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茗谈(十) -- 本嘉明
小本发帖,还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一周一篇长点的,超过这个频率的,自己记得,一次是《丰田神话》,一次就是眼前。当下发得多了点,是因为铁手新政,知识分子发骚居然没有组织补贴,加上被墙,似乎坛子里不大热闹,小本就先填一填枪眼,希望大家踏着小本的,那个那个,肩膀吧,踊跃向前向前向前。
井大光明磊落,就天涯的情况做了解释。天涯那边井大的博克,小本没去过(当然那边也是群贤毕至的,不过小本是个“时间的乞丐”,到了那里目迷五色,就更要破产了),所以情况不明。但从基本面说,小本支持井大。
作为同道,写经济时政性的博文,小本觉得是很累人的,因为时事变化无常,今天是莫斯克有事,明天是阿根廷热点。任何有实力的媒体,都得有一套班子,有的人组织背景资料,有的人深度采访,有的人坐镇撰写;如果是兰德出一份报告,那更开口就几十万的咨询费。这要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举重若轻,篇篇写出彩来,无偿贡献大家,不是一般地难。
这三年来,华文网络世界出现了一批很有才华的“时事评论个体户”,井大算是其中数得到的佼佼者。这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广大普通人民更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所起的作用,是那么些牛得随便能枪毙郭德刚的TV们,根本望尘莫及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井大所说,因为屁股。江总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直言不讳地说过:我们的宣传部门很蠢,可我拿他们毫无办法。
屁股有时使人显得聪明,有时相反。这跟你坐拥多少资源,毫无关系。
这个民科扎堆的局面,在民间智库渐渐成型,人才都被搜罗后,会告一段落,毕竟知识有价。但在历史角度上,井底望天先生和诸位同道们的努力,是不会被遗忘的。
这不是夸张,我们在一起努力,帮着创造历史。
井大要篇篇出彩,还要频繁出手,确保一批忠实读者的“黏度”,而且这还是一个业余的工作,这难度之大,使得小本有时候难免担心他老人家的健康。这种情况下,一个集体创作班子,是一个有效的分担方案,当然具体操作,可以不断完善。但井大积极做这方面的试验,我是完全赞成,因为如果革新有成,井大可以轻松舒服一点,无疑就有效增强和延长了井大免费贡献的成果数,对我们读者众人,是占了便宜的“利好”。
关于屁股的问题,我小本不能保证别人如何,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组织个人来影响和游说小本,这让我心情比较轻松。万一将来有这种问题,不管私底下面对面来的是恶言还是谀辞,小本一定凭“山西老醋”的和谐基因,当面唯唯称是,转身关博走人,反正我没有凭这些“新闻联播相声”赚过一毛钱,放下也就放下了。我不能恶意地误导大家,说我自己都不能相信的话。
今天跟大家聊的题目,来自于本周四吧,在CBC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个记录片《PEDAL POWER》,说了世界各地发展“免费公用城市自行车”的种种计划。小本建议,中国各大小城市的主政领导,不妨找来看看,《字幕组》这样的民间翻译组织,也可以翻译出来供普通百姓开拓思路。
小本的建议是(设想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1)建立一个“智能卡”系统,任何一个在上海的人士,不论户口国籍,都可以申请,相当于“第二居民身份证”,其中有你的身份证资料,联系电话号码。此卡可以扣费,也随时可充值。这就叫“上海卡”吧。
2)在上海各地铁站口,交通枢纽集散地,辟出专用自行车车棚,聘用下岗人士负责。
3)开发一种“城市飞”共用自行车,用统一的颜色,车头车尾有可折叠网兜。(在那个记录片里,我记得西班牙巴赛罗那是用红色,台北是用“绿+白”)。任何持“上海卡”人士,可以走进任何一个车棚,自己挑一部自行车(大个子用28吋的,有包裹用前后两个兜的),推到门口,由看车棚的人刷你的“上海卡”,再SCAN一下车上的条型码,你就骑走,要办事离开车时自备车锁。用完了,推到任何一个车棚还车,再刷一下“上海卡”,SCAN一下车上的条型码,根据所用时间,每半小时扣费2元。看车棚的负责检查还回来的车完好无损,掉点漆也就算了。
