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创造生命还是山寨生命,这是个问题 -- 二胡

共:💬189 🌺99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几率太小了吧

首先这种chimaerism的几率就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一般来讲,融合后,含有不同染色体的细胞会有同样的机会发育成同一种组织器官,最大可能是这个人的体内的大部分器官都是chimaerism;所以再出现一个生殖细胞系的基因组和体细胞基因组完全不同就更微乎其微了。另外做DNA鉴定所采用的样本一般是血液,血液中的细胞种类更多,只出现一套染色体的几率可能性会更低,这么多低几率的事件极极放大,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可以忽略了。

另外严格意义上说mosaic发生的可能性比chimaerism要大很多,因为mosaic并不是两个受精卵融合,而是一个受精卵的某些细胞的某些基因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异,所以如果要对这些细胞的这些基因测序,确实有可能会认为孩子和母亲不同,但问题是亲子鉴定是分级别的,首先要保证DNA来源有代表性,二是测的点要足够多,没有表型的mosaic理论上每个普通人都有,但这根本不会影响亲子鉴定的结果。也不会有教科书会把这个现象定义为母本和子本有不同的基因,最多最多定义为gene的self-evolution。

你取得这个例子没有从任何方面说明母子或父子DNA不同,就算是你说的情况真的存在,这个孩子的基因还是和母亲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母亲是个chimera而已。

家园 当然是几率极低的,到现在也就是十来个case

孩子和母亲卵子的基因是一样的....但和身体其他部分就不同了

这个其实和母亲到孩子没啥关系....是外婆到母亲这个传承出问题了

家园 卵细胞基因组和体细胞基因组不同?

这些case有文献报道吗,我到是很感兴趣。

家园 有啊!

俺上面链条给你的nature文章的ref里就有

家园 哪一篇ref

我没看到你说的那个母亲是chimera,卵细胞的基因组和体细胞的基因组来源不同的例子啊

家园 创造生命还是山寨生命,这是个问题(完)

这个系列拖太久了,今天晚上加一下班,把它赶紧结束了。

话说这Craig的聪明绝顶的脑袋在想什么?当上帝去创造生命?那都是媒体的hype,行内人知道,Craig自己也知道,他的所谓的人造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赚够了眼球后,这个方向再往下发展从技术角度讲已经不可能了。

08年,Craig突然宣称他要搞biofuel(生物柴油),而且他还放话说如果石油公司不赞助他,他可以从别的途径拿到钱。为什么Craig要点石油公司的名?实际上这就是欲擒故纵。结果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爆炸性消息,一年后,石油大鳄Exoon决定注资6亿美刀到Craig的公司,用绿藻来制备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金融危机后炒的相当热的一个题材,普通老百姓都觉得这是个新科技,搞好了这个,摆脱了对海湾石油的依赖,美国又可以称霸世界100年了。但其实生物柴油这个概念和技术是相当老和成熟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这辆80年代的奔驰老爷车了吗,它用的就是biofuel

但为什么最近Craig还可以拿这个题材骗Exoon白花花的银子呢?

在了解什么是biofuel前,我们先简单说说什么是石油。石油主要成分实际是各种长短不一的烷类分子的混合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烷类分子是很简单的,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

根据碳原子的多少可以分为甲烷(就是只有一个碳原子),乙烷(有两个碳原子),丙烷…。碳原子越多,化合物的气化点就越高,比如甲烷(就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丁烷在常温下稍微加一下压就是液态的了,打火机里就是这个丁烷,但到了戊烷以后(就是大于5个碳原子的烷类)就是液态的。天然气是短链的烷类,而石油是长链的烷类分子,石油从地下采出来后,先用分馏法冶炼,比如100到200度左右,8到12个左右碳原子的烷类分子就气化了,这部分收集下来再液化就是汽油,温度再高一些,12到20个碳原子的烷类分子就被分出来,成为柴油,最后高温下出来的就是各位车里用的润滑油了,再最后就是各位搞生物的同学经常用到的paraffin了。

这柴油和我们日常生活用到的食用油好像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但生物柴油就不一样了。我们先来看看食用油是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就是上面这个东东,这里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红色的是氧原子。这个图和上面的烷类分子是不是很像,区别这里是三条烷类分子的支链被捆在了一起(科普为上,希望我的化学老师不要被我的描述气晕过去)。为了能让烧柴油的发动机可以烧这个食用油,我们就需要把这三条支链给解放出来。当然万能的化学家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把这个分解过程研究的一清二楚了,实际方法也是很简单的,各位在家里都可以做,原材料可以在美国的各大超市买的到,基本上一天之内可以保证你从一升的食用油中提出一升的生物柴油。当然为了不让一些好奇心太重的小孩被家长打,我就不公开这个工艺流程了,不过如果哪位愿意做环保人士的话,可以给我私下发信询问。

