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西河微步-让我感动的一个民科数学家 -- 老马丁
说陆家羲是民科数学家,其实不过分。虽然他和大部分高中学历的民科数学家不同,好歹是本科毕业的。但陆家羲既不是科班出身(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也不是从事数学教学科研研究(他教授高中物理),连个圈外人都不算。但是,下面小介的陆家羲的故事再次证明一点: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的庙堂之高还是在内蒙古包头的江湖之远,搞数学就需要天分,和勤奋。
陆家羲的第一个成就是独立攻克了柯克曼问题(no idea是什么问题,但是显然是个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但是由于发文和文革的耽误,公布研究结果迟到18年,国外研究者在他攻克该问题后7年才发表(据此可以判断柯克曼问题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让我最为钦佩的是,陆家羲抱怨一阵命苦点背,也就算了,接着投入斯坦纳系列大集问题的研究(这显然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那时是1979年,文革刚结束,他承担教学任务,家里还有小孩子,身处北疆,只能晚上拼命了。
4年后陆家羲完成了他的第二个成就:他攻克了斯坦纳系列大集问题。他投出一篇相关研究,并发表在1984年的某期《数学学报》上。这是这位中学物理老师一生唯一一篇在国内发表的研究,不过他没有看到。9个月前陆家羲就积劳成疾去世了,享年48岁。
4年后的1987年,陆家羲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科研成果的最高奖励(没有之一)。陆家羲这个名字和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陈景润,邹承鲁梁思成等历届一等奖获得者并立。他的获奖单位,内蒙古包头第九中学,在一片985,211高校和中科院各所里,显得异常突兀。
-----------
对不起,匆匆写就,这么感人的故事给我写的干巴巴的。大家去google一下陆家羲老师的故事吧。最后说几点感想。
今天这个时代,理论上而言陆家羲的遭遇应该不会复制了。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民间,草根里,不知藏有多少有天赋的人。可惜,我的感觉是很多人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天赋,甚至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天赋,就在纷繁杂乱中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轨迹。不过我还是看到,有些人在不顾一切去全力追求自己的想法。从这一点而言,我佩服那些锲而不舍的民科数学家们。有人说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赢取外国人设立的解破难题和猜想的各种大奖,其实是赌徒。那么,思考一下为什么外国人这么热衷设立这些大奖,这比扁民科更重要,更有益。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民科群体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但我觉得我们是个人口众多的民族,现在底子也渐渐厚实起来,十几亿人担负几十万这种“愚顽不惑”的民科、梦想家,还是担负得起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民族,应该在自己内部保留多种可能性,应该有容错度。
一个真正牛B的论坛也该如此。
1961年冬,他把这一成果写成论文《寇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到中国数学研究所。可一年过去了,收到的复信是让他自行校对核实论文。1963年,他把修改后的论文投寄《数学通报》。又过了一年,复信说:建议另投其他刊物。他又改写成《平衡不完全区组可分解不完全区组的构造方法》,于1965年改投《数学学报》。又过了近一年,收到复信:没有价值。接着,“文革”开始了,这个工作只好搁浅。1978年前后,他又先后寄出四篇论文,依然没有回音。此时,无情的打击又降临了,“寇克曼问题”已被两个意大利数学家解决了,他们发表论文的时间是1971年,比他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晚十年,然而他们却在世界“夺魁”了。这不仅对陆家羲个人,而且对我国数学界在世界中的地位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而对陆家羲这一成果的肯定却是在他逝世四年之后,1987年,我国的组合数学专家们评审后认定:陆家羲的论文宣告了“寇克曼问题”的首次解决。
我听着这名字这么耳熟,可就不知道是谁。Google一下,就一下子想起来了。
对了,顺便说一句,物理出身的人,一般数学都不错。你看看数量经济研究生招生的,如果偏重计算方向的,都要求数学和物理出身。
其实中国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传统上儒家的管理者对那些不合规矩的事情是很严厉的,但实际上并不会对相关的人真地赶尽杀绝。
我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少年犯”的电影,当时我理解不了为什么对这些犯过罪的人要那么宽容,甚至还有比一般人多一点的照顾,说实在的我是很有点心里谔谔的。
其实这种做法是真正社会代价最小的做法,而我是沉迷于宣传说教但不能理解的糊涂蛋。
有些人在修,有人则对着正果发酸.