这类似的工程,巴黎做得最大,有10,000部自行车在运行,发现的问题,一是人为损坏严重(每天要修理1500部,有个专门修车队奔走全市);二是冬季保养不善,锈了很多(所以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山寨这个计划时,就改用铝合金车架,不容易锈);三是自行车道不完善,“安全第一”有问题,也就不大实用。
说到自行车专用道,多伦多有个宏大的计划,要辟出500公里专用道,结果连1/5都没完成,就做不下去了。原因一是驾车人士激烈反对,因为专用道跟机动车道之间基本都没有隔离栏,开车人又要注意前后车,还要当心左右的自行车人士,太累。二是沿街的商铺反对,市政府把路边停车空间留给自行车,开车人无法停车下来购物,生意大受打击。
而这些问题,中国的城市都方便解决。尤其是,外国的取车还车,都无人监督,靠自觉,损坏当然多,在中国可以有人监管,迫使使用者当心呵护,最大的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个计划对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建立现代都市形象,方便背包旅友,都是很加分的。
但小本的用意,不仅在此。“上海卡”,是个人就可以申请,完全没有户籍歧视,可以用在区以下图书馆借阅,体育场馆和其他公益服务中,免费使用时登记用;也可以用在公交付费,买电影票,打公用电话,短时租赁各种生活必需品(要扣费时可以用一个密码,避免误扣)。
这样久而久之,市民之间对于户籍的观念,可以逐步淡漠,用一种渐进的方式,演进到一个开放的市政管理形态中。将来只要有“上海卡”,就通行无阻。
这在一些旅游业发达的中小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面子工程”,比搞几个太阳能路灯,实用得多。
这如果有人偷车,送到外地卖掉呢?一,可以只用小轮车(23吋),偷去也不大实用。二,车随卡走,最后一个借车人,有保管之责,被人撬锁偷走,他要赔钱。三,警察对出境货车加强检查。四,各城市间建立“引渡制度”,互相交换被收缴赃车。因为这些车标志明显,警车一抓就准。
http://www.cbc.ca/documentaries/doczone/2009/pedalpower/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自行车还是很多人的必备交通工具。摆脱自行车,换成汽车,整个社会还是有强大的心理需求的。在这个大环境下,推广本大的自行车计划难度不小。
相对而言,这种事情在欧洲可能比较容易一些。在北美,特别是西部,城市经济和交通的规划设计导致连公交系统都很萎缩的情况下,自行车这类短途人力交通工具想推广应用就更困难了。
不过,类似的计划,在大学或大学城,还是有不错的前景。
我觉得像北京和上海浦东这些地方,已经是对轿车友好而非行人友好了,直观地说就是马路太宽,套用时髦的话说,不够低碳。
在上海,其实已经开始在做免费自行车租赁,至少我在淮海路复兴路口和高校都有见过租赁点,自行车也的确如本大所说是颜色醒目的小轮车。只不过目前好像是各区自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规划,而且办租赁卡手续也挺复杂。
如本大所述,把它和其他公用设施的使用权结合起来搞一张通用卡,倒是挺不错的思路。
杭州是08年开始的,现在全市2177个租车点,车子应该远远在10000辆以上的。
租车凭一张IC卡,杭州本地的就是市民卡去开通一下,押金200,骑60分钟内还车免费,一个小时2元。
春天秋天西湖边租个车骑骑,或者上下班代步,还算方便。
闵行区不少地铁站和小区门口都有停车点,不过现在用的人好像不多。张江也有类似的免费自行车。真正形成网络化后,用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维护的费用也要提高了。
在蒙特利尔看到不少公共自行车,但觉得在中国大城市不可行。
原因是自行车道被汽车道挤掉了。广州市区的自行车道已经改成了汽车道,基本是没有骑自行车的地方,不可以在汽车道上大摇大摆的骑。
两年前在北京一些热点地区搞过,比如地铁站,中关村一带。 出地铁口就能看见一排漆成白色的自行车, 不过好象慢慢的就看不到了,不知实际运营出了什么问题。
上海的免费自行车已经实行了一年多了,目前仅限在闵行地区,虽然还是试行期间,数量也已大过巴黎的一万辆。
在投入使用了近1个月后,闵行区的300辆免费自行车无一丢失或损毁。早报记者日前获悉,目前已有2000余位市民办理了租车诚信卡。。。
租用规定
