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小雅 蓼萧 -- 重耳

共:💬5 🌺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小雅 蓼萧

读一点诗经 小雅 蓼萧

2012-02-27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蓼萧》,泽及四海也。”四海,并非说中国四面环海,这里的“海”字,是“晦”字的美化写法。晦,地方险远,人闇于礼节。化外之地,如有服膺之心,不必一味贬低,美化一下也是必要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舜帝时候尚能对其建立一定的有效行政。《尚书益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到三代,按距离规定四海来朝拜时候的礼仪。

《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周礼》,“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出自清代的大儒刘逢禄,说明读化了四书五经,可以经世济用。

刘逢禄是江苏武进人。他的祖父刘纶于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第一名,后来位极宰辅。但刘逢禄的学问,不是学于祖父,而是学于外祖庄存与和舅父庄述祖。“常州学派”,以庄存与滥觞,以刘逢禄光大,主要成员还有苏州宋翔凤。宋翔凤是刘逢禄的表弟。庄述祖曾经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这一派的学问,于六经之中重视《公羊传》,于乾嘉流行的长于训诂之外,还特别讲究学以致用。

刘逢禄于嘉庆六年中拔贡,之后没有出来当官,大概是想入翰林。等到嘉庆十二年举顺天府乡试,十九年中进士。于是点庶吉士,散馆以后受任礼部主事。不知这是巧合,还是仁宗确实知人善任,请这位诗礼传家的大儒做礼部官真是对了。仁宗驾崩,山陵典礼由刘逢禄制定,归纳古今仪制,庄严华美,士人交口称赞。

道光四年,越南贡使为其国王母乞人参,皇帝赏给的诏书中有“外夷贡道”字样。越南使臣觉得“外夷”不好看,请改为“外籓”。改诏书这事儿可大了,礼部负责联络的人遇到了难题,求助于同官。刘逢禄帮忙草牒回复越使,旁征博引古今故事,说明“外夷”比“外藩”字样好:“《周官职方》王畿之外分九 服。夷服去王国七千里,籓服九千里,是籓远而夷近。《说文》羌、狄、蛮、貊字皆从物旁,惟夷从大、从弓。考东方大人之国夷,俗仁,仁者寿,有东方不死之国,故孔子欲居之。乾隆间奉上谕申饬四库馆不得改书籍中‘夷’字作‘彝’,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我朝六合一家,尽去汉、唐以来拘忌嫌疑之陋,使者无得以此为疑。”越南使者看了刘逢禄的信,欢天喜地捧着诏书和人参回去了。“逢禄在礼部十二年,恒以经义决疑事,为众所钦服类如此。”

因为常州学派讲究学以致用,所以不奇怪,这一派的下一代人物中出现了仁和龚自珍、邵阳魏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说法,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出理论基础。龚自珍有点奇怪,这人上管天下管地,不知道干啥。

龚自珍对自己属于常州学派这个身份颇为自矜,专门写诗说明自己学自刘逢禄,可能是怕别人忽略了。“端门授命有云礽,一脉微言我敬承。宿草敢祧刘礼部,东海绝学在毘陵。” “毘陵”就是“毗陵”,常州的古称。龚自珍爱写怪字,不知道跟他外祖父段玉裁有没有关系。段玉裁研究训诂最了不起的成就是注《说文解字》。好好的学问,被后辈滥用。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通宝推:铁手,一的W一,履虎尾,弦音醉舸,
家园 毗陵之人宝推之,哈。

宝推之后不显示?!

通宝推:重耳,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小雅 湛露

读一点诗经 小雅 湛露

2012-02-28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这是《诗三百》里头读起来最舒服的诗之一。“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多么轻松写意。《毛诗序》“《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左传文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天子宴客,之所以能够如此放诞不拘,是因为饭桌上都是自己人。

诗有四段,孔颖达《正义》根据四段语气的不同,分析出赴宴的都有什么人。

第一段当然是主人,天子,一点没架子,要求客人吃好喝好啊。这个不是开玩笑,有严格程序的。《仪礼》,“司正升受命,皆命:‘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皆反坐。”

第二段是同宗,关系比较近,所以喝起来没啥顾忌。“厌厌夜饮,在宗载考”,不醉无归的话真听进去了,喝得很轻松。

第三段是庶宗,关系远了一点了,顾忌着喝醉了不好看,有些矜持,“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最后一段是“二王之后”,文王与武王的后人。按说这帮人关系最近,应该是喝到吐了才行啊。不介,这帮家伙是圣人,怎么会失态,“恺悌君子,莫不令仪”。再说得严重点,这帮人根本就不可能参加“夜饮”,因为这样失礼。早早就放下酒杯拱手告辞,安步当车回家了。梧桐遮道,草滑露浓,微醺地走一走路,好惬意。

都是姬姓诸侯,异姓的没来么?怎么可能不来。《毛传》,“《湛露》废则万国离矣”。请客不带上异姓诸侯,他们是会掀桌子的。所以《正义》说,异姓,特别是“三恪”,全都请来了。“同姓则成夜饮之礼,非同姓让之则止。” “三恪卑于二代,其亦在异姓中。”

“二王三恪”,在周朝有特指。《乐记》,“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黄帝、尧、舜的后代为“三恪”。夏、商的后代为“二王”。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出自杜预《左传注》。《左传襄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这是说舜的后人加上“二王”,总共“三恪”。

