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共:💬398 🌺29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在开始谈这个问题前先要谈下河南的历年高考报考情况。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6219344

    河南已经以接近一百万人的报考人数,连续若干年居全国第一了。这其中,有接近30%是复读生,本人当年也是复读生之一。

    http://news.163.com/10/0526/14/67K90S61000146BC.html

    庞大的复读生大军是河南报考全国第一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于此同时,录取比例看似蛮高的。号称超过50%,而实际上,这里面的质量相当的可以商榷。因为三批本科的特殊性,我在此就不提了,有兴趣的筒子们,或者身居国外的筒子们不懂可以去查查,这个怪胎到底是什么东东。提前批也不提了,那些太特殊,不太好的军校和一些提前院校都是给关系生准备的。我们只讲一批和二批本科。大专全国基本还是比较平衡的。

    http://www.heao.com.cn/main/html/pz/201006/content_9258.html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统计总表(分录取批次)

       

    河南2010年,报考91.24万。在河南招生录取中,质量最高的一批院校和二批本科院校,加起来的人数为:

    本科一批211院校  22638(占总报考人数的约2.5%)

    (其中郑州大学本科一批招生大概6000人左右)

    本科一批其他院校 13714(合计36352人)(占总报考人数的1.5%)

    本科二批  111731(占总报考人数的11.25%)

    合计为:148083人。

    再看看与之相邻的湖北:

    报考49.2万人,

    本科一批 28151 人(5.72%)

    本科二批 52310 人(10.63%)

    合计为 80461 人

    安徽的没有查到,看看陕西的。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6-11/1106252165.shtml

    报考37.86万。一本计划招生28410人(7.5%)

    二本计划招生55757人,(14.73%)

    合计为84167人。

    看看山东的:

    山东报考61.24万,本科一批79714人(13%),本科二批102106人(16.67%),合计为181820人。

    看看江苏:报考人数52.7万。

    第一批本科43227人(8.2%),第二批本科69890人(13.26%)。合计为113117人。

    四川只找到了09年的情况。09年报考50万人。

    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  24748名(总人数的4.9%),占普通类招生计划的9.21%。

    本科第二批录取院校  72153名(总人数的14.43%),占普通类招生计划的26.85%。

    合计:96901人。

    河北:2010年报考50.3万人。

    本科一批(含特殊类型):计划总数为26571人(5.28%)。

    本科二批(含特殊类型):计划总数为36457人(7.24%)。

    合计:63028人。

    最后附一个遭偶们恨的:

    北京:

    报考8万人,在迅速下降中。

    招生计划:本科一批 14210人(17.76%)

    二批我没有查到。

    有兴趣的筒子们可以自己去看自己去找。

    结论:

    投胎是技术活!!!!

    通宝推:冰雪迎梅,酥油茶,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是最大的教育不公,什么办法呢

      河南吃的亏太多

    • 家园 同是河南人

      同恨。。。每次想起这个就要发怒。

    • 家园 谈谈河南的教育(五)

      下面上海筒子,北京筒子,各路筒子们纷纷发表了言论,让我呢也重新审视了一下所有人以及自己的立场。简要总结一下吧,然后再往下写。先来说下个人的感想,说的不好的话大家慢砸。

      一、把教育归于人口问题:

      首先不否认河南有人口问题,传统观念比较重。这个,部分的应该归于,封建思想的根基,部分呢,其实应该归于河南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的放松。为什么放松?一方面,是可能没有非常重视(指的是省里。我那个时候还不经人事,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另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抓工作的困难。为啥困难?一个是来源于思想的,大家都愿意生,你不让,这个工作是非常难做的。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事实上河南的计划生育一直在抓。我妹妹1989年生,属于超生,2500块钱上户口。我同岁或者更大的,有的二胎,是放在乡下养大了才接回来的,有的三胎是挂在别人名下养的。情况都很复杂。当然最后都是求人请客送礼,换来了户口。因为孩子要上学,不能当黑户。所以新生人口,据我所知,黑户是不多的,一般到上学就全是白户口了,没有黑户口。很多人口,我怀疑是因为过去调查不彻底产生的,是过去漏掉统计的,而未必就真的是新生儿。当然,新生儿咱不否认,还是很多的。

