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 阿康

共:💬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记得很多地方提到,1932年汪精卫要张学良抵抗,被张学良拒绝之事。

首先我要说的是,1932年8月初汪张发生争执时,日军并没有主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此时要打,那就是反攻。其次,与此有关的是发生在1933年初的热河长城抗战,这场汪张之争,影响了热河的军事布防。至於孰是孰非,现在愿意替汪讲话的人可能不多,好在这里有不少熟悉汪精卫生平的人,正好可以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从九一八开始时候的“既不抵抗,也不交涉”,到1932年128开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汪精卫提出的。而张学良的主张至少在1932年初锦州失守以前一直是要求“对日宣战”,“全国抗战”。

我以为,如果中华民国政府是一个真正军令,政令统一的政府,那么汪精卫的主张是对的,抵抗得力,才有交涉的条件。汪精卫指责张学良军阀习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但是在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却变成了“交涉没有诚意,抵抗没有决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当时中华民国并不那么统一的军令,政令,以及各地方实力派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互相推委,怀疑的局面。韩复渠在七七抗战以后,还说,我怎么知道他老蒋什么时候和日本人妥协,拿我的军队,和日本人拼光了,然后你又同日本讲和,那我不是冤大头。1933年,难说当时的各个军头没有这种想法。而地方实力派在地盘没有真正被日军占领之前,一般又不愿意其它系统的军队进入自己的地盘。 如果强行进入,搞不好,抗日不成,先酿成内战。 这种情况直到1937年 29路军守卫的华北还是如此。

汪,张之争的背景是日军威胁热河,中国军队准备要布置防守,但是热河的汤玉麟并不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也是独霸一方已久的军阀,和日本人,国内的粤系等也暗中有往来。汤不愿意张学良的嫡系部队进入热河。处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很麻烦的,张和蒋两人对此事如何处理,如何让其他军队能够妥善的进入热河布防,而不激出“兵变”或“内战”,一直在进行密商,

蒋介石与张学良曾就调兵入热,撤换汤玉麟,反复进行电商。蒋介石提出由张学良调动五个旅兵力集中热边,解决汤玉麟的计划。1932年7月7日,蒋介石在电报中提出;“此事既决行,则务须从速,先派三旅用夜间动作,到热河附近,使倭 (日本)与汤皆不及防,一俟我军接近热河,再调汤至察省,则汤必遵令,倭亦无法。”同月23日,蒋介石再次发电,要张群转告张学良:“请汉兄迅照预定计划解决热河,以安北局。”

张学良以事关重大,犹疑未决,向东北军元老张作相征询意见。张作相与汤玉麟有很深的历史关系,深知汤不会接受命令,不同意蒋,张的驱汤计划。汤玉麟获悉蒋、张有逐其出热河的图谋,大为愤慨,表示坚决反对,并准备倒向伪满。后来在张作相的劝告下作罢,但仍在北平与沈阳之间“心怀携贰,摇摆不定”。

这就是下面蒋的日记里面提到的“出兵热河计划之实情”。 而汪精卫对军队系统内部的这些过节自然不怎么明了,而汪与张本有宿怨,致使本可以协商解决的事情,却搞得政坛顿起风波。而汪要与张同时下台,实属义气用事。

事情发生以后,蒋介石一九三二八月十日之日记,『今思汪兆铭、张学良二人之言行,皆为私而不顾大局,令人愤慨,汪尤不如张也。惟徒愤无益,须勉强支持,为国相忍,决令张辞职,嘱其顾全大局,而以另组北平军事委员会,嘱张推举人选报核,对汪则嘱唐有壬转告北方及出兵热河计画之实情。如鱼(六)日能略加忍耐,不发表攻击电文,则出兵之计可成;今竟激成北方将领之怨愤,而使此计画中阻,未审汪氏能自悔卤莽否也?呜呼!汪氏终非可共谋国是之人耳!』

国民政府准张辞职,挽留汪,但是宋哲元,万福麟,商震等二十九路军,东北军,晋军共57名北方将领联名挽留张学良。 于是张学良仍然留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下面是汪,张各自向对方和媒体的电报和讲话, 可以仔细看看双方的说词。

外链出处

下面是摘自《汪精卫评传》的汪,张之争的经过

[size=2]

   汪精卫上台后曾想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口号,给自己涂上一些抗日

的色彩,作?D点抵抗的姿态。一九三二年三月,刚当上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指令陈公博、

