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102 🌵3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兄我学习了下采诗野狼的,人家果然引经据典。。。佩服!!

本人生来不好读书,也不喜咬文嚼字,马列大块头、中央文件看不到也接触不到,同时本人俗人一个,言语中有很多疏漏之处还望海涵,但我觉得以我读书几十年的功力,我认为主要意思表达到了,如帖子标题言:石头反官僚,毛想搞调和

对啦,我想问下您;此说怎么荒谬,还望解释,同时告知那么真实情况何在?还请您给引经据典说一下,或者说以老萝卜和采诗野狼关于周的讨论精神阐述下我上帖提及的主题内容!还请您百忙之中能拨冗相答,为我等孤陋寡闻之徒解惑,谢谢

对啦,我下面的那个帖子也说了

yuanap:真相隐藏在细节后面;既然事实被扭曲,如今所有认识都是多元,或者说是真相的某一部分显露的外在。

庐山的事情,现在还没有解密。。。你我都没完全知道事实真相何在。。。我只是阐述我的想法和认识,有理说理。

yuanap:引用葡萄的那段你视若无睹?红卫兵是铁板一块么,是一个人么

第一、根据从大跃进之后一直对毛泽东持批评态度的李锐所回忆,庐山会议的本来议程是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反左,开一个“神仙会”,让大家放下“左的”包袱。会议原准备7月中旬结束,后来,两次延长会期。第一次,由7月16日延长至7月23日,原因是彭德怀上书尖锐指出:这样“轻松、愉快的神仙会”,解决不了左倾浮夸和冒进问题。这样,便使本应结束的神仙会延长为“激烈交锋”会。而到了7月23日,毛泽东根据左、右交锋,本准备在对左、右各打五十大板后,“再一次”结束会议。不料,其他一些负责人(多数派)不同意,要求解决彭德怀的问题。于是有第二次延期,会议终于由开始的“神仙会”、“激烈交锋会”,最后转为“批彭会”。这一转变过程表明,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本意是纠左,是确实的。

第四、毛泽东只能一边服从组织原则,一边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力保彭德怀。据后来的人回忆,彭德怀被罢官后,毛主席就将他与别人隔离开来。这主要是让他与一些上上下下的领导人隔开 ,因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是难得要去见彭老总的。毛主席后来下令,任何人若想探望彭德怀,都须经他批准才行。 一些批评毛泽东的人为此反说:毛泽东多没情没义,彭德怀都罢官了,还要隔离他,不让人去探望他,安慰他。其实,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挨整干部即使自己身陷囫囵,还始终如一地敬仰着毛主席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这里的一切的

~~~~~~~~~~~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就是这么个观点:农民将军VS白区官僚

这里面毛属于那一派OR超然在外?彭、刘等就毫无疑问了吧。。。

家园 我们讨论的是文章本身要表达什么,而不是当时读者是怎么理解

如果不解释成“周恩来把邓小平扶上台”,你就没有办法解释这篇文章的后果,而且当时的解读还这么一致。

我承认当时上街的人是按‘周恩来把邓小平扶上台’来理解的,但我们讨论的是文章本身的意思。

我不知道你说的“疑邻窃斧。三人成虎。”是啥意思,不过三人成虎我还是知道的。

疑邻窃斧是一个典故,你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嗯,你是不是认为,76年春天南京事件时,几十万市民都是被忽悠了?他们都误解《文汇报》的意思了?

