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易经》与科学无关 兼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 不爱吱声
《周易》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何影响、《周易》本身是不是科学、《周易》中有没有科学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就事论事或意气用事地讨论,往往难以深入。鄙意以为,这些问题如果置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争论背景之下来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些新的理解。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例如,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直到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定义问题。在本世纪初那些最先提出中国为什么无科学这一问题的人士心目中,“科学”的定义是相当明确而一致的:“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上述诸人不约而同都使用这一定义。这个定义实在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科学确实是西方来的。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甚至就根本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于是“有”、“无”两派,各逞利辩,倒是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90年代初拙著《天学真原》出版后,逐渐被“无”派当作一把有用的兵刃,不时拿它向“有”派挥舞──因为此书用大量史料和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被认为在客观上从一个学科为“无”派提供了证据,并且还提供了新的论证思路。
另一方面,“有”派的论证“也有许多高招”:
比如,先改变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定义成一种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东西(至少是他们认为存在着的),然后断言中国古代有科学。谁都知道,只要在合适的定义之下,结论当然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只是这样做在实际上已经转换了论题,争论就没有意义了。
又如,因为“无”派通常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于是“有”派就试图论证西方古代也不存在科学,比如论证古希腊也不存在科学的源头,因此要么古代中国西方半斤八两,大家都没有科学;要么就允许使用极为宽泛的定义──这样就大家都有科学。
国内“有”派人士所乐意采用的科学定义,经常是宽泛得无边无际,例如,将“科学精神”定义成简单的“实事求是”,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样的“科学精神”肯定已经在世界各民族、各文明中都存在了几千几万年了――甚至在大猩猩那里也可以存在,这样的“科学精神”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所以采用这类宽泛无边的定义,只能使得“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导出有意义的结果。
又有些人士曾追问:如果古希腊有科学的源头,那如何解释直到伽利略时代之前,科学发现基本上是缓慢进行的,至少没有以急剧增长或指数增长的形式发生,反而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这一追问看上去好像非常雄辩,似乎一棍就可将对方打闷,其实只是没有作用的虚招,中国有一句成语“枯木逢春”──在漫长的寒冬看上去已经死掉的一株枯木,逢春而新绿渐生,盛夏而树荫如盖,你怎么能因为寒冬时它未出现新绿,就否认它还是原来那棵树呢?事物的发展演变需要外界的条件,中世纪欧洲遭逢巨变,古希腊科学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条件,直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是它枯木逢春之时。又好比长江的源头在西部,但东流入海还要经过漫长的路程,你怎么能要求它一下山就必须入海呢?
争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
站在一些“有”派人士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他们中有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之类的非学术因素联系起来,试图使自己在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还可以拓展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使他们的某些活动更具学术色彩。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周易》、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怀有长盛不衰的热情,他们热切地希望为这些“东方的智慧”正名,要让这些东西进入科学殿堂。他们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类的“风水轮流转”――相信欧美在科学技术方面引领风骚的年代就要过去了,“轮也该轮到中国了”。而“轮到”中国后中国靠什么去引领风骚呢?他们认为就是要靠《周易》、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所以他们指望的是,论证了中国古代有科学,就会比较容易为这些方术“正名”。
最后我们回到《周易》的问题上来。《周易》体系,原是中国历代学者持续不断地参与建构的一个数字神秘主义体系。这个体系里当然有一些先民的哲学观、伦理观乃至自然观,在中国古代也确实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它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毫无关系。这本来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就像《花间集》、《西厢记》和现代科学毫无关系一样明显。
有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周易》和二进制数学的关系,以此作为《周易》与科学有关的重要证据,另一些学者则非常认真地搞考据功夫,力图证明二进制数学并不是受了《周易》的启发才产生的。在我看来这些争论意义都不大。《周易》作为古代数字神秘主义体系,它恰好有符合二进制的地方,这并不能使它因此就具有“科学”的身价,甚至也不能使它因此就和科学联系起来。就像人们在鹦鹉螺的壳上发现有符合某种数学规律的曲线(自然界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并不能因此就说鹦鹉螺是“科学”,更不会说那些数学知识是受了鹦鹉螺的启发才产生的。
至于中国科学为何落后(其实可能从来就没有先进过,曾经先进的是技术),当然不能归因于一两部古代典籍――事实上也没有人这样做。我倒觉得美国加州大学的Richard Baum的意见颇有参考价值,他认为文化上有五个因素造成了中国的“科学滞后”:一、传统哲学中认识论上的形式主义;二、传统哲学中方法论上的狭隘经验主义;三、现代中国流行的独断的唯科学主义;四、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官僚主义;五、行为风格中的强制性的礼教主义。其说并不仅着眼于古代,这是他比较高明的地方。“独断的唯科学主义”表面上把科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硬将《周易》攀附到科学上去之类的做法,也未尝不是受此影响),实际上却是对科学有危害的。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学天体物理出身,后投身于科学史研究,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获科学史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出版《天学真原》、《天学外史》、《历史上的星占学》、《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剑桥插图天文学史》、《中华科学文明史》、《江晓原自选集》、《天文西学东渐集》、《东边日出西边雨》等专著、译著、文集共20余种,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
作个不恰当的类比, 西方哲学采用的是狄拉克delta函数为基, 而东方哲学采用的是傅立叶函数为基. 科学理念的分野实肇源于此. 容小僧有机会日后展开讨论.