李济深去北平,劝说张学良在山海关外向日军反攻,以策应上海抗战。但张学良答称他

道循:‘巩固后方,推进前方,保卫地方,拥护中央”的方针,不肯出兵。上海停战之

后,热河吃紧,国联调查团来中国,日寇制造伪国等一系列棘手的外交问题要由汪精卫

负责处理。他既要讨好国联调查团,又不敢迁怒于日本,既想逃避国人对他的谴责,还

得按国民党中央制定的对日妥协方针行事。为此,汪精卫偕同顾维钧、罗文干、宋子

文,一次又一次地上庐山与蒋相商,然后再去北平征求张学良的意见。

  汪精卫不甘心处处做矮人,想增加一点身价。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九日汪精卫到北

平,曾与张学良相商,请张能整理华北政务,出兵东北,张答,须委员长亲自下令。汪

再想与其相商,张称病进入医院,汪精卫在平住了四天,张一直对他怠慢。六月二十二

日,汪精卫经过济南,劝韩复渠出兵抗日。韩受张学良节制,未得张的允许不敢应允。

汪回到南京后为指挥棒不灵而十分苦恼。此时蒋介石催促军费,汪精卫飞沪晤宋子文,

也不顺利。七月,热河告急的电报接连送到南京。汪精卫连续召开谈话会议,但拿不出

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只好至电张学良,指示出兵抵抗。但汪所见到的仍然是告急的

电报,而不见张学良的抗敌措施。于是,汪情卫便以行政院长的名义于七月二十二日发

表通电:“…,国难日深,凡我军政长官,应督饬所属,从今努力,共谋捍卫”意在压

张学良进兵热河,发电同时军事参议院的参议们拟具了抵御日本侵略的计划。

  消息传到北平,张学良立即召开华北治安会议,又开北平政务会议,张群代表蒋介

石参加了会议。七月三十一日,北平政务委员会发表宣言称:“本大会认为,长期御

侮,应以改善内政为根本之图。……至军事负责人员,在此国难期中,整理军政,贵无

旁贷,所有恢复失地,巩固国防诸端,自为全国军人之专责,而华北军人负责尤重,更

应遵照中央命令,同心协力,共谋捍卫,精诚团结,生死相依,以身许国,义无反顾。

此次本大会全体委员倾诚会商之结果,决定按照上列两项方针,切实施行。”此电驳斥

了汪精卫二十二日的通电内容,暗示汪无权指挥华北军事。

  

  汪见此电气愤不已,希望蒋介石回南京会商。但蒋介石既不返宁,又不让汪上庐

山。汪精卫主张惩罚张学良,蒋默不表态。汪认为这是蒋,张在表演双簧,给自己难

看。于是,汪精卫于八月五日晚偕曾仲鸣、陈碧君、唐有壬赴沪。六日晨,汪访晤宋子

文请他回南京主持行政院工作。当天,汉精卫分别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

府主席林森、行政院各部长、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等发了五

份电报,提出辞职。其中给张学良的电报措词严厉,斥责张屡次丧地失土,拥兵不前,

违抗反攻命令,控诉他只知向中央要巨款,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而不为国家出力的罪

责,要求张学良“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

  汪精卫的五份电报一发出,南京政海顿起波涛。张学良被汪精卫一顿臭骂,火冒三

丈,又是开会,又是通电,发泄他的满腹牢骚,声称准备交待工作,辞职下野。国民党

中央破例于八月七日下午三时召开第三十二次中央临时常会,决定通电挽留汪精卫,派

居正、何应钦赴上海劝汪留职。林森也从庐山赶到上海劝慰。蒋介石向汪致电称:“吾

二人既均以共赴国难而来,现在无论有何困难,必须共负仔肩,勉渡难关,不可于国难

益加严重之际,遽萌退志,务请即日返京,照常主持党务”。一时之间,庐山、南京、

上海、北平,使者往来如梭;张学良八日电汪,请求辞职。江立即电国民党中央称:

“今者张主任既称已电中央罢免本职,选员接替,切望中央即允其所请,以为打破军人

割据之发韧;同时并望中央允兆铭之请,罢免行政院长之职”。他又向记者发麦谈话,

申诉坚决辞职的原因,称:“国难日亟.而内部不统一如故。言军事则各自为政,无法

指挥,财政则各省截流,仰屋兴叹。今热河告急,平津危殆,张汉卿拥兵不前,民族沦

亡,指日可待,故救国唯有去军阀,统一内政”。建议由何应钦或者朱培德接替张学良

的职务,蔡元培或于右任接替自己的职务。随后汪即避入德国医院,拒绝任何人的访

晤。宋子文无奈,于八月九日中午领衔通电,宣布行政院各部长总辞职。

  张学良不知所措,等待蒋介石定夺。此时蒋介石离不开汪,但又要按自己的旨意行

事;蒋又不能抛弃张,但也要张听命于己,于是他便施连环计:留住汪以牵制张,留住

张以限制汪。于是他首先设法留住汪。八月中讯转向汪“诚恳”表示,希汪继续负政治

责任,汪如坚持辞职,则与其共进退,并称同意张学良辞职。汪见此情,同意先回南

京,八月十六日汪从上海返宁。

  蒋介石通过蒋伯城试探张学良所能接受的处置办法。十六日,何应钦主持第五十六

次行政院会议,称奉军事委员会之命,准张学良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十七日,由汪

精卫主持召开第一二三次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撤销北平绥靖公署,改设军委会北平分

