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顿悟(想法不是很成熟,所以放在随笔、杂笔栏目,请指正) -- 弦音醉舸

共:💬5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顿悟(想法不是很成熟,所以放在随笔、杂笔栏目,请指正)

“......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则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摘录的昭明太子这篇序言,其“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一语便可看出在南北朝之时(甚至之前),人们早已将“道德”两字世俗化理解了,道本意是混沌,一种未发生的状态;但正如蝴蝶效应的机理,任何一个发生,都可能有着无穷变化的可能,所以最完美的事情莫过于不要让这个“未发生的状态”发生,假如要让它发生,就一定要引导它向可预期的方向前进,这引导的方式,就是“德”的本意了,老子一部《道德经》,就是讲“德”这种引导过程应该采取的技巧和方式的;而《周易》则是围绕着“道”的第一发生状态,来预测其前进轨迹的著作;《黄帝内经》则是在倡导治未病(避免发生)的基础上处理已发生的不良变化的著作.....,

我摘录昭明太子此文,源于欣赏其中的文学性,其中微义之辨,也仅仅是一个顿悟。

附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混沌一旦变化发生(庄子有混沌斫开七窍的寓言),就肇始了阴阳,好比一拳打出去,必然就有拳阴与拳阳(将欲歙之,必故张之),阴阳必有附着/作用对象,这就是二生三,由于这“三”的存在,这“道生一”的反生过程,就有无穷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就好比南美的蝴蝶震动了一次翅膀,会引起北美的飓风的原理一般。

家园 再说一下

中国文化在这后三千年的流传中,有这很深的断层,好在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让这文化断而未绝,复又星火燎原,但这中间对原有文化的解读中,到处充满了谬解(秦汉为代,秦汉之前的文化与之后的有着很大的区别,汉儒对之前文化的解读,本身就出了很大的问题),我自己的专业是中医学,很清楚这千百年的流传中,为何会流派纷呈,莫衷一是,糟粕与精华俱流而下,以至近世几欲湮灭。

前几天看西西河的一个帖子,忙总和大家对“以柔克刚”讨论得热火朝天,忙总说不赞同柔能克刚,又有人说,太极是表面柔,实际刚,都对,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就有着对这个名词的曲解。“以柔克刚”来源于老子《道德经》“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这里理解的关键词在“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尔雅》:胜,克也。这就是以柔克刚的来源。但是问题来了,胜与克等同的前提,是运用它的本义:胜任,禁得起,而不是战胜,也就是说以柔胜刚的本意是柔弱能胜任刚强的使命,也正是老子“万物报阴而负阳”的真实含义,也正是太极拳等中国武术以静待动的真意,这就是《道德经》真实的方法论,不从这里出发,不能解释柔弱如何战胜刚强。

家园 我对柔弱的理解是变化

不固执己见,能随形式变化。水能克刚强是因为她太柔弱了,以至于无法破坏她,她碎了还是水,没什么变化。

家园 看了一下您的帖子

其中关于混沌的数学描述,我看得头晕,您能更浅显一点讲解么?另外,关于道即混沌的顿悟,其实来源于我们古代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道德经也好,易经也好,都是在这个观念的框架下阐述的学说而已):盘古开天辟地:

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盘古的孕育,就是道生一,我们古代文明的所有理论基点,都在于这个创世纪的观念,不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很容易将中国文明陷入“玄学”境地,或者更多的人们会陷入“六经注我”的无知境地。

家园 惭愧,我写东西确实乱七八糟,表述不清

数学里混沌的意思是,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事物(就是随机事件),背后隐藏着规律。这只是从一个角度对数学中混沌的解释,因为对混沌研究的不深入,混沌的定义不统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