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日本的一些杂感:规范 -- 铁手

共:💬186 🌺202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嗯,进化过程中,病毒的作用很重要

黑客帝国中间也体现了这一点。

家园 混‘加班费’
家园 棒子也这德性。 屁大点事, 电邮漫天飞了几个月都没人做事
家园 学得僵化了

让我想起香港人的守规矩

家园 兄弟正好是NTTDATA上海支社出身 看了您那段经历说

说自己的体会

您那时候干的活儿是典型的IT民工的角色

就好比造房子 鬼子负责设计蓝图 您来添砖加瓦

记得那时候在上海支社干的活儿

一个完整的项目整个流程包括

BD DD PD CODING TEST

其中CODING只占最多三分之一时间

一般来说 BD DD PD 要么是我们的活儿要么鬼子来写

而CODING这样的活儿都甩给协力公司的哥们 所谓的外包

该死的外包 该死的软件工业化

日本人确实没你想的这么严谨 比如式样的更改需求的变更 他们喜欢说暧昧。。。式样暧昧 意思是没交流清楚 不是改变需求 于是就不用加钱 这就是我认识的小气小器的鬼子 于是果断和日系IT说再见

准备看看大家的评论哈哈

家园 握下手,您还好一点,最惨的是那些国内过来的BSE

尤其是式样定义不清的时候,真是夹板气。

家园 这样的法律和规则,我们还是不要的好

义务修车,说明情况,已经隐含委托方后果自负的潜台词。

家园 日本人无能?没有好软件?不敢承担责任?

1,日本人无能?

你去搞一个类似于索尼、丰田这样的公司出来?你去拿一个诺贝尔奖回来?

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

2,日本没有好软件?

日本数控机床一家就占世界50%份额,其中有多少工业软件,你去了解下吧?

3,日本人小气?

就汶川地震而言,日本的对华捐款时所有国家中最多的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开发援助国

4,日本人僵化,思路极其狭窄、

感情日本人的那么多创新都是假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二技术贸易出口国也是假的?

5,日本人都不去救灾?

实际情况是日本自卫队最大规模的出动,出动了50%的兵力?

6,日本人不负责任、

即便是东京电力高层也出面鞠躬谢罪了?

7,日本人去救灾,公司会开除他?

中国地震的时候,不少日本公司都给中国赈灾

----我看到的是你横扫一切的文风,当然你这样的帖子比起风中虎鼓吹中国现在就要去吃掉日本和观望者的鼓吹马上攻打日本的帖子还是要靠谱些。

我知道美国一直以来的战略就是要离间中日,让中日两个亚洲大国斗个两败俱伤,然后一起收拾,就好像美国投机资金同时攻击中国,和日本一样。

你的这个帖子是什么性质?我这里不下断语,结论还是由网友给出吧。

家园 你好像是在贬低中国的企业是吧?

照你这么说,日本产品还会有什么质量,怎么竞争得国中国企业?

照你这么说日本人为了羞辱中国人,还要故意把加工得“太精密”--你文中说的太左或者太右给抛弃掉?---也不嫌浪费?难道是运回日本国内---这个物流成本?

你是在说日本公司还是传说中的不知营销品牌成本为何物的一塌糊涂的公司?

家园 老印的程式化工作……想起了真人版变形金刚1

那个不紧不慢,很好脾气地替那特种兵接通美帝司令部电话的阿三哥……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家园 你懂个球。

你跟几个日本人一起工作过?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你懂个球。

你不就是要搞你的大东亚共荣圈吗?

你去搞嘛。我可从来没有不让你去搞嘛。

结果怎么样,你去看就行了。

担心我这一帖搞黄了你的大东亚共荣圈?

嘿嘿,你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么有潜力,

何必担心我这横扫一切的一帖呢?

对你自己有点信心嘛。

你的特点就是要死缠乱打,像个娘们。

我现在一回你的帖子,你肯定要咬着我的裤脚不放,死缠乱打。

嘿嘿,我回你的帖子,就回这一个。

看你还死不死缠乱打。

关键词(Tags): #罗化生 死缠乱打
家园 你跟几个日本人工作过就有对一个民族的发言权了?