上篇文章中提到“独断的唯科学主义”表面上把科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却是对科学有危害的。
每每与人讨论相关问题时候,感觉很多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科学”就是好,我觉得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系。实际上,我觉得科学它本身并不适合作为“是非”判断的工具。而当以科学作为“是非”判断的工具的时候,往往不仅对科学本身是有害的,而且对被判断对象也是不公平的。
比若说,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像易经,像中医,这些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实际上与科学无任何关系,科学注重的是实证证伪,注重的是逻辑,而中国传统中医往往是由朴素的哲学思想根据自成体系的“阴阳五行”等推演方法“推导”出有关疾病预防及治疗方法。在我看来说传统中医是“科学”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但中医不是“科学”又能怎么样呢?难道不是科学就不一定不管用了吗?就一定没有发展前途吗?我们不应该否认对某些疑难病症中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并且取得一些成功,而这些正说明了中医的可用之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和发展中医呢?
我个人认为现在这种将中医绑在西医之上的做法并不可取,力图证明中医是科学的更是徒劳。还是应该还中医本来面目,真正想明白中医使用中医,还是应该从专研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开始。问题是现在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耐住性子从头开始呢?中医之发扬光大不在于证明其多么科学,而在于踏踏实实走过一遍古人走过的路,此路的艰辛正是中医比之西医日渐式微的原因。
欢迎讨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的主张是,科学起源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易经)与现代科学思想并无根本联系,所以我不太同意试图证明东方哲学思想的精华是“科学”的。对“东方哲学思想中存在现代科学理念”的观点也不尽以为然。
"科学理念的分野实肇源于此."
应改为
"{东方的理解自然规律的方法}与{源于西方的科学}的分野实肇源于此."
嘿嘿!开个玩笑.
同意老兄对中医的评价,看了近来一些对中医的贴,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个问题现在讲不清,但正象老兄说的,一句"不是科学"不是死刑判决.目前能作的,就是提倡一个宽松的社会学术环境,允许不同的体系共存.
现在开始抬杠
兄文中说到:
"而中国传统中医往往是由朴素的哲学思想根据自成体系的'阴阳五行'等推演方法'推导'出有关疾病预防及治疗方法。"
至少最初(也是最优秀的)中医的诊治,是靠感性而不是理性,匾鹊的饮天池水而视垣一方人,乃至能"看到"病入膏荒的故事,到李时珍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真正想明白中医使用中医,还是应该从专研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开始",以鄙之见,易经,阴阳五行等,在中医里是第二性的,而医师的感知功能是第一性的.并且,中医问题为何讲不清,也就是因为这个人体功能的问题.传统的中医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人与理论不可分的体系.就象中国武术一样,离开了人的功夫,武术理论又有何用?内经中对人体状态的变化,以及中医诊治的相应变化有描述,见"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异法方法宜论","移精变气论"等篇.
这里也可见科学与中医的不可比.就象谈苹果,科学方法是从分子原子去讲,中医可能只一句话:自己咬一口即知.这是不科学,可是对一个有嗅觉味觉的正常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因为你有这个功能.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60999
(厚脸皮问一句, 能加精否? )
至少最初(也是最优秀的)中医的诊治,是靠感性而不是理性,匾鹊的饮天池水而视垣一方人,乃至能"看到"病入膏荒的故事,到李时珍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医师的感知功能是第一性的.并且,中医问题为何讲不清,也就是因为这个人体功能的问题.传统的中医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人与理论不可分的体系.就象中国武术一样,离开了人的功夫,武术理论又有何用?
鼓掌称善! 这点也是最难被常人所接受的.
"就象谈苹果,科学方法是从分子原子去讲,中医可能只一句话:自己咬一口即知."
好一个"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正如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作为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易经协会宣传部长(兼光棍协会终身会长),我从来没见过有人拿易经当科学研究。如果一定要给易经归类,估计只能是玄学。
科学管的太宽了!
科学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看到不爱的文章,不禁想到前些天看到的一篇报道,关于南京600年古城墙要修电梯。从方便的角度讲,修电梯当然是科学的。但是合理吗?正像一位市民所言,有知识的人办没文化的事。
最近在看易经,把他当作一种世界观来学习。干嘛搞得这么累,非要争个名分?其实,只要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就好了。
初学易者,如有幼稚的地方,见笑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