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半年前回国见闻 -- Irene王
其实有些何尝不是代表中国的进步。04年去美国总部,还在感叹他X的美国佬车真多,停车场好大啊!11年再去,除了停车场还是大之外,偶们小区地下车库的车型已经基本秒杀老美的了(深圳)。偶们小区在深只是一般般,不是那些有名的豪宅区。而且,根据对邻居的了解,也都是外地来深,没啥官二代,富二代,大多也就是打工,还有开小企业。房价,随行就市,怎么都值个2,3百万。
和“血汗工厂”接触很多,很多农村亲戚也在东莞,深圳,广州打工,一千多快的美资?出口转内销吧?农民工不傻的,只是穷点。现在90后,00后的“农民工”,那啥水果机比俺玩的溜啊。
握握手。
包括积弱的南宋,只是在最近百年落后。另外我们需要看gdp的质量。
高校管理的规则是明的,只要用心,都是可以发现其中的门道的。关键是理解其中的法理。高校是非赢利机构,和政府部门在经费管理上是归为一类的。企业的报销规定灵活的多。
总的来说,国内的正当工资没有给足,(现在青年教师的工资在向富士康靠拢),但是留出来灰色空间让人操作。浑水摸鱼,大多数摸不到鱼,少数人摸到鱼了,个别人还被拖下水了。国内现在开始对经费进行严格管理,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另外一方面,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正当收入要提高。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正经成果的。大家都疲于奔命,没有可能认真做事的。
无论中外,想挣大钱就不能在高校。这个是个温饱有余而稳定闲散的工作,发不了财的。(现在因为纷纷靠拢体制,高校的工作越来越不闲散了,这个岗位的含金量在急剧降低)想发财的,最好去公司或者去创业。
当然浮躁肯定存在.正巧我家也在深
最重要的是阶级开始逐步形成.
在我小的时候上学,都是统一校服,校鞋,上学只许穿规定的1,3,5运动服,2,4正规装.就差统一校内裤校书包了.同学之间的差别很小.大家都是拿个盆子去饭堂打饭,去澡堂洗澡.公共厕所.最好的宿舍给升级压力最大的年级和女生住.根本感受不到一个人家里条件带来的差别.大家很平等,考试比成绩就是了.我们这批学生后来出国的也很多,但是全凭自己实力考出国的.那时候别说各种培训了,很多资料都少的可怜.
现在我回去,接触到很多父母朋友的孩子,比我小的,从高中就来美国了.他们也不笨,父母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美国私立初高中.回国上SAT考试复习班(800块钱一堂课)学钢琴学各种运动技能,然后他们都考入了美国top名校.什么是阶级,这就是阶级,什么是差别.这就是差别.他们的同龄人还在国内高中的高考里拼杀.他们已经上了美国的top名校,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可以继承父母的物质财富,找一份好的工作和毕业前准备好的一张美国绿卡.而且他们可以真正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
另外还有一件小事.是我的闺蜜和我提起.她8岁的小外甥,已经开始在班上攀比名牌耐克球鞋.还知道妈妈的公司就是自己的公司.而班上的同学也比谁家的房子大,谁穿的鞋子好,谁的手机比较酷.
所以我会担心,如果我海归了.将来我的孩子会不会羡慕别人?我会不会担心自己不能给予他足够的条件? 说真的很怀念小的时候那种真正在学校里的平等.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收入不快速增加就被拉下啦。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六年就得翻番,十年前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今天都沦落到吃低保了,谁能愿意?所以嘛,想不浮躁难啊。
“要是现在是旧社会该多好,我们家就是贵族,可以有好多特权,找好多小姑娘。。。”,他的yy把俺给雷得不行,可惜俺奶奶就是他姥姥打碎了他的美梦:“别看现在你爸你妈混得好,可你爷爷奶奶老爷姥姥都是贫农出身,还贵族哪,搁旧社会你就是个长工的命!”
