,我看很可能。

总之,所谓脱节问题是表象,军工体制不对才是本质。

家园 所谓“戴维斯”原理也即无后座力发射

只不过起了个洋名听着吓人而已...

  • -- 系统屏蔽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