生物柴油很容易做,成本也很低,现在用屠宰场的下脚料或地沟油(萨大提到日本就是这么干的)来制备生物柴油,最后价格可以控制在100美刀每桶,这个基本上就和真正地柴油的价格不相上下了。实际上,欧洲的同学开的柴油车中加的柴油中有5%到10%都是这种生物柴油。

既然生物柴油如此便宜,为何没有普及起来呢?原因很简单,没有原材料。毕竟屠宰场的下脚料和地沟油的供应是有限制的。要想增加产量,就要多养肥肉型猪,但这养猪本身也要消耗能量,食物,和空间,最终是不合算的买卖。于是科学家就开始想寻找一种能够快速廉价提供甘油三酯的办法。小日本是个能源奇缺的国家,所以上个世纪以日本为主搞了不少这个方面的研究,最后锁定了一种生物,就是绿藻。(在这里,我要严重鄙视一下中国的两大石油巨头,除了关心自己的钱包和在500强里的排名,还关心过啥别的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绿藻就是这种不起眼的单细胞生物

研究发现绿藻中有大量的甘油三酯(实际是绿藻的储备能量),在一些种类中甚至可以达到绿藻干重的40%。绿藻的好处是:首先你不用粮食去喂它,只要给它足够的日光,二氧化碳,水,和微量的无机盐,它就可以不停地生长分裂,制造甘油三酯。其次绿藻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甘油三酯,并同时放出氧气,这样在制造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又同时消耗了温室气体; 其三,绿藻中的甘油三酯被提取后,剩下的蛋白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来源,这样大家也就不用担心再会有黑心商人因为不愿意买饲料而去加三聚氰胺了。 上个世纪的推算表明,如果在欧洲如果绿藻的培养面积可以达到葡萄牙那么大,那么全欧洲就可以不用石油了,而且副产物绿藻蛋白质可以满足欧洲所有的蛋白质需要,这样的话,大豆和玉米都可以不种了,节省了耕地全部造公园,节省了水源造water park,如此一来,全世界面临的所有生存危机都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了。

但前景如此之好,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国家大规模的采用绿藻来制备生物柴油呢?答案很简单,成本太高。由于现在已知的几种绿藻都有共同的缺点,比如细胞壁太厚,造成后期提取的困难,利用日光的效率不高,合成甘油三酯不快,储存甘油三酯不够多。这些问题造成现在从绿藻中制备生物柴油的成本一直在4,5百美刀一桶左右徘徊。商业是要讲究回报的,如果从绿藻中提取生物柴油不能把成本降到200美元以下,这个技术是没有前途的,毕竟这个世界是靠钱,而不是靠人的良心运转的。

现在全世界搞生物柴油的科学家最想拿到的就是一个好的绿藻品系,没有所有上述的缺点。这个梦想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完成,一是寻找一个新的绿藻品种,二是对已有的绿藻品种进行转基因改造。但可惜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绿藻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完成全基因测序的绿藻只有几种,基因水平上的研究也才起步没多久。Craig这回可以拿到Exoon的钱,一方面是他用转基因衣原体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证明里他在转基因微生物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另一个原因就是Craig前两年用他的私人游艇做了一次环球旅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能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科研结合的如此紧密的也就是Craig这种牛人了

在这次为其两年的过程中,Craig他们采集了无数的海水样本,他们的目的是对全世界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一次普查,并从中寻找对人类生产生活可以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物种。没有人知道Craig到底找到了什么新东西,但Exoon的6亿美刀似乎让我们嗅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类似人造生命的噱头,还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新发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关键词(Tags): #甘油三酯(嘉英)#绿藻(嘉英)#生物柴油(嘉英)#烷类分子(嘉英)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嘉英,
家园 这可太好了: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甘油三酯,

绿藻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甘油三酯,并同时放出氧气,这样在制造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又同时消耗了温室气体; 其三,绿藻中的甘油三酯被提取后,剩下的蛋白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来源,这样大家也就不用担心再会有黑心商人因为不愿意买饲料而去加三聚氰胺了。上个世纪的推算表明,如果在欧洲如果绿藻的培养面积可以达到葡萄牙那么大,那么全欧洲就可以不用石油了,而且副产物绿藻蛋白质可以满足欧洲所有的蛋白质需要,这样的话,大豆和玉米都可以不种了,节省了耕地全部造公园,节省了水源造water park,如此一来,全世界面临的所有生存危机都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了。

前景令人欢欣鼓舞。非常感谢这个系列,可惜这么快就结束了。有下一个吗?

