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至今想不明白,当时最多也就应该靠边站吧。他干了什么被改开当权派特别反感的事情?
人.
不然毛泽东不成了戈地图了,直接宣布共产党非法不完了.
文革的问题很复杂,而且是互动的,承现出的状态确实很乱,但如果沉下心细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
那就是在那里玩命主观曲解的人,他们所描述的所谓毛泽东思想,完全是照着镜子,在陈述自己.
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具体到血统论,这是一种封建思想,革命干部的后代一定就好么?当然不,事实上有很多革干,包括一些很优秀的革干,子弟实在没干什么好事.
出身不好的就一定好不了么?当然不是,很多人出身并不怎么样,但为人也不差.
当然反过来,也不能说,革干后代都不好,或出身不好的人就一定好.
这没有必然联系,同一个人,原来好后来变坏了,或原来坏后来变好了,都是经常的事,更何况是不同的人哪.
事实证明,出身富贵人家的人,有因其富贵而清心寡欲的,但也有横行霸道的.
出身贫寒的人,有奋发图强的,也有报复社会的.
血统和出身,可以解释一些人的行为,但不能绝对一些人的行为.
相对来说,性格对命运的决定更大,
凡事都有两面性,因富贵而清心寡欲的,那本质上是其人知足,已经有这些了,不想要更多,甚于想让出一部分.
因富贵而横行霸道的,那就是贪心,已经很多了,还想要更多.
因贫困而奋发图强的,和报复社会的,形态确实不一样,都是不知足的人,已经贫困了还知足,那就逆来顺受了,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这就复杂的多了,理论上是善恶,天生善的奋发图强,天生恶的报复社会上位,但贫贱夫妻百事哀,报复社会的人受的不公,奋发图强的可能没受过,奋发图强的受了某些不公,它也可能报复社会.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完蛋,那贫富都不是东西,
人天生好坏,那是老天爷的事,社会怎么样,那就是人的事了.
社会平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尽可能不叫天生不那么坏的人,变坏.
不过这好象又有点饶宿命上去了.
而他当年举报的人,都平反了,并且接受他举报处理那些人的人,被扣上了为浮夸负责,还有掩盖问题的罪名.
他当年那么努力的举报,你现在给他平反,他谁对谁错一清二楚,又有根硬骨头,到处说怎么办?这不是自找麻烦么.
那个破简史,漏洞百出,祸患成堆,但从现在算,二十年之内,是不会大动的.
不过我们不是政府和官僚,作为小老百姓,没必要守那些清规界律,心里要有个大概的谱,不然叫人卖了,都不知道.
至少55开吧。
正是因为“人的旧思想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所以才有了“文化革命”的切入点,才有了“7、8年再来一次”的预言。
我想,“7、8年”有点短了、着急了,三十年似乎才是“再来一次”的周期。
有宝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现在有点懂,不知以后会如何
一个完整的时间顺序很重要。
比如,在开始回顾58年大跃进里面对权力的下放之前首先应该先回顾 51~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
显然,如果不像1951~52年那样首先清除国内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密切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的人的话
就直接开始类似58年的放权,那么权力只能落入坏人手中
因此nova2000提到了 洪武四大案的 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
现在 喜欢 回顾 那段历史的人很多,
有的人专门喜欢回顾放权,却不提在这之前的整肃
有的人专门喜欢回顾整肃,却不提被整肃的人占人口的比例
显然这些人都有他们的目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只要这个方向与利益有关联,文革也不妨拿来一用嘛~~
nova2000完全同意天天同学对那段历史的研究态度,要想弄清那段历史,就要对那段历史作全面的回顾,而不是仅仅做部分的回顾,
部分的回顾就容易断章取义,就容易以偏概全,甚至完全背离了当时的本意,
那些只在与利益有关联的事情上消耗精力的人
就喜欢做部分的回顾
萧前原名萧前棻,1924年7月出生于湖北沙市。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教育家。早年曾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得力助手,由此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道路;39岁撰写论文,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体系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变革传统体系的带头人物之一。著有《肖前文集》(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题名)。生前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特邀代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五名资深教授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
50年学生家庭出身的数据分析,文中提到文革期间工农兵大学期间出身农民的大学生比例下降
我没太明白这一点,希望您看一看,也许会有好的解释或者反驳
那些只在与利益有关联的事情上消耗精力的人
就喜欢做部分的回顾
因此其重要性体现在点燃那一刻。
文革的目的是要做事,做事就要有开头,批《海》起到了蝴蝶扇动翅膀的作用。
但是,批《海》毕竟是发自于体制内的宣传口,这个导火索的出现和点燃有造作和阴谋的痕迹,缺少“人民群众自发”的天然合理性。当然当时的体制很难有真正自发的情形出现。
现在的“倒蠢韩”就可以看成“某件事”的开头,麦和方的质疑就具有批《海》的性质,而且具有“纯民间、纯天然”的自发合理性。迄今为止官方媒体的不介入,其实可以看做给“某件事”的发酵以充分时间。
和体会的不一样。几乎所有身边接触的人,经历过的人,都认同“批《海》”是导火索。因为“批《海》”一文告诉人们:原来可以这么上纲上线!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2-03/01/content_1334136.htm
河北15000名干部下乡维稳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1/27/12153436_0.shtml
河北邯郸万名干部下基层 住办公室吃派饭
难道因为河北离北京近就成为试点了?
因为这个说的就是事实。
海瑞在苏松没呆多久,他离开后没几年,这里就连续爆发了农民起义。苏松是富,但那时越富的地方,土地兼并就越厉害,海瑞那时就需要为之前的中小地主、富农求生机,需要为他们要回投献的田了。而贫农、佃农,早就失地了,海瑞也好,别人也好,是没兴趣为贫农佃农要地的。这个在关于《海》剧的讨论中已经说得很明显。穿得光鲜,还需要做佃户?
正因为海瑞离开苏松没多久,那里就爆发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起义,且明末气候偏冷,属小冰期,粮食供应出现很多问题,不少饥民,包括江浙饥民,揭竿而起,所以之后关于《海》剧的讨论,才会转到农民起义到底是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个话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