“二王三恪”这个词儿,可以用来泛指后一朝受封的胜国王孙。开国皇帝讲文明懂礼貌,抢了别人的国家,要给人家的后人封爵。这规矩早就有了,例如舜以丹朱为宾。后世改朝换代,一般都尽可能遵守这个规矩。做得最为胶柱鼓瑟的是王莽,“封姚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后。梁护为修远伯,奉少昊后,孙功隆公王千,奉帝喾后。刘歆为祁烈伯,奉颛顼后。刘歆之子刘叠为伊休侯,奉尧后。妫昌为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为褒谋子,奉皋陶后。伊玄为褒衡子,奉伊尹后。汉后定安公刘婴,位为宾。周后卫公姬党,更封为章平公,亦为宾。殷后宋公孔弘,运转次移,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恪。夏后辽西姒丰,封为章功侯,亦为恪。”“我大清”也没有坏了规矩,封明“代王之后”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属正白旗。跟小孩过家家差不多。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
家园 好故事,长见识

试图看明白原诗,很是费劲,字能读,意思不太明白,韵倒是很压。

看了接下去的故事,再回过头来看,大致明白了。是说四海荒夷之地,此情此形,人不待见,但是当见到君子(蒙受君子光泽),则一切变得美好。对照其中一段,就是如下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描述四海荒夷的凄凉相

既见君子,为龙 为光。——受君子光泽,焕然一新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君子的光泽也不会一下消失,而是会继续。

是这么了解么?

另外,这里的君子是指君王,还是圣人,还是抽象于个人之外的君子风范?

你写的,我尽量每篇都看,学到不少东西,请务必慢慢继续。你的解读对我的学习理解帮助很大,但还是得花不少时间琢磨。

顺便说一句,对比古人,象诗经这样的遣词造句,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贫乏了。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小雅 彤弓

读一点诗经 小雅 彤弓

2012-03-01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彤弓是诸侯的仪仗。《荀子》,“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天子赐诸侯彤弓,是至高无上的奖赏。《礼记》,“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鬯,读如“唱”,以黑黍及郁金草所酿成的酒,祭祀所用。这么看,只有天子任命方伯,授予征伐之权,才会赐彤弓。等于是皇帝任命副皇帝,不是件小事。

周公派召公授权姜太公“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是这种情况。不过没有书里说赐弓,估计周公没好意思这么办。召公和姜太公刚为了怀疑他僭越闹过别扭,还是不要再惹事的好。

《尚书文侯之命》,“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晋文侯对东周平王有拥立之功,还替平王杀了携王。平王简直就是翻着书,一条一条照着书上写的来报答晋文侯。这是关于天子赐彤弓的最早记载。

看《史记》,春秋时期共有两人受过周王赐弓。

第一个是齐桓公小白。齐桓公三十五年,“九合诸侯”中最牛的一次,参加者有“鲁公、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还有代表正要登基的周襄王的“宰周公”。这些爵位是《春秋》的原文,孔子在这些头衔上一点都不苟且。其实那时候这些人大概都已经自称公爵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齐桓公自己任命自己为副皇帝。周襄王懂事凑个趣,更重要的是感谢齐桓公支持自己继位。这一年是鲁国的僖公九年,这一年的《左传》里只说赐胙,没提彤弓和大汽车。

下一位受赐彤弓的是晋文公重耳,还是为了周襄王的王位的事儿。

周襄王名郑,有个弟弟王子带。因为父亲周惠王宠爱王子带,所以襄王的太子地位一直受到威胁。惠王于二十五年驾崩,就是齐桓公三十四年。太子郑不敢发丧,先告齐桓公,齐桓公表示支持太子郑即位,因而才有齐桓公三十五年葵丘之会,周襄王赐胙的事儿。

襄王三年,王子带召戎人与狄人进攻襄王,秦穆公与晋惠公出兵勤王,齐桓公也派管仲带兵勤王,赶走了戎狄。王子带奔齐,齐桓公派人为王子带向襄王说好话。襄王嘴硬不听,可是也拿王子带没办法。

襄王九年,齐桓公薨。襄王十四年,王子带在齐国混不下去,回到周。襄王十五年,襄王招狄人讨伐郑文公,然后又与狄人闹出矛盾。狄人拥立王子带,襄王逃亡到郑国。郑文公倒是还好,没有跟襄王太过不去,分了块地方,氾,给襄王住。这一年重耳回到晋国,九转丹成,当上了公爵。

晋文公二年,秦穆公打算出兵帮助周襄王复位。这时候重耳已经起了争霸之心,看见这样的好题目,不能让比自己年轻的岳父秦穆公抢去做了。于是跟自己的铁哥们赵衰商量,“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于是晋文公带兵入襄王于周,杀王子带。

晋文公五年,“城濮之战”,晋文公大破楚国令尹子玉。然后晋文公敲敲打打向周襄王献捷,“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晋文侯、晋文公,两受彤弓之赐,其实原因一样,都是拥立。对天子来说,拥立之功最大。别的什么开疆拓土、勤政爱民等等,名义上是千秋万世的不世之功,在皇帝心里,哼哼,未必就比得上拥立。这么一大场傥来的富贵,够子孙后代吃好几辈子的,一旦抢起来那一回不是血雨腥风,无所不用其极,有人白送,当然要厚厚地报答,赐彤弓。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