会,张学良以中央军委会委员的身份留在北平。会后汪上庐山晤蒋,表示可留任中央政

治会议常委职,坚辞行政院长职,中央不准。最后决定汪、张的遗留问题待国民党四届

三中全会解决。八月十九日,南京政府正式发布命令,任命了北平军分会委员,由蒋介

石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八月二十日蒋汪由庐山分手,汪返宁,蒋赴武汉。

  汪精卫到南京后召开中央谈话会,他提议由宋子文暂代行政院长。由于张学良坚持

辞职,华北五十七名将领名通电,表示要与张共进退,经各方调解张学良取消了避入颐

和园,不再过问政治的计划。八月二十五日,国民党中央常会正式作出决定由宋子文代

理行政院长。

  酿成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蒋介石。张学良从东北易职以后,一直听命于国民党中

央。东北丧失,退入关内,他误认为只有依靠蒋记中央才能反攻复土,因此对蒋介石唯

命是从;蒋介石对张学良表面看来多方关怀,但因张重兵在握,又有反攻复土之心,恐

难以驾驭,有碍于推行他的对日妥协政策,所以一直在计议把东北军的指挥权抓到手。

蒋介石一手制造了汪张矛盾,又顺风使舵:借汪之力压张交出部分兵权,又借张之口给

汪以难堪,控其锋芒。他两边作好人:允张辞职,结汪出了一口气;张同意改组东北

军,由蒋介石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标志东北军巳开始由蒋介石直接指挥。可是蒋介

石又将华北军队的主持权交给了张学良,让他代行委员长的职权,使张感恩于他;蒋介

石给汪很大面子,使汪感到蒋介石确实离不开他,但又对蒋介石明显袒护张学良的作法

极为不满。为了观察蒋介石是否有诚意继续与他合作,汪于九月初躲进上海医院,又进

莫干山,行踪诡秘,让蒋介石的人找不到他。汪称病重,须出国疗养,向中央请假三个

月,坚持辞职。汪精卫的意图在于压蒋放弃对他的控制。可是蒋介石虽然仍要利用他,

又不肯给他更大的权力,于是决定,不同意汪辞职,只给假三个月出国体养。这样,汪

精卫便于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去德国。  

[/size]

还有张学良的“一面之词”:

[size=2]

热河失陷和我之去职

  热河本为我方接济东北义勇军唯一之陆地路线。自东北沦陷以后,各地义勇军之活

动,使日方深为困扰。国联调查团之李顿爵士,曾深为注意这一问题,认为此乃真正中

国民意,不承认满洲国的表现。说到热河问题,我也甚为感慨,汤玉麟乃我父亲的旧

部,亦系我之长辈,其为人粗野贪昏,我执政东北,即谋将其调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一)屡次失职,方欲将其调动,每因有他事发生,致以迟延;(二)他为我的父执

之辈,我得设法给他筹划一个下台的体面;(三)必须顾虑到他不服从,准备使用武

力。致使他久祸热河地方,在这一点上,我实觉对热河的父老,深为咎歉。迨至九一八

之后,汤之态度,更形暧昧,我决心将其撤换,但必须顾及到投鼠忌器,得布置周密。

拟派商启予进入热河,取而代之。彼时,孙哲生(科)的代表何遂,在汤处大事活动,

希图拉拢汤之武力,而为汤撑腰。汤还为何发表一个有名无实的军长名义,互相表里。

致商启予入热之议未得实行。有一度热河情况吃紧,汤派其秘书长谈国恒来平求助。我

乃利用此机会,设法将其调动。曾在北平政务会议席上,公推李石曾先生赴京说明热河

紧急情形,向政府请求款项。不意,汪院长兆铭(精卫),大发雷霆,通电促我下野,

致使热河问题,整个停顿。

  迨至日本向阜新开始进军,汤既不布防,将其军队皆集结于古北口,承德间,暗中

表示,不许我军通过承德。我当时若以武力解决汤玉麟,是不成问题的,但如不幸同他

发生冲突,或如汤投向伪满,不但有利于日本方面,而外患如斯,自相操戈,诚饴笑中

外,我心中的隐情,不能对外人道及。但又不能坐视日军长驱直入,遂令万福麟军出喜

峰口,避过承德,转道由平泉向凌源布防,给养补充,皆由此一路线补给,发生许多困

难迟滞。奉军布防尚未完成,日军来攻,情况紧急求援。我遂令宋哲元军进援,但仍由

喜峰口行进,致宋明轩及其部下曾对我发生误会,谓为何不由承德行进,而侧敌走此崎

岖路线,我不得已秘向宋明轩说明内中隐情,请其切勿公开,明轩深体我之苦衷,立即

向喜峰口进援,但其部属始终仍多愤愤不平。

  方热河吃紧之际,中央已看明汤玉麟的态度。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曾会同我亲至承

德,希望促汤觉悟。汤虽口中承诺布防,但始终未向前调动一兵一卒。迨至奉军危旋,

请求张辅枕(作相)墨*从军,我思以旧日的老关系,张辅枕或可对汤有所周旋。但张

进至古北口,汤以前方紧急,阻其前往,致张未能到达承德,不二日而承德已失陷矣。

(按:日军以一百余士兵,战车十一辆,于三月四日从容进入承德。热河省主席汤玉麟

失踪。)

