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厂长的故事 -- wqnsihs
资本天然就应该是工人的?市场就天然应该是工人的?
在改变的过程中,当然会有人浑水摸鱼,但是那是方法问题,不是应不应该改变的问题,这个改变是把大多数人的日子变好的了,那它就是应该的.
主席教育出来的工人阶级太好了。
俺倒不是说反话。。。没有当年的主人翁教育,哪里会有中国这么听话的工人。
恩,多谢Mang总回复,呵呵。
那从您对做大做强国家队,给国家提供骨架安全支撑的一贯观点来看,这个体制问题是有解决的或者至少抑制的办法的吧?如果没有,上述目标岂不是空中楼阁?
“神仙”这词是相对农民而已。“纺织工一天要走几十里路”, 这很苦么? 大干水利的时候,我母亲怀孕时都是几十公里外去工地挑土,为了工分,每个劳力必须干,干农活倒不说了,问题干了几十年农活,总是活在粮食不足的深深恐惧中。交了公粮,剩余的已经不多。哪怕“一天要走几十里路纺织工”在农民眼里恐怕都是羡慕的神仙职业了。双职工这个词对农民多有杀伤力。所以九十年代的时候,虽然那时候在下岗,我父母还是费尽力气弄了个非农户口。
让工人和农民交换一下,看他们愿意不愿意。就知道谁苦了。
工人农民都是被统治的社会底层,不对立,不用再对比了。
这儿是抒发感情的地方,而不是说道理的地方.
其他的做不了,帮着采购啊,安排技术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做做的。70多背井离乡出去看大门的老头还到处都是呢。我觉得,只要张厂长“壮心未已”,就一定能在职场上有所收获~~~
关键是机遇,机遇很重要~~~
目前精英淘汰导致的后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没戏。
当务之急不是反腐败,而是防止精英淘汰和逐级博弈
目前的问题在政治上,而不在技术上,经济上;在当位者的私心上,而不在企业本身。
那个时候,佐丹奴等民营制衣业已经慢慢的在起来了。并不是国企和民企当年就是水火不容~~~其实我觉得忙总写这些的原因,也是在想,或许当年我们还有更好的路要走。。。而事实上,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当年有更好的路走,虽然我们已经走到不错了。
而今回顾那段日子,有助于我们看清现在,从而未来避免类似问题。
是发领粮券吃饭,流民住城市体育中心。另外还要配一个故事,MD经济侵略封锁造成的等等。TG和ZF的军事动员能力=经济动员能力=政治动员能力。搞砸了买单的总是百姓,口袋里多俩个子就胡来,要救火了才找精英。随便捡个TG组织部管的单位看看,都能证明,这就是小模型。小模型聚合大系统。
不过能力还是会一次次提高的,再来一次,至少不会一刀切,会出台执行细则,会做过程管理了。
局部不乐观。不拖垮MD大个子,受苦没个完,这不,奇怪的家伙又来了外链出处
Mang总的老帖子呢,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很震撼,到底是有前线作战经验的人物呀,您的帖子每一个都读过,以后劳烦继续写,也算是给很多我这样的还没出炉的小青年一个学习的机会和渠道。
O(∩_∩)O谢谢!
这个说法在东北是否受到广泛认可?
一直觉得这个说法逻辑上很诡异...
我只指出一个事实:朱镕基的改革,搞得是“被牺牲你们工人去,日子变好我们官僚和资本来”,这里是阵磊森严的双方,而不是什么“必须有一部分人做出牺牲”,搞得老朱是那“一部分人”的政委似的。朱镕基的改革,就是一个路线问题,根子就在政治局,而不是什么下面人浑水摸鱼的问题或者方法的问题。
至于说改革前农民的苦日子,这里有一个重要差别,农民虽然承受了“剪刀差”,但是在参军、受教育、进城做工和医疗保健方面是得到了补偿的,生活是改善了的,所以当时农民是有盼头的,是拥护共产党毛主席的。而朱镕基搞的那些,下岗工人在这些方面有补偿吗?生活有改善吗?
这里不能轻易地用“大多数改善”来无视那些“少数”的生活严重恶化。而且,用某些指标来衡量,例如人均寿命增长速度,“大多数”有没有改善还不好说呢。
还不干:你说你是长子,谁是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