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我要听
甚至很多力量选择私人办学,或者是给予贫困生一部分奖学金。
其实在贫困地方,政府的力量是不能不重视的。如果善用政府力量,将给地方带来不少活力。
但是行政能力低下,无疑是各类社会力量的绊脚石。这个我也不想隐瞒什么。虽然,即使是政府的效率低,有时候他们也不是一点事情不做的。只不过,想求吏治清廉,账目公开,太难了。
那就是那几个校长在偷梁换柱,或者大家理解的不一样。
那几个学校所说的那个经费绝对不是这个意思。那几个学校我也去过,什么情况很清楚。光教师培训什么的,他们就不可能一年只有几十块钱。电费水费,自然更要贵了。我回帖说过的,我们高中的时候,每个月光电费全校就两万多。
这个钱这个名目在地方上理解,应该和你说的不一样。虽然教育部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上执行的时候地方未必这么叫。应该是财政局拨下经费,学校将其大分若干块,并没有跟教育部保持一致的名目。否则不要说其他的,那几个学校连灯都开不起。
我个人对这个贴的定位就是杂谈性质,此外很多筒子们也说了,河南有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地方都是这个水平,我从个例出发来探讨下问题,个人并不觉得太大不妥。如果你认为不妥的话,我尽可以改改标题。为何我原来写帖子的标题是《我所知道的***》?就是因为我觉得,虽然是我经历的,但是很有代表性。因此才以目前的标题写。如果你认为我就必须以全省的精确数字来,那就不叫这个了,就叫《**省农村教育调查报告》了。
预计工资额1.8亿是第一年教育事业拨款的两倍,难道说教师工资只付不到一半?第二年支出额这么大,难道是被迫还钱了?
地方统筹,就是说,上级财政只管拨钱。钱给你们,这个钱你们怎么发,怎么花,你们自己看着办。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地方穷,财政不够,而上级拨款有限。僧多粥少,你不让抢那是不可能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点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金科玉律,几乎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了。我觉得比其他的说法都靠谱。
北京上海广州等等发达地区的筒子们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而我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俺老爹老妈就是统筹工资的获得者,这个词在河南基层不陌生,但是对很多筒子来说,可能是个新问题。
我妈妈一直到现在基本工资也是拿80%的,这部分是被县财政给截留去了。剩下的奖金部分是单位解决的。这部分倒是不会少。
后来这种情况就慢慢改变了。教师的工资拨款成为专项的。然后又进行过打击地方截留的整治和调查,之后才慢慢的好些。我记得曾经听说过,省里进行过三令五申,说教师的工资严禁克扣。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的筒子们,大概对这种地方的利益关系很难理解和接受吧。但是这个几乎不可避免。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系统下,政出于上,没有钱,你不让上级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解了这个关系,其实你就部分的理解了中国最基本的基层社会运行体制。只要你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就无可逃避。
同恨。。。每次想起这个就要发怒。
山西那个地方都有好学校,为嘛我们河南没有。
ls上说了一对统筹问题,可我还是郁闷啊。
没错,郑州的中学考试就已经达到高考的效果,提前把学生给筛选出来了。
以90年代的一中为例,一年计划招收300人,实际招收400人,额外的100多号是拨给关系户和掏钱买分——是不算在升学指标中的。一中的升学指标就是200多(具体数目我忘了)。但是,一般来说,在年级排名250名以内,就一定可以考上大学;年级排名在150名内,就是重点院校。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光看中考成绩在年级的排名,就差不多知道三年后去哪类大学了。既然已经提前知道结局,头悬梁锥刺股的动力也就差了几分。成绩好的学生扎堆儿,当然也较劲儿,较的不是谁考得高几分——较的是谁玩得好。
实验中学的情况应该跟一中相仿。
高考状元这个事情。怎么说呢,我那一年,年级的前20名基本上都是走的保送的路子,考试就没参加。平时考试,9门成绩加起来880~895的人,二年级就已经因为竞赛成绩确定去清华,连高考模拟考都没有参加。这些牲口真是要参加高考,很难说情况是什么样子。
高考其实不能反应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一个筛子,适用于大多数人;高于这个水准的和低于这个水准的,都被高考歧视。高考成绩好,不外乎两点:中上等智力水平+题海战术。
反而是竞赛成绩,不是那杯茶就不是那杯茶啊!某学校老师说,把一中的学生给他,升学根本没压力——是人都能教出来;但是,没有人敢夸口,把一中的学生给他,他能带出国奥金牌来。真要是看一个学校的能力,是要看竞赛成绩的:足够多的聪明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加上不唯高考是举的氛围。
看来我比你小不少,该叫你前辈。我们6门,满分750,语数外各150,理综300。能介绍下9门怎么考吗?如果满分900,怎么会有895的人,语文难道不扣分吗?