你还是善于扣帽子啊,大东亚共荣圈的帽子又扣上了。

家园 室友生病

是个非洲哥们,头痛,找偶要药,最后找出来一瓶过期的阿斯匹灵……周末和表弟说起,他就警告我,以后千万别做这种事了……

家园 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

報導中提及: 有個日本國會議員 Matsuda,地震後開了一架 4 噸貨車滿載救援物資, 去所屬選區救災, 沒想到去到高速公路就不讓通行, 因為「只准緊急車輛使用」, 去到公路又無法入電油, 因為「只准緊急車輛使用」,最後他借了朋友的直升機。誰知不准降落, 因為「只准緊急飛機使用」, 最後他想不如空投救援物資落災區 ? 當局說這是違法。

日本油公司儲著電油不放, 因為法例規定他們一定要存儲 70 日所需石油, 油公司不敢違法, 最後日本政府用了 10 日才將法例規定一定要存儲 70 日,改做 45 日。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441111

Still, the road out of this mess will be breathtakingly hard. That is not just because it will take many months to dig through a tangle of steel and concrete that stretches for hundreds of kilometres. And put aside the difficulties of choosing whether and how to rebuild on such a treacherous coast.

It is also because Japan has a political system so set in its ways that it has trouble adapting to creeping change, let alone emergencies on a biblical scale. Too often, the flip side of Japan’s deference is an establishment able to blunder on without fear of protest and social strife.

And so people camped in refugee shelters in Kesennuma have only rice and hot soup. Red Cross staff say the soup lines are swelling with “food refugees”, people who may have their homes but have no food, for the shops have run out.

The problem is bewildering. Along a 17-hour drive from Tokyo to Kesennuma, cars snaked in a line out of almost every petrol station. Hundreds of kilometres from the disaster area, restaurants and shops were shut. Petrol-pump attendants said fuel was being diverted to the tsunami-hit coast. Yet in Kesennuma, some waited a whole day and got just a 20-litre ration at the end of it.

For this, bureaucratic inflexibility is partly to blame. Shortly after the tsunami, Kouta Matsuda, an opposition senator and former boss of a nationwide coffee chain, drove a four-tonne lorry to his constituency in Miyagi prefecture, where Kesennuma is located. He had to battle with authorities for permission to use trunk roads that were closed except for emergency vehicles. He said he found plenty of food at his destination, but no means of distributing it to the hardest-hit areas.

Later he used a friend’s helicopter to fly food, medicines and mobile-phone chargers to Miyagi, but was refused permission to land. He asked if he could drop the supplies at the airport, hovering just a metre above the ground. Again, he was told this was against the rules.

..

Yet Mr Kadono acknowledges that because of increased refining elsewhere in Japan, the overall supply of fuel was never short. That makes the fuel queues all the more bewildering. Part of the problem is a law requiring oil companies to keep 70 days’ worth of fuel in reserve. It took ten days to relax this to 45 days. The ministry may use only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to encourage companies to release fuel; it cannot order them to do so. It has also been slow in dispatching tanker lorries along the empty highways north.

家园 需求和设计是不能分开的

需求和设计是不能分开的,设计是要实现需求所要求的功能,需求也是在现在技术条件许可下的对期望值的折中。

所以,我们在开发中,设计和需求是混在一起进行的。设计文档有两种,Feature Design,这个可以说是功能设计,也就是类似与原来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吧,另外一种就是Technical Design, 也就是类似原来软件工程中概要设计。不过不要把Feature Design想象成传统软件工程中动辄几百页得需求分析,通常一个一年的项目,这个Feature Design也就5-6页文档量而已,基本上就是非常粗略地大颗粒地描述要实现的功能而已。

至于费时的详细设计,通常由程序员完成的,在敏捷开发中是真正省略了,是依靠代码的可读性来实现。

另外,敏捷开发讲究的轻量快速迭代。

也就是需求和设计实际上在一起进行的,进行的同时几乎就开始写代码。有了一个模糊的需求,就有一个前进的方向,例如可以写一些框架代码,定义一些消息机制和自动机的状态等,写一些接口类,基类,制定设计模式等。细一些的需求出来,就可以写一些派生类和执行逻辑。就这样逐步细化。

敏捷开发中有迭代(Iteration)和里程碑(milestone)的概念,实际上开发的过程是和用户不断交流的过程,每个迭代基本上指实现一个或几个小Feature,甚至是Feature中的一个部分,但是保证每个迭代出来的产品是能够使用和能够测试的,这样就可以有基础和客户交流获得进一步详细的需求。

每个Milestone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更多是按功能实现的需求的来划分,也就是每个milestone能够推出一个部分满足客户一些需求的产品。

敏捷开发有一个论点,我感觉不错,也就是:绝大多数客户实际上并不了解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产品。这一点,我相信在传统开发过程中,为不断的需求变更头痛的人一定是有体会的。

所以在开发中,敏捷开发是一个小量递增,小步快走的过程,需求是逐步细化,设计也是逐步深入的,代码这是伴随这个过程不断生长的。

在我们的开发过程中,很常见的情况是最初的feature design只实现了其中70%的功能,但是却另外添加了起初没想到的30%的功能。

所以不是没有需求分析,而是需求分析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是在整个过程中和design/test混合在一起。

通宝推:季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