我小时候从来就没听说过哪个学校规定穿校服上学,倒是我后来读研究生了以后,发现国内很多中学,大概是和日本学的,开始规定大家要穿校服。
至于物质攀比,印象中那好像是从来就没有少过,从我上幼儿园(八十年代)开始,班上同学之间比吃、比穿、比用,比谁家爸爸官大钱多(这个一般是暗比,很少明说,但要是谁家特别有钱有权,同学之间肯定会传,都是一副很羡慕的样子),一直一直都是很流行的,而且越是大城市这种现象越普遍,从小城市去大城市读书的,一般都有很大的精神压力。
大多数老师对家里有钱或有权的学生,也是特别的关照。
我从来就没觉得学校里面曾经有过“真正的平等”。不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
你说“没几个是真做学术的了”,难道你觉得以前很多是“真做学术”的么?要我说,以前中国的学术水平比现在简直低太多了(我说的是同类的教授比,请不要把钱学森和现在某市级大学的教授比哈)。很多老教授,他们当年那些什么工作,在国际上根本就是拿不上台面的小菜(不是说没有好的工作,而是说,极少极少)。他们可能确实没浪费多少钱,可我很怀疑他们曾花了多少精力在做科研?
现在中国的科研水平整体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从文章数量、工作的质量、还是培养的人才,根本不是30年前能比的。
当然,总体水平是偏低,而且很多砸下去的钱确实是浪费了。但是科学这东西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积累起来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靠人才。美国是摊上二战的好事了,一下子把欧洲的顶尖科技人才都吸引过去了,而中国要靠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基础发展,真的是很难的事情。
其实,我当年在国内的时候,也对很多科研经费浪费在二鬼子和洋人身上颇为愤愤不平(关键是这些访问的人,并没有做什么实质的研究贡献,就是给个genneral的talk,然后就是游山玩水分钱)。不过现在想起来,这些钱其实是非砸不可的:你没有一流的人才可以和人家在学术上共振,不就只能靠钱做诱饵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请这些人没有用,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基础太差了(直接原因就是以前学校里的这些教授,说真的,能胜任的不多!),没法和人家在一个水平上讨论问题。
这些人来了以后,也许短期来看,我们的学术水平没有提高;但长远来讲,因为你建立了这种联系,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前沿的课题,你的学生以后也可以去访问,去研究,然后这些学生回来了以后,就能从一定程度带动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我的感觉是,我们恐怕还需要一代人才能弥补起来这个差距。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学评价体制的健全,我相信随着中国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增加,会越来越好的(其实现在在水平高的一些院校,你说的那种乱报销、乱请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至于你说的学者最应该体现的“为社会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觉得恐怕要等到共产主义了。凭什么学者就该有这种精神?欧美的大学教授,好像也是“只关心小家和自己的社会网络”吧。
比以前是好了,只是有资源的基本不在做研究,而是做学术包工头。做研究的没资源没时间,不过还是做了些东西出来,很是佩服。
另外,为社会人民服务是美国学者的其中一项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这是普遍现象呢?还是有的学校特别的严格....
不过欧美日也是差不多,大老板一般很少进实验室的。当然,程度有所不同,美国的大部分老板本身学术素养是很高的,所以大方向上确实有把握。而中国有资源的很多老教授,水平本身很有限。
不过也在变化中,我认识的很多海归回去的教授(也有较年轻的土鳖),有一定资源,做研究很拼命的。这年头,光是会吹会捧,没有实在的成绩拿出来,杰青、千人这样的东西不会有份的。
何况本来做研究就不一定是要具体去算什么,或者操作什么是吧?我觉得一个教授的工作,就像在运营一个独立的公司:确定研发项目,招聘研究人才,研究解决项目,把研发成果向同行推广宣传,找合作对象,以及争取进一步研究的经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如果只有计算或者操作实验的能力,就是在国外,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而不是一个成功的教授。
不知道你说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具体是指什么?我的意思是,具体的考核指标是什么样的(不是argue出来的,那个谁都会)?是指administrative work么?
我认识的学生有很多杂事,课题理论解决方案也要靠自己想,除了计算和操作试验外。
你说的成绩就是文章数量吧。拼命发文章和拼命研究我觉得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Service的一部分。这个是考核的一部分,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数字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