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 阿康

共:💬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1932年的汪(精卫),张(学良) 之争

记得很多地方提到,1932年汪精卫要张学良抵抗,被张学良拒绝之事。

首先我要说的是,1932年8月初汪张发生争执时,日军并没有主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此时要打,那就是反攻。其次,与此有关的是发生在1933年初的热河长城抗战,这场汪张之争,影响了热河的军事布防。至於孰是孰非,现在愿意替汪讲话的人可能不多,好在这里有不少熟悉汪精卫生平的人,正好可以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从九一八开始时候的“既不抵抗,也不交涉”,到1932年128开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汪精卫提出的。而张学良的主张至少在1932年初锦州失守以前一直是要求“对日宣战”,“全国抗战”。

我以为,如果中华民国政府是一个真正军令,政令统一的政府,那么汪精卫的主张是对的,抵抗得力,才有交涉的条件。汪精卫指责张学良军阀习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但是在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却变成了“交涉没有诚意,抵抗没有决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当时中华民国并不那么统一的军令,政令,以及各地方实力派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互相推委,怀疑的局面。韩复渠在七七抗战以后,还说,我怎么知道他老蒋什么时候和日本人妥协,拿我的军队,和日本人拼光了,然后你又同日本讲和,那我不是冤大头。1933年,难说当时的各个军头没有这种想法。而地方实力派在地盘没有真正被日军占领之前,一般又不愿意其它系统的军队进入自己的地盘。 如果强行进入,搞不好,抗日不成,先酿成内战。 这种情况直到1937年 29路军守卫的华北还是如此。

汪,张之争的背景是日军威胁热河,中国军队准备要布置防守,但是热河的汤玉麟并不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也是独霸一方已久的军阀,和日本人,国内的粤系等也暗中有往来。汤不愿意张学良的嫡系部队进入热河。处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很麻烦的,张和蒋两人对此事如何处理,如何让其他军队能够妥善的进入热河布防,而不激出“兵变”或“内战”,一直在进行密商,

蒋介石与张学良曾就调兵入热,撤换汤玉麟,反复进行电商。蒋介石提出由张学良调动五个旅兵力集中热边,解决汤玉麟的计划。1932年7月7日,蒋介石在电报中提出;“此事既决行,则务须从速,先派三旅用夜间动作,到热河附近,使倭 (日本)与汤皆不及防,一俟我军接近热河,再调汤至察省,则汤必遵令,倭亦无法。”同月23日,蒋介石再次发电,要张群转告张学良:“请汉兄迅照预定计划解决热河,以安北局。”

张学良以事关重大,犹疑未决,向东北军元老张作相征询意见。张作相与汤玉麟有很深的历史关系,深知汤不会接受命令,不同意蒋,张的驱汤计划。汤玉麟获悉蒋、张有逐其出热河的图谋,大为愤慨,表示坚决反对,并准备倒向伪满。后来在张作相的劝告下作罢,但仍在北平与沈阳之间“心怀携贰,摇摆不定”。

这就是下面蒋的日记里面提到的“出兵热河计划之实情”。 而汪精卫对军队系统内部的这些过节自然不怎么明了,而汪与张本有宿怨,致使本可以协商解决的事情,却搞得政坛顿起风波。而汪要与张同时下台,实属义气用事。

事情发生以后,蒋介石一九三二八月十日之日记,『今思汪兆铭、张学良二人之言行,皆为私而不顾大局,令人愤慨,汪尤不如张也。惟徒愤无益,须勉强支持,为国相忍,决令张辞职,嘱其顾全大局,而以另组北平军事委员会,嘱张推举人选报核,对汪则嘱唐有壬转告北方及出兵热河计画之实情。如鱼(六)日能略加忍耐,不发表攻击电文,则出兵之计可成;今竟激成北方将领之怨愤,而使此计画中阻,未审汪氏能自悔卤莽否也?呜呼!汪氏终非可共谋国是之人耳!』

国民政府准张辞职,挽留汪,但是宋哲元,万福麟,商震等二十九路军,东北军,晋军共57名北方将领联名挽留张学良。 于是张学良仍然留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下面是汪,张各自向对方和媒体的电报和讲话, 可以仔细看看双方的说词。

外链出处

下面是摘自《汪精卫评传》的汪,张之争的经过

[size=2]

   汪精卫上台后曾想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口号,给自己涂上一些抗日

的色彩,作?D点抵抗的姿态。一九三二年三月,刚当上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指令陈公博、