有没有几十万我不知道,但按你这么理解的人肯定是误解了。

李西平的访谈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小问题,就是怎么解读那句话。南大学生把它解读为“周恩来把邓小平扶上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解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坐实了“文汇报反周恩来”。

这段我基本赞同。

所以,在76年春天的社会语境中,这句话等同于“周恩来把邓小平扶上台”,而不是邓小平把其他什么人扶上台。

这段是把读者的误读当作作者的原意。

第二个是大问题。李西平形容当时的社会上对四人帮的不满,如同遍地的干柴,就缺一个火星。我觉得就像前段时间突尼斯埃及变天前那样。而这篇文章就成了火星,南大的学生把它扔到了柴禾堆上。四人帮身居高位,而且掌权的时间不短,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表现自己,最后弄到这么个结果,半年之后被掀翻在地,完全是咎由自取。

基本赞同。不过89动乱的时候也是遍地干柴,而且还是浇了汽油的,所以286比四人帮强得也有限。

家园 ‘不肯改悔’不是专用定语,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他(邓小平)一方面造谣言,放暗箭,公然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另一方面,却自我吹嘘,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样子;并且大肆吹捧一些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为他们捏造“海青天”式的神话。

从去年十一月三日起,清华大学革命师生员工揭露和批判了本校坚持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少数几个人,揭露和批判了教育界、科技界的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

在他(邓小平)的指使下,教育界、科技界和某些部门的少数几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一齐跳出来

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制造了大量极为反动的政治谣言,煽动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和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向无产阶级专政猖狂进攻。

什么"党性强"、"最有经验"的人,无非是指那些对文化大革命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帐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

家园 要搁文革,你也就一三反分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歌名是1950年由毛主席钦定的。

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建国后,毛主席领导我们走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反右、大跃进、反右倾、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三年困难时期、对印自卫反击、与苏修决裂。

所有这一切成就,在左左木门的眼里不过与蒋家王朝统治的旧中国一样。

家园 嗯,今天得到的“作者原意”实际上没有多少说服力

我们现在讨论这篇文章,是在事情发生了35年之后的今天。无论讨论结果是什么,都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从游行队伍里拉一个人出来,从文章的语法及上下文给他分析一下,说,这不是影射周恩来把邓扶上台的,而是指邓小平把他的人扶上台,然后看他是不是接受你的分析。我们既然做不到这一点,既然文汇报没有点名产生歧义,从事后效果来看,前一种解释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所以,我认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是唯一的、公认的解释。

要不我可以说,当时的人根本就不是从上下文语法结构分析的。他们在宣传机器长期的熏陶下,形成了不同于我们今天的思考方式。所以你今天从纸面上得到的“作者原意”,和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作者原意”,有一定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已经足够点燃满地的干柴了。你大概和采诗一样,认为当时的几十万人都误解了你今天才得到的“作者原意”,被忽悠了。说实话我是不赞同的。几十万人都误解了,这个根本不可能。

几十万人是从我引的那篇文章看来的,它说有60多万人,无论有多少万,我认为有足够的代表性。

这个事要怪也只能怪四人帮自己,文汇报要是在76年三月底发个更正,说其实那句话指邓小平和他的什么四大金刚,而不是暗指周恩来,那事情就明了了,我们今天也不用探讨了。可是文汇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再出来解释,那就迟了。

平方的话题太大,而且老铁似乎不愿意在他的地盘上深入探讨。嗯,前几天和采诗略微谈了几句,应该有更多的共同点吧。

家园 引用一下刘煜辉的话

引用一下刘煜辉的话:

"猜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人最大的错误在于:“硬着陆”是一个时点的事件,就像炸弹在发生爆炸前,你判断总是会被认为是错的。因为在此之前,理论上都存在掐断引线的可能。

但是要判断中国经济未来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一个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所谓状态是一段时间的概念,这个准确率就高很多,被误解率也会低得多。"

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家都是了解的,问题是“硬着陆”是一个时点的事件,太难判断了

家园 只要不是先入为主,联系上下文来解读根本就没有什么歧义。

无论讨论结果是什么,都脱离了当时的语境。

既然文汇报没有点名产生歧义,从事后效果来看,前一种解释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所以,我认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是唯一的解释。

你还是把当时读者的解读当作作者的原意。

几十万人都误解了,这个根本不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89年的时候相信政治谣言的人多了去了。再说有没有几十万人还是个问题。

家园 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全文或者至少是戴梦鳌的全部发言

从始至终,事件的组织者就没有把文汇报的全文或者至少是戴梦鳌的全部发言摆出来,只是抽出那一句话。三十年前,我自己单看那一句,也是马上就理解为这是冲着周来的,因为那时确实明着暗着批邓是不肯改悔、死不改悔的文章很多啊。但是,那些组织者,那些看过全文的人,真的是误读了么?真的么?!嘿嘿嘿嘿……

家园 事实上有没有饿死人?!想靠口水就把事实抹杀么

“怎么就会一定饿死人呢?”,事实已经发生了,事实已经饿死人了,某些人不去总结经验教训,反而想光靠一张嘴就把事实抹杀,而去粉饰他从未经历过的某个社会形态,这就是本人对一些小左感到非常厌恶的原因。

毛泽东的责任就是提出并不断提高跃进指标,并打击所谓的“保守思想”。

