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央亚细亚的帝国撞击——高富帅节度使的悲催怛逻斯 -- 毘沙门
比如高仙芝的上司骂他,用的就是“高丽奴”,而且用的是相当富有诗意的“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
也就是说,“高丽”这个词早在高丽王朝建立前很久就有了,大概是当时对辽东和朝鲜半岛居民的统称。
不过,从骂的话来看,莫非那时候高丽人就爱吃狗肉了?让人浮想联翩......
沙陀突厥原来在北庭,尽管很早归附了唐朝,但一直在新疆游荡,并没有汉化。八世纪末期,沙陀人转投吐蕃,并经常做为吐蕃的急先锋攻打唐朝。
随着与吐蕃矛盾的加深,到了公元808年,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和儿子朱邪执宜再次率众三万投奔唐朝,途中朱邪尽忠被吐蕃追兵所杀,残部被唐朝安置在盐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定边。据说由于后来投奔过来的沙陀人太多,造成粮价飞涨,朝廷不得不再将他们迁徙到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
此后,沙陀人一直做为唐朝的雇佣军与各种势力作战,包括藩镇、吐蕃、党项、回鹘等等,尤其是在九世纪末镇压庞勋以及黄巢大起义中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朝廷对他们的能力相当认可,沙陀首领也被赐姓“李”,正式成为唐朝的藩镇。
大概从这一时期也就是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起,沙陀人结束了动荡的生活,占据太原附近地区过起了日子,大规模汉化应该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但一直到后唐建立,沙陀人都始终处在战争中,在汉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成果有限。
后唐的建立者庄宗李存勖后来成为汉化较深的沙陀人,一般人只知道他最大的爱好是看戏,其实他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还雅好词赋。更牛的是,此人还是一个创新者——他不喜欢依现成词谱去填,而是自己作词自己谱曲,一些作品至今流传,比如清人所编的《词学全书》就存有唐庄宗的三首词,而且都注明是“庄宗自制曲”,其中的《忆仙姿》后来被苏东坡给改了个名字,这就是著名的《如梦令》词牌。
石敬瑭是公元九世纪末生人,比李存勖小几岁,李克用死的时候他只有十六七岁,但他和出身贵胄的庄宗不同,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附庸风雅。石头是丘八出身,在后唐军中以作战勇敢著称,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当时他在战场上救庄宗于危难之中:
“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啗以酥,啗酥,夷狄所重,由是名动军中。”
似乎也可以提供一个佐证,当时的庄宗和石头都还是夷狄呢。
一般比较扁平,两眼分得较开,眼白偏多。
典型如这几个:
还有鲁肃拊过吕蒙。恶寒。
“拊”的本意应该就是“抚摸”,《说文》中便有“拊,揗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对此注解说:“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
《汉书》的《外戚传》记了一件“拊背”的事儿,那是汉武帝在自己的姐姐长公主家“幸”了卫子夫之后:
主因奏子夫送入宫,子夫上车,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
长公主和卫子夫都是女人,因而公主不太可能拍着卫子夫的后背说话,更可能是抚摸。
还有一个例子比较暧昧,乐府诗《妾薄命》中有:“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拊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醒。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这里的“拊”,似乎当抚或拍都讲得通。
除了抚或拍外,这个字还可能当“按住”讲,比如《史记》中的《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和人打架,如果不掐住他喉咙按住后背,就不算彻底打赢。
大家知道如果两种狗混血,很可能同时保留两方面的特点,并间歇交替出现不同的性格,说极端了,就是有点精神分裂。但人的混血没有狗那么严重,问题是相比新东亚人种(汉人、东南亚人)和浅白人,新东亚人和老东亚人/棕种人(澳洲人是纯正的棕种人有更远的血统关系,二者差了2到4万年。澳洲棕种人的智商只有60-70左右,而且靠打猎为生,所以与之混血的结果就更加有两方面的间歇交替表现,逻辑思维也肯定不如后进化的新东亚人。当年人家老东亚人是中原的主人,我们新东亚人是从东南亚迁移过去的,靠着生产力发达、人口多、武器好把人家给赶跑了,赶到了北方穷山恶水之地,还追了上去,在那里和人家连打杀带通婚,最后形成了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所以还是应该善待人家,都是自家的表兄弟、堂兄弟,性格多变就多变吧,谁让老祖宗本来就是两家呢。
中国人和多数东南亚人是属于新东亚人种,血统很纯正,而蒙古和其他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则是新东亚人和老东亚人混血而成的结果。没有纯正血统的蒙古人种一说。这是2007年以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请记住了。
多数中国人属于新东亚人种,血统很纯正,而蒙古人和多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都是东亚人种和棕色人种,即老东亚人的混血。所以所谓的蒙古人种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存在
中国人和多数东南亚人是属于新东亚人种,血统很纯正,而蒙古和其他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则是新东亚人和老东亚人混血而成的结果
包括中国人蒙古人在内的东北亚人,和东南亚人的牙齿截然不同,知道什么是sinodonty 和 Sundadonty吗? 把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归为一类,把亚洲北方民族归为另一类,即使不看牙齿,单看外观特征就知道是扯淡。
蒙古人种远非过时概念,过时的是蒙古人种的宽泛定义。典型蒙古人种是一支高度特异化的人群,体征是对极度严寒的适应,包括独特的上眼皮脂肪层,细眼睛,长躯干,四肢尤其是远端肢体相对较短,皮下脂肪层厚且分布均匀,脸部皮肤厚,等等十余项对严寒的适应特征。
人类学对典型蒙古人种的起源,逐渐(不得不)认为与最后一次盛冰期有关。而且是源自一个很小的人群在酷寒环境下的选择性变异。冰期结束后这只人群迅猛扩张,征服了大部分亚洲。居住在中国华北华中华东的80%人口属于典型蒙古人种。
分子生物学还是学龄前儿童,从那里出来的结论都是盲人在摸墙,摸到一个窗户就以为是门!
包括中国人蒙古人在内的东北亚人,和东南亚人的牙齿截然不同,知道什么是sinodonty 和 Sundadonty吗? 把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归为一类,把亚洲北方民族归为另一类,即使不看牙齿,单看外观特征就知道是扯淡。
蒙古人种远非过时概念,过时的是蒙古人种的宽泛定义。典型蒙古人种是一支高度特异化的人群,体征是对极度严寒的适应,包括独特的上眼皮脂肪层,细眼睛,长躯干,四肢尤其是远端肢体相对较短,皮下脂肪层厚且分布均匀,脸部皮肤厚,等等十余项对严寒的适应特征。
人类学对典型蒙古人种的起源,逐渐(不得不)认为与最后一次盛冰期有关。而且是源自一个很小的人群在酷寒环境下的选择性变异。冰期结束后这只人群迅猛扩张,征服了大部分亚洲。居住在中国华北华中华东的80%人口属于典型蒙古人种。
分子生物学还是学龄前儿童,从那里出来的结论还得有独立的其他平行证据支持才可信。但有些民科对分子生物学的有些结论胡乱解读,就像盲人在摸墙,摸到一个窗户就以为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