      河南的计划生育政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骤然趋于严格。本来想在另一个帖子里面有所涉及,但是,因为牵涉到要说明,所以就只能在这里写一些了。当时的政策严格到什么程度?所有的东西计划生育一票否决。适龄妇女,如果知道计划外怀孕,是要拉过来强制的流产的。家庭要进行查扣财产,有工作的,要强制辞退,一霎那农村鸡飞狗跳,天天都有妇女被送到计划生育机构强制堕胎,男的强制结扎,粮食和房屋家具被查封,甚至被强制没收。

      对河南农村老百姓来说,这是最黑暗的一个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具体我不知道多久,大概几个月?一年?然后就停止了。但是这不代表着,生育意愿回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自此之后,农民生育的胆子大大降低。当然,最终决定农民不愿意生的,还是在75后、80后普遍长大进入生育年龄之后,还是在农民的普遍受教育年限提高之后。现在的河南农村,一胎化也很普遍,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妹子们,很少有愿意要两个的了。

      而且,计划生育,虽然是教育资源紧张的推手,但是也只是一个力量而已。退一步说,这些人即使不符合政策,他们出生了,他们就有活着的权利。他们的父母在交完所谓的社会抚养费之后,还要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教育和其他条件,使他们不至于成为文盲,使他们对社会能有所用处,无论是从人道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甚至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都得尊重这种努力,甚至我们也不能漠视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跟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一个国家里。除非你想让中国人活得跟印度一样(希望不会有印度粉冒出来,orz)。

      二、把教育问题归于经费问题。

      这个可以说是主要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我们可以来估算一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288832

      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例

      城市高中 1∶12.5

      县城高中 1∶13

      农村高中 1∶13.5

      城市初中 1∶13.5

      县城初中 1∶16

      农村高中 1∶18

      城市小学 1∶19

      县城小学 1∶21

      农村小学 1∶23

      我们还以这个县为例子。这个县自1989-2009年,以每年小学入学20000人,初中入学18000人,高中入学4000人来计算。(只是理论计算平均数字)

      该县至少需要教师人数在(2000+1000+300)*3=10000人左右。这是20年的平均值。而目前全县具有各种教师接近20000人。这是个我自己都不能想象的数字。

      按照目前一位教师每年工资平均12000元,共有教师15000人计算,该县目前光教师这块,要支出1.8个亿。这还是每年都要掏的工资钱,更不要说什么改善教学条件,修新的校舍和宿舍等等需要要钱的项目了。

      (数字出自下面链接)

      http://www.ooing.com/thread-553072-1-1.html

      有筒子问经费,其实中央的调查中就给出了经费的情况。

      县财政全部收入用于教育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2002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只有8,709万元, 而教育事业拨款就达9,846万元。由于财政困难,当年没有拨付生均公用经费。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239万元,实际支出约35,000万元,需要上级拨款救济。

      有筒子问能不能学生集资,想当年我们小学这种事情是干过的,在其他学校也干过。

      石槽三中在1995、1996年时为实施“普九”达标,采取每年向一年级新生借贷150元,承诺毕业时还。以后每年都向一年级新生借150元,用新借的钱还毕业生的钱,现在不能再向新生借了,但要还两届学生的钱,计90,000元,无处筹措。

      城关镇新世纪中学为一所乡初中,2000年由镇集资600余万元兴建,占地57亩,有1,236名学生,教师69位。。。。2003年由教师集资盖起的食堂,投入25万元,无力偿还。

      有筒子问工资能不能发放完全,会不会被挤占,答案如下:

      2003年以前的几年,教师工资只能发放到80%,2003年教师工资由县统筹,2004年以来,可以全额发放,但是与河南省其它地区相比,教师工资仍然偏低,每月平均约700-800元。