[/siz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张学良最恨的人就是汪精卫

张学良曾经说过蒋介石身边有汪精卫这样的人,好不了。

家园 你你还别说,小张被老蒋关起来以后,汪还去看他呢,两人还很客气

老蒋也不放心他俩在一起,还派个人跟着。

家园 Re:【原创】关于1933年的汪张之争

刺杀汪精卫事件时,张学良就在场,站在汪精卫后面等着蒋介石一起照相。张学良在描述此事件时颇有那么一点看笑话的意思。

家园 小张那次救了老汪一命

刺客开枪,一片混乱,张继跑上去抱住刺客,刺客摔开,继续开枪,接着小张冲上去,打掉刺客的枪。后来人家问他为什么救汪,小张说,第一反应而已,没有想那么多

不过他俩在“政见”上确实是一直顶着对头的,34年小张回国以后,老蒋亲自带着小张去拜访老汪,以调解他俩的关系。

家园 【资料】汪给张的通电

溯兄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至三千万人民,数十万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赖第十九路及第五路军奋死抵御,为我民族争生存,为我国家争人格,此本非常之事,非所望于兄,然亦冀兄之激发天良,有以自见。乃因循经年,未有建树,而寇氛益肆。热河告急,中央军队,方事剿匪,溽暑作战,**艰苦,然为安定内地,巩固后防计,义无可辞。此外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区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凡属族类,皆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当日第十九路及第五路军,作战淞沪,实本斯意,岂有他求,既战事既酣,在中央故悉所敝赋以供前方,而人民更裹粮景从,以助士气。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籍抵抗之名;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捍御外侮以来,所责与财部者,即筹五百万,至少先交二百万,所责于铁部者,即筹三百万。昨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行政院矣。当此民穷财尽之际,中央财政竭蹶万分,亦有耳目,兄岂不知?乃必以此相要挟,不解是何居心?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未实行抵抗之前,弟亦断不忍为此挥霍。弟诚无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一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则关内之中国幸甚!惟兄*之,汪兆铭鱼。

家园 【文摘】胡适对此事的反应

在1932年8月,当时主持华北军政的张学良,正与行政院长汪精卫起了绝大的冲突。

  “九一八”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形成了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军事,汪精卫任行政院长主行政外交的格局。吸取了“九一八”不抵抗不交涉的教训,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交涉的经验,这一次蒋汪合作形成了对日本的侵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共识。用汪精卫的话说就是: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同时进行。军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领土,不丧主权。在最低限度之下不退让,最低限度之上不唱高调,这便是我们共赴国难的方法。”

  这个方针得到了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支持。当时的汪精卫,并不象后来那样消极悲观,一味妥协,而是颇思积极抵抗,很想有一番作为。

  日本军阀成立满洲国后,也将热河划入满洲国领域。于是热河防守便成为反抗侵略的焦点。而且热河也关系着30万东北义勇军的军援运输生命线,一旦有失,东北义勇军势难持久。

  汪精卫防守热河的计划,可用四个字概括:增兵换将。增兵方面,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就已经决定进兵热河,计划将山西的驻军如宋哲元、庞炳勋、孙殿英各部,开往热河张学良的地盘,然而却遭到了张学良强烈反对。汪精卫于这年6月亲赴北平,告诉张学良:“日本调兵到东北,我们也应当调兵去抵抗。固然军队的系统可以变动,而调兵热河的计划不能变更。”

  然而汪精卫无法说动张学良。张学良方面,显然是对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有所顾忌。汤玉麟乃张学良之父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出自绿林,贪财害民,久为人痛恨。丁文江曾问张学良汤玉麟的问题,张说现在没有办法。如果用武力解决,汤玉麟马上就会并入满洲国。

  于是汪精卫遂生换将之念,欲驱除张学良,但手头无钱无枪,终究一筹莫展。他屡次发电指示张学良出兵抵抗,而张学良回以粮饷俱无保障,甚至在电文中暗示汪精卫无权指挥华北军事。汪愤怒不已,使出被胡适称为“很失政府体统”的一招?D?D以自己的辞职,逼迫张学良辞职。

  8月6日,汪精卫连发五电,责张“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致敌益骄,延及淞沪。”今又“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 汪精卫表示,自己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张学良,望张亦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无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汪电一出,立即引来国人对汪的同情和对张的谴责。张学良在北平发表谈话,声泪俱下,表示要辞职。汪再发电责张,请中央允许张辞职,以为打破军人割据局面之发韧。

  8月7日读到汪精卫辞职电的当天,胡适即致张学良一信。信中先批评汪精卫不该在此时通电:“精卫先生此举,颇失政体,自无可讳言。他应该命令先生尽力抵抗;或者竟下令免先生之职。但他自己先辞职,是很失大体的。况且昨日日本军部发表蛮横的宣言,以近日义勇军的活动完全归功于先生,当此时候,政府即使不满意于先生,也不应该在此时发表劝先生辞职的通电。”

  接着以朋友私谊进言:“我的私意以为先生此时应当求去,以示无反抗中央之意,以免仇视先生者利用这个局面为攻击先生之具。难进易退,为大丈夫处世的风度;而在不得已时整军而退亦正是军人的本领。” 并且建议张学良以在野之身襄助华北军务,既维护国家统一,又稳定华北军心。

  张学良回信表示受教,“弟决不作仇者比现在更再快乐之事,重操旧式军人之手段。”

  然而张学良辞职遭到其部下坚决反对。汪张冲突的最后结果竟是?D?D汪去张留。汪精卫称病入院,旋出国,行政院长由副院长宋子文代理。张学良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绥靖公署改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分会委员长由蒋介石挂名,张学良代理,张仍主持华北军政。汤玉麟主持热河,依然故我。

  此一冲突,对汪精卫影响很大。他再度回任之后,认为中国军人不足恃,战则必败,竟一改早先积极抵抗之志,转向消极妥协,最后竟走上投敌之路。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摘自《胡适三劝张学良》

家园 从那些文件 其实可以看到争执的焦点是张学良该不该要那笔钱
家园 可不是一笔钱啊!

