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情天喇嘛:生与死的仓央嘉措(完) -- 京华烟云AMIP

共:💬119 🌺6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是,可聊借此怀古抒情,好比修旧如新的“黄鹤楼”等等

但广州街头借着“丫运会”的由头,山寨了大批太过假的古董牌坊、房屋则是令俺看见就想呕~

家园 宝推

预约本签名版

家园 一个念想

这就如衣冠冢,谁知里头埋的是什么,寄情应景而已,顺便炒个题材。

当年也曾跑到西藏去,黄房子的楼顶也上过。穷学生,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那几百块(加上黄牛的费用)的门票宁是掏不起的,所以只绕着布达拉宫转了几圈,没有进去。觉得拉萨乌烟瘴气的,呆了三天就跑去日喀则、江孜、山南啥的了。看着藏民门票2块,游客好几十的收费规定来气,除了能混进去的寺院外,所有的收费寺院都没进去,只是在外面看看。

家园 “那一天”云云是著名的伪作

是个现代人写的。而且就是我们这八九十年代的人写的。所以在六世达赖诗集里头找不到是再正常不过啦。

我忘了是谁托伪了。希望google能够找到。

家园 你这个“东山顶上”貌似曾缄译的

曾缄是在于教授版本上用华丽的词藻加工的,文学层面上是高了,但是我始终觉得于教授的那个更贴切仓央嘉措的原诗意,虽然很朴实无华,但更切合佛意

家园 查了一下,该本是于译的

于在译本序言中说: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仓央嘉措乡居山南错那,属门巴族。该地抑制黄教,盛崇红教,且生殖崇拜盛行,凡此种种,皆与日后他在拉萨狂荡艳事有所渊源。

传闻仓央嘉措日间为活佛,夜则四出猎艳,且诉之诗篇,两百年来广为高原各族传唱。

已卯九月,予旅居川西,积日译得仓央嘉措情诗六十余首,大率以七绝样式出之。

原诗情韵颇似民歌,淳朴率真,多用比兴,转为绝句,貌似风雅,然其味减却大半矣”

曾译的是这个版本:

“心头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

轻轻走出最高峰。”

当然境界也是不错的。

家园 是说多多吗

《见或者不见》后面那一大篇确实是她写的,但《那一天》应该和她无关。

仓诗是不会有的,但具体作者是谁就不知道了,要有线索欢迎贴上来。

家园 拉萨

早已经是一个商业化的城市,就不多说了。

其实它周边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地方,比如扎叶巴,比如直贡,尽管距离并不远,但去的人很少,而且多是朝圣者而非旅游者,有空不妨搭辆朝圣的车去逛逛,也许有不一样的感觉。

家园 哈哈,是于贞志,我把他和于道泉弄混了

这个是现代诗人于贞志加工过的

东山崔嵬不可登,绝顶高天明月生。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

为什么说是加工呢?因为据说除了于道泉,其余的几位并不懂藏语,只是在于道泉版本基础上润色而来,我想应该每个人都先入为主的把仓央嘉措作为一个“情种”来润色他的诗。

我们看看于道泉译版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玛吉阿米”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这里面最重要是第三句,我觉得于教授只是会藏语,但是对某些引申意思的词语把握的并不会那么贴切。就比如说你文章里写到“你这个小傻瓜”。如果碰到汉语不灵光的二道贩子,也许就给以为成”你和一种植物果实不得不说的故事”

也许例子取得不对,我意思只是“玛吉阿米”,和“脸儿”这两个词语,仓央嘉措当时写的时候是怎么含义,含义不同那么诗句的方向都会彻底的改变

我一直觉得,“东山诗”不是情诗

家园 嗯,这个小于是70后,不是当年的老于

小于似乎还是个基督徒

许多人批评他把仓诗翻译得太香艳了,太潮了

藏族是有一种说法认为仓诗其实是道歌而非情歌

家园 应该不是据说,而是事实

老于教授当年得到的本子上明确写的也是 仓央嘉措道歌 ,他老人家一定要改成“情歌”

也许可能是担心书的销售量吧,哈,难不成和水浒改成几个女人和几个男人那个神马神马?.....哈哈,小人之心下

家园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 不是DLLM的,它出自

1997年朱哲琴《央金玛》专辑中的那首《信徒》的歌词,词曲作者是何训田。或许因为《央金玛》中另有一首歌名为《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因而这首歌词被误认为是达赖喇嘛的情歌。

家园 终于有人考证出来了!