惊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此为 【通宝推荐】 32 铢 已收,得三点乐善,对方获得铢钱 4 个。推荐已被记录。被推荐帖会以适当的方式被推广

家园 工艺橡树村已经公布过了,大锅放氢氧化钾煮
家园 要是big science这个定义的话,我屁股会坐你那边

但是big science的主要定义不是这个,至少我和同事们讨论的时候不是指这个。

去wiki了一下 外链出处。大科学还是指大设备,大团队,大项目的意思。按这个定义,Venter还是大科学。我也还是主张一个国家要有一定比例的大科学的。

中国因为讲究政绩,而且要大政绩,所以大科学很吃香,容易出成果嘛。至少设备摆在那里,来个客人就往那带,拍照留念。但过犹不及,中国是对小科学有所忽略,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以前做小科学出的成绩不够好。现在施一公等一批小科学回去了,而且动不动就在《Nature》《Science》上灌水,所以鼓励小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

家园 看来我不公开是对的

要是家里小孩一高兴用你的锅做了生物柴油,那全家都别吃饭了不是。

其实生物柴油是不用煮的办法;温度55度就可以了,也不用大锅,那种装油的塑料桶就够用了。

家园 穿越兄还是比较纯真的

其实大小科学的定义从纯学术上讲是很自然的,缺一不可,比如航天和军工这种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行业只能用大科学的方式,而生物医药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则更偏重小科学,投入太大,万一方向错误就太亏了,而小科学则可以保证多点开花,积小成多;一旦水到渠成,小科学就可以快速演变成大科学。对比美国和欧日的生物医药研究,就可以看出美国的小科学模式明显比欧日的偏大科学模式出成果更快,对领域的推动也更显著。

其实更重要的是施饶王等人反对的并不是纯粹的大科学,而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这些大科学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大科学的定义,其实更应该被叫做“超大科学”,因为其经费是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涉及到的研究组也是几十几百;这种大科学模式在西方式不存在的,而且大科学要想出结果,靠的是有能力的领头科学家;而中国特色的大科学的问题是很难找到真正在某一领域的权威作为领头人,这必然导致外行领导内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家园 二胡兄,纯真是个很重的词,套我身上我很震惊

都是在美帝圈子里跌摸滚打过的,没谁是真纯真的。咱俩的区别,还是对国内人心叵测的区别而已。我乐观,您谨慎。我的依据就是中国人其实聪明,并不好忽悠。道有道,就是最好的出路。

我明白您的忧虑。但我觉得所谓的“超大科学”,没那么容易一手遮天。现在过了国内人对国外崇拜的日子了,现在这些呼声,只不过是在棺材板子上再加个钉而已。

家园 那倒是,总体是向好的方向走

就是希望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还是比较寄希望于施饶王他们的,希望他们可以对这个进程加一把力。只要忽悠的人少了,大小科学的争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家园 穿越兄对国内的看法还是相对比较“纯真”一些

可能在米国乡下呆久了。

中国人是不好忽悠。但不能排除内行(“砖家”们)合伙忽悠外行(领导),这不是难事吧?当然精明一些的领导有时也不是不明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经费怎么投不是投啊,批项目的前前后后,不都是人情利益么!精明,有时也会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钱是最重要的,至于项目么,倒是其次了。当然,领导钱发出去了,也不会全然不管,隔三岔五敲打敲打,不更符合领导的利益么?砖家们自然也有办法,把任务压给手下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总会有人卖命的,只是成果大小而已;实在没成果,有时也会创造成果出来。

反正钱砸多了,总会有响的。这种砸钱的模式,是照搬日本鬼子的。效率是比较低,但不至于向上交不了差。如果按米国的模式,效率要高很多。施饶王等人的呼声,一两年内是很难一下变天的。领导、“砖家”们的学术水平就那样,利益也摆在那儿,只有当这批人逐渐退下来后,新人上去后,情况才会有所改观。现在这些大项目的钱,主要的还在于铺摊子、吸引人气、打点基础。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千金买骨。跟产业升级什么的需求实在太遥远。

家园 现在国内大项目小项目都有问题

简单说大项目的问题就学霸们分钱,同时管理 部门的消耗也是相当严重的。

小项目的问题是管理水平各地不一致,经费投到小项目必然会大大增加小项目的数量,为了保证地区的平衡,会有相当一部分流到科研不发达的地区,到时候钱拨去了干没干科研,流到那个账户可能都不好说。就京沪等几个大的科研中心还比较严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