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创造生命还是山寨生命,这是个问题 -- 二胡

共:💬189 🌺9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不睡觉,是睡觉的时间比较另类

我对实验室要求不是很严,结果就是我实验室已经可以成为我们系的一道风景线了,每天上午10点前别想看到一个人,但一到晚上,就热闹了,一边是媳妇们在那上网聊天玩游戏,另一边老公们对着试管烧杯指点天地。为此系主任不止一次来找我,说你们实验室的人太没有纪律性了,白天上班都看不到人,我说,你管那么多干啥呢?他们出paper不就行了嘛。

家园 居然敢跟系主任这样说话,胆子好大。

我们看到领导都像老鼠看见猫一样,巴结着呢。。。

家园 这个我听过一些,大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万到几十万人民币,在我们实验科学领域转眼就能烧完。还是多给机会做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比较有出路。

家园 看来二胡兄是小科学派了

几年前饶毅、施一公和国内的贺福初有过一场关于大科学和小科学的论战,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分出胜负呢。

家园 我们系主任是个可爱的小老头

也是我的mentor,不过现在换了一个不可爱的小老头,所以最近我就收敛多了

家园 大科学是应该到改的时候了

这不,一公同学刚在science上发了一文,对中国的科研环境评价了一下,个人认为,说得是相当的有道理,不过很担心他这么直白,另一派会不会把他往死里整。

大科学确实可以很快出东西,但其实是不可持续性发展的,因为大科学是用集中力量用已有技术对一些问题有目的性的解答,这个过程是个保守的过程,是不鼓励创新的,是和科学的精髓背道而驰的。中国现在对生物医学的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海归的精英也越来越多,但又多少突破性的进展是中国做出来的?有多少新领域是中国开创的,有多少新技术是中国发明的?这些就是只注重大科学的结果。

有一次开会,曾经和一个top journal的editor闲聊过,说起中国最近的CNS文章,那个editor表示了敬佩,但同时也隐晦地指出这些CNS文章如果通讯作者是美国本土的,那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低很多。为什么? 第一,reviewer会很picky,因为任何一篇新的CNS的诞生,就是相关领域多了一个新的R01的竞争者,但如果通讯作者不是美国本土的,就不会有问题,reviewer也不会太变态。第二,CNS对打开中国市场是很热心的,所以中国科研现在的一些好的题材相对会容易被CNS的editor选中,这可以说是沾了CNS发展策略的一些光吧。

那个editor最后还说了一句话,大意就是,决定牛人可以得炸药奖的文章往往不是发在CNS上的。

家园 del
家园 我也很震惊于他俩的尖锐,简直是直接打脸。

不过他政治上极聪明,我觉得他是有恃无恐,知道另一派现在当不了道。

大科学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它的重要性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现在大科学成功的例子也是相当地多。所以我的观点跟你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认为大科学必不可少。

当然小科学也很重要,两者要有个适当的比例就对了。

家园 这就是鸡和蛋的问题了

中国现在的大科学是建立在国外同行无数小科学已经得到的成果的肩膀上的。没有国外小科学下的蛋,何来中国现在这个大科学的鸡?问题是中国现在这个大科学的鸡是不会下蛋的,未来要想养更多鸡,只能向西方买蛋。话说投入这么多钱,结果养大的鸡不能下蛋,岂不是很悲哀?

大科学确实可以快速出东西,但一旦那些本钱用空了,需要革命性技术来帮助科学跳跃性发展时,中国的科学家会发现自己的技术储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同行。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早期的大科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当时中国靠着国外回来的一批牛人硬是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在体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合成了这个胰岛素,本以为凭这个技术可以笑傲江湖,但不成想国外的小科学的成果,也就是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细菌,马上把中国的这个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降低到几乎为零。为什么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没有被中国科学家发现,当时中国的一批牛人也是西方科学体系教育出来了,但他们的创新的聪明才智就是被这个大科学的环境给湮没了。当然中国当时科研经费短缺,没办法支持科学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对生物医学的投入已经快赶上NIH了,如果还是以大科学为主,那未来中国科学家势必在技术和方法上严重依赖于西方的进展,在科研方向上大多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

人类基因组计划确实是个大科学的产物,但Craig Venter的例子又恰恰说明这种大科学让国家来做是极其浪费的,Celera可以以NIH十分之一的费用,用NIH五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个巨大的项目,这就很说明问题。

家园 看来我们得先讨论一下大小科学的定义了

我对大小科学的直观理解是大科学依靠的是昂贵的仪器,玩人海战术做一个大项目。领头的也许很聪明,但大部分成员只是一台机器里的螺丝钉,蒙头干活就是。而小科学是手工作坊式的实验室。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老板指挥手下东挖西挖,搞点好东西出来。

如果这个定义成立,Craig Venter就是典型的大科学。实际上他也一直被认为是大科学派的。前几年“sequence the ocean”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最近的合成细胞也可以算是大科学派的成就。