租赁点开放时间为7点至22点,租用者应在2至4小时内将车还到指定租赁点,准时归还者可获一定积分奖励,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奖励电器等物品。而超时归还者的诚信卡中将被扣除相应的积分,例如诚信卡原始积分为1000分,超过半小时归还扣200分,一整天则扣掉1000分。累计达-1000分时,将被暂停免费租赁权7日,累计3次达到-1000分,将被永久取消免费租赁权。
前天刚刚看到新闻:
一人一卡发放量已超极限
骑着免费自行车往返于地铁站、居住地与超市之间,已经成为不少闵行市民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区内两个自行车存放网点间的距离不超过1000米,覆盖了除新虹街道、华漕镇以外的闵行区内其余11个街道(镇)。
借车所需的“诚信卡”累计发放12万张左右。但其实,车辆和“诚信卡”之间也应有一定比例。负责免费自行车运营的永久公司介绍,正常情况下,自行车与“诚信卡”的比例为1:6,极限配比为1:10。而现有自行车的总数为1.5万辆,发卡数量远远超过极限。
另外,说到自行车哥本哈根值得一提。城里40%的人上下班使用自行车,这个数字大概和我国八十年代的城市有得一比。城里的自行车专用车道长100公里,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社会习惯可能比硬件更加说明问题。我在哥本哈根没几天里就感觉到,哥本哈根路权的次序是:自行车》行人》汽车。行人过马路不看过往自行车就穿越自行车道是要被人白眼睛响铃铛的,和穿红灯一个待遇。北美可是行人最大啊。哥本哈根还在试验一种GPS和RFID结合的自行车防盗芯片,车偷掉了会用email通知车主,现在有5000片在试用(还需要小偷配合不是)。
去杭州旅游有这个自行车真是很好很好的事情。
租车点也多,取啊还啊都很方便。
而且那个IC卡不仅可以租自行车,还能上公交车。
最后退卡的时候直接把卡内余款还给你。
真是太方便了。
我去杭州,其他风景啊啥的都没留下深刻印象,就这个城市自行车系统,实在太有好感了。
本大可以到杭州看看,效果不错,是appleking任上的功劳。
以前确实每天很晚才睡,差不多到2点-3点。
不过现在已经改变,每天11点之前上床,早上7点起床,然后爬山40分钟。应该健康不成问题。
至于团队合作,难度颇大。举一个例子:
“中国的记者圈(含纸面媒体和门户网站),特别是时事、财经记者群体,其实素质并不很高,于是如有这么一个可以和国际接轨,和外国学政商界领袖握手的机会,无不受宠若惊,趋之若鹜,以成为其学员为荣。”
这样的行文笔法,一句话,就把几百万人全部拉出去毙了的气派,就算是16岁时狂妄的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张狂啊。
所以还是自己低调的慢慢耕耘为妙。呵呵。
在几个白领教密集的点,比如张江,莘庄等,一般是在地铁站附近设置停车点,然后去领车,交200块钱的押金,给一辆车和卡,那卡就相当于钥匙吧,然后平时做地铁下站后,就不继续做公交车了,改骑车去就近的单位。单位里设置了一些停车点,把车停那里后可以自动锁上,要用卡才能开锁骑走。
不过貌似有些缺点,一个是推广的问题,因为这种自行车的锁不是常见的锁,所以不能随地停的,有时候半路骑车想停下来去便利店买包烟也无法停下(因为这车只能凭卡锁在固定的地方,在外面随地放不锁的话,中国的治安不能和加拿大比,可能一眨眼就给人弄走了),所以使用不方便,很多人就因为这个原因不用了,而且这样子的话,要固定的划出地方停车,现在土地寸土寸金,上班的周围不可能弄特别多的车,否则没地方停,以我以前待过的张江软件园来说,那么大的一个软件园,他规划的停车点我觉得只能停十几辆车吧,比较杯具。
这里或许还有点利益在,就是所有的自行车都是统一的厂商,加上那种锁,我觉得是比较贵的,政府是好心,不要老百姓出钱(200押金退车的时候会还),还环保,但这样是不容易真正大面积推广的,和本大此篇的提法还不大一样。
记得刚建城市自行车系统时,就出现车不够,停车位不够的情况。不到半年就解决了,现在整个城市的低价自行车都在甩卖。
我现在争取12点上床。主要问题是其他的进修,没有时间和干劲。人不学习,五斗米就涨不了啊。
我建议你仿着《德云社》,发展几个“井底叹天”,“井底摸天”啥的,你出来背书一下,文责当然各人自负,权当黄埔一期。如果要发在你的博里,发稿前给你过目一下,修改20%以下篇幅的,就不再来回沟通了,你直接帖到你的博克里,署名是两个,那位“小井”在前,你陪个末座,以示编辑之责任。如果写得甚好,一字不易,就只署一个名,你再跟一个沙发,以示肯定之意(就好比“朕知道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井底望天”这个招牌,只能一鼓作气,做大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