献花

家园 是这样的

于老其实是一位语言学家兼古藏语专家,据笔者所知,他从来没有在西藏长期工作过,藏语是先在北京(他曾担任俄国著名东方语学者钢和泰的助手,同时跟钢学习梵文和藏文)后来又巴黎大学留学时候学习的,回国以后则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是中国藏语教学研究的先驱。

当然,他也去过藏区实地考察,但基本上局限在四川甘孜州及周边地区,而且并非任乃强或戈尔斯坦那样在当地一待就不动的现场派。相对而言,于老的研究更偏重学术性一些,因此其成果书卷气息就相对浓厚一些。

关于这些诗歌,个人觉得嘛,除非作者本人将其定义为道歌和情歌,否则后人们当然有权猜测。

据笔者所知,这些仓诗多数是流传于西藏民间的作品,并没有正式的官方版本,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一本仓生前他自己认可的诗集,所谓的那些本子也多是后来个人的收集整理,而每人的理解当然不尽相同,这也就造成了相当的歧义。

于老当年得到的那本集子被其整理者定义为道歌,但其他人也有不同的途径得到仓的作品或据说是仓的作品,人们认为是情诗,即使您现在去西藏民间,仍然可能搜集到类似作品。

另外,即使在翻译出的那六十多首诗,其中一些是否是仓的作品至今仍有争议,这个就不多说了。

家园 《5、哲蚌寺,一场针对仓央嘉措的劫持(上)噶丹颇章》

5、哲蚌寺,一场针对仓央嘉措的劫持

(上)噶丹颇章的哲蚌活佛

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有六大主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扑楞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以及拉萨甘丹、哲蚌和色拉三大寺,其中哲蚌寺是黄教最大的寺院,极盛时有僧众一万余人,在国内外的属寺众多,据统计竟然达3305座!

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约十公里的更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市内有公交车可达。笔者当年去那里的时候曾闹过笑话,下车时司机嘱咐说有附近拖拉机可搭乘,到寺门口一块钱一位,可看到离那里好像没多远,便自以为是地背起包上路。谁知山路弯弯,折来拐去,从汽车站到寺门口竟然足足走了四十分钟,直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真是后悔莫及。

但这么走却也并非全无收获。这条路正好经过神秘的乃穷寺,其藏语为“乃穷扎央林”,又称“乃穷贡巴”,始建于7世纪,后成为黄教中最大的世间护法神白哈尔的代言神巫乃穷护法居住的寺庙,因白哈尔神亦被称为“战神大王乃穷”而得名。这座寺院规模很小但地位却非常重要,从前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遇有重大事情无法决断时,都要请乃穷护法打卦决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乃穷寺,笔者拍摄)

哲蚌寺又称“白登哲蚌寺”,汉译为“吉祥米聚十万尊胜洲”。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白米堆,这是因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白色建筑群依着山势铺满山坡,远远看去好似巨大的白米堆。

哲蚌寺的创建者绛央曲杰在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中以记忆力超群著称,擅长背诵佛经。宗喀巴创建黄教第一座寺庙甘丹寺后,指示绛央曲杰创建另一座寺院,并把一个象征法音传播四方的右旋白海螺(此螺后来成为哲蚌寺的镇寺之宝)赐给他,指示并预言说:“你应当建立一座圆满寺庙,它会比甘丹寺更兴盛发达”。

在当地官员支持下,绛央曲杰38岁时(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开始修建哲蚌寺,寺庙落成后,宗喀巴亲自前往开光。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喇嘛又对寺院进行了扩建,形成今日规模。

从寺门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一长排转经筒便映入人们的眼帘。说起转经,以及同理的转山转湖,不同的宗教规矩不同,佛教徒顺时针转,苯教徒逆时针转。一般来讲,无论是寺院里的大转经筒,还是藏民手中的小转经轮,里面都要有烧焦的旧经文,转一圈相当于念经文一遍。一些寺院里的转经筒还设有简易的记数装置,每转一圈就会拨动一次铃铛发出声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哲蚌寺,笔者拍摄)

哲蚌寺所在的根培乌孜山海拔五千四百米,是圣城拉萨的第一高峰,“乌孜”在藏语里就是是“顶端、顶部”的意思。它又叫格培乌孜山、增善峰,是西藏著名神山之一,登上此山顶,极目四野,可以远眺群山,俯视拉萨全城景色。山坡上有许多被风化的花岗岩石,形状各异,有的还绘有佛像,在山腰有一处遗址,是历代达赖喇嘛转山时的休息之处。

