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试论中医理论的非科学性和对中医学的几点看法 -- 不爱吱声

共:💬19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中西医理论的一个有趣现象

翻开西医书,原理不明确的地方比比皆是,胃炎的发病机理、疼痛的形成过程。而中医基础理论呢,正好相反:一切都能从五行脏腑的推论中得到圆满解释,好像还没见它提过病机不明这档子事。

如此完美无缺的科学理论会存在吗?

家园 所见略同.

我也一直认为中医不是现代科学.(我用现代科学,与老兄讲的狭义的科学恐怕是一回事.)我的感觉是,因为现代社会里现代科学是主导,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挂上"科学"的名字,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中医,气功这些体系都要"挂靠"科学来争取自己的合理地位,但人家不领情,不让进门.关键是社会或至少学术界要宽容,不要以"科学"划界,顺科学者昌,逆科学者亡.....

也同意老兄说的,人成为中医的重要因素.这是中医近来不景气的原因之一,但这也是中医独特的地方,上面很多网友说的中医的神处,恐怕与这个"个人"性有关....

很多现代的学科,严格讲不是科学,心理学明显不是,西医实际上也不是,科学哲学都是说:"科学,医学,心理学...",科学与医学并列.另一个是大学分科的计算机科学,实际上计算机科学现在还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严格的数学描述...

家园 看来我们看待中医的角度不同

其实观点是差不多的。今天的中医很难说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我想这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议的。但我想说明的是是中医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它是从实践出发的。它不像宗教或神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某种主观意志的结果。中医的出发点仍然是唯物的,辨证的,当然,这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态度。但是中医的这种唯物观点使得中医根植于实践观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来推演一套理论。这是我认为其科学性存在的地方。但古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他们虽然归纳了现象,并能够摸清一些这些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却难以明白其背后的机制。这就像我们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首先是通过观察归纳出来的,并不明了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后来的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创立才给出了解释。同样的,中医的这些归纳出来的规律,通过临床检验,证明其中许多是有效的。而对这些规律背后的更基本原理的研究则正是属于科学的范畴。我不认为未来的中医会独立于科学之外,相反,随着我们科技的进步,随着一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今天我们认为很玄,很神秘的一些中医理论,我相信是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的,这样,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也更加科学,中医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大发展。但是,以我自己的预见来说,未来对中医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的这些科学理论,恐怕将是非常复杂的理论,因为我相信这将是一个能对非线性系统进行描述的理论。目前类似的一些学科,比如对气候等的研究都是非常复杂的,依赖于高速计算机。因此,我相信未来中医仍然很难像目前西医一样,依靠少数的,简单的生化指标来治病。复杂系统所必须的复杂参数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使得临床上很难直接应用这套科学理论,尽管它可以给我们相当的指导。未来的中医,中医师个人的水平和修养,我相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家园 说得很好

特别是最后一部分,也正是我想说没说出来的话。

我说中医不应该走科学化的路,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而你一语点重:因为中医看重的是全局,是整体,所以目前来看很难有比较有效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系统描述。

这个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物理学家普利高津的《确定性的终结》,即它所创建的混沌学。我这里特别摘抄了他在那本科普读物中,特别为中文版所作的序,看是否我们能从大师的思想中得到些启发。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伊利亚.普利高津 著 湛敏 译

   中文版序

  我非常高兴本书被译成中文,将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这也给我一个机会来强调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科学与文化的联系。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指出:“听起来也许奇怪,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我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物理学与我自身的疏远。”西方科学强调“自然法则”思想,这与中国的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因为,自然之中文字面意义是“天然”。

  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

  本书所阐述的结果把现代科学拉近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本书的雄心正是以一种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这一综合。自本书于1996年问世以来,沿着这条思路又取得了更多的进展。

  在本世纪末,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目睹新科学的萌生。我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科学家能为创建这一新科学作出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湛敏女士对本书的翻译,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中文版。

I.普利高津

1998年8月 5日于布鲁塞尔               致谢

原文的连接http://www.hhfg.org/fjykx/f41.html

推荐有兴趣的网友读一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