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房价乱弹,一块西瓜皮与房价的故事 -- 泉畔人家
这是一种什么信号呢?就看花旗如何面对了。一场宽松和一场保通胀的决斗。
老泉的文章的中心应该是“收入涨,房价涨”,可是这个各自涨了多少?房价是不是应该有上限?因为基数不同,差异会非常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时间魔都某区80平米商品房价格一平方米2W,总价160W,某人税后月收入5K,年收入6W;然后某段时间之后(比如说一年),房价上涨10%,到2W2K,总价到176W,收入上涨20%,到6K,年收入到7W2K。
比较以后就会发现,因为房价的基数很大,10%的涨幅就是16W,而收入相对较低,20%的涨幅才1.2W。
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买房人的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这样需要什么样的收入上涨幅度才能追上房价的上涨幅度?
现在觉得还是农村好,最起码房子还是可以父传子,子传孙,而城市商品房不过买个70年的使用期罢了。
帝都的阳光工资制度..很公开,十年前令人羡慕的科员3K每月,到现在还是3K每月。
其实也有点增长:住房公积金抽取比例上调了——这不是活钱更少了吗?!
我还是倾向于任志强的说法,卖得出去就说明房价不算高。但是他的表述并不准确。房产作为投资品卖得出去,可能是泡沫;如果房产作为消费品卖得出去,那就不是泡沫了。具体到北京,我认为四环内基本没有泡沫(可能单价存在5000-20000的溢价,但毕竟四环内盘子很小,尽管单价溢价可能很高,但是对市场总体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怎么定义房价高?如果说房价与小资产阶级承受能力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现象只存在于北京上海、少数一线/准一线城市。
北京房价高,是政府、开发商、北京土著联合收割小资产阶级(小白领),以山西煤老板、温州炒房团、内蒙矿主为代表的所谓投资性需求(这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实质就是投资)也来分一杯羹。上海大抵类似。因为这个收割的力度很大,基本上可以说房价和小资产阶级承受能力的矛盾成为了地区内部的主要矛盾。
其它一线或准一线城市,比如先发的深圳、后发的成都,因为吸引国内热钱的能力不如北京上海,地方保护也不需要做到京沪这么严重,收割者就只有政府和开发商,再加上小资产阶级被收割的能力相对低,房价涨幅也没北京上海这么大。这些城市,房价和小资产阶级承受能力的矛盾是社会的重要矛盾,但未必是主要矛盾(准一线城市里杭州比较特殊,和浙江省情有关,不再进一步讨论)。
二线城市像西安、沈阳什么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收割现象,三四线城市基本就不存在收割小资产阶级的问题了,社会矛盾也不是在房价上,可能大家接触更多的是传统劳资矛盾。
另外,我们通常讨论房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忽略一个明显的现象,从京沪、一线/准一线到二三四线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小:在京沪,小资产阶级是媒体的主要掌握者之一和主要受众,在一线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可以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在二三线城市,小资产阶级要么向权贵阶层靠拢要么向无产阶级靠拢,基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所以我往往疑惑,这个社会真的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的么?
身体再好,见了西瓜皮也要绕开走。踩上了,不缺钙也会摔个半死。
真正赚钱的那是那些打工拿死工资的(包括我自己)?
你也没看懂我的,人外有人,一句话,千万别低估老百姓的赚钱能力
人外有人那是肯定的,但人外人究竟有多少,那可是不一定的。你说您要是在十年前说房价会迎来巨大的牛市,我还真把您都当人外人了。还延续十年,二十年呢,麻烦你敢看看二十年前你在干啥,二十年前的二十年前人们在干啥,再往前推二十年看人们在干啥,还以为现在是农业社会啊,几十年如一日。
题没有,但事实上中国真的就十年内就彻底超过美国了?古井老道的问题在于他左的过头,他的理念没超过当年苏联的经济理念多少,他所列举的实物财富第一这个没有错,但只靠这个就能超过欧美纯属搞笑,因为苏联就是前车之谏。
“由GDP而引发的一次长聊”
“从房价说开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73917044_0_1.html
供求关系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最近五年北京平均每年新增住宅供应15万套,但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4万人,还不考虑外地置业和投机需求。
详细的分析可以看看天涯房观的这个文章外链出处
西河就是要理性讨论,不是辩论。有理由直接摆事实说数据嘛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24。本帖花:4
[供求关系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最近五年北京平均每年新增住宅供应15万套,但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4万人,还不考虑外地置业和投机需求。
详细的分析可以看看天涯房观的这个文章链接出处]
我很怀疑上面的数字。假设数字比较靠谱,新增常住人口44万人,那每年新增的非常住人口恐怕得更多吧,这些人不住房子吗?再扣除外地置业和投机需求,新增的有效住宅明显跟不上新增的人口,多出来的人住哪?好象没见到有多少露宿街头吧。
从另一个角度,假设新增的人口突然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新增住宅,那么首先我们能看到的应该是房租的猛烈上涨。毕竟一来就买房的人属于绝对少数。除了今年在中介和通货膨胀的共同推动下,房租有个较大幅度的上涨,最近五年北京房租的上涨是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最后,新增人口多了,未必能构成住宅市场的有效需求。即使这组数字是正确的,也不能推出住宅市场供求失调的结论。我相信北京市还没有拥有自己房子的人,有相当大一部分已经不关心房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