      此外该县的高中是全县人民在1996年每人人头摊派几十块钱集资建起来的,当时连征地带建设花了2000多万。学校建好了,没有钱修路,一直等了近一年才把路修起来。这期间学生老师都是踏着泥进学校的。

      需要说的是,大家如果仔细看上面中央调查的这些数字,就会看出来门道。当然如果不了解地方的情况的话,可能真的就找不到门道。这些呢,先不提示大家,我并没有讳疾忌医的意思也并没有隐瞒什么事情的意思。大家可以讨论下,你们都能从这些简单的数字里面读出来什么内容。

      先写这么多,慢慢往下续。

      • 家园 顶,谢谢你为河南教育鼓与呼

        河南是人口大省,以前上学时,感觉街上没多少人,可现在人太多了,喘不过气来,河南的第一个人口高峰应该是建国后的几年,4,5个的很多,我父辈基本如此,第二个生育高峰在70年左右,一家3个居多,2个或4个的较少,我这一代如此,很多同学朋友也是这样,不过农村的就很可怕,如我嫂子家,共有8个,她和她大姐家的小孩一般大。75年后计划生育非常严了,基本一家1个,向我叔家和舅家基本如此,但农村2个或3个的还比较多,到现在我这代和以后几年出生的人都结婚和有孩子了,让他要2个他都不要,养不起啊,不过农村还是以2个为主,

        现在很多小学都合并或取消了,但其实上学人数并没少,一个班里70号人很正常,

        刚看了河南今年高考分数线,好像比以前低了不少,更容易上大学了

        • 家园 非也。

          除了最后一句,其他都非常同意。

          录取分数线就算降低100分也没用。录取的难度,只取决于录取人数和当地人口数之比,这个比例越小,录取难度就越大,当然,重点大学更是如此。我那个时候已经不错了,基本上是50个人里面,有1个能去重点大学。

          50年代确实是生育的最高峰,就是我们父伯这一辈的,我很少听说哪家的孩子少于3个的。

          另外,现在生育高峰又来了,我假期回家逛街,发现现在月子娃非常多,可见又一批新人诞生了。

        • 家园 比例还是那样

          只不过是因为基础教育的确不好,因此总体来说不佳。

          不过跟河北和广西还是属于同一水平的。

          参看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一个全省的分数的排行统计。我这几天一直在研究河南今年的考试情况和报考情况。

      • 家园 数字是很奇怪

        预计工资额1.8亿是第一年教育事业拨款的两倍,难道说教师工资只付不到一半?第二年支出额这么大,难道是被迫还钱了?

        • 家园 所以说情况复杂。很多筒子弄不清地方统筹的意思

          地方统筹,就是说,上级财政只管拨钱。钱给你们,这个钱你们怎么发,怎么花,你们自己看着办。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地方穷,财政不够,而上级拨款有限。僧多粥少,你不让抢那是不可能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点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金科玉律,几乎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了。我觉得比其他的说法都靠谱。

          北京上海广州等等发达地区的筒子们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而我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俺老爹老妈就是统筹工资的获得者,这个词在河南基层不陌生,但是对很多筒子来说,可能是个新问题。

          我妈妈一直到现在基本工资也是拿80%的,这部分是被县财政给截留去了。剩下的奖金部分是单位解决的。这部分倒是不会少。

          后来这种情况就慢慢改变了。教师的工资拨款成为专项的。然后又进行过打击地方截留的整治和调查,之后才慢慢的好些。我记得曾经听说过,省里进行过三令五申,说教师的工资严禁克扣。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的筒子们,大概对这种地方的利益关系很难理解和接受吧。但是这个几乎不可避免。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系统下,政出于上,没有钱,你不让上级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解了这个关系,其实你就部分的理解了中国最基本的基层社会运行体制。只要你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就无可逃避。

    • 家园 有经费对比么?

      河南不要和北京上海比,北京在20年前的录取率就是1.08:1。和其它省份对比下。

      大学的经费,多少比重是自筹,多少是省里的市里的,多少是中央的?

