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半年前回国见闻 -- Irene王
国外都是系里或者学校有公共平台,比如大的仪器设备,工作站什么的,谁都可以用,很少一点启动经费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国内除了几个和国际接轨的大学,其它大学基本上都没有公共平台,要做实验没有设备,要做计算没有工作站。自然基金的申请要有预算的,也就是说你自己要在经费申请里写清楚你需要多少多少钱干什么。超过5万的仪器设备要具体说明其必要性,而且一般都不给批,所以大家一般也都不敢写。
即使有的老板有钱有设备,设备也要自己维护,系里是不管的,而且科研经费里也没有设备维护的预算,所以一般大家也都不愿意把仪器设备借给别人用,仪器坏了伤不起啊。
有些学校不要,有些要
像我所在学校,报销餐费的时候,只要自己手填一个数额就行了(不需要出示任何收据或凭证),这个数额上限是每日用餐不高于$71,如果高于这个限就要出示收据明细了。
出去开会一般每日也就六十美元左右的餐费。
估计是教育部给学校的钱,有用于学术交流之类的部分。小地方这两年有钱了,也要请点人、见见世面。其实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科研水平和见识、眼界的关系太大了。
我回来后的体会也是科研经费国内管得很严。我一朋友留在美国做AP的,一半收入都来源于经费提成,羡慕死我了。现在还很头痛买大型仪器能动用的经费来源太少:小项目不能用来买仪器;大项目能用,但审计非常严,没写在预算书里的基本买不了。
现在国内管理非常严,起码我所在的学校如此。我手头的所有经费都是纵向经费,都不能提成,虽然有15%的劳务费,但只能给学生和博士后、不能给自己,不过,我对这个没有怨言,目前学校正在提高教师待遇。
国内经费确实比较严格,因为我也报了一点。千万豪宅确实不是大部分教授都住得起,与运气有关,与领域有关,与个人有关,但确实资产几千万应该是没问题了
这是个人暂时的看法。这与中国人民族性有关。
中国巨大的进步与起点太低有很大关系。现在也许进入零和游戏阶段了
你们几个说的都对都不对。吃饭能否报销,怎么报销取决于经费的来源。以公立学校为例,经费分为三种:
(1)州的经费,这部分绝对不能用于吃饭。因为所有雇员已经领过工资了,是不可以用来吃饭的;
(2)科研经费,无论联邦还是企业课题,都可以发工资,但都不可以用来吃饭。
法理依据是:每个人的工资就是用来养家糊口的,饭钱已经包括其中了。同样,工资中已经包括了雇员的衣住行的花销,因此这部分的花费不能再额外要求经费支持;否则,就是DOUBLE DIP,是严格禁止的。
(3)LOCAL帐户,通常是企业捐助类的经费。没有限制,可以报销饭费。但是这种经费通常很有限。横向课题和企业捐助的区别在于:如果给企业的课题做砸了,企业可以起诉学校的。(通常也不会打官司,犯不上为了几万几十万的钱去伤感情)但是,捐助类的对学校没有任何约束。捐助方通常对学校提出一些要求,但是如果接受捐助的学校没有兑现承诺,企业无权利起诉的。
(无论哪种经费,签约方是学校。即使教授是课题PI,个人不是签约客户。学校可以中途停止执行合同退回经费,甚至是一开始就挽拒课题)
学校日常工作中总会有会议讲座招聘活动之类,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的就餐问题,通常做法是从科研经费的管理费提成IDC(或者叫OVERHEAD)中来解决工作餐的问题。要注明吃饭人员,注有明细的收据,等等,然后才可以报销。谁主持活动,谁从自己管理的IDC提成中出钱。如果这个活动是系里的,就是系主任从系办的IDC提成中出。
有人提到出差中的吃饭问题,那不叫饭费,那叫差旅费。法理依据是:因为在外出差,无法在家吃饭,不得已产生了额外花费,所以可以从课题中的差旅费中支付。对于这部分,有的学校实行包干制(PER DIEM);有的学校仍然要求带明细的收据。因管理机构的政策而异。
中国人经常都是只会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老印对这些规矩都门儿清。
你说得对,中国人应该多了解
以中国13亿人口之巨,已经达到人均GDP 4600美元,已经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但是中国经济这条巨龙,一点都没有想要歇下来的意思。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达到人均1万美元。到了那个时候,你不会仍然认为“中国巨大的进步与起点太低有很大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