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曾经认真地分析过一个领跑的产品。对人才,对管理,国内绝对差不了什么。最核心的还是对需求的把握,或者换句话说,叫需求的创造,或者更进一步--规则的制订。这个要实实在在的基本功。Ls最后一句话里面的随便那里强了,升级不升级也就是个包装整合的东东罢了。
基本没有产业化的前景和价值,绝大多数都达不到中试水平。很多只是翻译和抄袭外国概念,甚至连抄袭都抄错了。
才经常用。
打下手的例子也很多。学霸基本出自各学科的两院院士和各单位首席科学家范围内。
把民营企业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让他熟悉这个体系的运作
然后再逐渐培养
中国只要把现在美日的先进技术能模仿来做,普及一些企业,就足以再发展翻一翻。
美国才是遇到了基础研究不足的瓶颈。
您這麼說對我們國家很多高水準的科學工作者很不公平。國內基礎研究的水準,如果從平均值來說,的確不高。但那是因為國內高校數目太多,但是許多單位根本缺乏學術研究的能力,甚至還達不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這個你要怪,就要怪教育部,university和collage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國內同樣有很不錯的研究單位,這裡的研究人員態度嚴謹,紮實肯幹,他們的水準在國際上早就獲得肯定。
基礎科學研究不能看投入產出比,關鍵是看是否建立了具有公信的scientific community。有那麼一群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人,他們水準相當,可以相互合作、討論和評價彼此的工作.看一個國家科研水平,主要就是看這群人基數是否足夠,研究方向是否自由,合作是否充分。比較十年前,我們國家在許多領域都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community,比如光電子,材料,生物醫學領域等。儘管國家的確還有導向性的政策,但是多樣性,前瞻性的研究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了。
如果說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有問題,這個板子不應打在研究者這邊,畢竟研究者的主要責任是研究而不是創業;當下法制不全,誠信不足,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社會風氣浮躁,恐怕這些才是主要原因。
還有一點,如果這的確是您觀察之後得到的結論,您是否應當考慮update一下自己的環境,去了解和接觸一下那些真正在做事的研究者。
重複了
不过我喜欢后者。
产业升级的贡献问题。不是单纯评价基础研究水平。当然我们有一些基础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不错的,但是与产业化无关。就像你提到的“光電子,材料,生物醫學”等等行业,的确有进步,而且有的已经紧跟第一流团队。
我以前的一个熟人就是搞光电子的,并且在国内算得上牛人,但是其成果从未产业化过,都是到成果鉴定和评奖为止。最后他自己搞一个公司来推广,邀请我帮忙做些管理顾问工作。我才发现他的所谓获奖的重大成果也就是样机水平,离中式水平都还差得远,更不用说批量生产,至少还有80%工作要补做:主要测试流程,工艺设计和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等等都没有考虑。
当然这是我们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但是中国科学家如果不改掉这种为鉴定和拿奖做研究的毛病,将越来越没有出路。
孟山都为什么能搞掂中国的制种业?不是他的基础研究水平比我们高很多,而是他们研究的目标很明确:产业化。
我们各级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获奖,然后评教授,长江学者,院士。至于农民花高价买洋种子与我何干?
数学家是把一本书说成一句话。
倒不是他们面对洋种子不作为。
而是作为了,看不出结果,就没有回报。
育种的事情,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在此之前,是没有回报的。
大家现在都想摘桃子,谁还管基础的积累。尤其当头的。
陈章良成功模式最值得效仿山寨,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学科还有什么前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