好多笔钱。一定是要钱把汪精卫要得火了,那时候中国确实难啊,他们都不容易。

家园 而且张对汪一定是不那么客气的

一九三二年三月,刚当上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指令陈公博、李济深去北平,劝说张学良在山海关外向日军反攻,以策应上海抗战, 张学良为什么不肯,没有找到详细资料,只有他后来的口述,就是说要打,中央要有一个统一的筹划,没有计划,随便“打一下”,这样的事情他不干 。

家园 张学良对汪称病不见,晚上和宋子文去北海划船

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气个半死?在唐德刚记录的张学良口述回忆录里,张学良自己也承认这件事情做得不好。

家园 此后热河抗战的情况

当时张学良虽然负责整个北方军事,但是对於晋军,29路军,实际上却有调遣不灵之苦。

此外,在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虽然当时他们的关系是很融洽的,但仍然有顾忌。比如从下面的电报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几次发电,或者请宋子文代转请求派中央军北上,最好蒋亲自北上,但蒋因各种原因未能北上,热河失陷时,北上的中央军也没有到达。

榆关失守前后蒋张之间的电报:

外链出处

热河抗战期间蒋张之间的电报:

(1933年1月17日) 张电蒋:

“热军一部防守,而各军杂,意见分歧,统率无人,所有一切布置亦未能臻于巩固,日军俏由各处乘虚进攻,则前途变化洵属在在可虑,现正调孙魁元部开往热北,并拟派张委员作相即日前往统属冯占海所部作为中心势力,并联络其他各部一体防御,惟该处情形极为复杂,仓卒整理,亦难期其于事有济,良为末雨绸绍,力图周密计,拟请迅赐电调中央军及晋军即日开赴热东一带,以增实力,而备万一,否则战端一起,深恐局部稍有不支,全局大受影响,事机迫切,间不容发,职部军队实不足分配,热边之战,恐即在日前,万乞迅赐裁夺,即日实行,不胜企祷之至。”

(录自总统府机要档案)

蒋介石致张学良主住告以派杨杰前往襄助电

(1933年1月20日)

北平张主任汉兄勋鉴:铣丑电悉。弟近日须赴赣,约半月布

置妥后方得北来,现拟先派杨耿光兄前来襄助一切。中正叩.留

申机。

(录自总统府机要档案)

蒋介石致杨杰委员信办对热河布置电

(1933年2月3日)

北平杨委员耿光:中在途中所拟北方布置方策,由贵严转寄

者有交到否?倭寇进攻之期不久必起,对热河布置究有头绪否?

望立催速办.中正.江辰行机.

(录自总统府机要档案)

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自北平

致蒋介右为热边风云紧急请筹定大计电

(1933年2月8日)

热边风云日益紧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间固早已派军布

防,积极工作,已先后陈明。然白杨关北至开鲁,西至平津,在

在均须设防,原有军队实属不敷分配,早在洞鉴之中。现晋军一

时未能开拔,除令孙魁元军北开,并巳令张辅忱去热,对义军及

其他在热能用之队,如冯占海加以整饬补充,不过器材实均感缺

乏,一旦衅开,其将何以应付,尚乞钓座筹定大计,迅饬各主管

机关早日实行,并指示机宜。

蒋委员长批复:微丑电悉。北方军事已全权托付吾兄,并请

吾兄负其全责,应如何办理之处,已与兄面详一切,如有需要弟

者,则弟无不照兄之意进行,吾人处此忧患横逆之来,惟有尽其

心力而为,只求此心无槐,并以扩然大公示众。则成败存亡,

听之而已。当此生死关头,万事一准于理,则心安理得矣。兄意

如何。

(录自总统府机要档案)

宋于文自北平呈复蒋介石电

(1933年2月14日)

元电奉悉。(I)汉卿虞日拨晋军及辅忱各十五万。辅忱三

二日内可动身。 (2)弟向各将领表示政府与兄积极抵抗之决

心。并予以财政物质上尽所有之援助。 (3)汉已向各将领表示

事事公开,所有财政分文经过财委会 (4)前线队伍确万分困

苦,汉确亦无法支持,弟与金融家正在商量三个月计划以安军

心。 (5)弟意政府应以全力对付热河,兄可否出二师为总预备

队,以国际情势日人必不向其他区域攻击。 (6)汉请求税警团

加入,弟意如中央军一时不能北来,可否开税警一二三团来平,

四五团留海州一带。 (7)已组织热河后援会,以打破散漫消极

局面。(8)已电请中政合将飞机防空运动暂时停止,以全副精

神专注热河防守。 (9)杨杰与汉等究属新交弟从旁促其合作,

并带德顾问来平服务,惟须守秘密。 (10)热河发生战事时,兄

务须放去一切,北平一行。在情势下弟一时不能回京,汪院长不

久可到,弟当可缓回也。

蒋委员长批复:寒未电悉。中央部队如北上为预备恐友军多

虑,以汉卿前属伯诚电中.如中央军不加入前不如不来之语,此

果为何人之意,其电中并末详明,故未开战以前,中央军不如缓

上,如有必要,则可先派税警队北进也,对倭寇近日之处置,以

中观测,我方无多顾虑,已详耿光函中.惟须立催辅忱入热也。

(录自总统府机要档案)

家园 【文摘】在欢宴国联调查团席上的致词

在欢宴国联调查团席上的致词

[《张学良文集》]