李济深去北平,劝说张学良在山海关外向日军反攻,以策应上海抗战。但张学良答称他

道循:‘巩固后方,推进前方,保卫地方,拥护中央”的方针,不肯出兵。上海停战之

后,热河吃紧,国联调查团来中国,日寇制造伪国等一系列棘手的外交问题要由汪精卫

负责处理。他既要讨好国联调查团,又不敢迁怒于日本,既想逃避国人对他的谴责,还

得按国民党中央制定的对日妥协方针行事。为此,汪精卫偕同顾维钧、罗文干、宋子

文,一次又一次地上庐山与蒋相商,然后再去北平征求张学良的意见。

  汪精卫不甘心处处做矮人,想增加一点身价。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九日汪精卫到北

平,曾与张学良相商,请张能整理华北政务,出兵东北,张答,须委员长亲自下令。汪

再想与其相商,张称病进入医院,汪精卫在平住了四天,张一直对他怠慢。六月二十二

日,汪精卫经过济南,劝韩复渠出兵抗日。韩受张学良节制,未得张的允许不敢应允。

汪回到南京后为指挥棒不灵而十分苦恼。此时蒋介石催促军费,汪精卫飞沪晤宋子文,

也不顺利。七月,热河告急的电报接连送到南京。汪精卫连续召开谈话会议,但拿不出

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只好至电张学良,指示出兵抵抗。但汪所见到的仍然是告急的

电报,而不见张学良的抗敌措施。于是,汪情卫便以行政院长的名义于七月二十二日发

表通电:“…,国难日深,凡我军政长官,应督饬所属,从今努力,共谋捍卫”意在压

张学良进兵热河,发电同时军事参议院的参议们拟具了抵御日本侵略的计划。

  消息传到北平,张学良立即召开华北治安会议,又开北平政务会议,张群代表蒋介

石参加了会议。七月三十一日,北平政务委员会发表宣言称:“本大会认为,长期御

侮,应以改善内政为根本之图。……至军事负责人员,在此国难期中,整理军政,贵无

旁贷,所有恢复失地,巩固国防诸端,自为全国军人之专责,而华北军人负责尤重,更

应遵照中央命令,同心协力,共谋捍卫,精诚团结,生死相依,以身许国,义无反顾。

此次本大会全体委员倾诚会商之结果,决定按照上列两项方针,切实施行。”此电驳斥

了汪精卫二十二日的通电内容,暗示汪无权指挥华北军事。

  

  汪见此电气愤不已,希望蒋介石回南京会商。但蒋介石既不返宁,又不让汪上庐

山。汪精卫主张惩罚张学良,蒋默不表态。汪认为这是蒋,张在表演双簧,给自己难

看。于是,汪精卫于八月五日晚偕曾仲鸣、陈碧君、唐有壬赴沪。六日晨,汪访晤宋子

文请他回南京主持行政院工作。当天,汉精卫分别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

府主席林森、行政院各部长、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等发了五

份电报,提出辞职。其中给张学良的电报措词严厉,斥责张屡次丧地失土,拥兵不前,

违抗反攻命令,控诉他只知向中央要巨款,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而不为国家出力的罪

责,要求张学良“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

  汪精卫的五份电报一发出,南京政海顿起波涛。张学良被汪精卫一顿臭骂,火冒三

丈,又是开会,又是通电,发泄他的满腹牢骚,声称准备交待工作,辞职下野。国民党

中央破例于八月七日下午三时召开第三十二次中央临时常会,决定通电挽留汪精卫,派

居正、何应钦赴上海劝汪留职。林森也从庐山赶到上海劝慰。蒋介石向汪致电称:“吾

二人既均以共赴国难而来,现在无论有何困难,必须共负仔肩,勉渡难关,不可于国难

益加严重之际,遽萌退志,务请即日返京,照常主持党务”。一时之间,庐山、南京、

上海、北平,使者往来如梭;张学良八日电汪,请求辞职。江立即电国民党中央称:

“今者张主任既称已电中央罢免本职,选员接替,切望中央即允其所请,以为打破军人

割据之发韧;同时并望中央允兆铭之请,罢免行政院长之职”。他又向记者发麦谈话,

申诉坚决辞职的原因,称:“国难日亟.而内部不统一如故。言军事则各自为政,无法

指挥,财政则各省截流,仰屋兴叹。今热河告急,平津危殆,张汉卿拥兵不前,民族沦

亡,指日可待,故救国唯有去军阀,统一内政”。建议由何应钦或者朱培德接替张学良

的职务,蔡元培或于右任接替自己的职务。随后汪即避入德国医院,拒绝任何人的访

晤。宋子文无奈,于八月九日中午领衔通电,宣布行政院各部长总辞职。

  张学良不知所措,等待蒋介石定夺。此时蒋介石离不开汪,但又要按自己的旨意行

事;蒋又不能抛弃张,但也要张听命于己,于是他便施连环计:留住汪以牵制张,留住

张以限制汪。于是他首先设法留住汪。八月中讯转向汪“诚恳”表示,希汪继续负政治

责任,汪如坚持辞职,则与其共进退,并称同意张学良辞职。汪见此情,同意先回南

京,八月十六日汪从上海返宁。

  蒋介石通过蒋伯城试探张学良所能接受的处置办法。十六日,何应钦主持第五十六

次行政院会议,称奉军事委员会之命,准张学良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十七日,由汪

精卫主持召开第一二三次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撤销北平绥靖公署,改设军委会北平分

