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 fisherx
香港有作者伍迪希2005年写了一篇文章:<<毛泽东的教育奇谋>>,链接如下:
该文对主席、文革及中国改开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印度发展进行了比较和论述,其论点与主流“精英”的论点有些不同,见解独到,值得深思
历史资料亦显示毛泽东在发动文革前,对当时教育体制提出很大批评,认为缺乏实践,学校又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亦不满大跃进后国家发展侧重城市,忽视农村。所以文革期间毛便推动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业政策侧重内陆(大三线),提高农村医疗水平(赤脚医生)。取消专科中学,大力提升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入学率达80%至90%,及到后来,甚至大学停招四年,至1970年才重新招生,招生又只招“工农兵”等激进政策。
许多人批评毛破坏教育,大学教育成文革“重灾区”,其实中国当时大学生人数并不多,1965年在校大学生为67.9万(表二),大大低于现今的约一千万。而文革十年期间,因毛的政策,一共只招收了约一百万大学生。以当时中国极需人才发展国家的情况看来,毛的政策确实拖慢了当时中国发展,有人归因于毛对知识分子的讨厌。但这又难以解释毛为何大力发展小学及中学普及教育。
比较印度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印度独立后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至高等教育,1965年高校生为中国2倍多(表二)(若考虑两国人口比例,则近4倍),毛在文革期间把中国少得可怜的知识分子精英下放农村,大学停办后再招收一些都是当时水平较差的工农兵,文革十年导致混乱倒退。照道理印度社会发展不应比中国差,但现况、前景都显示中国比印度好许多,原因何在?
在未推行普及基础教育,国家文盲充斥下推行开放改革,不单只无法令中国顺利全面演变成商品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更可能把国家推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国时期,忽视基础教育,小学入学率低至20%,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这便是民国政府在当时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一生醉心“矛盾”,相信“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理性、有序、发展的中国所必须具备的全民普及教育基础及平民阶层子女大量涌入官僚系统就在疯狂、混乱、停滞的文革中诞生、固定下来。
比对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起步条件接近,但今日社会状况、前景,尤其是中下层处境便大不相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以流血革命换来解放,诞生了一个和旧上层社会毫无关连的统治核心,能带领国家真正走向独立强国之路的政策得以落实,旧统治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集团无法左右;另一方面,因为在毛晚年,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为毛泽东心中理想的中国不明不白地付出了灾难性的代价。对他们来说,文革完全是无妄之灾。毕竟人总是人,官僚精英阶层在位日久,自然有维持自身利益的惯性。但偏遇到熟读历史的毛泽东,四弟妹及妻子杨开慧,全为革命牺牲,儿子朝鲜战争中为国捐躯。故为着达成心中的理想便视整个统治阶层,身边共事多年的同袍为革命工具,视他们的灾难如无物,听来十分冷酷。
毛泽东认为需要切换整个官僚阶层来实现心中社会主义中国目标,便毫不留情,看来一点都不念旧。但想想长征时红军从八万多人到后来剩下数千,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数百万士兵捐躯,都来源自农村。毛其实并没有忘记,并无背弃以鲜血为中国争取到独立自主、打下社会主义江山的农民子弟兵。
可惜大环境变了,民族危亡和民族复兴所施加的外部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般人能够忍受的程度也大不同了。
毛泽东认为需要切换整个官僚阶层来实现心中社会主义中国目标,便毫不留情,看来一点都不念旧。但想想长征时红军从八万多人到后来剩下数千,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数百万士兵捐躯,都来源自农村。毛其实并没有忘记,并无背弃以鲜血为中国争取到独立自主、打下社会主义江山的农民子弟兵。
现在其实也继承了这点,只不过手法比较隐蔽,就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之类的,还有用工试用等。
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毕业后还在师范附小当过2年主事。期间一直工人夜学(相当于夜校)当老师,所以他最了解劳苦大众的需求。
被当做种子洒向中国大地的那些人固然可以埋怨这一系列政策对他们自身利益的剥夺。但对大部分后来者,受益者来说,还“客观”的评论什么“激烈”,未免有点太得了便宜卖乖了。
知青很多时候是被当作纯劳动力来使唤的。倒是一些“臭老九”被发配倒是客观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千百万知青的劳动就被你嘴皮子一张就抹掉了。
但事实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农村地区普及教育的,他们是作为劳动力垦荒种田的。知青回乡的另一个目的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总之,大部分知青不是到农村去教书的。详见毛zedong《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另外,如果你自认为了解知青史,请上干货,一嘴皮子这种话谁都会说。
知青。
顺便说一下,老娘下乡九年,当了七年代课老师。
家里至今还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用来对照检查医生的处方!
我就不送了
别以为乡下就跟城市两重天,原来旧体制下,乡村的识字率也并不低。而且旧社会那种读书人比天高的意识,就是读书最大的动力。
另外民国的教育发展和抗日时期东北和西南的救亡图存对教育发展也是莫大助益。
现在我感觉很有一些崇拜毛的,发现一条口号,一条政策就如获至宝。现代社会没有一条锦囊妙计包打天下的好事,就是原来都没有。好政策到下面走形的例子不少,好心办坏事的更多。
我爸当知青时就在农村教书。劳动力差,一手字倒是不错,所以派去教书了,几乎没怎么下过地……
听长辈们聊,知青们干活似乎一般不怎地,调皮的也不少,但是因为有文化,又都是孩子,即是经常偷偷菜,社员们还是挺照顾他们的。顺手教教文化、教教识字什么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有的,大队需要个文化活的时候也经常顶上,不一定要真正当老师,特别是那些住在社员家(不在知青点的,知青点里的和社员交流相对较少)。
总是,队里有文化人和没文化人,对基础教育普及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了嘛,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社员让孩子们去上学。
不过村小的情况能详细说说么,是下到村一级教书么?那时候农村地区高中毕业以后到村、镇上的小学教书应该也很普遍吧,我老爹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