好奇心说白了就是动力
有了动力就不缺勤奋,说白了就是不给钱也干的精神
有了勤奋就不缺知识
又称“女生散步”问题,题目简单又有趣味:
一位女教师每天带领好班上的15名女生去散步,他把这些女生按3人一组分成5组,问能不能作出一个连续散步7天的分组计划,使得任意两个女生曾被分到一组且仅被分到一组,也就是说,随便从15人中挑出 2人,她俩在一周所分成的35个小组里必在一组中见过一面,且仅见一面.
单单这个题的解答不困难,有好几组不同的答案。每个符合条件的答案被称为“斯坦纳三元系”。而将15改为其他自然数,可以将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形,解答也成为“斯坦纳三元系”。
陆先生的工作就是围绕一般情形下的“斯坦纳三元系”展开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0040.html?fromTaglist
第二个成果也难以得到承认和公诸于世。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XYS的一般被接受的民科定义,称陆家羲这样的数学家为民科显然是对他的大不敬。
所谓一般被称为民科的类型,大抵说,是处于科学共同体之外的,既没有受过其所关注的领域的足够专业训练也没有通过自学取得其所关注的领域的足够的知识的,拒绝使用科学共同体用通用和公认的科学研究规范和科学语言的,(拒绝承认前人所作出的已经被有效验证的结论,)并且自以为做出巨大而无比正确的成果而往往偏执的认为自己的成果不能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是因为某种压制或曰迫害。
实际上,陆家羲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像陆家羲这样的严肃学者,这样的人多多益善,他们是不是有PhD是不是靠做科研吃饭是不是受雇于科研或者高等教育机构并不重要,只要他们拥有适当的知识,遵循一般科学研究的规范,使用通用的科学术语,成果经过正常渠道通过同行评议发表(或至少经过修订可以达到此标准)。(实际上,似乎大体可以说,遵循以上几条的研究者,即可称为科学共同体之一员,与他的雇主是谁无关)。
而一般被称为民科的类型,越少越好。
花并推之。
这大概属于分类学范畴的问题了,而一旦牵涉到分类学,即使在自然科学内部,比如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对某些动植物,在属种上的分类专家们也常常莫衷一是;更遑论这种社会行为方面的分类了。
因此,民科这一概念并无公认的、严格的定义。
另外,对人类行为进行严格定义,恐怕根本就是 mission impossible。就拿您给出的这个民科的定义来说吧 -- 您对民科的定义,使用的是特征描述的归类方法,从您最后说的“陆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可知,您给出的那一系列特征,彼此之间的关系是or,不是and. 那么好,您凭什么就下了“陆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这样一个结论呢?为什么我就不能说他“对其所关注的领域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和足够的知识”呢?
你可能会说,现已公认陆攻克了两大数学难题,单凭这两桩事实,已足以证明他对其所关注的领域具备了足够的训练和知识。
可惜,这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辩驳。关键问题不是在他的成就和才华获得公认之后我们是否认为他是民科,关键问题是在其获得承认之前。
是否接受过足够的专业训练、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除掉少数领域内被公认的专家、大牛,你可以比较放心地给出一个肯定的判断之外,对那些尚未成名的人,你说他具备了、所以不是民科,但别人也可以说他不具备、就是民科。很多情况根本就是莫衷一是的。
老马丁的主贴和我的跟贴,目的就在于面对这种莫衷一是的情况,社会和学界应持一种什么心态。
请问,一个科班出身、在学术界被认定是接受过足够的专业训练并拥有专业知识的人,被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搁置、忽视的概率有多大?六十年代的中国也许没有民科这个词汇,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未必没有这个概念、这个mentality. 老马丁主贴的意思、我这个跟贴的意思,就在于希望我们国家和社会能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在牢牢握住主流思维的同时,对那些奇端异说多一点包容。
并没有一个叫做
是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名字被写错了?
这类文章本身应该寄给学报,而不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