毛泽东直接提出的一些高指标,主要是指赶英超美的目标和以粮、棉、钢、铁为主的经济上的高指标。毛泽东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想让国民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的更高一点,这没有错,也无可厚非,其实这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想法。自鸦片战争失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曾经受到大大小小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落后。广大人民因此在新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初创之后,就有一种赶超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同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更加剧了这种情绪。

受这种情绪感染,1957年11月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在15年之后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3这里毛泽东说的赶超英国,主要是指在钢铁产量方面。12月2日,刘少奇在全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国人民传达了这一指示时,他说:「在15年内,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和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期,在钢铁和其它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4李富春在随后的《关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的报告》中论证了这种可能。依客观情况而论,中国经济若没有遭受到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左」倾错误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钢铁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大跃进中,赶英的目标不断的发生改变,表现在:赶超时间上一再缩短,赶超对象由英国变为了英、美。1958年4月2日,毛泽东在接见波兰代表团时说:「我们中国赶上英国,可能不要十五年,可能只要十年或十一年。」「再有二十年就赶上美国。」5距离1957年莫斯科会议还不到半年,毛泽东就把十五年赶上英国的目标修正为十年或者十一年,并把二十年赶上美国的目标也提了出来,这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思想的具体体现。4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十五年赶美看来不是没有可能。」6这个目标又比月初他所提的目标提前了5年。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期间,王鹤寿同志在发言中认为「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7 1958年6月16日,李富春向中央政治局报送的「二五」计划要点中同样提到「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此档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6月17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谈到:「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8」离1957年11月只有7个多月时间,毛泽东把赶英的目标从15年提前到2年了。这反映出毛泽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加之大跃进时期,一些地区、部门捷报频传,更加坚定了毛泽东「赶英超美」的信心。 可以说,「赶英超美」目标一再提前,打乱了中国正常的计划工作,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毛泽东除了提出赶英超美的目标外,还提出或者肯定别人提出的一些高指标。为了配合「赶英超美」的目标,毛泽东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中国钢铁产量翻番的目标,此后中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高潮,造成整个国家钢铁产业畸形发展。大炼钢铁运动高潮之时,甚至连商店都搬到工地上昼夜为炼钢铁的工人们服务。另外,毛泽东对别人提出的高指标,有些也很赞成。例如毛泽东对上文讲到的李富春关于「二五计划要点」的报告,他就很满意,批示到:「很好一个档,值得认真一读,可以大开眼界。」

二 毛泽东不断批评右倾保守思想对提出高指标的影响

从1955年第4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股冒进的势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主义的改造进入了高潮,给各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个方面是毛泽东对右倾保守思想不断的批判,使各部门的压力骤升。典型的事例就是毛泽东对邓子恢的批评: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10。此后,毛泽东在1955年12月27日定稿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进一步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

但是现在的问题,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有很多人认为做不到。因此,不断地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就有完全的必要了。11

这一序言的发表,对各部门的震动相当大。于是,各部门纷纷调高指标。国家计委将1967年的粮、棉、钢、煤的计划指标分别修改为:粮食由1955年的6000亿斤提高到9500亿斤(加上大豆,实为1万亿斤);棉花由1955年的5600万担提高到1亿担;钢由1955年的1800万吨提高到2500万吨;煤由1955年的2.8亿吨增加到3.0亿吨。许多部门则把原来1967年实现的指标提早5年,改为1962年实现12。

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计划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计划若冒进,带来的势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在事实面前,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开始冷静下来,逐步调低过高的指标,最终使八大一次会议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这些措施的施行,使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改革开放前少有的几个好的年份之一。对于「反冒进」,毛泽东是不满意的,但是他还是尊重了党的集体领导。

从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毛泽东把精力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逐步将他对反冒进的不满表露出来。在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毛泽东批评了反冒进: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促进委员会13。毛泽东说要恢复这些东西,并说反冒进是右倾,是促退。这样的讲话使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感受到了压力。