会,张学良以中央军委会委员的身份留在北平。会后汪上庐山晤蒋,表示可留任中央政

治会议常委职,坚辞行政院长职,中央不准。最后决定汪、张的遗留问题待国民党四届

三中全会解决。八月十九日,南京政府正式发布命令,任命了北平军分会委员,由蒋介

石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八月二十日蒋汪由庐山分手,汪返宁,蒋赴武汉。

  汪精卫到南京后召开中央谈话会,他提议由宋子文暂代行政院长。由于张学良坚持

辞职,华北五十七名将领名通电,表示要与张共进退,经各方调解张学良取消了避入颐

和园,不再过问政治的计划。八月二十五日,国民党中央常会正式作出决定由宋子文代

理行政院长。

  酿成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蒋介石。张学良从东北易职以后,一直听命于国民党中

央。东北丧失,退入关内,他误认为只有依靠蒋记中央才能反攻复土,因此对蒋介石唯

命是从;蒋介石对张学良表面看来多方关怀,但因张重兵在握,又有反攻复土之心,恐

难以驾驭,有碍于推行他的对日妥协政策,所以一直在计议把东北军的指挥权抓到手。

蒋介石一手制造了汪张矛盾,又顺风使舵:借汪之力压张交出部分兵权,又借张之口给

汪以难堪,控其锋芒。他两边作好人:允张辞职,结汪出了一口气;张同意改组东北

军,由蒋介石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标志东北军巳开始由蒋介石直接指挥。可是蒋介

石又将华北军队的主持权交给了张学良,让他代行委员长的职权,使张感恩于他;蒋介

石给汪很大面子,使汪感到蒋介石确实离不开他,但又对蒋介石明显袒护张学良的作法

极为不满。为了观察蒋介石是否有诚意继续与他合作,汪于九月初躲进上海医院,又进

莫干山,行踪诡秘,让蒋介石的人找不到他。汪称病重,须出国疗养,向中央请假三个

月,坚持辞职。汪精卫的意图在于压蒋放弃对他的控制。可是蒋介石虽然仍要利用他,

又不肯给他更大的权力,于是决定,不同意汪辞职,只给假三个月出国体养。这样,汪

精卫便于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去德国。  

[/size]

还有张学良的“一面之词”:

[size=2]

热河失陷和我之去职

  热河本为我方接济东北义勇军唯一之陆地路线。自东北沦陷以后,各地义勇军之活

动,使日方深为困扰。国联调查团之李顿爵士,曾深为注意这一问题,认为此乃真正中

国民意,不承认满洲国的表现。说到热河问题,我也甚为感慨,汤玉麟乃我父亲的旧

部,亦系我之长辈,其为人粗野贪昏,我执政东北,即谋将其调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一)屡次失职,方欲将其调动,每因有他事发生,致以迟延;(二)他为我的父执

之辈,我得设法给他筹划一个下台的体面;(三)必须顾虑到他不服从,准备使用武

力。致使他久祸热河地方,在这一点上,我实觉对热河的父老,深为咎歉。迨至九一八

之后,汤之态度,更形暧昧,我决心将其撤换,但必须顾及到投鼠忌器,得布置周密。

拟派商启予进入热河,取而代之。彼时,孙哲生(科)的代表何遂,在汤处大事活动,

希图拉拢汤之武力,而为汤撑腰。汤还为何发表一个有名无实的军长名义,互相表里。

致商启予入热之议未得实行。有一度热河情况吃紧,汤派其秘书长谈国恒来平求助。我

乃利用此机会,设法将其调动。曾在北平政务会议席上,公推李石曾先生赴京说明热河

紧急情形,向政府请求款项。不意,汪院长兆铭(精卫),大发雷霆,通电促我下野,

致使热河问题,整个停顿。

  迨至日本向阜新开始进军,汤既不布防,将其军队皆集结于古北口,承德间,暗中

表示,不许我军通过承德。我当时若以武力解决汤玉麟,是不成问题的,但如不幸同他

发生冲突,或如汤投向伪满,不但有利于日本方面,而外患如斯,自相操戈,诚饴笑中

外,我心中的隐情,不能对外人道及。但又不能坐视日军长驱直入,遂令万福麟军出喜

峰口,避过承德,转道由平泉向凌源布防,给养补充,皆由此一路线补给,发生许多困

难迟滞。奉军布防尚未完成,日军来攻,情况紧急求援。我遂令宋哲元军进援,但仍由

喜峰口行进,致宋明轩及其部下曾对我发生误会,谓为何不由承德行进,而侧敌走此崎

岖路线,我不得已秘向宋明轩说明内中隐情,请其切勿公开,明轩深体我之苦衷,立即

向喜峰口进援,但其部属始终仍多愤愤不平。

  方热河吃紧之际,中央已看明汤玉麟的态度。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曾会同我亲至承

德,希望促汤觉悟。汤虽口中承诺布防,但始终未向前调动一兵一卒。迨至奉军危旋,

请求张辅枕(作相)墨*从军,我思以旧日的老关系,张辅枕或可对汤有所周旋。但张

进至古北口,汤以前方紧急,阻其前往,致张未能到达承德,不二日而承德已失陷矣。

(按:日军以一百余士兵,战车十一辆,于三月四日从容进入承德。热河省主席汤玉麟

失踪。)

[/siz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