      就人均来说,学生人均和全省人口人均,省里市里的经费,和其它省的差别是多少?(中央经费取决于211的数量,这个没法比)

    • 家园 教育公平是平等的基础之一

      均贫富,一直是一个很有市场的思想,但是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很多人认为是土地,所以有了均土地的太平天国起义。

      在今天,社会已经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或者说是信息化的社会,什么才是今天的“渔”呢?

      假设给普通平民家庭长大的孩子100W,然后再给富豪或者高官家庭长大的孩子100W,放到一个陌生的社会里,那么比较常见的结局是什么?(这个只会有一个统计学的趋势,而且,这个比喻是非常不恰当和带有我个人的臆测的,如果不成立,就当我下文是制造碳排放)

      我是一个俗人,按照我的眼界来猜测,平民的孩子多半会把钱买成东西,比如房子、车子,而另一类的却可能会去投资、会去开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后者天生就比前者更有眼界更聪明(当然精英群体的平均智商或者情商应该更高点)?

      我觉得应该不完全是吧,后者从最开始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家庭引导,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条件。

      无论这些更好的后天条件是否合理,鼓动人民起来打倒后者都是不甚合理的(我不喜欢打架,所以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似乎会有一个问题,类似土地兼并的问题。那社会能做什么?每隔几十年搞一次打土豪分土地?还是尽可能的提供公平的条件?假如尽可能的提供公平的条件,能提供什么条件?平等的家庭教育?这不现实,家长水平有高低,你也不能摧毁家庭结构;平等的生活条件?共产主义也许能做到,现在能做到的最多就是贫困生补助;平等的教育?现在也没做到,也许是因为穷,也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教师。

      有趣的是似乎有人不喜欢这点,因为触及了自身的利益。

      (醉后头晕时瞎写的,很乱,凑活看吧)

      • 家园 所以我也非常困惑,也和人讨论过

        和月色mm在其他帖子里面也讨论过。她认为如果给予一定的很小的机会,人就有可能成为小老板,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我认为问题很复杂。我也认为,贫瘠的土壤无法开出炫美的花朵,但是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就一味提倡,天生的地位应该被传递下去,教育,正是解决阶层的固化的有效途径。从中国古代的一次一次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前阵子看许倬云的《中国古代阶层的社会流动》,深感教育的重大作用。且不说战国时期的私人授徒讲学,使得之后的各国人士不断登上政治舞台,创造灿烂,文化,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以及之后的一步步完善,也是在起使阶层流动的作用。虽然其方法未必完美,我们应当足以相信,教育在塑造社会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下的情况并不乐观。

        自从开这个帖子之后,很多人说了很多的问题,也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希望这种讨论的气氛发扬下去,虽然我们不过是局外人,可能对时局起不来多大作用。

        刚刚不久前,胡总在会议上再次提出: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表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胡锦涛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据十七大新闻中心网站文字直播整理)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kong/news/2007/10-15/1049009.shtml

        • 家园 同样的机会还是有差异的

          一是思想差异。江浙有敢冒风险敢闯的经商传统,积累在文化里面,不是TG的30年统治能清楚掉的。

          二是知识差异。子承父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壁垒,创业经商做小生意是需要特定知识的。

          三是外部环境,政府相关成本,内地省份太高了。

    • 家园 听说现在省管县,管不过来,要分省。。。

      我听别人说,现在实行省管县,省管不过来,所以有可能从新分省,成立平原省,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有没有可能啊?

    • 家园 个体差异

      MM也是河南出生的.老乡吧

      我还是觉得你这个帖子里面冠以 "河南人" 如何如何

      有不少是很符合事实的,有些是中部省区都有的情况, 但也有片面的, 我所知的情况(豫 东南) 并不是跟你写的这样, 我觉得是不是写出 更小的 地市 范围才更合乎事实呢?

      还有吧, 我觉得写社会学调查类的东西, 还是更全面 更深入的才好, 这类感触, 随记类的 处处冠以"河南人"怎么怎么, 我是感觉有点被代表的意思呢. 呵呵, 可能是我有点顽固了.

      你以前的帖子我也看过, MM我感觉是个不错的人, 我说这些可不是针对个人啊.

      谢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