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滨州地区的,也许算相对比较穷的地方?
我听老辈人聊天,说到六十年代上高中,似乎都只有去县城,各乡一般只有初中。
可能跟那时候高中生比较少也有关系。我父亲那辈人中混的比较好的大多是初中毕业后去参军,然后提干,转业,做官。能够上高中的就极少,再上大学的人则实在是凤毛麟角了。
你说的是什么时候啊?而且我们说的是高中的数量。
山东的情况我还是有把握的,我猜的不错的话,沂南顶多有两所高中,沂南一中和沂南二中。山东很多县都是这种情况。
77年恢复的这一套就是传统的科举,脱离实践,为知识而知识。只注重培养JY阶层,不注重持续提高普通群众的知识。
中国的知识JY上千年都是靠这种脱离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做人上人,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知识分子最喜欢科举,因为可以分等级,做JY。
外国没有这个传统,知识是很结合实践的。文革的中小学教育和现在西方的很像。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这是中国的特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向西方学习。西方的知识分子没有这么强的阶层意识,他认为就是一个工作,我当教授也好,记者也好,它只是一个工作,没有"读书人"这样一个神圣的概念,中国人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一旦是"读书人"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我是读书人啊,读书人就不是老百姓,所以中国人很多说老百姓的时候啊,不包括自己,说"老百姓如何如何,别跟老百姓一般见识,他老百姓",都是这样说。
我在山东上的大学,我确定我的大学同学中山东人基本都是某某一中毕业的。大一时看院系新生名录只看到满眼都是某某一中,很滑稽的感觉,给我印象深刻。
和同学聊天留下的也基本是这么个印象。当然,职高和私立高中不算在内的。
你认为这些所谓的高中真的有能力执行高中的教学大纲么?
但是所谓文革的教育改革和米国样式的教育差距很大。米国的大学里各级教育差别很大。社区的普及性的大学跟文革中创办的7.21大概也差不多。但是文革是砸烂好的,都搞成大众化的低级教育,这就折本球墨了。高级别的人才教育绝对不是按数目的百分比出来的。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该是裁剪文科招生的数目。加大技工学校的数目,提高技工学校的质量。把应用和学校里的教育结合得要更紧密一些。提高商科教育的质量。学科的分类应当立足于市场。中文系中国文学教育,历史系等可以压缩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另外,中米国情不太一样。中国有这么知识阶层,特指的是受过大学一样教育,从事和教育研究相关的行当,比较容易让自己地位特殊化,非常不太愿意接受社会现实。理工科中的一些拥有的知识也是脱离应用,脱离实际的基础性知识,亟待解决和应用结合的问题。其实,中国的科研,能做前沿性工作的大学,研究所和研究人员很少很少。实际上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也是寥寥。改革开放后,一些研究人员过于商品化的做法和东方人特权保守思想结合,造成了中国科研教育的怪现状,无才无能之人,挂的招牌却很不错,坐的位置也高:某人可能英文的写不好,但是却是个家,发的英文paper也有三五十篇。。。
文科也要工程师化
普及理工科农医商的中人文教育。纯粹的文科生真的不能多。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
现在中国的文科极端缺乏逻辑和实践/实验,根本就不是科学。那些文科的教授们整天就在讲台上传教,传pussy的教。
比如那个贺卫方,你看看他的文章里哪里有一点科学分析,全都是大喊大叫地传教"xx就是好""不xx就是不好""你就是xx"等。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虽然我常常在其他观点上和你不一致
压缩到十分之一我很赞成,但是就怕动作太大导致文科生们上街。
所以我主张,要象考英语四六级那样让文科生考数理化。例如文学类的必须去考概率与数理统计,法学类的去考操作系统原理,历史类的考力学热学,哲学类的考机械原理,考不过一概不发学位证。
哈佛出来的人,自我介绍时不立刻打出哈佛的招牌,而是先打出常春藤的招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就好比一个清华毕业的,不首先自我介绍是清华的,反而先自我介绍是北京某大学毕业的,非要等别人问到北京哪所大学,然后再扭扭捏捏地说是“清华的”,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