(“张学良之所以会引起我特别的兴趣,那还是在我读了他在欢迎国际联盟派去调查满洲事变的李顿调查团的宴会上的讲话之后。据出席这次宴会的日本公使馆矢野参事官的报告,张学良讲话的内容大致如下:一)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些诈称东三省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或嗾使其建立伪政府,使东三省与中国其他部分相分离的(日本的)行动,包藏在领土野心,违反了九国公约中关于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二)中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会遇到各种困难。日本人诽谤中国不是一统一国家,这是故意隐瞒事实,混淆世界之视听;三)中日间纠纷的真正原因,是日本仇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政治上的逐渐统一。张学良指出的这些问题,可说是箭箭中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我开始对这位年轻的东北领袖所成长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的会谈从4月12日至15日连续进行了4 天。在公开场合,张学良一般不用英语,但这次却破例用英语进行了流畅的问答。通过这几次会谈,美国代表麦考尔等人彻底改变了过去对张学良的认识(认为他是一个不成熟的,不负责任的年轻人),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理性的、真挚的、具有确切判断能力的领导者。………” -----------编者摘自:日/臼井胜美/《关于张学良》)

李顿勋爵及调查团诸位先生:

今日余以极大之欢欣,对诸君作恳挚之欢迎,余之欢迎诸君,因诸君代表根据国际合作与公道原则所组成之世界团体,该团体12年来,于增进和平与安宁,大著成绩。吾国人民,际此国难深戚之中,睹诸君之驾临,尤为欢忭。盖知友帮与国联必能竭力以和平之方法,并解决中日两国间坦白公正及荣誉的邦交之途径,以解决两国间争端也。

贵团事业之成功,即远东和平之恢复,此吾人皆知与世界和平大有关系者也。中国人民与世界文明各国相同,深信和平之重要与战争之无益,此固不必赘言者。由是之帮,吾人对于日本在东北各省及沿海诸地,如上海等处所作之武力侵略用任意破坏,深致愤懑。自去年九月事变发生后,中国政策即在始终恪遵国联盟约所列之义务。不幸日本不顾国联行政院屡次之决议,实行武力挑衅侵略中国之深谋的政策。中国为国际和平与好意及对国家安全之天然愿望所鼓动,仅以自卫是图,并一再告诫日本注意非战公约与国联盟约之义务,盖以其为非战公约签字国,且为国联会员国也。余望我政府代表,与诸君讨论关于中日争端之法律上与政治上各事,帮余于此,不欲再作讨论,但拟请诸君注意根本数点,以作公允之考量。

(一) 东三省在历史上、政治上、经济上实为中国整个之部分,东北居民为有悠久历史各种民族之大集合体,彼等皆为中华民国之自由的公民,就经济而论,东北为中国国家经济上不可分裂之一部分,就政治而讼,数世纪平在中国之发展中,曾占重要部分,帮东北之在今日,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实视为祖国重要之部分,正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同也。彼指满洲为中国域外之部分,或全借武力在东北设立非法之傀儡政府,实图掩蔽土地侵略之野心,而志在违犯1922年华盛顿签订之《九国公约》中规定(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夫土地行政完整诸原则也。

(二) 吾国今正在大变迁中,外国观察家随时可睹社会上、经济上、政治上显著而真正之变更。此项变更,实为重定结构,以求新均势之必然的结果。吾人觉中国之维新,将为20世纪之重要事件。正如19世纪睹德国、意国、日本之兴起,20世纪将睹中国之兴起。但在任何社会政治大改革之际,必多少有搅扰紊乱,如工业革命后之欧洲,1789年后之法国,独立与内战后之美国,均有惨烈之骚乱,此皆斑斑可考者也。中国今日为变迁中之中国,自难逃英、法、美所遭历史上之公律,且断不能期其信宿即告成完美之政治秩序也。况中国幅员广大,视俄国除外之欧洲面积犹过之。则其事业,必更艰巨。中国户口,据最近统计,超过欧洲全部之总数。而国民党运动,拟同时进行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与社会、工业、文学革命,吾人希望中国之友邦与列强政府能体谅此种改革之伟大,吾人切信工作之活泼精神,实为新世界一种新动力,可更巩固世界之团结与世界之和平。日本政治家有公然指中国国家不统一者,变有指中国为非新时代之国家者,在吾人观之,此种言论,实含有政治作用,希图掩蔽世人之目,使不能睹中国经营之真正力量也。

(三) 此次中日争端之真正原因,实在中国经济社会之进步,与政治渐臻统一,而非在中国政府不良,或社会停滞也。日本人久抱宰割东三省之野心,1915年后,尤为显著。日本恒以东三省之铁路发展为其宰割之工具,且竭力妨害吾人发展交通与天然资源,帮铁路问题,实为中日争论第一主要原因。闻贵团主席李顿勋爵曾在南京演说,述及中国如此大国,而缺乏铁路与其他交通方法自难免遭遇困难云云。吾人在东三省已早已鉴及此点,故近30年或35年平,力图扩张交通,以便联络全国,保护边陲,并奠定国民之经济幸福。自民国成立以来,东三省在社会与经济建设上,均大有进步,曾造成许多道路与铁路,曾开办许多学校与文化机关,曾设立许多工厂,曾开垦许多荒地,近年来由中国内地徙居东三省之人民,岁逾百万,日本虽图控制东北之经济事业,然该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多为中国自己努力之结果。在政治上,虽日本屡次告诫东北当局勿与闻中国(其)他部分之政治,然东北参与中国政治之发展与统一,业已真确而完全,因此实业与文化之进步,及政治之渐臻统一,尤其为余之与中央政府协力经营以求全国统一政策,及中央政府注重东北政治之政策现时任余为中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遂引起日本之仇对,卒乃以武力违法占据东三省。

