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文革—(1)儒家的缺陷 -- 猪啊猪

共:💬49 🌺243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最后一点结论实在荒唐

那么,在这场持续了10年的全民大混乱的运动中,到底是谁获益了?有没有人获益了?我想,不会有人否认,在人口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在农村中数量最多的贫民,实质上获益了。

农村中绝大多数的贫民,获得了什么益?做人的尊严?真是笑话。

尊严首先要建立在能自己活下去的前提。如果一日三餐,家里衣食住行,统统仰人鼻息,你倒是说说看,他能怎么尊严的活着?老毛的时候搞的人民公社,控制着农民们生产到生活的几乎一切。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普通农民几乎没有任何自由。普通人如果不给这个人民公社做奴才,他还能活下去吗?他的生活又有什么尊严可言?

平等?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和在中南海里面的老毛没有任何平等可言,就是让普通老百姓和他的生产队长,公社书记,也没有任何平等可言。一个农村的生产队长,常常可以决定手下的农民的生死(劳动的安排,工分的计算,最后收入的分配,甚至到你家老大想入伍参军,老二学习好能不能上大学,这些关系到普通人关键利益的事情,统统都是由书记队长这样的官员决定的)这样的制度,也叫平等?

造反有理,革命无罪?谁定义你的行动是革命是造反而不是反革命?你去中南海造老毛的婆娘的反试试?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理没有罪?76年4-5的时候老百姓跑到天安门广场上说说心里话,还不是造老毛的反,也就最多骂骂他身边的婆娘小人罢了,老毛怎么说的:都是反革命!

老毛发动文革怎么是解放广大老百姓了。人家明明白白的说了:文革的伟大胜利,是揪出了睡在身边的中国的赫鲁晓夫。中国的赫鲁晓夫是睡在老毛的身边的,不是睡在农村的广大老百姓身边的。农村的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干文革什么事。

至于家家挂毛主席像,那叫偶像崇拜。你总不至于认为现在小年轻在家里挂刘德华是刘德华真的帮他了吧。

家园 你怎么不和毛之前比一比

毛之前地方上各种家规家法是否让人很活的下去,是否让人活的很有尊严?那个时候的农民能否上大学?算了吧,那时候不存在给农民上的大学。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但这种对比是最强烈的。

如果要拿现在和过去比。那现在的“农民”这个职业,虽然收入比过去提高不少,但这个职业,毫无疑问是低贱的代名词。有点追求的农村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继续从事农业。而毛时代,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毛提高的是“农民”或者说“人民”的社会地位。

至于你说农村挂毛主席像是偶像崇拜。那么,为何你没有看到现在农民有谁给邓江胡挂像?按理说也是该崇拜崇拜的。

家园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文革时农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毛之前,确切的说应该是解放前,农村的普通老百姓有没有尊严,老实说我不敢下结论。老毛也说了嘛,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那个时候是不是农民(这个农民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不太了解,比方说是不是专门指没有土地的贫雇农)都没有机会上大学,我不敢下这个结论。起码有不少非常贫穷的人是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比方说鲁迅先生,比方说孙中山先生)。

但是文革的时候,农村的普通老百姓确实没有尊严,因为人和人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使得处于弱势的普通农民不可能有真正的尊严,而我所举的例子确实说明了这些。而更重要的,文革的种种制度,不可能去消除这些不平等,恰恰相反,反而是强化了这些不平等。

社会是进步的,我也承认老毛的革命确实有给社会带来进步的一面(比方说,在西藏摧毁了农奴制)。但是就农村政策来说,虽然解决了一些矛盾,但是产生的问题更大,后果更加灾难性,也与整个时代的进步格格不入。这个政策本身导致农村更加贫困,处于底层的农民在社会中更加没有地位。我不知道你从哪儿得出的结论:毛时代的农民愿意他们的后代继续他们的身份(还不仅仅是农民这种职业)。起码就我所知,农民把考上大学称为“跳农门”恰恰反映了普通农民强烈希望改变自己省份的愿望。

毛的政策,是不可能真正使人平等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老百姓,无论是农村的农民,还是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地位。

现在不挂胡头儿的像,恰恰说明了过去的那种偶像崇拜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老百姓不需要再把国家的领导人当神顶礼膜拜了,而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甚至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相对于毛时代从上到下的森严的等级来说,这或许正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

家园 你的比较很不公平

谈文革时期的普通老百姓,就必须和清末时期的农民比较。因为毛时代是不可分割的,类似邓时代一直持续至今,不能以邓死做为阶段结束

鲁迅,在我记忆中是个地主家庭,幼时父早亡所以被排挤,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然他哪里有学费进入南京水师学堂?

随便贴个鲁迅故居链接外链出处

孙中山,幼时家的确很穷,如果不是在12岁时投奔在USA的大哥,受到教育,你觉得我们现在还能知道这人吗?

所以你举这两人的例子来说明当时非常贫穷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妥。

你说文革时期农村人和人之间有巨大的不平等,这点我同意。但是,毛时期和之前的清末比较,是否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呢?况且,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农村人和人之间是否又很平等了呢?就读书这条路而言,毛时代是用出生卡住人的前途(注意,那时候是出生越穷越贫困的叫出生越好,出生越富裕的则会被卡下来,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白卷英雄之类的现在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文革时期卡下来的人,是少部分知识分子和富裕家庭;而现在,是用RMB卡人,没钱交学费,你就不要读大学。

所以所谓人人平等只是空话,在任何朝代,任何年代都不可能达到事实上的平等。无非就是一个政策“兴一利必生一弊”,利弊之间的衡量罢了。毛时代备战经济,走的是人民路线,底层大多数获益,顶层精英受损,所以知识分子讲起毛都是咬牙切齿。邓时代备战经济结束,军用转民用,精英收益,底层受损。这样说来,偏远农村挂谁的头像这个问题,应该清楚了吧。

你最早那个帖子说:“这个结论实在荒唐”我是很不同意的。利弊之间的衡量,关键在于你的立场是看到了“利”还是看了“弊”,说到底还是屁股在哪边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