中国大科学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赵国萍今年的《Science》。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发现细胞里大量蛋白质存在某种特定修饰。

当然论质论量中国的大科学都不能和美国的比。不过这是因为中国的科研毕竟是整体落后,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赶上来。

家园 我认为Craig所做的并不符合中国大科学的标准

其实施,饶,王,所主张的小科学是指的是国家应该鼓励科学多样化,不可把经费只集中在某几个重点方向上,大方向可以有,比如癌症研究就是个大方向,但具体课题应该允许各个科学家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不能只有一两个学霸来主持整个癌症研究的方向,相反的是,只要科学家证明了自己有这个能力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发明一种新的研究技术,国家就应该去扶持他的研究兴趣。

但中国现在的大科学的现状是方向提前限定,经费集中下放。首先这些方向如何选定就是个大问题,中国现在可以对科学进展有前瞻性的科学家屈指可数,而且往往这些人并不是体制内的人。所以搞到最后,大方向提出来都很风光,但往往这些所谓的大方向最后会集中在很小的几个领域,而且有一部分就是给某些官僚科学家们“量身定做”的(不奇怪,因为大方向就是他们参与的),然后再由这些人选择一些和他们“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们一起分钱。这样就造成了科学界中很不健康的一种“裙带关系”,这个裙带关系导致一些有能力但不会溜须拍马的科学家拿不到钱,而另一些八面玲珑的政治科学家却可以拿到用不完的钱,这就是科研浪费。施在这篇Science上的review就着重点明来这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不健康的大科学的环境不但造成中国科研经费浪费严重,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个环境正在侵袭新海归们,和国外同行比,中国的新PI们用在科研上的时间远远低于用在跑关系的时间上,长此以往,等他们把从美国带回的老本吃完后,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可能大打折扣。

你说的Craig的例子并不是施,饶,王他们反对的大科学模式,相反,Craig的科研从本质上说是小科学,因为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他并没有受到国家政策的左右,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钱是自己的。如果Craig在NIH,他是绝对不可能按照这种模式去做科研的,因为美国没有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敢担保Craig这么做可以不浪费纳税人的钱。

家园 有极个别两套基因的人

详见链条

外链出处

家园 有极个别俩套基因的人

发生过母亲体细胞和卵子的基因不同,造成孩子和自己体细胞不匹配的案例

见链条关于这个的专业解释

外链出处

家园 这是媒体的噱头,你理解错误

那个孩子的基因还是他母亲的,只不过所有人的基因都有两个拷贝,正常情况下,孩子只从母亲那里得到一个拷贝,而从父亲那得到另一个拷贝,这个孩子的特殊处在于两个受精卵在发育中鬼使神差的全部或部分合为一个受精卵,所以这个孩子的身体中有一部分细胞有母亲的基因拷贝A和父亲的基因拷贝A;而另一部分细胞则有母亲的基因拷贝B和父亲的基因拷贝B;但是在亲子鉴定中,这个孩子的基因和父母的基因还是完全一样的。 更不可能是什么母亲的体细胞基因和卵细胞基因不同的说法。人体中一个基因有两个拷贝,这两个拷贝在序列上会可能有个别碱基的差异,遗传学上叫做同一个基因的variation,但这不是说同时继承来母亲两个基因拷贝的孩子在基因上和母亲不同。正常情况下,做亲子鉴定时,如果做的点足够多,孩子的DNA不会和母亲的DNA完全吻合,就是因为孩子的体内只有母亲基因的一种版本,但你举的这个例子正好相反,这个孩子的DNA很可能是和母亲或父亲完全相同的。

另外一个所谓这个孩子有两套基因组,更主要是指这个孩子同时有XY和XX染色体,XY是决定他是个男孩,而XX则决定他是个女孩。但这两套染色体都是来自于亲生父母,在亲子鉴定中是不会被误判的。

家园 俺想是乃没看懂

俺们说的一套基因,就是乃的46条(23对)染色体,包括父母各23条....

文章里说的mosaic指的是一个人不同器官有不同的46条染色体, 就是两套.....这个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两个受精卵整合(这个是不正常的)的结果....造成一个成人体内有些细胞/组织是一套染色体,另一些组织是另一套.....当然这两套染色体都是从这个人的父母来的,所以其实算是一对兄弟姐妹在一个人身上了.....

查亲子关系的时候是查某些特定的polymorphism.....具体到父亲或者母亲同样位点...

一个mosaic的人(母亲)生的孩子(孩子),如果她的卵巢和身体其他部分基因组不同,譬如说身体上的是孩子外公的,卵巢是孩子外婆的基因.那么做亲子鉴定的时候,孩子(那个特定部分的基因是外婆那里来的)和母亲(那个特定部分的基因是外公那里来的)自然就不匹配了.....这个现象的发现就是这样的case study暴露出来的....当年也花了很多时间才搞清楚这么个非常小几率的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