诸君身赴东北,实地视察,必能使中国国民以及爱好和平之人士,结于公理胜强权、和平正义胜刀剑之理论,益坚其希冀与信仰。为国联将来计,为世界宁静计,并为中日两国福利计,吾人所盼望者,只在诸君以明哲之意见,公正之精神,得一公平解决,盖必解决公平,然后国与国间之和平方能稳固也。余信中国政府与人民,将能接受,倘令远东和平,能因此国际之正义与公平而臻于巩固,则此世界间新兴势力素爱和平之中国人民,将必能协助世界,使更跻一较良好之地位。

诸君调查进行中,凡有关于搜集材料,讨论问题,余必竭力相助,开诚相示。贵团希尼博士,在其所著《德国殖民之已往与将来》一书中最后一章之末句,曾谓“虚伪虽可侥幸一时,然真理与正义终难隐蔽。亦决不能阻止一特具文化和平勤勉的民族之生存与繁荣。”实属洞中窍要。谨以此杯祝诸君康健,并祝诸君伟大使命之圆满成功。

在欢宴国联调查团席上的致词(1932/4/11,北京怀仁堂)

《张学良文集》,毕万闻主编

家园 【文摘】为榆关事变招待中外记者的谈话

为榆关事变招待中外记者的谈话

(张学良将军 编者插图)

我现在就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和我自己所能想到的,一一加以说明。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常常想到中日问题,要使之扩大,还是要和平解决?无疑的,我是期望和平的,即政府同人也无不委曲求全,以求和平。因为和平解决,不但对中日均有相等利益,即对世界亦均有利;反之,如使中日冲突扩大,不仅中日两国受其祸害,即欧战中牺牲数千万生命财产所得的世界和平,与十余年各国大政治家为和平之努力,亦将因中日冲突而归于毁灭;所以我们始终抱定宗旨,要设法阻止日本少数野心家,也可以说是暴烈者危害国际和平之侵略行为。不仅我们中国人有这思想,即日本国内有志之士及有眼光的政治家,也与我们抱同样的见解,如最近尾崎行雄之言论,可为明证;可惜他们有许多都有被牺牲于暴力之下,所以我说暴力者,只是指日本少数野心家而言。我们并不与日本一般公正的国民为敌,中日两国国民与国际间都一致祈祷和平,然结果都归无效。近来因榆关事件发生,中日纠纷有扩大之趋势,日本不惟不自加反省,反宣传中国主张战争;我们就九一八以来,前后所发生的事实,便可证明日本是否爱好和平。

现在我继续说明最近几天所发生的事故,并答复大家的问题。

第一、 此次榆关事件发生的原因,日人自己有意扩大行动,反说由于中国向热边调动军队,并且,日本人还问我调动军队之目的何在?我认为此种说话与问题,都毫无道理,不能答复。不过他们既如此说,我们出不能不答几句,我对他们说:我们在本国领土之内调动军队,是绝对的自由,其目的别人管不着,不仅是我不能予以答复,即蒋委员长也不能予以答复。譬如有一个家受匪恐吓,叫佣人或保镳的关门防御,旁人说:你要关门,我就打你,并加以阻止;天下宁有此理?日本这些话便与此事同样的不合情理,还有何答复之必要!

日人又说此次山海关事,是中国的主谋,我们也可以从事实上证明此说无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山海关随时都有发生问题的可能,不过中国维持和平,极力避免冲突,始得延缓至今。记得国联调查团由东北返平时,曾告诉我说:当他们经过榆关车站时,日人于车站上悬满洲国旗一面,有较激烈之中国人,即拟当调查团之前,将该旗扯破,为调查团知悉,即谓吾人深知山海关之情形,随时有发生事件之可能。以此为证,现在发生的事件,明明系日人之主谋;而日人反诬我为主谋。日本利用条约的保障,促成山海关事件,本早在意料之中。盖日人对条约的使用,仅取片面的,借条约的保障,以逞其侵略手段,凡有利于他的,则表示遵守,尽量利用,虽属早经废除之条约,亦不放弃;不利于他的,则不惜抹煞。此次事变,也是日本将条约上驻山海关之保障,作片面利用之结果,所以我们中国有许多吃亏的地方。日本对山海关事件之发生,不问结果,只问原因,他们说事变之起因,由于我们先投炸弹;这与九一八事变时是一套把戏。我认为不管炸弹是谁投的,责任不难查明,和平了结;可是日本即利用此为题目,攻打人家的城池,并颠倒是非,淆惑世界听闻,这就可以证明日本有意破坏和平,投炸弹是他们自己作的把戏。昨天有人说笑话,谓要查明此次事变之原因,只有由国联再派调查团。还有问此次事变将来如何了结?我个人认为这个很简单,惟有日本将我国的领土归还我们,不了自了。记得日本有一次在国联会议中说:日本即将东三省交还中国,张学良也要受别的一部分中国军队反对。按日本这样利用张某侵略中国,不知张某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同时将张某看得太大。这并不是张某个人之事,若仅为我个人之事,那很容易解决。日人对外又说:归还东三省,有失日本面子。但我们民族的生存,与日本的面子比较起来,是何者关系重大呢?