路左侧不远处可以看到色彩绚丽的山崖,上面绘着著名的师徒三尊像。“师徒三尊”是藏传佛教中一个特定的称谓,指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和他的大弟子甲曹杰、二弟子克珠杰(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这三位黄教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人物,而身为宗喀巴最小弟子的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并不在其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师徒三尊像,笔者拍摄)

这师徒三人是黄教初创期最重要的领导人,宗喀巴圆寂后,由甲曹杰继任甘丹池巴(黄教祖寺甘丹寺的寺主,初期为黄教的最高领袖,后来随着达赖和班禅的出现,逐渐演变为只是名义上的教主),甲曹杰之后则由克珠杰继任。

历史上,二、三、四世达赖、四世班禅和其他几位高僧都担任过哲蚌寺池巴(寺主),后来自五世达赖起,池巴便一直由历代达赖喇嘛担任,据记载,在获得“达赖喇嘛”封号前,该世系一直被称为“哲蚌活佛”。

哲蚌寺最主要的建筑包括措钦大殿(即大经堂)、四大扎仓、二至五世达赖喇嘛驻赐的甘丹颇章宫,以及按藏区不同地域划分的五十多个僧人宿舍区即康村。这些建筑高低错落于山南坡,实际占地面积超过二十五万平方米,是大昭寺的十倍。

哲蚌寺中有一座对西藏历史影响深远的宫殿——“噶丹颇章”,意为“极乐宫”,它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池巴时主持修建,以后三、四、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噶丹颇章宫门前的小佛殿里至今仍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穿过的衣服。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达赖喇嘛在西藏民间就以“哲蚌”活佛的名号而著称于世,尤其在十六、十七世纪西藏的一些古代文献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称呼。

五世达赖喇嘛统治西藏后,其寝宫和办公地点也设在噶丹颇章宫,虽然此后达赖喇嘛迁居到拉萨城里的布达拉宫,哲蚌寺的噶丹颇章因此失去了西藏的政治中心地位,但史学家对五世达赖建立的西藏地方政权仍沿用了“噶丹颇章政权”或“噶丹颇章王朝”的称呼。

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噶丹颇章政权统治西藏三百年左右,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才正式消亡。

这位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真是位盖世全才。他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明末清初大动荡的年代中左右逢源,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亲手创建了延续三百年之久的噶丹颇章政权,同时他也是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西藏王臣记》、《历代达赖喇嘛传》等至今仍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可谓著作等身。

处于半山腰的措钦大殿是哲蚌寺的中心,高大雄伟,占地面积近四千五百平方米。殿前有开阔的石铺广场,登上十七级宽广的石阶便是八根列柱的明廊。大殿的经堂规模宏大,有房221间,有柱183根,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其中心升起一层构成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高敞天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哲蚌寺大经堂,笔者拍摄)

大殿昏暗的经堂里,喇嘛们正在做功课,施主们过一阵会沿着坐垫队列向喇嘛们依次施舍。西藏的寺院通常施舍很随意,多少不限,不像内地动则成千上万。

经堂的柱子上还挂着许多古代盔甲和兵器,可能是古时的施主们为表示不杀生的诚心而奉献的,也可能是从前寺院僧兵们的装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诵经的僧侣,笔者拍摄)

藏传佛教的一些僧侣们好像特别热衷于权力,看破红尘、清心寡欲往往与他们无关。在旧西藏,三大寺的权势经常凌驾于噶厦政权之上,甚至拥有自己的僧兵武装,鼎盛时期,各寺及其在拉萨下属寺院的武装喇嘛合计有两万余人,数量远远了超过驻守拉萨的藏军。

在清朝灭亡后的十三世达赖时期,三大寺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对于达赖和噶厦噶厦的决策,三大寺都时不时否决,当局已经决定了的事也可以推翻,甚至西藏权力的中心拉萨有时也在他们控制当中——以前每年藏历元月传召大法会期间的一个月中,就是由哲蚌寺的铁棒喇嘛们全权管理拉萨市政。

其实三大寺僧兵干政的传统自古有之,比如在公元1706年,这里就发生了一起由哲蚌寺僧兵实施的未遂劫持事件。

当时,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拉藏汗属下的蒙古军队押解去北京,正行至拉萨西郊,押送队伍突然遭到哲蚌寺僧兵武装的袭击,僧众随即将他们的教主抢进寺内保护起来......

说明:本文来自笔者将要出版的新书《东山顶上的酥油茶——川藏畏途》

关键词(Tags): #色拉寺(大圆)#哲蚌寺(大圆)#甘丹寺(大圆)#噶丹颇章#噶厦#三大寺#僧兵#六大主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