同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审阅的〈发动全民,讨论40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的社论,该文对反冒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首次使用了「跃进」一词,获得毛泽东的好评。12月12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经毛泽东修改并经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社论,继续对反冒进提出批评。

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继续对反冒进提出严厉的批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道:「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首先没有把指头认清楚,十个指头,只有一个长了疮,多用了一些人(工人、学生),多花了一些钱,这些东西要反。当时不提反冒进,就不会搞成一股风。吹掉了三条,一为多快好省,二为四十条纲要,三为『促进委员会』。这是属于政治,不属于业务。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没有搞清楚六亿人口的问题,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保护热情、鼓励干劲、乘风破浪,还是泼冷水泄气?14」

南宁会议以后,全国上下,「热气腾腾」,掀起了一个生产的高潮,一些地方上的领导人开始提出一些高指标,并且越来越高。毛泽东这时候头脑也不冷静了,他在成都会议上做了六次讲话,讲话继续批评了反冒进,他说:「两种方法的比较,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冒进』,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究竟采取哪一种?我看应采取『冒进』。很多问题都可以这样提。15」这样的提法就比较严重了,把冒进与反冒进的对立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这不能不给反冒进的领导人以相当大的压力。

在毛泽东的讲话鼓舞下,会议通过的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五八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中,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比这年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数目提高了很多,如:钢产指标从六百二十四万八千吨提高到七百万吨,粮食指标从三千九百二十亿斤提高到四千三百一十六亿斤16。一些省的负责人也相继提出一些高指标。南宁会议与成都会议实际上为八大二次会议全面发动大跃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毛泽东主要通过这两次会议,扭转了反冒进以来的形势,并使得刘少奇等人不断的检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次会议,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跃进之风。

1958年5月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把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刘少奇作了大会工作报告,报告内容体现的基本是毛泽东的思想。刘少奇指出,中国已经进入马克思预言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提出了一系列超越当时历史阶段的高指标。即使在现在,这些高指标都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技术革命方面,「把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在内的全国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使一切能够使用机器的劳动都使用机器,实现全国城市和农村的电气化;使全国的大中城市都成为工业城市,并在那些条件具备的地方逐步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使全国的县城和很多乡镇都能有自己的工业,使全国各省、自治区以至大多数专区和县的工业产值都超过农业产值;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现代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和邮电网。」17文化革命方面,「扫除文言,普及小学教育,逐步地做到一般的乡都有中等学校,一般的专区和许多的县都有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完成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消灭『四害』,讲究卫生,提倡体育,消灭主要疾病,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振奋民族精神。18」

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潮,高指标纷纷出笼。5月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1958年钢产量指标提高到 800-850万吨,将1962年的指标提高到4000万吨。冶金部党组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超过 8000-9000万吨。北戴河会议更是把大跃进推向了顶峰,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指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粮食产量达到8000亿斤到10000亿斤,钢产量达到2700万吨,争取3000万吨。」191958年11月,郑州会议通过的《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初稿)》提到:到1972年,全国平均粮食亩产要达到5000斤至10000斤并且全国耕地实行「三三制」,即把全国土地平均分成3份,三分之一用于种植农作物,三分之一用于休闲和种植绿肥,还有三分之一用于种树和种草20。

这些听起来振奋人心的高指标,严重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使得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异军突起,挤占了其它产业发展的空间,损害了其它产业的利益,进而影响到中国工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毛泽东逐渐察觉到大跃进运动的偏差,开始与党内其它领导人一道纠「左」。但是,1959年庐山会议发生彭德怀的问题后,纠「左」变成了反「右」,并把阶级斗争的观念引入了党内。此后各地的高指标与浮夸风又开始盛行起来。

毛的问题的核心就是彭德怀指出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

家园 老雪去年对此人的评价仍然适用

看来此人轻浮的本性是难改啦。不过也许人家就是打熊打上瘾了,过一段时间就出来让熊打一打,不然难受啊。

现在我一见到这位江大侠还有那个肉丸子2位非的绕行不可。

家园 y兄客气了,我也不是考据派,我的看法仅供参考,也可供批判

修改一下,把"四人帮反周"改为"四人帮影射周",不影响对印象派考据派的看法.