我以各国之和平运动,今已无效,我们为争民族的生存,只有拿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性命来维持和平,来保障中国,再无别法了。也许过几天,日人又要拿我的话作攻击的口实,说我张某不愿和平;但日人应知我们此种决心,是日本给予我们的;假使日本愿意和平,和平便可立得,我们决不改变维持和平之初志。

第二、 有人问日人之目的何在?这个不惟我不明白,恐怕谁也不明白。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要以正确的情理为根据,日本此种侵略行为的情理何在,我们殊难推想。因为中日冲突,对中国固无好处,对日本也毫无利益;日本究竟何故而出此,据日人说:并非侵略中国,只为打倒张学良,一若张被打倒,即可了结。殊不知张某是最弱者,中国人攻击张某最利害,张某何能代表全中国;张某即被打倒,中国人若不全被杀完,谁敢把中国让给日本。

有人问:保障中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责任,外国人对中国有甚么帮忙的地方?我们知道多数日本人并不那么坏,都要侵略中国,只是少数暴烈者欺骗了他们;近来有从日本来的日本朋友,其姓名我暂不宣布,他们说在日本国内的人民,只听见说中国人坏的宣传,所以便有反华的情绪;他们这次来,才亲眼看见日本军在中国的横蛮情形,真是毫不讲理。因此我们希望欧美各国的朋友帮忙,就是希望将日本军队侵略中国之真相尽量披露,使日本国内朋友能够明白,使正义不被埋没,便是人类的幸福正义必有胜利的一日。

第三、有人问到目前的局势等等,关于军事行动,过去的大家已知道,现在的我无法说,我的话完了。

(1933/1/8)

家园 【爆笑文摘】风流少帅回忆南京刺汪案――当刺客与睡女人

南京开会时刺杀汪精卫是这样的。有人问我一句话,说张先生你为什么要救汪精卫,你救他干吗?我就说,问我这话的人,证明这人没有脑子。人皆说我多宽容,不计与汪精卫的隙怨,实际上,救汪只是刹那间的事情,是一秒钟的事情,是瞬间反应,哪还想那么多?

那天很奇怪,蒋先生没有出来,大家都在等他,等委员长出来一齐照相,他为什么没有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生气了,因为他气中央委员们在阎锡山入场时都鼓掌,但汪精卫入场时却很冷淡,所以,他找来秘书长叶楚伧,在里面骂,他火了,不出来拍照了。就因为他没有出来,后来为此引起了好多闲话。

这样,大家就不等了,就合影照相了。当大家照完了正要离开时,刚转身,就响枪了。这一枪打出来,大家“哗”地一下子散了,跑了,这笑话多着呢,就别提了。后来,经审查,刺客是孙凤鸣。

他是王亚樵的弟子,这王亚樵厉害。

孙凤鸣当刺客的头一天晚上,王亚樵把太太给他睡了一宿觉。王亚樵就是死在这个女人身上。后来就是这个女人把戴笠的人带进去,把王亚樵刺杀了。问他,你是来打谁的?他说我是来打汪精卫的,与蒋先生没有关系。听说王亚樵是受广东胡汉民派的指使,王亚樵拿了钱,他们对与蒋合作的人,如宋子文、杨永泰、汪精卫皆欲杀害。

汪精卫这个人,以前我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当然,他后来当了汉奸,历史自有定论。不过,我当时倒是觉得他太太陈璧君非常了得。

事情闹完了,把铁门关上了,大家都跑进去了,只见汪先生在那边坐着,他受了重伤,满脸是血。我是最后进去的,我正走着,陈璧君,这汪太太同我走了个碰头,她看见了汪精卫,就走过去了。这时,汪先生就跟她说,我完了,我完了。

这一点我真佩服陈璧君,这个女人不得了。你想想,一个女人,看见丈夫挨了枪,她丈夫又哀叹地说我完了,你想她头一句话说什么?她骂汪精卫说,你刚强点好不好,你硬一点好不好,干革命的,还不早晚就有这一手,早晚会有这个结果。你看她,这家伙多厉害。

你知道她最初与汪精卫是怎样交往上的吗?不是探监。当年,她也是革命党人,但她与汪并不认识,后来,汪精卫那天决心去刺摄政王,她就答应了汪,她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别的送给你。就这样,她就跟汪先生睡了一晚。

我就说这女的了不起,够一个革命党。我说,不但汪精卫怕她,我看见她都有点儿怕,她那神态怕人得很。

开枪时,蒋介石不在场,闻枪声后,他出来探视,陈璧君气呼呼地对他说:“蒋先生,要我们不做,可以,为何出此手段?”

我ft to death!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以此看来,张少帅真是够风流的,要当刺客之前一定要先睡女人。

(转载自《张学良世纪传奇》,此书有版权纠纷,有些是抄袭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今天在书店翻了翻唐德刚的书看到这一段,爆笑不已,这都是张学良的原话,《张学良传奇》里面删改了一点点,大致就是这样没有大出入,删掉的那一部分就是说别的国家元首被刺都是警察等一群人往枪响的地方跑,国民党大员们都是一下散开,只有张继擒住刺客,于是张学良上去帮他。还有一段张学良仔细分析了一下子弹的来复线和弹着点问题,说孙凤鸣真是镇定啊。因为唐德刚的书网上没有,所以我转载《张学良世纪传奇》里的这一段。张少帅看问题的眼光还真是独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