我自己的感觉,河南的竞赛成绩,以后势头将越来越猛,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奥赛拼的还是学校的实力,混到国奖那个层次,都是很聪明的人,后天的培养的差距就至关重要了。郑州的老师现在已经摸出门道了,经济实力又强,竞赛肯定越来越厉害。
一中我们那会儿已经扩招的比较多了,学生也是打乱排,不分普通重点班,不过平时考试就能分出高下了,最后郑州3次模拟,也大概看出来水平了。前200基本上不用怕啥,最起码是个郑大吧。您当年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9门是概数,大概是语数外生化物地历政,每门满分100分。那个时候,学期中(终)考,会把所学的科目都考一遍,总分排个名,高考科目排个名。我们那期的大牲口,就是可以所有客观题拿到满分,主观题(作文)扣分最少,895一类的变态分数,他从小到大拿了不止一次。
90年代初,一中还是郑州一中,外地生源极少。几块金牌拿了之后,住宿大楼盖了起来,才有能力招收市外生源。奥班只办了几届,出了件惨事,大概就不了了之,恢复到从前平均分班的方式。
一中应该是走素质教育路线的。我们那个时候,晚自修对于走读生都不要求,补课很少,作业也少。课余活动挺多,学生自治也弄得不错,课余满操场打球踢球的人。90年代初,电脑课就是必修课,几部苹果机,轮流使用(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要求是学会电脑打字,少数会去学编程参加竞赛);劳动课是手工焊接收音机,一学期下来人手一台。三年高中生活真是轻松啊。
我印象中的一中与方解石描述的县乡级中学,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代,我要早她几届。我相信,对于身处这两种不同中学的学生来说,对方都是一种传说,不过,都是现实存在于中原大地的。这种差异,与其说是地域差异,不如说是城乡差异。
我那会儿,一中已经成为考试机器学校了。竞争压力确实大了,主要还是时代因素造成的,不考上大学,就没有好出路了。现在的高考,河南能考到700分以上,几乎不可能了,这几年都是,今年的理科状元好像只有681。
对了,我看了您的主帖,原来您是湘南人。不得不承认,湖南才是中国玩儿竞赛最变态的省份,师大附中和长沙一中太恐怖了。这难道是IQ的差距,湖南的人种这么优异!
我爸给我讲的他们上学时的事儿,令我欣羡至极,和您讲的很类似,但比你们还要素质教育。他们那会儿经常玩儿怎么安装半导体收音机之类的,而且还有空看各类小说,总之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我爸现在什么都会修,有很多家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做。
我觉得现在的学校,应该是竞争压力太大了,功利化太强,完全就是做题,没劲,一中也是如此。我那届,有个叫裴东斐的,拿了国际物理奥赛的金牌,牛人一个。这孩子使我彻底认识到,有些人生来就是科学怪人。
当一个行动经常受到影响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规范,潜在的。知道心理学上一个概念吧,习得性无助。
其实偏远地方的,很多都受这个影响。时间长了,无助的多了,就以为自己真的无助了。
具体到我个人,一想到家乡,我就习得性无助。呵呵。
这回希望你能理解。如果你说的是青岛,我也会觉得意气风发的。毕竟大城市,经济啊观念啊很多的确是跟得上。
有时间可以探讨下。比如北京的扫大街的,收破烂的,卖旧书的,基本上都快被河南的给统治了。卖旧书的据说很多是驻马店的,还有平顶山的。周口的去了主要是卖菜。
上海的集装箱运输,有四分之一在我们县出去的人手里。因此去开饭店啊卖水果啊啥的,我们县去了很多人专门服务他们。
知识分子们没那么团结。倒不是故意分裂,可能跟家乡距离太远有关。一个学校一个省收一二十个,家乡挨着的都很少。乡土感情相对就少一些。比不上北京筒子们啊,都是一条胡同里的。呵呵。
河南的困境在于打工者多,老板少。对了,方JJ今年一本线已经出来了,552理科,不高。
把湖北的一本三年的报考情况,和广东的大专报考情况看了下。
河南的我已经连续关注第四年了。每年给一个亲戚报考。
今年我一个亲戚考了321,去年327.报考还是我的责任。
不过河南的一本,估计很多年内是关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