之所以说到萝卜采诗野狼关于四人帮是不是影射周的讨论,是建议Y兄关注一下他们思维方式或者风格的不同

首先假定他们都是真实的,不是为辩而辩胡搅蛮缠的,那么就会发现

1,采诗野狼是经典派考据派,办法是列举并分析大量资料,具体到语法结构上下文等等,说明没有资料证明四人帮曾影射周的,进而说明当时的群众并不认为四人帮影射周,这种认识是在四人帮倒台后宣传洗脑的结果(或者也许:当时的群众认为四人帮影射周,但那是被忽悠的结果)

2,萝卜是事实印象派,他认为四人帮影射周是当时路人皆知的,无需任何证明,他的依据是南京十几万人游行火车刷标语天安门事件等及隐含的推理,文字资料可为佐证

3,萝卜也试图从文字角度加以说明,但越说越不明,他的结论是因为资料没有明确点名,单纯文字分析无法说明问题,文字应当结合当时环境去理解

4,要厘清当时四人帮是不是影射周这个事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向还健在的当时的群众去求证,辩论是最复杂且最无效的方法

5,考据派的问题,是通过对资料的考据推测当时的环境和事实,而对资料的考据,又必须结合当时的环境,这是个怪圈;

6,我是倾向于感性认识和印象派的,对打着理性认识旗号的考据派保持警惕,拿着一堆资料和数据忽悠的人太多了,比如经济学家之类,比如中国物价比美国高之类

具体到庐山,最早当然是说彭反党卖国搞军事俱乐部等,这个太荒谬,平反了就没人提了,后来还有说彭要篡毛的,有说功高震主的,军人干政的,后来才有这个刘搞了彭的,再后来还有彭被贺被林搞的,总之没毛什么事,这个刘搞彭的说法,我看九成九是乌有的同志们发明的

你引用的第一段还有点价值,第二段毫无意义,因为第一段还有些FACT,第二段就全是OPinoin

既然提到李锐的回忆,就应该知道,李锐根本就不是这个所谓刘搞彭的调调.

{这样“轻松、愉快的神仙会”,解决不了左倾浮夸和冒进问题},这个似乎不是彭的原话,但我认为这个概括是准确的.

庐山会议的过程/背景等河里史文恭还有一位似乎是"黄金狮子"?的河友写过,都比较详细,讨论也多,还可参考李锐,还有其他零散的比如薄一波陈云黄克诚杨尚昆陈伯达等等的回忆评价等等

对这个刘搞彭,或者以刘为首的大跃进中犯了错误的官僚们搞了彭的观点,我的看法:

1,显而易见的缺陷是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刘倒了台,彭反而更惨,当然,牵强的解释也是解释

2,当时毛彭的威望都是如日中天的巅峰状态,说二人联手斗不过或整合不了所谓的以刘为首的官僚集团,只能是个笑话,更何况周朱陈林等更本不可能站在刘一边

3,刘本身在军队中影响不大,刘是靠着毛上来的,而当时的大小各级干部,绝大多数是出自军队,说刘有本事在建国后那么几年内搞出个庞大的刘氏官僚集团,也是个笑话

4,大跃进的推手是毛,具体操办的才是刘等,有人说毛退居二线,所以...等,跟说"四人帮不曾影射周"是一个道理

5,毛是反左的,是在反了周陈的右之后,大家都被反成左了之后才反左的,毛是开了多次会一直反左的,但毛的反左总是不成功的;庐山是要反左的,但只是神仙会式反左;神仙会反左快收尾,才有有彭的信

6,庐山赞同彭意见的至少不是极少数,我认为是多数,这个数量对比是在毛讲话后才发生变化的

7,彭只是建议在思想认识上对屡不成功的反左进行清算,而不是对人身职务等进行清算,这个,乌有考据派就不认了;有人认为党内思想清算就是人身清算了;篡毛说则认为彭要对毛路线进行清算;

8,会后反而更左,似可解释为"刘氏左倾官僚集团"变本加厉,可是:刘是大名鼎鼎的走资派,该算是是右派啊;饿死人后,刘还恬着脸搞经济搞整顿,毛怎么却黯然离场?刘还恬着脸跟毛说"人相食要上书",还在大会上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逼着毛背黑锅,那得多大的势力啊?毛说一根小指头就能搞定刘的啊!

9,我认为,自延安整风后,除了饿死人后的短暂时间,毛对权力的掌控都是绝对的,并且在文革达到高峰;毛应当对大跃进文革等灾难性事件承担绝对的主要责任,包括彭刘林贺陈(周也算一个?)等的悲剧性结局;毛的失败,始于庐山.

10,我的认识,毛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建国前后一个又一个超预期的胜利前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伟人自我膨胀的结果,跟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危害更大.

通宝推:acxp,胡一刀,
家园 说了半天是为了“说明没有资料证明四人帮是反周的”?

采诗野狼是经典派考据派,办法是列举并分析资料,具体到语法结构上下文等等,说明没有资料证明四人帮是反周的,进而说明当时的群众并不认为四人帮反周,这种认识是在四人帮倒台后宣传洗脑的结果

无语了

家园 都不准悼念周

丑化邓的漫画有小平背着个骨灰盒往资本主义路上走-周的悼词是邓作的。

家园 这叫毛主席带领国民党打败了蒋匪军

然后文革时候毛主席带领红卫兵打败了刘少起的国民党匪军

家园 哦?

这幅漫画那里能看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